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生物知识知道点:亟待保护的珍稀植物
9208800000014

第14章 珍稀草本植物(1)

草本植物的植物体木质部较不发达至不发达,茎多汁,较柔软。按草本植物生活周期的长短,可分为一年生草本植物、二年生草本植物和多年生草本植物。

一年生草本植物,从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实至枯萎死亡,其寿命只有1年的草本植物,即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就可完成生活周期的,即当年开花、结实后枯死的植物。二年生草本植物,第一年生长季(秋季)仅长营养器官,到第二年生长季(春季)开花、结实后枯死的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活期比较长,一般为两年以上的草本植物,其根一般比较粗壮,有的还长着块根、块茎、鳞茎等器官。冬天,地面上的部分仍安静地睡觉,到第二年气候转暖,它们又发芽生长。珍稀的草本植物有玉龙蕨、革包菊、独叶草、瓣鳞花等。

草本植物有很多用处,所有重要的粮食都是草本植物,如小麦、粟米、玉米、大麦、高粱等,可以供人类食用。自然界的很多动物也都吃草本植物,所以草本植物是食物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草本植物不但是动物的食物,而且还能制造大量氧气,防止水土流失。不少草本植物还是中药材的重要来源。

玉龙蕨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直立或斜升。叶柄和叶轴表面都布满覆瓦状鳞片。鳞片棕色,老时苍白色,边缘具细锯齿状睫毛。叶片线状披针形,具短柄,一回羽状或二回羽裂。孢子囊群圆形,在主脉两侧各排成1行,无盖。

主要生长在高山冻荒漠带,常见于冰川边缘或雪线附近,在碎石和隙间零星散生。暖季(7~8月)地表解冻后可在短期内迅速生长。

玉龙蕨为中国特产品种,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玉龙蕨分布于四川(木里、稻城)、云南(丽江、中甸)、西藏(波密)。

生存现状

玉龙蕨属我国特有物种。产自西藏、云南及四川三省区毗邻的高山上,常生于冰川边缘及雪线附近,零星分布。

形态特征

玉龙蕨是多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或斜升,连同叶柄和叶轴密被覆瓦状鳞片;鳞片大,卵状披针形,棕色或老时苍白色,边缘具细锯齿状睫毛。叶片线状披针形,具短柄,一回羽状或二回羽裂;羽片卵状三角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钝头,基部圆截形,几无柄,边缘常向下反卷,两面密被小鳞片,鳞片披针形,长渐尖头,边缘具细齿状长睫毛。孢子囊群圆形,在主脉两侧各排成一行;无盖。

玉龙蕨主要分布于西藏东北波密,云南西北部丽江,中甸及四川西南部木里、稻城,海拔4000~4500米的高山地带。

生长特性

本种主要分布在高山冻荒漠带,由于强烈的寒冻和物理风化作用,地形多为裸岩,峭壁和碎石构成流石滩,即高山冰川下延的地段。高山热量不足,辐射强烈,风力强劲,昼夜温差大,气候严寒恶劣。流石滩常处在冰雪覆盖和冰冻状态,仅有短暂的暖季(7~8月),当地表解冻消融后,在碎石和隙间零星散生的玉龙蕨才茁壮成长。

知识点

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是植物中主要的一类,是高等植物中比较低级的一门,也是最原始的维管植物。蕨类植物也称为羊齿植物,它和苔藓植物一样都具有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

蕨类植物大都为草本,少数为木本。蕨类植物孢子体发达,有根、茎、叶之分,不具花,以孢子繁殖。通常可分为水韭、松叶蕨、石松、木贼和真蕨五纲,共约12000种,大多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多数蕨类植物可供食用、药用或工业用。

蕨类植物产生孢子,而不产生种子。蕨类植物的孢子体和配子体都能独立生活,这点和苔藓植物及种子植物均不相同。是介于苔藓植物和种子植物之间的一个大类群。

光叶蕨

光叶蕨的现状是濒危种。本种1963年采自四川天全二郎山团牛坪,1984年再度前往该地时,发现由于森林采伐,生态环境完全改变,该种仅极少数存于灌丛下,陷于绝灭境地。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木,高40厘米左右,根状茎粗短,横卧,仅先端及叶柄基部略被一、二枚深棕色披针形小鳞片。叶密生,叶柄短,长5~7厘米,基部有褐棕形小鳞片。叶密生,叶柄短,长5~7厘米,基部呈褐棕色,向上为禾秆色,光滑,上面有一条纵沟直达叶轴;叶片长30~35厘米,宽5~8厘米,披针形,向两端渐变狭,二回羽裂;羽片30对左右,近对生,平展,无柄,下部多对向下逐渐缩短,基部一对最小,长6~12柄,三角状犷,钝头;光叶蕨中部羽片长2.5~4厘米,宽8~10毫米,披针形,渐尖头,基部不对称,上侧较下侧为宽,截形,与叶并行,下侧楔形,羽状深裂达羽轴两侧的狭翅;裂片10对左右,长圆形,钝头,顶缘有疏圆齿,或两侧略反卷而为全缘;叶脉在裂片上羽状,3~5对,上先出,斜向上;叶坚纸质,干时褐绿色,光滑。孢子囊群圆形,仅生于裂片基部的上侧小脉,每裂片一枚,沿羽两侧各1行,靠近羽轴,通常羽轴下侧下部的裂片不育;囊群盖扁圆形,灰绿色,薄膜质,半下位,老明消失;孢子卵为圆形,不透明,表面被刺状纹饰。

地理分布

生长于四川天全二郎山鸳鸯岩至团牛坪,海拔约2450米。

生长特性

分布地区位于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地处“华西雨屋”的中心地带。气候特点是:终年潮湿多雾,雨水多,日照少。年平均气温6~8℃,极端最高温28℃,极端最低气温-16℃;年降雨量1800~2000毫米;相对湿度85%~90%;全年雾日达280天以上;日照时数不足1000小时。土壤为石灰岩、砂岩、页岩发育的山地黄壤及山地黄棕壤,pH值4.5~5.5。光叶蕨生于阴坡林下,主要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山地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树种为包槲柯、扁刺锥、珙桐、香桦、糙皮桦、水青树、连香树、疏花械、川滇长尾械等。晚春发叶,7~8月形成孢子囊,9月成熟。

对开蕨

对开蕨对开蕨是我国新记录植物种,仅产于长白山南麓和西侧局部地区,并且分布星散,如不加以保护,将有绝灭危险。属稀有种。其分布区域气候温凉、潮湿,土壤为酸性暗棕色森林土。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粗短,横卧或斜生。本种的发现填补了对开蕨属在我国地理分布上的空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其叶形奇特,颇为耐寒,雪中亦绿叶葱葱,是珍贵的观赏植物。

生存现状

对开蕨是我国新记录植物。仅产于吉林省长白山南麓和西侧的局部地区,且分布星散,如不加以保护,将有绝灭的危险。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短,横卧或斜升。叶近生;叶柄长10~20厘米,粗2~3毫米,棕禾秆色,连同叶轴疏被鳞片,鳞片淡棕色,长8~11毫米,宽约1毫米,线状披针形,全缘;叶片长15~45厘米,宽3.5~5厘米,阔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短渐尖,基部略变狭,深心形两侧圆耳状下垂,中肋明显,上面略下凹,下面隆起,与叶柄同色,侧脉不明显,二回二叉,从中肋向两侧平展,顶端有膨大的水囊,不达叶缘;鲜叶稍呈肉质,干后薄纸质,上面绝色,光滑,下面淡黄绿色,疏生淡棕色小鳞片。孢子囊群成对地生于每两组侧肪的相邻小肪的一侧,通常仅分布于叶片中部以上,叶片下部不育;囊群盖线形,膜质,淡棕色,全缘,两端略弯向叶肉,并和相邻的一条靠合,成对地相向开口,形如长梭状;孢子圆肾形,周壁具网状褶皱,表面具小刺状纹饰。

地理分布

对开蕨分布于我国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集安、抚松及桦甸等地。生于海拔700~750米的阔叶林中。苏联、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生长特性

对开蕨分布区的气候温凉,潮湿,年平均温6.2℃,年降水量946毫米。土壤呈酸性反应,暗棕色森林土。生于山地落叶阔叶林下的腐殖质层中,具有喜阴、喜湿等特点。

革苞菊

革苞菊属稀有种。多年生草本,仅分布于内蒙古局部地区海拔1000~1200米的荒漠地带,为强旱生植物。花期5~6月,本种为蒙古高原植物区系的特有种,对研究亚洲中部植物区系和菊科植物的系统发育有一定的科学意义,革苞菊是一个独立种。

形态特征

革苞菊的根顶部包被多层棉毛状枯叶纤维,无地上茎。叶基生,莲座状,革质,长椭圆形或长圆形,长3~15厘米,宽1~4厘米,羽状浅裂至深裂或全裂,裂片皱曲,具不规则浅齿,齿端有长硬刺,两面被蛛丝状毛或棉毛,具长柄。雌雄异株,花葶长2~4厘米,头状花序盘状,下垂或直立,无舌状花;雄株头状,花序较小,总苞倒圆锥形或基部稍宽,长7~15毫米,总苞片3~4层,外层较宽,革质,有浅齿和黄色刺,内层较短,无齿,顶端具刺尖;小花花冠管状,长7~9毫米,白色,5裂;花药粉红色或淡紫色,基部有丝状长尾;花柱分枝短,卵圆形,先端锐尖,密被极细乳头状毛;子房无毛;冠毛1层,长5~6毫米,有不等长的糙毛;雌株头状花序较大,总苞钟状或宽钟状,长2.5~2.8厘米;总苞片4层,外层较短,上部两侧具锯齿,边缘膜质,内层较长,两侧有小齿,边缘宽膜质;小花花冠管状,长达14毫米,白色,5裂;退化雄蕊5;花柱顶端膨大,分枝短,先端钝,密被细乳突状毛。瘦果长圆形,长8~10毫米,密被长柔毛;冠毛多层,长达15毫米。

生长习性

革苞菊为强旱生植物,主要见于荒漠草原或荒漠地带。生长区的年降水量80~250毫米。在荒漠草原中,主要为小针茅群落的伴生成分,常散生于砾石质坡地的上部。在荒漠中,生长于石质残丘顶部,可形成局部的革苞菊小居群。花果期5~6月。

知识点

最短命的种子植物

植物寿命的长短,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有的植物为了使自己在严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经过长期艰苦的“锻炼”,练出了迅速生长和迅速开花结实的本领。

有一种叫罗合带的植物,生长在严寒的帕米尔高原。那里的夏天很短,到六月间刚刚有点暖意,罗合带就匆匆发芽生长。过了一个月,它才长出两三根枝蔓,就赶忙开花结果,在严霜到来之前就完成了生命过程。它的生命如此短促,但是尚能以月计算。

寿命最短的要算生长在沙漠中的短命菊,它只能活几星期。沙漠中长期干旱,短命菊的种子,在稍有雨水的时候,就赶紧萌芽生长,开花结果,赶在大旱来到之前,匆忙地完成它的生命周期,不然它就要“断宗绝代”。

海菜花

海菜花分布于广西(靖西、德保)、海南(文昌)、贵州、四川(布施)、云南。

海菜花形态特征

海菜花是多年生水生草本,茎短缩。叶基生,沉水,叶形态大小变异很大,披针形、线状长圆形、卵形或广心形,先端钝或渐尖,基部心形或垂耳形,全缘、波状或具微锯齿,叶脉5~9条,弧形,下面脉上有时出现肉刺状突起;叶柄随水体深浅而异,生水田中的长5~20厘米,生湖泊中的长达3米。花单性,雌雄异株,花草长短随水深浅而异,圆柱形,光滑,佛焰苞具21棱,有时棱上和棱间具刺、雄株佛焰苞内有雄花40~50,雌株含花2~10,先后在水面开放,花后连同佛焰苞沉入水底;雄花:花梗长4~10厘米,绿白色,萼片3,绿白色至深绿色,披针形,长8~15毫米,背面中脉上有时具2~3个肉刺,花瓣3,白色,基部1/3黄色或全部黄色,倒心形,长1~3.5厘米,具5~7条纵褶,雄蕊(9~)12,黄色,(3~)4轮,内层有退化雌蕊3,黄色,线形,中央附属体球形,白色,具3槽;雌花:花萼、花瓣与雄花同,花柱3,橙黄色,分2叉,长约1.4厘米,退花雄蕊3,黄色,线形,子房三棱柱形,绿色。果褐色,三棱状纺锤形,长约8厘米,棱上或棱间有肉刺或疣凸;种子多数,先端有毛。

生长特性

海菜花是沉水植物,可生长在4米的深水中,要求水体清晰透明,喜温暖。同株的叶片形状、叶柄和花葶的长度因水的深度和水流急缓而有明显的变异。一般花期5~10月,但在温暖地区全年可见开花。为我国特有种。生于湖泊、池塘、沟渠及水田中。

独兰花

兰科独花兰属多年生地生草本植物。假鳞茎具节,淡黄白色,顶生1枚叶。叶具柄,叶片宽卵形或宽椭圆形,长7~11厘米,宽4.5~8厘米,全缘,下面带紫红色;叶柄长5.5~9.5厘未。3~4月开花,花葶上有2~3枚鞘状退化叶;花单朵顶生,直径5.5~7厘米,常淡紫色,罕为白色;萼片3,长圆状披针形;花瓣倒卵状匙形;唇瓣宽大,3裂,侧裂片斜卵形,直立,围抱蕊柱,中裂肾形,边缘稍皱波,内面唇盘上具5条纵褶片,具紫红色疣点和细点,基部具长约2厘米稍弯曲的距。

生于海拔400~1500米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陕西和四川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