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知识图书馆:不容忽视的食品安全
9214700000010

第10章 肆虐全球的食源性病毒

近年来,随着病毒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关于病毒引起的食品污染的报道逐渐增多,病毒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实际上任何食品都可以作为病毒的运载工具,食品上的病毒可侵入人体细胞而引起疾病。实验证明,病毒性胃肠炎出现的频率仅次于普通感冒,占第二位。

常见的食源性病毒主要分为2类。一类是肠道食源性病毒,如肝炎病毒、诺沃克病毒(Norwalk病毒)。肝炎病毒主要是指甲肝病毒和乙肝病毒。甲肝病毒来源是生长在污染水域中的贝类。因为乙肝病毒传染性很强,所以凡是乙肝病毒携带者(通常说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都不能从事食品行业的工作。另一类是人畜共患的食源性病毒,此类病毒引起人畜共患疾病,主要以畜禽产品为载体再次传播而使人类感染。例如,疯牛病病毒、禽流感病毒、口蹄疫病毒等。

肠道食源性病毒

1.甲肝病毒

1987年年底至1988年3月间,上海市发生了一次世界历史上罕见的甲型病毒性肝炎暴发流行事件。自1988年1月19日起,市民中突然发生不明原因的发热、呕吐、厌食、乏力和黄疸等症状的病例,而且数日内患病人数成倍增长。至1988年5月13日,全市31万人患上甲肝,死亡47人,这一医学史上最大一次甲肝暴发是由于食物不洁造成的。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发现,曾经运送污物和垃圾的船未经彻底消毒又运送毛蚶,致使毛蚶受到甲肝病毒的污染,而当地人有吃毛蚶的习惯,绝大多数发病者在发病前均进食过这批毛蚶。

甲肝病毒传播通过粪和口途径,主要有3种方式:①水。甲肝病毒在外部环境中生存能力极强,含有甲肝病毒的粪便污染地下水、湖水、泉水、井水,以及游泳池等处的公用水,造成甲肝的流行。经水传播是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流行甲肝的重要原因。②食品。主要有2种可能:其一是处于甲肝潜伏期或无症状期的食品加工制作者不注意卫生,污染了食品;其二是食用了受污染的水产品,如毛蚶、牡蛎、泥螺等引起甲肝流行。③密切接触。幼儿园、学校或家庭人员多,接触频繁、密切,容易造成甲肝暴发流行。

对于甲肝病毒的预防措施,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措施:①管理传染病,早期发现患者并予以隔离。②切断传播途径,加强水源、饮食、粪便管理。尤其要管理好甲型肝炎患者粪便。对共用餐具、饮水器具均应消毒,实行分餐制。养成餐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③保护易感人群。对有与甲型肝炎密切接触的易感者,用人血丙种球蛋白或人胎盘丙种球蛋白进行预防注射。

2.诺沃克病毒

2006年,日本由诺沃克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肠胃炎个案大幅增加。日本国立传染病研究所传染病信息中心的统计显示,日本各家医院在一星期内报告的诺沃克病例约6万宗,创下日本25年来最多诺沃克病例的纪录。

诺沃克病毒是1972年首先由美国科学家通过对1968年美国诺沃克地区一所学校胃肠炎爆发疫情中病人的粪便检测而发现的。该病毒在全球广泛分布,资料显示,在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儿童的感染率可高达100%。感染后的潜伏期6~96个小时,平均潜伏期24~30个小时。临床常表现为起病急骤、恶心、呕吐、腹部绞痛和头疼等不适症状,而腹泻、发热等症状都较轻微。诺沃克病毒性胃肠炎是一种临床过程较短的自限性疾病,一般病程不超过48小时。

该疾病多发生在学校、家庭、旅游区、医院、食堂、军队等,饮用被病毒污染的水及生食牡蛎等水生动物是引起爆发流行的主要原因。诺沃克病毒性胃肠炎的传染源为该病的患者、隐性感染者及健康携带者。主要传播途径是粪口传播。此外,日常生活接触也可引起该病的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但以大龄儿童及成人发病率最高。感染后免疫期短暂。此病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多见。

诺沃克病毒性胃肠炎临床表现与其他病毒性胃肠炎相似,起病突然,主要症状为发热、恶心、呕吐、痉挛性腹痛及腹泻。可单有呕吐或腹泻,亦可先吐后泻。成人腹泻较突出,儿童呕吐较多。粪便呈黄色稀水便,每日数次至十数次不等,无脓血与黏液。可伴有低热、咽痛、流涕、咳嗽、头痛、肌痛、乏力及食欲减退。多呈自限性,恢复后无后遗症,预后较好,少有死亡病例。病程长及病情较重者排毒时间也较长,传染性可持续到症状消失后2日。本病免疫期短暂,可反复感染。本病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及支持治疗。轻中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严重者应静脉输液,无需使用抗生素。可使用肠黏膜保护剂。

预防诺沃克病毒感染最好的办法就是勤洗手和少吃生食。其中,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是诺沃克病毒感染的最主要方式,因此,在饮食上要注意生熟分开、少吃生食,特别是不生吃牡蛎、文蛤等贝壳类海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