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儒家的和谐管理——组织行为规范
9240400000015

第15章 克己复礼(4)

发言中,小李雄心勃勃,好几次说到“如果我作为销售部经理,一定会……”销售部经理的脸色开始发沉。

一周后,在部门会议上,经理发言时谈到一个医学专业术语,由于经理并非医科出身,当时一带而过,说需查查资料,而小李不仅当众抢着将那个术语解释一遍,还做了一个心得总结:“我认为不管是普通职员还是领导者,每天都不能放弃学习,在这点上我在天天坚持……”销售经理的脸色红一阵白一阵,而其他职员则目瞪口呆。

销售部计划精简人员,当月小李销售业绩排在倒数第三,他正式接到辞退书。在采访中,小李依然愤愤不平:“排名最后的职员依然在岗,为什么被辞退的是自己?难道自信和敢于直言也是错吗?”子日:“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孔子说:“平日容貌态度端正庄严,工作严肃认真,为别人忠心诚意。这几种品德,纵到外国去,也是不能废弃的。”对此,该公司人事部经理赵先生认为,小李作为新人,其冲劲和雄心应当值得鼓励,但他并未摆正自己的位置,说多做少,虽是无心,但屡次用言谈“刺伤”上司,这对职场新人来说可谓大忌。

对于新人来说,摆正自己的位置,融入和适应自己所在的团队,并学会尊重上司,才是应学的第一课。

英特尔总裁安迪·格罗夫对员工提出这样的建议:“不管你在哪里工作,都别把自己当成一个员工,应该把公司看成自己开的一样。”把公司作为自己开的,就如同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对待上司,对待老板就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不但在工作上要敬业,在人格上也要尊敬自己的老板,特别是对待自己的顶头上司,因为,自己的前途往往掌握在自己的顶头上司手中。

那种认为公司是老板的,最终的受益者是老板而不是自己,并且还认为自己只是替别人工作,工作付出的再多,最后得到好处的只有老板。存有这种想法的人,首先已经放弃了主动权,只知道天天按部就班地上下班,缺乏创造力事实上,持有这样想法的人,已经彻底失去了获得更大成功的可能性。

上司之所以成为你的上司,一定有他的长处,而这个长处就是你学习的地方。也许你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比上司强,但他肯定有些地方是自己所不及的,比如年龄、经验,某些方面的资源、阅历、性格,某些特殊的技能、知识,与整个企业组织的感情资本,与上司的上司或其他周边关系相互的了解程度高,或使组织刚好处于微妙的平衡状态,或与某人刚好互补关系,等等。这些也许正是组织需要的,而你恰恰不具有的。如果对上司不恭敬,上司怎么可能教你呢?如果上司不如自己,那么你就应该尽力帮助上司工作,出主意,想办法,这是下属的职业准则,不要袖手旁观,不管不问,或等着看上司出丑。支持上司,帮助上司并不是讨好、拍马屁,而是组织工作的需要。企业组织的发展需要组织全体成员群策群力,需要大家共同的智慧和力量。你的智慧和力量贡献给上司,就是贡献给自己所在的组织,最终受益的肯定也有你自己。

上司有时候并不是真的不如你,不过是工作技巧和艺术手法罢了。上司有时候故意示弱,也许是想探究下属的真才实学和对问题的看法以及性格,也许是走民主方式收集各种意见方案,便于更正确决策,也许是想满足下属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达到激励下属的目的。如果作为下级,真的把上司看成只会埋头拉车的骡子或者是摆摆样子的宠物狗,而不心存尊敬的话,恐怕“兔死狗烹”的命运就真的会落在自己头上。

八、有领导在和没领导在一个样

《论语·八佾第三》子日:“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在孔子的时代,人们以中原地带为中心地区,称周边的地区为“夷狄”。当时的夷狄确实是一个经济不发达,人们没有文化,不能知书达理的野蛮地带。孔子对这样的地方不无歧视之心。他说:“像夷狄这样的野蛮地方,有君主,也赶不上中原华夏民族没有君主呢!”孔子之所以说这样的话,无非道出了一个管理的理念,就是大家平常说的有领导在和没领导在都一个样的工作作风。孔子认为,由于华夏地带礼法健全,人心仁德,所以,就是没有领导,没有君主,也会比“夷狄之有君”管理得更好。

从管理角度来说,这就是说明了管理者、礼法制度和员工的品质之间的关系,而提倡出的一种无为而治的境界。在孔子看来,管理者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而治”。虽然没有硬性的管理,而员工充分发挥自觉性而达到“无所不为”的境界,如同“诸夏之亡君”,企业一切的运转都自动纳入轨道,从而使管理者和员工都到达到一种“自在”状态,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要做到这两点,一方面要养成员工既主动工作,又自觉执行的良好品德,不仅仅用健全的制度来保证,另外一方面,还需要有效的授权。一个管理者不能像“夷狄之君”那样把什么都牢牢地抓在手上。这样的管理方式事实上就是一种孔子所“看不起”的“夷狄”的野蛮状态。善于分权和授权,这才是现代大生产的管理之道。

孔子的学生子贱有一次奉命担任某地方的官吏。当他到任以后,却时常弹琴自娱,不管政事,可是他所管辖的地方却治理得井井有条,民兴业旺。这使那位卸任的官吏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每天即使起早摸黑,从早忙到晚,也没有把地方治好。于是他请教子贱:“为什么你能治理得这么好?”子贱回答说:“你只靠自己的力量去进行,所以十分辛苦;而我却是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完成任务。”孙权是三国中活得长的管理者,这完全是因为他善于授权。孙权19岁时接过父兄开创的基业,至7l岁时去世,其间主政52年,超过三国时期任何一位统领人物。与曹操、刘备相比,孙权的国势最微,但他能够把东吴管理得井井有条,江山稳握。

孙权的领导方式一大特点是绝少亲赴前线带兵打仗,而是交给属下去完成使命。这当中突出的有周瑜指挥的赤壁之役,吕蒙指挥的荆州之役和陆逊指挥的彝陵之役,这三役都是决定东吴命运的大主,也会比“夷狄之有君”管理得更好。

从管理角度来说,这就是说明了管理者、礼法制度和员工的品质之间的关系,而提倡出的一种无为而治的境界。在孔子看来,管理者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而治”。虽然没有硬性的管理,而员工充分发挥自觉性而达到“无所不为”的境界,如同“诸夏之亡君”,企业一切的运转都自动纳入轨道,从而使管理者和员工都到达到一种“自在”状态,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要做到这两点,一方面要养成员工既主动工作,又自觉执行的良好品德,不仅仅用健全的制度来保证,另外一方面,还需要有效的授权。一个管理者不能像“夷狄之君”那样把什么都牢牢地抓在手上。这样的管理方式事实上就是一种孔子所“看不起”的“夷狄”的野蛮状态。善于分权和授权,这才是现代大生产的管理之道。

孔子的学生子贱有一次奉命担任某地方的官吏。当他到任以后,却时常弹琴自娱,不管政事,可是他所管辖的地方却治理得井井有条,民兴业旺。这使那位卸任的官吏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每天即使起早摸黑,从早忙到晚,也没有把地方治好。于是他请教子贱:“为什么你能治理得这么好?”子贱回答说:“你只靠自己的力量去进行,所以十分辛苦;而我却是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完成任务。”孙权是三国中活得长的管理者,这完全是因为他善于授权。孙权19岁时接过父兄开创的基业,至7l岁时去世,其间主政52年,超过三国时期任何一位统领人物。与曹操、刘备相比,孙权的国势最微,但他能够把东吴管理得井井有条,江山稳握。

孙权的领导方式一大特点是绝少亲赴前线带兵打仗,而是交给属下去完成使命。这当中突出的有周瑜指挥的赤壁之役,吕蒙指挥的荆州之役和陆逊指挥的彝陵之役,这三役都是决定东吴命运的大哉,可孙权却完全放心属下在前线御敌。

纵观三国的三个英雄,在授权上竟是各有千秋。曹操对属下是管理有余,而信任不足,每到关键时刻便“宁使我负天下人,毋使天下人负我”,如此行事自我中心,何以取信天下士子,难怪他会中周瑜“蒋干盗书”的计谋,导致赤壁惨败,大伤元气。

刘备对属下则是信任有余,而授权不足,特别是刘备过分仰赖诸葛亮。诸葛亮虽然是一代英杰,赤壁之战等广为世人传诵,然而他日理万机,事必躬亲,乃至“白校簿书”,终因操劳过度而英年早逝,留给后人诸多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