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与野生动物共舞
9217500000018

第18章 我们一起共生共存(2)

珍妮·古多尔不仅为我们了解黑猩猩群体内部复杂的结构、亲缘关系和等级关系等,提供了大量闻所未闻的事实,而且她用大量有说服力的证据,证明从黑猩猩身上,可以找到人类远祖的生活情景及其演进线索,可以找到人类某些心理现象发源的线索,对揭开人类行为和心理演化的秘密有重大的价值。

黑猩猩母子珍妮·古多尔与黑猩猩从接近到融入其群体中的事实,启示了人类与野生动物应当怎样相处。只要你能够尊重它,它也会尊重你。人类有情感,动物也并非无情无义。人类生活需要空间,动物活动也需要领地,大自然并不是人类自己的,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就像珍妮·古多尔所说,从某种角度讲,黑猩猩更像是自然当中来的一位亲善大使,它告诉我们人类,动物也有自己的感情,有自己的表达,它们的思想感情和人类的思想感情是一样重要的。

珍妮·古多尔以杰出的研究为自己赢得了极大的声誉。她在进行黑猩猩研究的同时,一并获得了进入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不要忘记,这时候她还只有高中学历。5年后,珍妮·古多尔就以对黑猩猩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并长期在这里进行研究工作。同时,她还被美国斯坦福大学聘为副教授。她和丈夫拍摄的黑猩猩影片,在西方受到中学生的广泛欢迎。2008年,美国的《魅力》杂志评选年度十大风云女性,珍妮·古多尔名列其中,并惟一获得终身成就奖。她还获得过联合国颁发的马丁·路德·金反暴力奖,这个奖过去曾有两位人士获得过,分别是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和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

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珍妮·古多尔在从事专业的研究之外,还在世界各地进行保护环境的宣传工作。1991年,她在坦桑尼亚创建了“根与芽”教育项目,这个项目受到了联合国的支持,并在世界各地的大、中、小学校开展活动。

“根与芽”项目的主旨是,通过实际的环境教育活动,带给每一个年轻人希望和梦想,让保护环境成为每一个人的行动,通过大家的努力,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根与芽”项目包括环境、人类和动物研究三项活动,通过综合性的动物研究,给参与活动的人带来希望,教会我们如何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

重现的野性

1982年元旦的前一天,中央电视台开播了一个全新的栏目——《动物世界》。这个节目令人耳目一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野生动物生活的秘密,展示在广大电视观众的眼前。

人类通过荧屏了解野生动物,还是很晚的事情。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只有极少的电影纪录片是讲述动物故事的,直到20个世纪50年代,英国的BBC广播公司第一次播出了啄木鸟的生活,才真正让观众通过屏幕窥见了野生动物的秘密。从此开始,一些摄影家开始了职业的野生动物探险,不仅让我们通过摄影机欣赏到大自然的旖旎风光,更以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见证了人与野生动物的一种新关系。

冰面上起飞的大天鹅

南非著名的野生动物摄影师金·沃尔哈特,曾经拍摄了一部著名的片子——《美女与野兽:豹子的故事》,他以自己的勇敢和对动物深深的爱,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在多年的野外拍摄生涯中,金·沃尔哈特与动物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他一直铭记着童年时一位老人的话,“记住,孩子,无论是多么丑陋或多么美丽的东西,都有它生存的权利和尊严,没有人可以剥夺。”他在做客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时,曾经深情地说过:“动物都有自己的尊严。如果能够接近它们,那是我们的荣誉。”

金·沃尔哈特生于南非一个崇尚保护自然的家庭,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国家公园的高级守林人,父辈的教诲和珍惜动物生命的行动,始终铭刻在他的心中。在长期与野生动物打交道过程中,无论豹、狮子还是大象、河马,他都以一种虔诚的姿态,尊重的心理来接近它们。他以自己的行动获得动物的理解,被动物接受,因此也就拍到了最珍贵的动物生活镜头。

在为美国《国家地理》拍摄《美女与野兽:豹子的故事》时,金·沃尔哈特用了6个月的时间,来跟踪片中的主角豹子“赤裸裸”,了解它的习性,并且试图和它交朋友,最终获得成功,然后才开始拍摄。一次,当豹子“赤裸裸”在与几只雄狮发生冲突后,它心情黯然地来到金的面前,无助地躺在他的车旁,以期得到他的慰藉。这件事深深地打动了摄影师,他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够得到动物的理解和爱,那是我们人类的荣誉。”

与凶猛的兽类打交道,是非常危险的,必须有一定的防范措施。金·沃尔哈特的车上始终有一把手枪,但他在离开车子时从来不带,只带一把刀子以防万一,他知道,如果在危急时刻动用了枪,那就可能杀死动物。

金·沃尔哈特就是以这样一种精神,置身于野生动物之中,获得了它们的尊重,也赢得了人们的赞誉。他所拍摄的动物故事,先后获得了南非电影摄影师协会的“可见光谱奖”,英国广播公司的“强力推荐摄影奖”和年度摄影师大奖等。

雪豹,在野生动物摄影师的眼里,是世界上最难拍摄的动物之一。它生活在海拔4000 米以上的高山地区,数量稀少。在这样的海拔高度和雪域环境中,摄影师要长期跟踪拍摄雪豹,其难度可想而知。

史蒂夫·温特拍摄的喜马拉雅雪豹

为了拍到这种珍稀而美丽的野生动物,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史蒂夫·温特,在印度的荷米斯国家公园,经过长达10 个多月的等待后,终于用镜头捕捉到雪豹回头的瞬间,拍摄的照片荣获“2008年度野外生态摄影大赛”大奖。这是由英国广播公司和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共同举办的野生动物摄影大赛,来自82个国家的32000多部作品参加了比赛。

雪豹是一种行走速度快,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动物学家曾经用给捕捉的动物戴卫星定位项圈的办法,发现雪豹活动的范围竟然达1000 平方千米。雪豹的生活地区,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即使是夏天,那里的气候也异常恶劣,而且雪豹非常敏感,又喜欢在夜间出没。所以,想用手持相机捕捉到它们的身影,几乎是不可能的。

温特在向导和雪豹保护志愿者的帮助下,先找到雪豹的脚印,然后把十几台遥感相机隐蔽在雪豹可能出没的地方。就这样,在山上待了近10 个月,拍了几万张照片后,温特终于在一个寒冷的早晨,去检查自己的遥感快门相机时,他发现了一张从构图到内容都堪称完美的照片:深夜,漆黑的天空中飘着雪,一只雪豹正以非常优美的姿势向镜头走来。温特成功了,他以极大的耐心,在不影响雪豹正常生活的情况下,拍摄到了世界上最难得一见的动物。

在博茨瓦纳北部的热带丛林中,德瑞克·朱伯特夫妇和“国家地理”频道合作,长期在这里拍摄野生动物。他们的生活艰苦而温馨,因为要长期生活在这里,朱伯特夫妇只能选择为了工作,而不生育孩子。大自然和狮子,是他们生活的主角,也是拍摄的主角。

他们历经了5年的时间,跟踪狮子和鬣狗。当在飞机上发现地面上大约有1000头野牛和3群狮子时,他们意识到,这里正上演着一部“大片”,狮子与野牛的生存游戏正在进行着。于是就有了他们的第三部片子——《无情的敌人》。

现在全世界的狮子已不到2万头。朱伯特夫妇告诉人们:“如果我们不立刻关注它们,15年后我们就再也见不到狮子了。我们希望利用影片,让保护大型猫科动物特别是狮子的观念深入人心。如果我们关注野生的狮子,就意味着我们要保护一切,因为狮子赖以生存的条件很多:大片未开发的土地,远离人类和人类的生活环境。”

在丛林中生活,朱伯特夫妇能够忍受任何艰难困苦,甚至依靠空投食物来维持生活。但他们感到,最可怕的敌人不是野生动物,而是人,是偷猎者。这里的偷猎者都怨恨他们,卸掉他们飞机的刹车,倒掉飞机的燃料,朝营地开枪想杀了他们。是与野生动物的朝夕相处,让他们成了坚定的动物保护者。

两只鹰在打斗

2005年,美国华纳独立影片公司上映了一部极具震撼力的影片《帝企鹅日记》。影片用镜头记录了南极动物世界的生活状态,展现了这个荒无人烟的大陆内部,一群动物的勇气、抗争和爱情,具有震撼力。

影片的拍摄周期长达13个月,素材影像超过120个小时。而在这之前,导演吕克·雅克用了12年的时间进行筹备,观察帝企鹅的生活。影片用纪实的方法,记录了企鹅从诞生、成长到求爱、成婚的生命全过程。

南极世界恶劣的环境,生存的艰难而且重重危险,让观众在感受帝企鹅命运的过程中,领悟动物与自然的抗争,领悟它们生命的力量。这样一部影片既为商家赢得了巨额利润,又向人们展示了动物世界的情感纷争,因为每种动物都有它自己的尊严。

从《帝企鹅日记》中7000多只企鹅方阵,到《深蓝》的惊涛骇浪中群鲨围攻幼鲸,再到《鸟的飞翔》中群鸟凌空掠过雪山、荒原的壮丽景观,每一部影片或纪录片都凝聚着摄影师的血汗。他们长年累月行走在野外,不仅是一个观察者和拍摄者,他们学会了与野生动物交流,懂得了动物的感情,认识到人并非大自然惟一的骄子,那些大大小小、千姿百态的生灵,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朋友。

在这个世界上,人不能孤独的自己生活,人需要有动物做伴。

一只留着庞克发型的狒狒

奚志农,我国屈指可数的野生动物摄影师之一。他从1992年起,连续十几年跟踪拍摄滇金丝猴,长期关注并拍摄藏羚羊和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羚牛、黑颈鹤等濒危物种。他深入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报道藏羚羊被大肆猎杀的危急状况,极大地促进了公众对藏羚羊这种珍稀动物的关注。

奚志农用摄像机记录我国珍稀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记录人类对自然的残暴和掠夺,让更多人了解野生动物,滇金丝猴母子照了解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他所拍摄的野生动物影像在《中国摄影》、《美国国家地理》等国内外期刊发表,他用时近10年拍摄的纪录片《追寻滇金丝猴》,获得了英国 “自然银幕电影节奖”,和日本国际野生动物电影节“亚洲最佳影片奖”。

投身于大自然,投身于野生动物事业,是野生动物摄影师的职业追求。在与动物的交往中,他们认识了动物,与动物有了一定程度的情感交流;动物也通过他们接触了一部分人,由此知道不是所有的人都对它构成威胁,人能够与它们安然相处。

人类对于动物,不仅仅是要利用,还要共存。了解野生动物生活的秘密,一方面扩大了人类的知识视野,另一方面让人们在了解的过程中反思自己。大自然造就了万物,每一种生物都有生存的权利。就像人类自己一样,要让别人尊重你,首先你要尊重别人。

学会尊重动物,尊敬它生存的权利,是每一个人的事情。

和谐,不是人类的发明,是大自然的创造。生命的交响乐不依靠任何单一器乐的独奏,它优美的主旋律,需要共同的配合与协调。

知识点

帝企鹅

皇帝企鹅,简称帝企鹅,是现存企鹅家族中个体最大的,一般身高在90厘米以上,最大可达到120厘米,体重可达50公斤。在南极以及周围岛屿都有分布。在亚南极岛屿,有一种企鹅以前被认为是最大的企鹅,英语名称是“King Penguin”,“King”意即国王,译成中文,名为王企鹅。后来,在南极大陆沿海又发现了一种大型企鹅,比王企鹅还高一头,于是给它取名为“Emperor Penguin”,“Emperor”意即皇帝,这就是“帝企鹅”得名的来历。

果蝇说,我们是朋友

果蝇是一类极常见而又不被许多人认识的小昆虫,它们体长只有几毫米,大多数长着一双红眼睛、有双翅、触角有羽状芒,身体呈黄褐色,夏秋季节经常在腐烂的水果上光顾。这样一种小昆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温带地区。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果蝇越来越受到科学家们的关注和青睐,到了今天,人们很难说出哪个生物学领域不曾感受过果蝇影响。果蝇被科学家们称为上帝的礼物,它是遗传学上的重要的实验材料,同时也果蝇常常被遗传学家用做研究是重要的实验模型。果蝇与人类在身体发育、神经退化、肿瘤形成等的调控机制,都有非常多相通处,许多人类的基因在果蝇身上也有,甚至功能可以互通。 生物学家们在很多领域都在应用果蝇进行生命科学的探索和研究,果蝇已经成为并将继续作为生命科学各个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研究材料之一。

1933年,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因为用果蝇发现了白眼突变的性连锁遗传,并创立了染色体遗传理论而获得诺贝尔奖;1946年,摩尔根的学生、有“果蝇的突变大师”之称的米勒,因发现X射线辐射引起果蝇变异获诺贝尔奖;1995年,刘易斯、福尔哈德和威斯乔斯三位科学家,通过对果蝇基因突变现象的研究,发现了早期胚胎发育中基因控制遗传的机制。

长期以来,果蝇一直是科学家们的重要研究对象。因为果蝇个体小、繁殖快,能产生大量后代。它的生活史短,在室温下不到两周。又容易饲养,只要用几个小小的玻璃瓶,就可以饲养观察。在腐烂的水果上很容易得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