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与野生动物共舞
9217500000016

第16章 重新回归的它们(3)

普氏野马

尽管普氏野马并非家马的直接祖先,但人们对于这种世间仅存的野马怀有特殊的情感,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人们把拯救普氏野马的一线希望寄托在其祖籍——中国的身上。1978年,在荷兰召开的第一次国际野马研讨会上,很多国家的专家都对野马的命运表示担忧,专家们提议将普氏野马放回原生地,也就是中国新疆,因为新疆的准噶尔盆地是普氏野马的故乡。1986年,国家在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吉木萨尔县建立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并先后从德国、英国、美国运回18匹野马在这里进行饲养繁殖。

新疆与欧洲的气候等要素相差很大,引入的普氏野马又是高代近亲,适应性差,抵抗力弱,易患疾病,这些都为它们的复壮工作带来困难。在有关人员的大力协作下,根据它们不同的年龄、体重、膘情,以及季节和气候的变化,及时调整饲料的品种和喂量,使其食欲旺盛,毛色顺溜,膘情稳定,性情活泼,发育正常。6年以后,放养繁殖中心的普氏野马数量增加了近两倍,达到43匹。

然而,随着普氏野马数量的不断增加,使野马放养繁殖中心经费严重不足,难以为继,只好求助于社会。1997年7月,中心发出了内容为:“中心特向社会提供20匹野马,供自愿承担恢复野马种群义务的各大企业、社会团体及各界人士领养,每匹野马每年领养费5000元,领养时间为5年”的倡议书。这条消息经新闻媒体传播后,马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一匹普氏野马在216国道被撞死

让野马回到故乡,并不是人们的最终目的;让野马回归自然,实现“野化”才是真正的目标。2001年8月28日,中国首次向野外放归了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自繁的27匹野马。野放点选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乌伦古河南岸40千米处。经过对放归后野马不间断地监测和观察,人们惊喜地发现,第一批放归的野马已初步适应了野外生活,并成功繁育了4匹小马驹,成活率达到50%以上。2004年7月9日,第二批共10匹野马又被放归大自然。但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腹地,被贯穿盆地的216国道分成两部分。2007年8~10月间,先后有5匹普氏野马在穿越国道时遭遇车祸殒命。为避免普氏野马死于车祸的惨剧再次发生,新疆林业部门决定,为这些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另觅新家。

2009年3月11日至13日,第一批为躲避车祸而“搬家”的普氏野马被运送到富蕴县喀姆斯特以西30千米处的乔木西拜,这里距它们原先的野放点有120多千米。 43匹普氏野马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远离公路的新家落户,在这里野马家族可以自由驰骋,不必担心曾经带给它们巨大伤害的车轮。

“普氏野马”的第八、九代后裔

野马的“还乡”与“野化”是人类一项崭新的事业和大胆尝试,同时也是一项漫长、艰辛而又极为复杂的科学研究。作为这项事业的开拓者,野马保护工作者们付出了许多常人难以承受的代价。但是不管任务多么艰巨,无论付出多大代价,他们惟一的心愿就是在大家的共同呵护下,让这些可爱的生灵顺利地回到大自然。

知识点

欧洲野牛

欧洲野牛(1627年灭绝),欧洲最著名的灭绝动物之一,拥有非常庞大的体型,据说为现代家牛的祖先,在25万年前引进欧洲。然后引进到中东,之后是亚洲。到公元13世纪,欧洲野牛的范围就只局限于波兰、立陶宛、摩尔达维亚、特兰西瓦尼亚和东普鲁士。在任何地方捕杀巨型动物,是贵族的特权,后来慢慢地变成了仅是王室特权。最后仅存的一头欧洲母野牛,死于1627年波兰的森林公园。

绝处逢生的海南坡鹿

中国是世界上鹿种类最多的国家。全世界共有38种鹿,中国就有18种,几乎占全部种类的1/2。

几千年来,鹿一直是重要的狩猎对象。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就记载过汉武帝尤其喜欢狩猎,他在执政初期,常与善射者一起行动,夜晚出发,早晨到达终南山下,射鹿、野猪、狐和兔等。这里所记叙的猎获物中,鹿是排在第一位的。

海南坡鹿

海南坡鹿是我国海南岛的特有鹿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据史料记载,坡鹿在海南岛曾广布于9个县,除中南部原始林区外,几乎遍布全岛。当地县志早在1683年就有了关于坡鹿的记载。20世纪50年代,在6个县有坡鹿分布,分布面积近400平方千米,种群数量超过500头。这些地方是低山丘陵地带,稀树和草原是其理想的栖息环境。老人们说,60年代前,这里的坡鹿象黄牛一样多,常混入牛群中吃草,看上去金黄色的一片。

后来由于人口剧增,土地被过度开垦,严重地破坏了坡鹿的栖息环境,再加上乱捕滥猎,在短短的30年间,坡鹿的分布范围由6个县缩减到仅大田保护区13平方千米的范围内,种群数量由500余头锐减至26头。

面对海南坡鹿走向绝境的严峻形势,国家林业局和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将26头坡鹿用3米高的铁丝围栏与外界隔离,保护人员日夜守护。与此同时,保护区与中科院、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积极合作,对海南坡鹿展开了全面研究。采取了种植优质牧草、开挖饮水池、设置人工盐场和食物招引点等办法,通过人工驯养等一系列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使坡鹿的数量由1976年的26头逐步回升,发展到1986年的86头,1996年增加到418头。

1994年,海南曾遇到大旱,大田保护区一带植被大面积枯死,水塘干涸,海南坡鹿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海南人民立即行动起来,上至省委书记、省长,下到工人、农民、学生,大家纷纷解囊相助,共捐款40多万元,由保护区用于购买饲料喂养坡鹿,使它们渡过了难关。

2003年,为了使海南坡鹿重返大自然,大田保护区开始了坡鹿野外放养的试验。30头海南坡鹿重新走进了山野中。工作人员为野放的部分坡鹿戴上了电子跟踪项圈,以便进行观察和研究。经过一年多的野放试验,证明坡鹿在新的栖息地完全能够适应大自然的生活,2004年底,又有100多头海南坡鹿回归自然。

2007年,海南坡鹿的数量已发展到1785头。

建立坡鹿保护区

虽然海南坡鹿的保护已取得良好成效,但动物保护专家表示,海南坡鹿仍处于濒危阶段,保护之路仍任重道远。

研究表明,要保证一个体重超过40千克、交配方式为一雄多雌的大型哺乳动物的长期存活,其种群数量不能少于2500只。目前,海南坡鹿野生种群的数量远没达到。根据计算,在大田保护区的1314公顷土地上生长的植物,如果不被其他草食动物采食的话,最多只能维持842~1122只坡鹿的生活。因此,迁地保护已成为海南坡鹿种群壮大的必由之路。目前迁地保护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在不远的将来,海南坡鹿会重新分布到整个海岛。美丽的海南,将会再传“呦呦鹿鸣”之声。

知识点

坡鹿保护区

大田坡鹿保护区位于海南东方市公路线上,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距东方县城约20千米。建于1976年,有坡鹿400多只和其他100多种野生动物。坡鹿和大熊猫、金丝猴一样,都是国家一级保护的珍贵动物,它全身皆为补品。登上保护区眺望塔,可观群鹿嬉游。坡鹿最喜欢红色,每当朝阳初升或残阳夕照时分,它们便成群出来活动。这时登塔观鹿最佳,偶尔还可看到山猪等野生动物出没。海南大田坡鹿保护区于1986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大田坡鹿自然保护区是海南省定点十大旅游景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