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学会自我心理调解
9203100000019

第19章 不良情绪、不良心态的自我调适(4)

用自我安慰来代替怀疑。其实,一个人在生活中,总会遇到别人的议论或流言,这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更没有必要去怀疑一切。一旦你怀疑别人都在说自己的坏话,就应该学会自我安慰。暗示自己不必为别人的闲言碎语所纠缠,不要在意别人的议论。用戴尔·卡耐基的话说,就是“没有人会去踢一只死狗”。别人议论你,只能意味着你很重要,你应该把它看做一种变相的恭维。爱德华八世就任英王之前,被称为威尔士亲王。当他14岁时,就读于朴次茅斯学院——相当于美国的海军军官学校,学校里的学生总是踢他,因此,他总是一个人哭泣。你猜,别人为什么踢他?原来,这些人仅仅是想,当他们毕业后进入皇家海军时,可以很得意地向别人夸耀:他们踢过国王。

害羞心态

人的羞怯心态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从某些领域来看,羞怯并不一定是一个完全贬义的词,有人甚至认为“适当的羞怯是一种美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能遇到十分害羞的人,他们一方面对自己缺乏信心,不喜欢公开亮相,无意与他人竞争,遇事犹豫不决,表现得很不善于交际,另一方面又往往勤于思考,凡事多为人着想;我们也会遇到一些不太羞怯的人,一方面,他们往往对自己十分自信,很少拘谨,能够捕捉到较多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能太过冒失,容易与人发生争执,得罪和伤害别人。因此,羞怯与不羞怯究竟是好是坏,不能一概而论,但它们都不能超过一个有限的“度”,过度的羞怯会使人消极保守,沉溺在自我的小圈子里,不利于一个人的成功,甚至有可能造成心理障碍。

一般来讲,羞怯是由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双重影响所致。有人认为后天的成长环境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行为习惯对羞怯的影响更大些。据观察,有些羞怯的人在自己的孩提时代并不羞怯,只是进入学校以后,由于学习.身体等方面的原因,受到学校和家庭方面的压力,加之自己十分在意别人的看法与评价,形成羞怯的心态;也有一部分是由于在童年时期家庭的抚养环境导致的,有些家长不鼓励自己的孩子和同年龄的孩子玩耍,或是周围没有同龄儿童,久而久之也会使孩子形成一种内向而羞怯的性格。以上两种情况在羞怯的人中占了很大比例。 调适

提高认识。要明确性格是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如果你已形成羞怯的性格,不要刻意追求奔放和外向,因为羞怯的人也有很多优点。要避免羞怯关键是要少考虑自我,多考虑他人,多考虑社会价值,多考虑如何与人交往。此外,还要正确认识自己,承认“羞怯”是自己的弱项,承认他人的长处,这样当别人注意到你的害羞心态时,你才不会紧张或刻意地掩饰自己,并采取随和的态度,也只有这样,你同别人的关系才能更加密切而友好。

坦诚自我。必须学会尊重别人,不要给别人一种傲视一切.高高在上的印象,这样,别人才会喜欢你并乐意与你交往。否则,整日孤芳自赏,尽管主观上想克服羞怯,但会因在人际交往中碰壁而走回羞怯的老路上去。其次,为人要热情.开朗,做出乐于与人交往的表示。终日沉默不语,别人便不愿打扰你了。善于并乐于表达,并使别人在与你的交谈中获得乐趣,你也会获得快乐,这样就会自然而然地从羞怯的阴影中摆脱出来。

关注他人。平时,要留心他人的行动和爱好,在交往时寻找对方喜欢的话题.感兴趣的人或事物,就能投其所好,使人觉得你容易接近,就能够在融洽的交际氛围中忘掉自己的羞怯。

优柔寡断心态

遇事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有人上街买东西,既在意价格的高低,又在意品牌的优劣,往往反复比较,反复动摇。结果跑了许多家商店,跑了许多次,就是决定不下来。这种心态在处事或工作中都有所表现。心理学家认为,人在处理问题时所表现的这种拿不定主意.优柔寡断的心理现象是意志薄弱的表现。

调适

自强自立。培养自信.自主.自强.自立的勇气和信心,培养自己意志的独立性及良好的品质。

决定取舍。不要追求尽善尽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要不违背大原则,就可以决定取舍。

有胆有识。人的决策水平与其所具有的知识经验有很大的相关度。一个人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其决策水平就越高;反之则越低。这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有胆有识,有识有胆”。

主动思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平时经常开动脑筋,勤学多思,是关键时刻有主见的前提和基础。

遇事冷静。排除外界干扰和暗示,稳定情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仔细分析,亦有助于培养果断的意志。

吹毛求疵心态

不少人为求完美而吹毛求疵,结果反而降低了自己的生活质量。由于过分注重一些毫无价值的细节,他们自我折磨,以至于精神萎靡,心境恶劣,疲惫不堪。

吹毛求疵者喜欢指责自己或他人一切小错误,或者被一些小事困扰而情绪恶劣,他们的眼光总是非常狭隘。他们只顾眼下,不管将来;只计较微小的事情,没有远大的计划;只贪图毫厘的利益,不计算大的收益。有这样性格的人,必将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局限于一个极小的范围,逐渐变得自私.冷漠.吝啬.苛刻,失去一切感情,失去一切友谊,陷入孤立无援之境。

一个健康的人,有时感到不愉快.不舒畅,对一些过去的事惋惜和悲伤,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但其对待人生的态度应该是积极的,想得开,放得下,朝前看,才能从琐事的纠缠中超脱出来。假如对生活中发生的每件事都寻根究底,去问一个为什么,那实在既无好处,又无必要,而且破坏了生活的诗意。

调适

“模糊”一点。你可以发挥一下“模糊概念”的魔法,有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即使弄得清清楚楚,又有什么意义呢? 至于有些并不太重要的事,基本了解也就可以了,更不必钻牛角尖,细细考证,吹毛求疵。只有对一些小事“模糊”一些,才能真正品味到生活的乐趣,也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去处理大事,进而有所发现,有所领悟。这样,心境也就自然变得舒畅起来。

退一步想。一件已经发生的事情,永远是无法挽回了。往事已成为历史,它并不因你的焦虑.悔恨和自我折磨而有所改变。

价值观念。你吹毛求疵,是因为你把许多无足轻重的事看得太重要了,实际情况肯定并非如此。在人的一生中,真正值得重视和谨慎处理的是那些足以改变命运的事件.机遇和挫折。人没有必要处处留神,那只会增加你的负担。

自我提问。自问:“我可能遇到的最糟糕的事是什么?”这样你会发现吹毛求疵是一种可笑的心理。

努力忘掉。试一试把一些你认为亟待处理的事搁置一边,努力忘掉它。过一段时间以后,这件事也许真的就不那么重要了。时间的长河会淘洗掉许多生活琐事的痕迹,你如果为它付出了过多的精力,那么你的生命有很大一部分就被白白浪费掉了。

马虎心态

粗心大意是许多年轻人共有的毛病。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粗心是指自己理解和会做的事情,由于不仔细而造成的差错,作为一种性格缺陷,它的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

调适

加强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学习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题很容易,按理是绝对不应该出差错的,粗心的人还是出差错了;反之,有些事情比较难,按理说出差错的可能性较大,但粗心的人这时反倒不出差错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的现象呢?

这是因为人们对较难的问题在心理上比较重视,在大脑皮层上形成的兴奋灶比较强烈,不易受其他兴奋灶的干扰,因而不易出现差错;反之,对较容易的问题心理上不太重视,在大脑皮层上形成的兴奋灶比较微弱,易受其他兴奋灶的干扰,因而较易出现差错。正因为这样,加强对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提高责任心,就不会马虎随便,掉以轻心,而且也能自觉地克服分心现象,从而有助于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

保持适度紧张情绪。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每当进入考场时常暗示自己细心点,可是由于心情紧张,一些事后看来十分明显的错误.疏漏就像隐身人一样接踵而至,甚至看错了题目要求,忘做了某些题目。事后懊悔不已,只怨当时粗心。

其实,这种粗心纯粹是由情绪紧张所造成的。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智力操作效率与情绪紧张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倒“5”型曲线关系。当情绪过分紧张,或毫不紧张时,智力操作效率都是最差的;当情绪在中等强度的紧张状态下,智力操作效率往往是最好的。因此,保持适度的紧张情绪,也是防止粗心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