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法家的法术管理——领导者的权与势
9239900000018

第18章 授权之术(2)

鲁国的阳虎曾公开表达自己对于君臣关系的看法。他认为:“如果领导比较贤明,那我就尽心尽力为他做事;如果领导无能,那我就玩手段耍花招试探他。”后来他在鲁国搞动乱,被赶出了鲁国;逃到齐国,又受到齐国人的怀疑。最后来到赵国,赵简主热情迎接他,并且要任命他为国相。左右大臣纷纷反对,他们说:阳虎奸邪狡诈,是出了名的窃国大盗,怎么可以任命这种人担任国相?”赵简主却说:“他有窃国的技巧,我有守国的法术。让他来好了,我等着他!”于是,赵简主便运用法术控制着阳虎,阳虎也不敢为非作歹,只能好好地为赵简主做事。在阳虎的帮助下,赵国渐渐强大起来。

四、一人不兼官,一官不兼事

工人数变业则失其功。作者数摇徙则亡其功。

一人之作,日亡半日,十日则亡五人之功矣;万人之作,日亡半日,十日则亡五万人之功矣。

然则数变业者,其人弥众,其亏弥大矣。

韩非子认为:英明领导的治理原则是:一个人不兼任两种官职,一个官职不兼管数种事务。

韩非子主张专职专任。

人的精力有限,兼官兼事容易出差错;而一个大臣如果不兼任别的官职,不管自己职责之外的事务,就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中国的统治者向来都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国家的一切政命皆出于一人之手,进行一种集权统治。

一个管理者不可能事事亲历亲为,他必然要将权力进行分配。但是,分配的前提必须是大权在握,将分配出去的权利最终再汇集到自己的手中。

在这方面,韩非子做过非常深入的阐述。韩非认为:聪明的领不兼做多个事情,而是采取各个职能部门相互配合,这样的组织方式就能“居万人之上”,维持管理秩序。

有权力,就可居万人之上,驾驭下属,失去权力,便只能受制于人。为此,韩非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驾驭活动的成功与失败,与管理者是否具有实权紧密相关。为此,聪明的领导者,应遵守这样的原则:一人不兼官,一官不兼事。韩非子认为“明主之道”,应该把财权、赏罚、任免之大权,全部集中到自己手里,谨防枝强干弱的现象出现。

曹操就是深谙此道的高手。三国时期,献帝在迁都之前实际上已经大权旁落,不过是个傀儡而已。曹操早就手握兵权,控制着国家的命脉。可是曹操还觉得不够,总是觉得献帝碍手碍脚,除了兵权,他还想将任、免、赏、罚的政权全部揽过来,实现真正的大权在握,一人独揽,这样才能一步一步地实现他的雄心大志。

此时,有人向曹操进言说,汉气数已尽,取而代之的应当在魏,曹操是土命,许都属土,到那里就一定会兴旺。于是曹操就决定让献帝迁都。献帝不敢不从,群臣也害怕曹操的势力,也都不敢有异议。

曹操迎接銮驾到许都,建造宫室殿宇,重立宗庙社稷、省台司院衙门,修营城郭府库,又封了董承等l3人为列侯。赏功罚罪,全都听从曹操处置。曹操自封为大将军武平侯,以苟或为侍中尚书令,荀况为军师,郭嘉为司马祭酒,毛玢、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催督钱粮,程且为东平相,范成、董昭为洛阳令,满宠为许都令,夏侯悖、夏侯渊、曹仁、曹洪皆为将军。吕虔、李典、乐进、于禁、徐晃皆为校尉,许褚、典韦皆为都尉;其余将士,各个封官。

各下级,分工清楚,管制明确,没有出现一人多职,或一职多事的现象。而曹操将所有的大权集中到自己的手里,朝廷的大都要禀告曹操。

一人多职必然责任不明,一官多事,要么是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但是,这并不是韩非子最担心的,这样做最大的恶果就是下级权利过大,因此,对管理者的权力有所削弱,那么,管理者的地位也就不稳固了。

从经济角度看,韩非子也认为人要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他说:工人屡次改换职业,就会丧失劳动成果。种田人屡次变动迁移,就会丢掉农业收获。一个人种田,如果每天丢了半天的收获,十天就丢了五个人一天的收获。一万个人种田,如果每天丢失半天的劳动收获,十天就丢了五万个人一天的收获。这样看来,如果让百姓屡次变换职业,那么劳动的人越多,所亏损的也就越大。

韩非子在此认为,应该让百姓固定职业,少换工作就能减少经济浪费。

五、责任与实事求是

《弊非子·八说》明君之道,贱得议贵下必坐上,决诚以参,听无门户故智者不得诈欺。

英明领导的原则是:卑贱的人可以议论尊贵的人,下面的人犯了错误一定要连带上面的人负责,用检验的方法来判断事情的真实度,不偏听偏信,这样的领导就没人能欺骗他。

韩非子认为:下级依靠上级,“天塌下来有上面的顶着”。对于中国的领导者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坏事,领导者恰恰好利用这种心理来建立起自己的权威,给下级一棵可以乘凉的大树,那么自己的权威也就稳固了。

怎样才能让下属觉得领导者就是他们真正的靠山呢?勇于负责,不诿过于下属,是最好的方法。

公元前628年冬,秦国驻郑国的大夫杞子,派人回国秘密向秦穆公报告说:“郑国人信任我,把都城北门的钥匙交给我保管,这是我国用兵的大好机会。如果您派一支军队来突袭郑国,我们里应外合,一定可以占领郑国,借此扩大疆土,建功立业。”秦穆公听了喜出望外,秦穆公立即决定调动大军,袭击郑国。

然而作战经验丰富的老臣蹇叔毕竟老谋深算,他权衡利弊后坚决反对出师郑国。秦郑两国路途遥远,调动大军长途跋涉,必然精疲力竭,元气大伤。而郑国则可按兵不动,精心准备。精力充沛、援应丰足之师待疲惫之师,自然就会占上风。再说,如此大的行动,军队浩浩荡荡地千里行进,郑国怎么会不知道呢?其他诸侯国也不会坐而视之。一旦兵败,不仅国内人民心中不满,其他诸侯国也会小看秦国。因此,蹇叔力劝秦穆公不要发兵。但秦穆公对蹇叔的话不以为然,坚持派孟明视攻打郑国。蹇叔老泪纵横,对孟明视说:“我只能看到大军出发,再也看不到你们回来了。”秦军到郑国后果遭大败。

秦穆公不顾忌脸面,勇于承担责任,揽过于己,他身穿素服,来到郊外迎接战败归来的将士,见面时放声大哭:“我不听蹇叔的话,使将军受到如此侮辱,这都是我的罪过啊!”孟明视等人叩头请罪,秦穆公说:“这是我决策失误。”之后他对群臣又说:“都我贪心过重,才使你们遭受此祸!”秦穆公承担下全部责任,感了群臣,从此整顿军队,严明纪律,加紧训练,为再次出征做准备对领导来说,首要的是勇于负责,不让跟随自己的下级吃一个真正爱护下级的领导者,不仅要敢于对下属出现的失误负责任,更要对因自己决策失误而造成下属失败的情况承担责任。

这样,既增长了管理者自身的威望,更巩固了下级的团结合作的精神。

管理者除了应该具备勇于负责的精神,更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下级,判断是非功过一定要多方面参验,谨慎地做出结论,仅凭道听途说,甚至是亲眼所见也不一定靠得住。

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在陈国和蔡国之间陷入了困境。一连七天都没有吃到粮食,只能以吃野菜度日。

颜回几经周折才讨到了一些米。回来时,看见孔子正在屋里睡觉,颜回没敢惊动老师,就直接烧火做饭。饭快熟了的时候,孔子醒了,突然发现颜回在锅里抓了一把饭吃。孔子没有当场点破,而是装着没看见,起了床静静地坐着。

过了一会儿,饭熟了。颜回拜见孑L子并给孔子献上饭食。

孔子起身说:“我今天梦见了先君,你先用饭食祭祀一下先君吧。”颜回回答说:“不行。刚才锅里掉了一些烟尘,扔掉沾着烟尘的食物不吉利,于是被我抓出来吃掉了。不能用不干净的饭祭祀先君!”孔子这才知道,颜回刚才不是偷吃,自己差点被自己的眼睛欺骗。他感慨地说:“眼见都未必为实,看来要了解一个人真的不容易。”想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往往并不容易,有时你会受到身边人的蒙蔽,有时会受到个人好恶的影响,有时会只见其一,不及其余。

在作决策之前,一定要好好调查,全面分析。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尤其是不同意见。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作决策。

韩非子认为,管理者用人时不能偏听偏信,要用参验的方法来判断事情的真伪,使聪明的人不能欺骗领导,愚蠢的人不得占据官位。

六、用利益“以物治物”

且夫物众而智,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因物以诒物韩非子说:事物众多而人的智慧有限,以有限的智慧不能战胜众多的事物,智慧不能够普遍认识事物,就要利用事物来治理事物。

人的智慧总是有限的,所以要善于利用事物来控制事物。

事实上,人的智慧随着对世界的认识,无穷尽地发展着,但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相对是很有限的,所以,人们不能通过自己的智慧来管理世界,那么,以现有的物质条件来治理现实的问题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