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知识图书馆:不容忽视的食品安全
9214700000016

第16章 食品加工过程中的隐患(2)

研究表明,过氧化苯甲酰会使皮肤、黏膜产生炎症,长期食用过氧化苯甲醛超标的面粉会对人体肝脏、脑神经产生严重损害。在国际上,所有欧盟成员国中,过氧化苯甲酰和过氧化钙这两种强氧化剂像“三聚氰胺”和“苏丹红”一样,不属于食品添加剂,不得用于任何食品中。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规定,过氧化苯甲酰不得用于小麦粉中,仅可以作为其他食品的加工助剂使用,其最终残留在食品中的量不得超过40毫克/千克。

2.掺假的毒大米

当我们购买的大米鲜亮无比时,很可能大米是用矿物油“抛光”的,使陈米焕发“青春”,冒充名牌。值得注意的是,用于工业产品的白蜡油和矿物油,根本不能用于食品,一旦食用,轻则影响人的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健康,重则危及人的生命。

稻谷脱去稻壳后即为糙米,糙米去除绝大部分皮层和一部分胚后成为大米。白米米粒的表面还带有少量糠粉,影响大米的外观品质、储存性和米饭的口感,所以需要通过“抛光”工序去掉这部分糠粉。抛光只是清洁米加工的关键工序之一,由于抛光可去除米粒表层的糠粉,适当的抛光能使米粒表面淀粉胶质化,呈现一定的亮光,因而外观效果好,商品价值也得到提高。为提高大米表面的光亮度,不法厂商在抛光时不仅添加水,而且非法添加矿物油,虽然能使米粒外表更加光洁,但完全是以次充好,且添加的矿物油也让大米成了“毒大米”。

掺矿物油的“毒大米”如何鉴别?一种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是:用少量热水浸泡这种大米时,手捻之有油腻感,严重者水面可浮有油斑。另外是仔细看,因上油抛光米颜色通常是不均匀的,仔细观察会发现米粒有一点浅黄。而也有一些陈化大米经过上油抛光处理后可达到真假难辨的效果,需借助化学手段予以鉴别。经过“易容改装”流入市场的低档变质大米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通常外包装上都不会写明厂址及生产日期,价格也会比正常大米低一些。

3.劣质的奶粉

从2003年开始,安徽阜阳100多名婴儿陆续患上一种怪病,脸大如盘,四肢短小,当地人称为“大头娃娃”,原因是这些婴儿食用劣质奶粉导致了营养不良综合征。据阜阳地区各医院核查,2003年5月以后住院儿童171名,其中因并发症死亡的儿童13名。截至4月21日,阜阳市场上销售的奶粉涉及141个厂家、149个品牌、205个品种。通过抽查送检,共查出不合格奶粉46个厂家、55个品种,生产单位涉及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合格原因是不法厂家在生产时故意在产品中掺入了大量不含任何牛奶成分的廉价原料,产品通常用白糖、菊花晶、炒面及少量真正的奶粉掺制而成,导致蛋白质含量不达标。其中蛋白质低于5%的有31种,含量最少的仅为0.37%,钙、磷、锌。铁等含量也普遍不合格,基本上没有营养可言,比米汤还要差。食用蛋白质含量严重不足的空壳奶粉会造成婴儿长期营养不良,导致造血功能障碍、内脏功能衰竭、免疫力低下,致使婴儿头大身子小,身体虚,反应迟钝,皮肤溃烂,内脏肿大甚至死亡。随着劣质奶粉事件的披露,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做出批示,要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这一事件进行调查,很快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卫生部组成的专项调查组先后奔赴阜阳进行调查,对当地2003年3月1日以后出生、以奶粉喂养为主的婴儿进行的营养状况普查和免费体检显示,因食用空壳奶粉造成营养不良的婴儿229人,其中轻中度营养不良的189人。

按照婴儿奶粉标准,0~6个月的婴儿奶粉蛋白质含量应为12%~18%,而劣质奶粉中蛋白质含量最低的含量只有0.37%。1~3个月的小婴儿体内还没有淀粉酶,不能消化植物性食物,食物中不能添加植物性成分。劣质奶粉为降低成本,大量添加麦芽糊精,由于不能被婴儿消化,致使蛋白质和热量不足,同时植物性成分中含有大量植酸,妨碍钙的吸收,最终导致婴儿发育不良。

家长在为孩子选购奶粉的时候,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辨别奶粉的优劣。①试手感:袋装奶粉,用手指捏住包装袋来回摩擦,好奶粉会发出“吱吱”声;而劣质奶粉由于掺有葡萄糖等成分,颗粒较粗,故发出“沙沙”的流动声。②看颜色:好奶粉天然乳黄色;而劣质奶粉细看有结晶和光泽,或呈漂白色。③闻气:打开包装,好奶粉有牛奶特有的乳香味;劣质奶粉乳香味淡,甚至没有乳香味。④尝味道:取少许奶粉放进嘴里品尝,好奶粉细腻发黏,易粘住牙齿和舌头,且无糖的甜味;劣质奶粉放入人口中很快溶解,不粘牙,甜味浓。⑤看溶解速度:把奶粉放入杯中,溶解越快的越不好。用热开水冲时,好奶粉形成悬浮物上浮,搅拌之初会粘住调羹;劣质奶粉溶解迅速。

4.夺命的假酒

1998年1月26日,山西朔州市平鲁区人民医院接诊一例36岁的男性患者。患者的症状为咳嗽、胸闷、气短伴头晕、乏力,查体未发现阳性体征,胸片见肺纹理增粗,以支气管炎予以治疗。患者病情进展迅速,短时间内出现恶心、呕吐、头疼、视物不清、呼吸困难,询问病史得知患者曾于1月25日晚餐饮散装白酒50毫升。再次就诊,检查发现患者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之后相继出现烦躁不安、昏迷,终因呼吸衰竭抢救无效于当晚八时死亡。当天另有五名出现类似症状的患者先后在入院后不久不明原因死亡。随后发现与第一例死者同桌饮酒的两人也出现类似症状,由此产生疑点,经详细了解得知他们在发病前均饮散装白酒150~300毫升不等。临床诊断为酒精中毒。经检测散装白酒样发现,死者所饮酒中所含的甲醇超过国家标准数百倍,结合其临床表现,确诊为甲醇中毒。

当地政府根据各医院提供的资料,发现患者数量有蔓延的趋势,为了防止中毒患者的进一步增加,山西省政府迅速在全省各地查封散装白酒销售点100多个,并通知各医院发现类似病例立即上报,并按甲醇中毒处理。采取这些措施后,发病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调查发现,该起中毒事件波及朔州、平鲁、灵丘三县(市),中毒患者共295例,死亡27例。在当地公安部门的努力下,很快查明了假酒的来源,并抓获了35名犯罪嫌疑人,据交代,此批酒是按100千克甲醇兑1吨酒的比例,搅拌成63度左右的散装白酒。根据此线索,很快查明了假酒流向,有效控制了中毒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