书城管理儒家的和谐管理——组织行为规范
9240400000019

第19章 尽善尽美(3)

子日:“由也!汝闻六言六弊矣乎?”对日:“未也。”“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按孔子的意思来看待一个企业,我们可以做出如下的解释:“如果企业只有仁德之心而不善于学习,就不会有思考和创造的能力;一个企业如果仅仅把注意力盯在技术知识上,但学习得不系统,这个企业的发展就会失去方向;如果一个企业标榜忠诚,而不善于学习知识、不善于分别各种具体的情况,就上当受骗;如果一个企业只强调率真,而不善于学习,说行为和言论就会尖酸刻薄,缺乏文化教养;如果一个企业仅仅有勇于开拓、不怕风险的精神,而不善于学习,企业管理就会胡作非为,使企业陷入危机;如果一个企业单纯强调自力更生,而不善于学习先进的经验,就会变得自大狂妄,骄傲必然导致落后。”孔子不愧为先师。我们如果冷静观察一下企业内部,这样的管理者比比皆是。

有一次,一个学生问诗人陆游如何写好诗,陆游便写了两句诗回答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管理跟写诗一样,功夫在诗外。在课堂上学不到真正的管理,而只能学到一点管理常识。管理的核心是对人性的了解和把握,但初学管理的人,必须从最基本的管理常识、管理理论、管理技术、管理工具、管理技巧、管理技能、管理系统、管理原理、管理哲学这样一个顺序学起,最后的修燃却在基本管理知识以外完成。

管理者的成长没有止境,五个人的企业和五万人的企业,对管理者的要求当然会有差异。管理五人团队,聪明人学一年就可但要管理五万人团队,聪明人正常情况下也得学习十五年才行。管理更多的是与一个人的管理、人生经验、人生智慧有关,管理者需要获得比其他人更为广阔的知识面和精神视野。

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必须学的知识十分广泛。由于知识庞杂,在显得似乎很“广博”的同时,极有可能显得很不“专精”,而一个好的合格的管理者必然在某一个甚至几个方面成为专家级人才。管理如同人生智慧的修炼,只可苦练成长,却没有任何捷径可以速成!管理工作事关人生智慧,而智慧需要时间和实践去感悟和体会。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经验,管理人就无法完成从一个普通管理者到集团CEo的成长过程。管理尤其是一门实践科学,理论研究是一回事,传授管理知识是一回事,指导别人管理是一回事,自己亲自去管理又是另一回事。

不管你在任何地方、处于任何地位、职位,也不管你的管理能力现在处于什么样一个水平,请立即抓紧一切可能的机会练习从事真实的管理!在工作单位,也许你是一个小小的管理者,或者是一个普通员工,是个小兵,但事实上,不会当兵的人绝对不可能会当管理者。管理者必须对下属的心理需求和日常事务非常了解。管理者只有深入了解了下属,才能对他实施管理。要不就成了瞎管瞎指挥,不是伤害了别人就是伤害自己。所以,一个善于学习的管理者,同时也应该成为孔子那样的教育者。

五、学习力是企业生命力之根

《论语·为政第二》子日:“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里仁第四》子日:“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也。”《论语·公治长》子日:“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最讲究学习和学习的方法。学生仲由准备离开孔子去应聘,打算自己开创一番事业,临行前,他向孔子请求一些教诲。

孔子对这个学生还有些不放心,于是,孔子说:“仲由,我过去教给你怎样做事,你都能明白了吗?”仲由心想:“都这个时候了,说这些还能有用么?”孔子见仲由若有所思的样子,就启发他:“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做人如此,做事也是如此,人需要不断学习,企业也需要学习,也要贯彻谦虚求知的精神啊!一番话使仲由明白了学习不仅是个人的事,就连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一个组织也需要不断学习。仲由躬身行礼问道:“老师,您真是什么都知道啊!”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我的一点知识也是刻苦学习得来的。”在这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就是说,一个人或一个公司,都应该有自知之明不但应该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东西,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无知的地方,什么地方欠缺,这样才能有目的地学习。

未来最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公司。现代企业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具备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学习型组织是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一个企业只有当它是学习型组织的时候,才能保证有源源不断的创新的出现,才能具备快速应变市场的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员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作用。

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已经成为世界各企业界所共识的现代管理理论。许多企业之所以走向衰落,是因为企业内部存在妨碍企业学习和成长的因素,正如孔子所言:最可怕的无知正是对自己无知的无知。

那么,怎样才能把一个企业从“无知”状态变成“有知”状态呢?首先,管理者必须使全体员工全身心投入,成为有学习力的人。

所谓学习力就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动力是由目标产生的,毅力是由意志决定的,能力靠培养。

在当今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企业竞争的本质是学习力的竞争。一个企业就像一棵大树,有时从表面看,树叶很茂盛,树上的果实累累,结果过一年半载,发现树枯萎了。检查原因,原来是树根烂掉了。缺少学习力的企业也像这棵大树一样。如果这棵大树没有善于学习和吸取知识养分的树根,企业的发展和成长是不可想像的。

壳牌石油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1970年名列《财富》杂志“500家大企业”排行榜的公司,有1/3已经销声匿迹了。依照壳牌石油公司的估计,大型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及40年。因此,看到自己身边的某个大公司在一夜之间垮掉时,不必感到惊奇。虽然这种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社会“新陈代谢”现象对于整个社会是有利的,但对于具体企业来说,却是非常痛苦的。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人们发现,大部分公司失败的原因在于,组织学习的障碍妨碍了组织的学习及成长,使组织被一种看不见的巨大力量所侵蚀,乃至最终吞没了。因此,未来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

建设一个学习型的企业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建设学习型企业,就是建设一个能够在工作中体会生命意义的团队,一个全体员工都能做到努力学习的团队。学习型企业非常强调活出生命意义。既重视企业的发展,又重视员工的发展,这正是儒家以人为本思想在建设学习型团队中的应用。

第二,学习型企业通过学习创造自我、创造未来能量。为了学习而学习是毫无意义的,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整天学习而不能把学习转化成创造能量,那就是一棵只会长树干枝叶而不会结果的没用的果树。因此,应该强调把学习转化成创造力。

第三,学习型企业要实现企业信息资源的完全开放。企业所收集到的各种新知识和新信息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和员工分享。员工可以随时咨询他所需要的信息,各级各类型的部门组织应完全对所有人开放。

第四,学习型企业员工之间互相学习,员工关系非常和谐、融洽。

大家在交谈和工作时都能彼此尊重和信任,人们把彼此当作工作伙伴,无论地位高下,相互之间都可以自由地提出疑问。在这个组织中员工不仅可以分享组织中的共同知识,也可以分享彼此的知识。

第五,学习型企业需要有浓厚的学习风气。管理者和员工在思想上必须确立学习的理念,把学习与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理念。省理者不能总是高高在上,要平等待人,多与下属和员工进行沟通和交流,实现“有教无类”的教育和学习目标。

第六,学习的重点在于落实。落到实处就需要建立一套学习的激励和约束制度,以确保学习的顺利进行。除了企业管理制度要符合学习的需要,还可以成立“读书会”、“分享会”,使学习的形式丰富多彩,并把学习作为一项工作任务,定期检查考核,这样才能保证学习顺利实施。

在学习方法上,孔子已经给过我们很多建议。孔子说:“见到比自己能力强的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比自己差得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思考以一下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以及自己需要学习和补充知识的地方。”即“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

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覆辙。

孔子还说:“我很少看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而又能从内心责备自己的人。”在企业内部,人们往往能够一眼看到别人的错误,却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即使有人明知自己有错,也因顾及面子或其他原因而拒绝承认错误,更谈不上从内心去责备自己了。

六、学习型的企业需要教学型的管理者《纶语·卫灵公第十五》子曰:“有教无类。”《论语·阳货第十七》子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孔子认为,教育人,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机会。孔子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

对于企业的员工来说,技术、知识、经验、性格也各不相同。

一个好的管理者,也应该是一个好的教育者,要善于教育和领导众多的员工,激发他们爱岗敬业、努力工作的精神。教育力也是体现一个管理者领导力的基本指标。

孔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但如颜回、曾参、子路、子贡等多来自平民家庭。

孔子认为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人们习气不同,水平能力也不一样。因此,对于员工实施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立德的”的认识,所以管理者必须坚持“有教无类”教育方针。

一个教学型的管理者就好像一个网球教练,员工如同参加网球训练的运动员。教练告诉他们如何反手击球、正手击球和发球,教练员自然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在企业中,管理者不但要有“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还应该形成一整套价值观。从广义的角度看,就是企业必须形成自己企业文化,以价值观形成的企业文化正是教育员工的内容。

管理者或其他专业知识高级代表对下级员工的业务指导、工作技能培训和商业思想传播,是员工提高员工素质的主要方式之一。

对于现阶段大部分企业来说,企业管理者往往自身具有极强的业务能力,同时在商业实践中领悟到很多商业理论和管理知识。因此,管理者不仅有可能做教育工作,而且能使员工快速获得相应知识并可直接运用于今后的工作中。

管理者亲自教育员工,并且以此去激活员工互相学习,这是一个由彼及此的过程,首先是教,然后是学,最后就是互学。

教学型的管理者对员工实施的教育,还有利于领导力的提升。

因为从管理者到教育者之间还需要有一些过程和要求,管理者“知而教”可以再次对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进行一番梳理,从而使自己也得到提升,并且在企业里树立领导形象,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从而提升领导力。

GE通用电器是CEO的摇篮,这个企业最著名之处就在于虽然涉及多达11种基本业务,并没有直接涉及教育产业,却培养出多位财富500强企业家。他们都从位于纽约州的克罗顿村走出来,或者领导GE继续前进,或者转投其他企业继续创造奇迹。其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坚持教育和学习并重的原则,从管理者角度重视教育,从员工角度重视学习。事实上,教育和学习是建立一个好的学习型组织两个重要的方面。

GE每一届CEO换选的时候,总会有几位候选人同时接受最高领导人的培训并且候选,但是最后留下的只有一位,其他的人在一般情况下都会离开。GE很显然明白这一点,因此会有另外两个甚至更多的人来接替未选上CEO从而离开的那两位领导人的位置,而且这些人至少都接受了6个月以上的领导力培训。

韦尔奇出版的书籍《领导力的引擎:成功的公司如何在每个阶层培养领导》和《领导力的循环:伟大的领导怎样教会公司取胜》,说明他开始把视角转向了管理者的教授技巧。韦尔奇认为:老板必须和员工一起学习一样多的知识。企业需要发展,员工就需要一天比一天聪明。什么技巧可以使员工变得更聪明?答案就是互动式的教学。

作为一个教学型的管理者,仅仅做到孔子说的“有教无类”的教学精神是不够的,还应该注重孔子所提倡的“因材施教”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