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学会自我心理调解
9203100000018

第18章 不良情绪、不良心态的自我调适(3)

对于心理饱和,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它无处不在,并时时干扰我们的正常生活。我们应当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预防措施,一经遇上它,要沉着,不要惊慌,要知己知彼,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将它“大化小,小化了”,让它远离我们的正常生活。

“不公平”心态

“这不公平!”

“因为我没有那样做,你也没有权利那样做。”

“对任何人都要一视同仁。”

人们常常在要求公平合理,都认为公平合理是人际关系应有的现象,每当发现周围有处事不公的情形时,心里便不高兴。应当说,要求公平并不是错误的心理,但是,如果因为不能获得公平,就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就应当称之为心理问题了。比如你努力学习,却不如那些能力比自己差但会和老师搞关系的人受老师喜欢,这会使你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在这种处境中,如果不加以自我调整,不仅会压抑人的良好心境,对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会扼杀聪明才智与创造才能。

我们在生活中受到要求公平的心理影响,当公平没有出现时,我们会感到愤怒.忧虑。但是,不公平是常有的事,需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向不公平进行挑战, 以免陷入僵局, 造成自毁心理。

调适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一个“公平理论”,认为职工的工作动机不仅受自己所得的绝对报酬(即实际收入)的影响,而且还受相对报酬(即与他人相比较的相对收入)的影响,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付出的劳动与所得报酬同他人相比较,如果觉得不合理,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导致心理不平衡,不公平感可能对健康产生的消极作用十分明显。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来消除这种不平衡的心理,使心境稳定。一般说来,当事人应采取下述做法。

不必事事苛求公平。人的心理常常受到伤害的原因之一,就是要求每件事都公平。其实,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绝对的公平,这个世界不是根据公平的原则而创造的。譬如,豹吃狼.狼吃獾.獾吃鼠.鼠又吃……只要看看大自然就可以明白,这些对于受到威胁的弱者永远是不公平的,强者生存,弱者灭亡,优胜劣汰,没有公平可言。飓风.海啸.地震等等自然灾害对所有生命来讲都是不公平的。人类社会里,贫穷.战争.疾病等等不平等的现象此起彼伏。从某种意义而言,公平是神话中的概念。人们每天都过着不公平的生活,快乐或不快乐,是与公平无关的。不必事事都拿着一把公平的尺子去衡量,否则就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

设法通过自己的奋发努力来求得公平。比如,有些人认为只要工作踏实肯干.业务能力强就应得到领导的青睐,而把主动与领导搞好关系的行为错误地当成了溜须拍马。其实,主动与上级搞好关系有利于工作开展,与以溜须拍马的手段来谋求私利是有区别的。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肯定,上级领导也不例外。同样,每人都应该尊重别人,肯定别人的长处。所以有些看似不公平的事正是自己不成熟的观念与言行造成的。

改变衡量公平的标准。不公平是一种进行比较后的主观感觉,因而只要我们改变一下这种比较的标准,也能够在心理上消除不公平感。比如,这次没评上三好学生,觉得很“不公平”。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想想,就会发现其他同学也许比你更出色,许多和你一样甚至强于你的人也没评上,也许这样一想,你就心安理得了。

孤独心态

孤独,并非指单独生活或独来独往。一个人独处,也许并不感到孤独,而置身于大庭广众之间,未必就没有孤独感产生。真正的孤独是那种貌合神离,没有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人。当然,每一个人都有孤独的时候,但并非每个人都能消除孤独感。那么,如何才能消除孤独感呢?

调适

克服自卑。由于自卑而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所以不敢与别人接触,是造成孤独心态的重要原因。不冲破自卑这层束缚,就难以走出孤独。其实,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每个人都是特别的个体。只要自信一点,就会摆脱自我束缚,从而克服孤独。

多与外界交流。如果你经常感到孤独,不妨通过某些方式达到交流的目的。如可翻翻旧日的通讯录,看看以往的影集,也可给某位久未联系的朋友写信.挂个电话或请几个朋友吃顿饭.聚一聚。当然与朋友的交往和联系不应该只是在感到孤独时,要知道,别人也和你一样,需要并能体会到友谊的温暖。

“忘我”地与人交往。与人们相处时产生孤独感,是因为你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这种孤独感产生的伤害是巨大的,它使你无所适从。例如,你到了国外,由于语言不通,你无法与周围的人进行必要的交流,也无法进入那种热烈的情境中,所以,当他人进行亲密的交流时你会倍感孤独。还有时是自身性格的原因造成与群体的隔阂,使你无法融入一个团体之中,就只能让孤独伴随自己。因此,在与他人相处时,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境下,都要做到“忘我”,并设法为他人做点什么,在温暖别人的同时,也会温暖你自己,你就会得到他人的认可。

享受大自然。生活中有许多活动是充满了乐趣的。只要你能够充分领略它们的美妙之处,就会消除孤独,如有些人遇到挫折,心情不好,但又不愿向别人倾诉时,常常会跑到大海边或空旷的田野上,让大自然的清风尽情地吹拂,心情就会逐渐开朗起来。

确立人生目标。现代人越来越害怕自己跟他人不一样,害怕在不幸时孤立无援,害怕自己不被人尊重或理解,这种由激烈的社会竞争导致的内心恐慌,无疑使一些人越来越孤独,心灵也越来越脆弱。要克服这种恐慌与脆弱,就必须为自己确立一些人生目标,选择和培养一些兴趣与爱好,一个人活着有所爱,有所求,就不怕寂寞,也不会感到孤独。

“自我中心”心态

自我中心是一种严重影响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为人处世总是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而从不在乎别人的感受。他们总是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来解释一切,并且盲目地坚持自己的观念,顽固不化,从不轻易改变态度。

表现

1.很少关心别人。自我中心的人很少关心别人,总是与别人很疏远。由于这种人时时处处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从不顾别人,所以当自己有求于人时,才临时抱佛脚;如果不求人时,则对人没有丝毫的热情,把别人看做是为自己服务的。对于这种自我中心的人,没有任何人愿意以大的代价去获得小的收益。久而久之,自我中心的人只能成为受人冷落的对象。

2.固执己见,唯我独尊。自我中心的人总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别人的头上,以自己的态度作为他人态度的“向导”,认为别人都应该和他有一致的看法或意见。同时,他们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即使明知自己错了也不愿改正。自我中心的人很难引起别人的共鸣,因而他们的人际关系总是处于紧张状态。

3.自尊心过于强烈。自我中心的人有很强的自尊心,在别人看来可能很小的一件事,在他们身上都会引起强烈的自尊心受挫的感觉。他们不愿损伤自己的自尊心,不愿别人超过自己,因而对别人的成绩非常嫉妒,对别人的失败又幸灾乐祸,不向别人提供任何有益的信息。

其实,偶尔地表现出自我中心是人之常情,是无害的。然而,自我中心一旦成为一个人稳定的人格特征,则最终有害无益。自我中心会使别人对其敬而远之,使自己处于可怜的自我封闭和自我隔离状态中。长此以往,它将导致一个人形成自卑.孤独.退缩等其他种种心理障碍,根本无法享受到人际交往的愉快体验。

调适

接受批评,与人平等相处。只有能够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承认自己的错误,才有可能改正过去固执己见.唯我独尊的形象。而这仅仅要求自我中心的人以一个普通人的心态和身份与人平等相处,不过分苛责别人,真诚热情地对待他人,这样才能使人际交往的天平始终处于平衡的状态。

要正视社会现实。每个人都有其各自的欲望与需求.权利与义务,这就难免会出现矛盾,不可能人人如愿。因此,必须做到正视客观现实,学会礼尚往来,在必要时做出一些让步。自我的权利与欲望的满足是正常的,但不能为了一己之利忽视他人的存在。

从自我的圈子中跳出来,设身处地地替其他人着想。理解他人,尊重.关心.帮助他人,才可获得别人的回报,并从中体验到人生的价值与幸福。

加强自我修养,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与言行。把自我利益的满足建立在合情合理.不损害他人的基础之上,充分认识自我中心意识的不现实性.不合理性与危害性,对他人多一分关爱,少一分索取。

“不合群”心态

合群就是与别人合得来。合群作为一种性格特征,具有既能够接受别人,同时也能被人接受的社会适应性特点。合群的人乐意与人交往,他们不封闭自己,愿意向别人敞开自己的心扉,并善解人意.待人热情友好,他们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尊敬.信任.喜悦等)多于消极的态度(如仇恨.嫉妒.怀疑等)。因此,他们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较多的知心朋友。

但是,生活中也确实常有些人过于清高自傲,不善与人交往;有些人过于自卑,缺乏积极从事交往活动的勇气,总以为别人瞧不起自己,因而孤僻内向,离群索居。

心理学家指出,这种不合群的性格,不仅有碍于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对事业的成功极为不利,而且还会使人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形成退缩和孤独的心理障碍,有碍于人的身心健康。

调适

学会关心别人。如果你渴望得到他人的关爱,首先得关爱别人。关心别人,帮助别人,不仅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喜爱,而且由于你的关心引起了别人的积极反应,也会给你带来满足感,并增强了你与人交往的自信心。

除了关心别人以外,要学会在遇到困难时向别人求助,别人帮助你克服了困难,你的心理当然就会从紧张转为轻松,一方面使你懂得了与人交往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由于你诚挚的感谢,别人也会感到愉快,从而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在人际交往中,你对自己的认识越正确,你的行为就越自然,表现也就越得体,就越能获得别人肯定的评价,这种评价对于帮助你克服自卑和自傲两种不合群的心理障碍是十分有利的。

此外,“知人之明”对于合群也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心理学指出,人在评价别人时难免带有主观印象,结果常常因此而“失真”。比如,人们常常根据对方的一些个人资料(如籍贯.职业等)来推断此人的性格,这是种错误的人际知觉。只要你能认识到这些人际关系中的偏见并不为之所囿,就不难与人和睦相处了。

学会一些交际技能。如果你在与人交往时总是失败,由此而引起的消极情绪当然会影响你的合群性格。多学习一点交际的艺术,必然有助于交往的成功。例如,多掌握几种文体活动技能,如跳舞.打球之类,你会发现自己在许多场合都是受欢迎的人。

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庄子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与人相处时,不应苛求别人,而应当采取随和的态度,但那是有限度的。因为随和不是放弃原则,迁就亦非予取予求。如果那样,根本就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敬,自然无从使自己合群了。

保持人格完整的最好办法,是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把自己的处事原则和态度明白地表现出来,让别人知道你是怎样一个人。这样,别人就会知道你的作风,而不会勉为其难地要你做你不愿做的事。

学会和别人交换意见。合群性格的形成有赖于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起始于相互的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又依赖于彼此在思想上和态度上的沟通。因此,经常找机会与别人谈谈话.聊聊天,讨论某些问题,交换一些意见是十分必要的。

友情是在相互的施与爱之中生长的。孟子说得好:“爱人者恒爱之。”你如果能主动伸出善意的手,它马上就会被无数友情的手握住的。

猜疑心态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把“防人之心不可无”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抱着怀疑一切的态度与别人交往,结果就陷入了多疑的心理障碍中。多疑的人仅凭主观臆测就对别人抱有不信任心理,整天疑心重重.无中生有,认为人人都是虚伪的,人人都不可信,人人都不可交。

调适

多角度了解别人。了解别人是不猜疑别人的前提。如果交往的双方互不了解,则很有可能会产生防备心理。因此,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别人,把握别人的性格特征.处事方法等,就会相信他。比如你通过交往了解到对方是一个正直.诚实的人,就没有理由再去怀疑他了。

用理性思考代替冲动。当开始对别人产生怀疑时,就应该善于应用人类所特有的理性思考,寻找自己怀疑的原因,验明其合理性。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不要轻易提出为自己的怀疑服务的单方面依据,以免陷入循环论证。应该提醒自己,不要想得太多,不要把别人想得太坏,如果没有实质性的证据证明自己怀疑的正确性,就应该立即停止怀疑。

培养自信心。你相信事情是什么样子,事情就会像你所相信的那样发展下去,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够在人际交往中取得成功,你也就不会在乎别人是否会否定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