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赏刑明,则民尽死
国有无功得赏者,则民不外务当敌斩首,内不急力田疾作,皆欲行货财事富贵,为私善立名誉,取尊官原俸,故奸私之臣愈众,而暴乱之徒愈胜,不亡何待?赏刑明;则氏。尽死;民尽死,则兵强主尊。
刑赏不察,则民无功而求得,有罪而幸免,则兵弱主卑。
韩非子说:国中一旦有了无功受赏的人,百姓就不再对外致力于杀敌作战,对内也不努力从事农耕和工作,就都想用财货巴结富贵。树立自己个人的美名,以骗取高官厚禄。因此,奸邪自私的下级就越来越多,而暴乱的匪徒也就越来越猖獗,这样的国家不灭亡还能怎么样呢?韩非子认为,人的善恶与赏罚有直接关系,赏罚得当,则百姓争相为善,赏罚不当,则百姓就随之作恶。
奖励与惩罚是管理中重要的手段,而奖善罚恶,奖勤罚懒是企业奖惩中的根本原则,如果一个员工对企业作出了贡献,就应该衡量其功的大小给予奖励,如果一个员工做了对企业不利的事情就应该给予相应的惩罚。
韩非子所强调的就是,一个企业在执行赏罚的时候一定要注公平,如果一个企业奖励了一个无功的人,那么企业员工就不会积极性。因为,赏罚的不公,员工也就失去了通过努力工作而获利益和认可的动力。这样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敬业的精神就会荡然无存。
在宋朝,有个官员立了功,按照宋朝的规定应升迁重用。可是,宋太祖赵匡胤平时对那个官员印象很不好,于是,提升的事情就被搁置起来。宰相赵普知道了这件事情以后,就对太祖赵匡胤说:“功绩是有凭证的,而您的好恶却没有证据。如果仅凭个人的好恶去办事,往往会犯错误。”宋太祖听了这番话很生气,他说:“我是皇帝,我偏不提升他,你能怎么样?”赵普只好耐心劝谏:“自古以来,刑用于惩罚,赏用于奖励,这是治理国家的公理。刑和赏是国家的法律,并不是皇帝个人的呀,陛下怎么能以个人的好恶而废弃了国家的法律呢?”宋太祖沉吟良久,只好照章奖励了这个官员。
作为管理者实行赏罚,很容易忽视这个问题,如果一个管理者的奖赏不公平,会给企业带来无穷的危害,有些管理者认为,重用一下自己的亲信也无伤大雅,无可厚非。但是,让真正的人才了解到管理者并不秉公办事,那么他们就会觉得前途无望,自然容易离开这个企业。奖赏不公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国之大事,惟赏与罚。”处理好企业大事,不外乎用奖赏和惩罚两种手段。赏罚分明更是企业的管理之道。通常,奖励表现突出的员工只能达到一个目的,即让员工们知道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但是却无法告诫那些工作消极的员工。因此,必须同时对表现不佳的员工作出惩罚,才能达到管理的另外一个目的,即给所有在行为或者态度上消极的员工敲响警钟。
如果一个企业只有奖励制度,而没有惩罚措施,很难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一位企业老总说,他的企业为了鼓励员工按时上下班,设置了一个全勤奖,刚开始时,这个奖励的确发挥了积极作用,迟到的员工越来越少,但是,实行了一段时间后,管理者发现迟到的现象又卷土重来了。思考过后,企业作出了一个新的规定,在保留全勤奖的同时对迟到的员工作出惩罚,从此彻底杜绝了迟到现象。这位老总感慨:“有时候奖励100元远远没有惩罚50元所起的作用大啊!”这里面蕴涵的管理思想就是保证公平。只奖励全勤的人,却不惩罚迟到的人,时间一长,就会在员工心里面留下一个不公平的想法,原因是奖励往往会被人们看作是身外之物,得失与否与自己的切身利益关系不大,得到了感觉是幸运,得不到也不会觉得有什么损失;惩罚就不然了,人们之所以把惩罚看得严重,是因为惩罚会让人们感觉是在掠夺自身利益,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人们就会遵守某种法则。因此,单纯的奖励无法让员工产生公平感,也就不可能长时间收到效果。
因为,一个企业如果不是以工作来衡量一个人的贡献的话,那么,企业的员工就会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如何巴结权贵、为自己沽名钓誉的事情上,这样一来,自私的小人就会在企业中层出不穷,大家都忙着比谁脸皮厚,谁的心肠黑,没有人真正为工作操心,大家都为自己的利益算计,其结果,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企业的垮台和倒闭就为时不远了。
所以,韩非子认为,赏罚严明,兵民就会拼死作战;兵民拼死作战,就会军事强大而领导尊贵。赏罚失察,百姓就会无功求赏,有罪而求幸免,就会军力弱而领导卑。韩非子认为,严明的奖赏和刑罚制度,可以鼓舞兵民的作战勇气而使军事强大,领导尊贵。
二、放弃法制奸人不恐
《韩非子·用人》释仪而妄发,虽中小不巧;释法制而妄怒,虽杀戮而奸人不恐。
《韩非子·有度》忠臣之所以危死而不以其罪,则良臣伏矣;奸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则奸臣进矣:此亡之本也。
《韩非子·难一》设民所欲以求其功,故为爵禄以劝之;设民所恶以禁其奸,故为刑罚以威之。
不用箭靶子而胡乱发射,即使射中很小的东西也不能算作箭术高明;放弃法律制度而随意发怒,即使有所杀戮,坏人也不会恐惧。
企业制度的制定,其依据是管理的薄弱环节或者是漏洞。在落实企业制度的时候,针对违反制度的人,要准确地使用制度,当奖则奖,当罚则罚,如果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胡子眉毛一把抓的话,就好比射箭不立靶子,没有方向。就是偶尔射对了地方,也不能不说是一种巧合。
如果在实施制度的时候冤枉好人,说明制度的执行者缺乏调查研究的精神,导致对于事实真相的失察。因此,处罚得越重,就越说明制度执行的失误就越大,被冤枉处分的人自然不服气不用说,那个真正应该受到处罚的人,就会为自己侥幸逃脱而感到幸运,也许,他还会暗笑管理者的糊涂,从此做起坏事来更加肆无忌惮。
要捕捉多大的鱼,就要结好多大眼目的渔网。如果网目过大,可能就有错误的行为躲过惩罚,而且管理遭到损失。如果网目过小,又会使许多无辜的鱼被捕捉上来,这都是管理的盲点所在。所以,管理者在实施管理制度的时候一定要准确,否则,企业制度同样不能很好地执行。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在中国尽人皆知,但是,这后面还有一个诸葛亮善言保王平的故事就有很多人不太熟悉了。事实上,与马谡一起去驻守街亭的还有一位大将,他就是王平。当马谡因为失守战略要地街亭而被斩首的时候,王平只受到了降职的处分。有人对此不服,认为诸葛亮在处理这件事情上有失公道。诸葛亮知道了这件事,于是,有一天诸葛亮对众将说:“作为一个优秀的将领,必须具备许多的优点——给他军规的地位,他不骄傲;委以重任,他不专横;提拔他担任重要的职务,他不推辞;免去了他的职务,他也不抱怨。这几点,王平将军都具备啊!失街亭,用人的责任在我,执行不力的责任在马谡,为此,斩了一个马谡就已经让人感到很可惜了,怎么能再斩王平呢?”众将听了,心服口服。
这个故事说明,诸葛亮在处理马谡和王平的问题上,是非常合乎法度的。出了问题怎样追究责任,有很高超的领导艺术。正如非子认为的那样,如果忠臣无罪却受到危难死亡的威胁,良臣就隐藏起来;奸邪之臣无功却能安稳有利,奸臣就会进用,这就是家灭亡的根本。赏罚对国家政治十分重要,赏罚不当,则良臣隐而奸臣进用,这样就会导致国家的灭亡。
奖励与惩罚是利用动物“求乐避苦”的本能衍生出来的一种管理方法。马戏表演的动物就是用这种方法训练出来的。管理方法也是从这个本能发展分化出来的。
用奖励与惩罚来训练动物并不复杂,只要动物按要求做了动作,立即给予食物奖励;没有按要求做动作,给予惩罚。但是,人是高级动物,是有思想的动物,所以奖励与惩罚的方法也大大不同于动物训练。
奖励与惩罚,首先要注意的是员工的需要,根据员工的需要决定奖励什么和惩罚什么,如果这个问题没搞清楚往往会适得其反。
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精神奖励是一种用来满足心理需要的奖励。物质奖励要恰当。给员工的奖励太多了,有朝一日,奖励没有了,员工也就没有积极性了。
奖励要让员工有“欲求不得”的体验。满足员工的一切要求,员工可以轻易地得到想要的东西,奖励对员工失去了吸引力,这时奖励也就失去了作用。如果动物吃得很饱,食物对它的吸引力大大减小,奖励的作用就大打折扣。
奖励与惩罚要适当,要让员工能感到是奖励或惩罚。如,奖励太少,员工可能不为所动,惩罚太轻,员工不为所怕,都起不到奖励与惩罚的作用。
美国管理学界曾提出九大奖励员工的准则。
一是奖励那些提出和解决具体问题的人,而非就事论事议论一番的人。管理者应该强调奖励有长远目标而又能真正解决具体问题的人。
二是奖励甘冒风险者,而非胆小怕事者。“但求无过”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唯有敢冒风险者才能创新。
三是奖励创新而非墨守成规者。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资本和设备,而是人的创新精神。
四是奖励处事果断而非犹豫不决的人。
五是奖励工作有成果而非忙忙碌碌者。
六是奖励精简而非无所谓的复杂化。简化结构、程序、沟通方式,可以提高办事效率。
七是奖励多做少说而非多说少做者。管理者常常忽略沉默的无名英雄,例如,工厂里真正解决品质问题的是一位腼腆的普通工人,但厂长却一无所知,因为他周围的人可能是一些吹嘘者。
八是奖励品质而非速度。生产力的提高不只是靠快速或降低成本,最重要的前提是目标的完成。
九是奖励忠诚而非跳槽者。管理者若想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应给予员工长期的培训,并且提供安定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待遇。
韩非子说:设立百姓所喜欢的,以求得他们建功立业,所以就颁爵授禄来鼓励他们;设立百姓所讨厌的,用以禁止他们犯罪作恶,所以就制定刑罚来威吓他们。韩非子认为,要用赏赐鼓励人行善,用刑罚防止人作恶。只有在维护企业制度时赏罚分明、赏罚有度才能真正体现制度的威慑力。
三、奖励告发的人
《韩非子·难三》故以善闻之者,以说善同于上者也;以奸闻之者,以恶奸同于上者也,此宜赏誉之所力也。
不以奸闻,是异于上而下此周于奸者也,此宜毁罚之所及也。
《韩非子·难三》今子思不以过闻而穆公贵之。
厉伯以奸闻而穆公贱之。
人情皆喜贵而恶贱,故季氏之乱成而不上闻,此鲁君之所以劫也。
把别人的善行上告领导的人,他喜欢善的心情与领导是一样的;把别人的奸恶告发的人,他痛恨奸恶的心情与领导是相同的。
这是应该予以赏赐和赞誉的。不把别人的奸恶上告领导,就是和领导异心而与坏人紧密勾结,这是应该予以贬斥和处罚的。
人们似乎对喜欢向领导汇报工作的人缺乏好感,认为这些人一定是在向领导说谄媚的语言,或者向领导中伤同僚。这个看法,在韩非子眼中,却是另外一种看法,韩非子认为,应该充分发挥民众互相监督、互相教育的作用,从而达到抑恶扬善的目的。
事实上,一个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的领导干部,能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因为,管理者一般都把目光投向远方,关注企业发展的战略问题。但是,企业战略目标的实施,都是由许多战术上的执行、一些小的战斗、组合而成企业总的战役的胜利。所以,管理者所了解的情况,也要深入到一些具体的工作当中,这就必须依靠下属能够及时地多次地主动向领导汇报战略的执行情况。
汇报工作或者叫做汇报执行情况,无非就是汇报两类问题:一类是执行企业战略过程中的好的一面,以及不足的地方。好的一面,可以增强管理者的信心,增加这方面的执行力度,而对于执行不力的方面,管理者就要分析其主要原因,以利在下一次的工作中避免。如此看来,下级向上级汇报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在古代,交通不便,地方官员当面向上级汇报的机会不多,下级向上级汇报工作主要靠文书。曾国藩对如何向皇上汇报一事,非常重视。他认为,懂得以什么样的方式向皇上汇报,是下级最重要的素质,必须谨慎对待。曾国藩认为,向上级汇报工作,什么当说,什么不当说,一定要心中有数。
在表现自己的成绩的时候,不可过分夸耀;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寸。咸丰八年,湘军李续宾部在三河镇被太平天国的名将李秀成和陈玉成全歼,李续宾和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等四百多将士战死,成为湘军出师以来最大的损失,曾国藩不便出面奏陈,而让当时号称天下奏牍三大高手之一的胡林翼向皇上汇报表奏。结果,咸丰皇帝被感动得涕泪交流,下令追赠李续宾为总督,两个儿子都赐举人出身。这不能不说是胡林翼的奏折起到的作用,说明下级向上级反映情况不能没有技巧。
下级不但要善于利用向领导汇报工作的时机,把现实的情况如实地向上级反映,作为管理者,对于敢于说话特别是说真话的下级应该格外地爱护,甚至给予表彰。因为真实的情况,是管理者作出正确决策的前提,管理者不应该只喜欢听好听的,这样容易造成下级不敢直言,管理者就会不知不觉地脱离实际,作出许多愚蠢的决定,这样对管理是十分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