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法家的法术管理——领导者的权与势
9239900000022

第22章 执行之法(3)

原则一:企业已经决定的事情,任何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提出异议。任何决策都必须坚持。其实对于决策运用,实际操作永远比理论更重要,团队只有具有了统一的目标,其执行才有可能。

原则二:企业有明确规定的,必须坚决执行。任何企业都存在大量的流程和管理规定等,许多成功企业的做法是——做事情之前,先看是否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如果有,不会给出任何借口,严格依照制度执行。如果对制度不满意,可以通过另外的途径反映,但是事情必须要先做。

原则三:企业没有明确规定的,必须坚持先做事情后汇报。如企业没有相应的规定,大家首先应对该事情进行解决,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反映上去。由相关部门对该事情进行分析,如果是以后还可能发生的事情,就组织相关人员将该事情制度化;如果是一次性的事情,则可以按特例处理。

原则四:企业执行力必须坚持以结果作为价值判断。执行力是一个过程。但是对于企业来说,是只相信功劳而不相信苦劳的,因此,企业的执行力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根据执行力结果的不同给出相应的奖励或处罚。执行人对任务负有全责,同样也对任务的结果负有全责。

六、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韩非子·有度》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能辞勇者弗敢·争。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难三》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韩非子主张法制。他所说的法,是一种公开颁布的成文法。法是编成图书,设置在官府,而公布到百姓中去的。

法律不偏袒地位尊贵的人,准绳不迁就弯曲的东西。受到法律的制裁,有智慧的人不能用言辞推脱;勇敢的人不敢以武力抗争。惩罚罪过,大臣不能逃避;奖赏善行,平常百姓也不能遗漏。

汉文帝六年冬,匈奴骑兵分两路进犯边境,汉军应敌。文帝到军营视察,当车驾来到向都军营时,远远地就望见营门外面甲士列,如临大敌,一派战争气氛,真是戒备森严。汉文帝便叫随从前去通报。

不料守营兵士却端立不动,喝令停车,并正气凛然地拒绝说:“我等只听将军令,不听天子诏!”随从只好返回报告汉文帝。汉文帝便亲自驾车来到营门前面,结果也被守营兵士阻拦住,不让进去。汉文帝没有办法,只得取出皇帝符节,令随从人员持节入营通报。“我要进军营慰劳将士。”周亚夫这才接见来使,传令开门。守营兵士接到周亚夫的命令后,方将营门打开,放车驾进去,守卫营门的军官郑重地对文帝的随从人员传达军令说:“将军有令,军中不得驾车。”汉文帝只好拉着缓绳慢慢地走。到了营门里面,才见周亚夫披甲佩剑,从容出迎。周亚夫作了一个长揖,说:“甲胄之士不拜,臣只能照军礼施行。请陛下见谅。”汉文帝听了大为震动,在车上严肃地进行答礼,并让人宣话说:“皇帝敬劳将军。”周亚夫带着将士,肃立两旁,鞠躬称谢。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病重,把太子刘启叫到床前叮嘱说:“国家如果有危难,周亚夫可以信任,命其将兵。”文帝死后,周亚夫被命为车骑将军。后来,周亚夫出奇制胜,屡立战功。这同周亚夫在军纪面前人人平等的作风是分不开的。

韩非主张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是法家的法律理想。

企业成功的关键是它的制度,一个好的制度能够使好人干好事,坏人也干好事;而一个坏的机制能够使好人干坏事。

当企业有了完善的科学的管理,就会减少对所谓人才的依赖。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良好运作实际上降低了对管理者的要求。当没有制度的时候,企业只能依赖于少数人才;当建立了良好的管理机制以后,管理者可以是傻瓜型的,因为我们的流程、我们的内部管理机制在起作用,管理者更多的是一个指挥家、调控者和监督者。

企业在创办之初,如果是从家庭作坊开始或几个人合伙,大家是一条心走到一起来的。可能在规范化、制度化上不需要花很大的功夫,因为人少好管理。几个人在下面做事自己能看得很清楚,监督约束机制显得就不是很重要,或者说不是很紧迫,这个时候可能只需要大家自觉就行了,我们把它称为人性化。

随着企业的壮大,人员越来越多了,这种单凭自觉来做事的方法就会显出致命的负面影响。因为“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以前一眼能看得到底的事情,现在可能要听汇报,要靠下一层的主管来管理,那么这个时候就要强调管理,要强调制度,企业要开始由那种原始的人性化粗放管理向制度化科学管理转移了,那么这个时候企业的监督约束机制就显得很重要了。

管理模式的本质是一套科学的自上而下的权利分配系统,是一套可复制的规范化、标准化、高效率的基础管理体系,是为其他专业管理提供服务的基础平台。

进行制度建设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1.明确目标与宗旨,确定中心主题,昕有的管理规章制度才能紧紧围绕这个中心主题去编制、执行、维护。

2.成立专门负责制度管理工作之部门,编制或协助各个部编制各项制度,使之各项制度的编制都建立在企业的立场上,而从各个部门自己的角度出发。

3.对员工进行制度宣传、教育、沟通,了解员工的心态,帮助员工积极转变态度,使员工了解制度建设的目的,潜意识的形成对制度的遵守,矫正不良行为。

4.企业制度必须以文件的形式予以确定,并保持稳定。

5.权限确定。在制度的建立过程必须明确各阶层人员的工作权限与工作内容,制定职务说明。

6.在制度实施过程中,“立法”应对各项制度进行维护,并成立稽核小组,专门负责监督企业制度的执行情况,矫正不规范的行为。同时进行调查制度的合理性、时宜性,废除过期制度,以保证制度的有效性、适宜性。

七、运用法术出奇制胜

《韩非子·扬权》天有大命,人有大命。

《韩非子·扬权》谨修所事,待命于天。

夫物有常容,因乘以导之。

因随物之容、故静则建乎德,动则顺乎道天有天的法则,人有人的法则。管理也有管理的法则,在很多情况下,管理的法则,决定于天的法则。韩非子所说的天,指的是自然界。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各有其普遍规律。有时候,企业的管理法则,是取决于人的发展变化的,有时候,管理的法则是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所以,韩非子又说:“谨修所事,待命于天。”就是告诉我们谨慎地处理政事,等待天的命令。韩非子认为,人们要因循自然,管理也要因循自然。这个自然不仅仅是指自然界,所谓“天”和“人”只是所有规律和法则的一种总的概括,这使得管理的难度变的有些扑朔迷离。管理者如同一个在惊涛骇浪的大海上驾驶一叶小舟的船长。如果他对于市场的风向、国际的潮流、价格的巨浪、船员的团队精神等诸多的因素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已经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了。要发现管理和企业发展的必然性,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所以,成思危先生认为,管理的方式从20世纪80年代,有从崇尚科学管理发展到时兴企业文化管理的趋势。这与影响管理的因素的多变性和复杂性也是不无关联的。

所以,管理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及时改变。否则,管理的方法不适应实际情况就会导致败局。有一次汉朝的大将军虞诩到西域去执行任务,但是,只带领了两千人马,以这样的兵力要想通过匈奴的领地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匈奴有数十万军队驻扎在他们的必经之路上。在行军的路上,虞诩命令部队备足了挖锅灶的工具。进入奴的地区以后,命令士兵每天都增加一些锅灶的数量。在后来的瓜天里,已经增加到数万个。部将不明白他的用意,问:“当年,孙膑运用增人减灶的办法,把庞涓及魏国军队一举消灭。今天,将每天增灶,并不增加人马,不知是什么道理?”虞诩说:“情况各有不同,所以兵法的运用也不会一样,我们与匈奴军相比,相差太大,很容易受到他们的攻击,我们天天加灶,敌人会以为我们的兵力天天在增加,也就不敢轻举妄动了。”事实上匈奴的敌人确实是被他的行动所欺骗了。

管理的方法也是这样,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管理的灵魂,生搬硬套前人的经验,没有不失败的。企业和市场的情况千变万化,这就决定了管理方法的多变性。

管理模式是有个性的,因为管理具有不可复制的特性。要借鉴别人成功的方法,必须要仔细比较,发现不同点。首先,要抛开因行业不同对我们思维造成的局限性。不论何种行业,其管理的思维方式基本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具体的管理方法和流程设置等。只有跳出行业的局限,才能找到成功因素的准确归因。其次,应从管理的核心点出发,沿着各种经营活动之间的制约关系,去寻找与自身企业现状的不同之处。然后分析为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导致不同,这些不同点是不是影响自己企业经营效果的关键所在。

韩非子认为,夫物有常容,因乘以导之。因随物之容,故静则建乎德,动则顺乎道。就是说,事物有其常态,要依据其常态加以引导。由于人们随顺事物的常态,所以静止时能不失事物的本性,作时能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事物都有其自身的性质和一定的形态,人们如果能因势利导,无论动静都不失其本性,就会获得成功。

从中可见,韩非发挥了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说明了战略在于灵活、出奇才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