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生物知识知道点:亟待保护的珍稀植物
9208800000016

第16章 珍稀草本植物(3)

(2)块根繁殖:将鲜块根切成数段,每段2~3厘米,埋于湿土中,原向上端仍向上,盖土3~5厘米,不宜过深,行距15厘米,株距10厘米,每亩40000株左右。栽后上端切面愈伤组织细胞分裂形成数个芽,下端切面愈伤组织细胞分裂形成须根。应注意保持土壤湿润,如土壤太干硬,需浇水。

(3)有性繁殖:于11月植株萎黄时及时采收成熟种子,装于纱布袋中,挂阴凉通风处。于翌年5月雨季时,整好土地,种子拌细土撒播育苗,如移苗每亩撒种子4~6千克,直接播种每亩撒种0.5~1千克。播种后保持土壤潮湿但不能积水。30~60天后出苗。

生长习性

短柄乌头主要见于高山草甸或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区,干、湿季明显,气候冷凉,年平均温约6~12℃,最冷月平均温-3.8℃,极端最低温约-25℃,最热月平均温约13℃,极端最高温不超过25℃,年降水量700~1000毫米,相对湿度为74%以上。土壤为富含腐殖质的黑色草甸土。在土壤母质为紫色砂岩的地方,上层薄,多裸岩,地表干燥而坚实,生境冷湿多风,常生长在灰背杜鹃、腋花杜鹃为优势种的常绿矮生垫状灌丛中;在土壤母质为石灰岩的地方,土层较厚,也常见岩露头,优势种为藏边大黄、小颖短柄草等植物的草坡中。喜光,多生于向阳坡。花期8~9月,果熟期10月。

地理分布

短柄乌头分布于云南西北部丽江、中甸、剑川,东北部会泽,中部禄劝乌蒙山及四川西南部木里等地。生于海拔2800~3700米的高山草坡、岩石坡和疏林下。

报春苣苔

形态特征

报春苣苔是多年生草本。叶均基生,有柄,叶片圆卵形,基部浅心形,边缘浅裂或浅波状,裂片三角形,两面被短柔毛,下面还被腺毛;叶柄两侧有波状翅。花葶与叶等长或稍短,被柔毛及腺毛。聚伞花序伞状,有3~7朵花;苞片2,狭卵形,被腺毛。花萼5深裂,片披针形,被褐色腺毛;花冠紫色,高脚碟状,长约1.2厘米,被短毛和腺毛,檐部5裂,裂片圆卵形,稍不等大;能育雄蕊2,着生于花冠筒近基部处,分生,花丝短;花药连着,长圆形,2室极又开,顶端汇合;退化雄蕊3;花盘由2个近四方形腺体组成;子房狭卵形,被柔毛,侧膜胎座2,环珠多数,花柱短,柱头浅2裂。葫果长椭圆球形,种子是暗紫色,有密集小乳头状突起。花期8~10月,单种属。

本属特征

报春苣苔属的叶均基生,有柄,叶片呈圆形,基部呈浅心形,边缘呈浅裂或浅波状,裂片是三角形,两面均被短柔毛,下面还被腺毛;叶柄的两侧有波状翅。花葶与叶等长或稍短,被柔毛及腺毛。聚伞呈花序伞状,有3~7朵花;苞片2个呈狭卵形,被腺毛。花萼5片并深裂,片披针形,被褐色腺毛;花冠紫色,高脚碟状,长约1.2厘米,被短毛和腺毛,檐部5裂,裂片圆卵形,稍不等大;能育雄蕊2,着生于花冠筒近基部处,分生,花丝短;花药连着,长圆形,2室极又开,顶端汇合;退化雄蕊3;花盘由2近四方形腺体组成;子房狭卵形,被柔毛,侧膜胎座2,环珠多数,花柱短,柱头浅2裂。葫果长椭圆球形。报春苣苔属的种子呈暗紫色,且有密集小乳头状突起。

本科概述

该科约140属,2000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56属,约416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少数属往北分布,最北可达辽宁西部。其中28属为我国特有属。

报春苣苔是苦苣苔科多年生喜热草本植物。因分布区极窄而被列为第一批国家1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基于其生态生物学特征探讨报春苣苔的濒危机制及解濒措施。报春苣苔生于海拔约300米的石灰岩山洞口附近的植物群落中。群落主要由一些喜热及耐阴湿植物组成。其伴生植物为苔藓,从洞口向里。植物种类越来越少,报春苣苔的数量却越来越多,植株个体越来越小,开花的比例也越来越少。洞口的报春苣苔种群呈均匀分布,深处则呈集聚分布。洞穴的壁顶的报春苣苔群落为单一种且呈集聚分布,报春苣苔需要偏碱性的硬质水才能生长。其生存土壤太薄且营养贫乏,pH值为7.5。有机质、全N、全P和全K含量分别为1.8%、0.87%、0.16%和0.71%。因而植物的生长极为缓慢,一般一株的年生长量为30g左右。报春苣苔分布点CO2平均浓度为0.09%,高于洞外约2倍。其相对湿度终年保持在97%左右。报春苣苔仅生于相对弱的光环境下。且只在散射光线能到达的地方出现,大约只忍受正常光强的1/4以下。作为洞穴植物,其生态分布的限制因子是光源和特殊的大气环境,生境的特殊性导致其分布区狭窄。通过移栽实验表明迁地保护技术目前还不成功。

峨眉山莓草

峨眉山莓草分布于四川(峨眉山),是濒危种。峨眉山莓草是近年来发现的我国特有种,分布范围极窄小,仅局限于四川省峨眉山顶。由于植株稀少,个体疏散,花仅2~3朵,生于悬崖峭壁,天然更新能力很弱,已濒临灭绝。

形态特征

峨眉山莓草是多年生草本,全株密被白色绢毛;主根粗壮,圆柱形,具多数侧根;花茎直立,高12~15厘米。基生叶为5出掌状复叶,连叶柄长3~7厘米;小叶无柄,两侧2枚小叶较小,披针形,全缘或有1~3齿,中间3枚小叶较大,长圆状披针形,上半部每边有1~4不规则锯齿;茎生叶单1,退化成苞片状;基生叶的托叶膜质,褐色;茎生叶的托叶草质,卵状披针形。花2~3朵,顶生,直径约1.5厘米;萼片三角状卵形,顶端渐尖,全缘;副萼片披针形,顶端渐尖,全缘,与萼片近等长;花瓣白色,倒心形;雄蕊5;花柱近顶生,柱头不扩大,心皮5~10,各有胚珠1,成熟时变为瘦果。

生长特性

峨眉山莓草分布区海拔较高,积雪时间很长,往往可以持续到翌年5~6月,冬季严寒,夏季短而凉爽,雨量较丰富,空气湿润,多雾。喜生于风化的岩石缝隙中。花期6~7月,果期8~9月。

华山新麦草

形态特征

华山新麦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具延长根茎。秆散生,高40~60厘米,径2~3毫米。叶鞘无毛,基部褐紫色或古铜色,长于节间;叶舌长约0.5毫米,顶具细小纤毛;叶片扁平或边缘稍内卷,宽2~4毫米,分蘖者长10~20厘米,秆生者长3~8厘米,边缘粗糙,上面黄绿色,具柔毛,下面灰绿色,无毛。穗状花序长4~8厘米,宽约1厘米;穗轴很脆,成熟时逐节断落,节间长3.5~4.5毫米,侧棱具硬纤毛,背腹面具微毛;小穗2~3枚生于1节,黄绿色,含1~2小花;小穗轴节间长约3.5毫米;颖锥形,粗糙,长10~12毫米;外稃无毛,粗糙,第一外稃长8~10毫米,先端具长5~7毫米的芒;内稃等长于外稃,具2脊,脊上部疏生微小纤毛;花药黄色,长约6毫米。花、果期5~7月。

生长习性

华山新麦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在海拔450~1800米的中低山区石间路旁、墟缝中的残积土和峭壁的岩石空隙中。它是农作物的野生亲缘种,具有很强的抗逆性和喜光的特性。农业专家指出,“华山新麦草”有抗病、抗旱、早熟等优良特性,对小麦新品种的研制有重大意义。

分布范围

华山新麦草是我国特有的禾草植物,分布区仅局限在陕西华山极为狭小的范围内,与同属的其他物种有较大的形态差异和形成间断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西岳华山的华山峪、黄甫峪和仙峪。

濒危等级

华山新麦草已被列为国家一类珍稀保护植物(优先保护种)和急需保护的农作物野生亲缘种。

知识点

植物发展简史

距今25亿年前(元古代),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植物是菌类和藻类,其后藻类一度非常繁盛。直到四亿三千八百万年前(志留纪),绿藻摆脱了水域环境的束缚,首次登陆大地,进化为蕨类植物,为大地首次添上绿装。三亿六千万年前(石炭纪),代之而起的是石松类、楔叶类、真蕨类和种子蕨类,形成沼泽森林。古生代盛产的主要植物于二亿四千八百万年前(三叠纪)几乎全部灭绝,而裸子植物开始兴起,进化出花粉管,形成茂密的森林。在距今一亿四千万年前白垩纪开始时,被子植物从某种裸子植物当中分化出来。这时,被子植物在遗传、发育的许多过程中以及茎叶等结构上的进步性,尤其是它们在花这个繁殖器官上所表现出的巨大进步性发挥了作用,使它们能够通过本身的遗传变异去适应那些变得严酷的环境条件,反而发展得更快,分化出更多类型,到现代已经有了90多个目、200多个科。正是被子植物的花开花落,才把四季分明的新生代地球装点得分外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