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怒气,但要反应得体。生气有时是发泄怒气最健康的做法,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可舒缓心理压力。受到残酷虐待时,任何正常的人都会怒火中烧。但是无论发生了什么事,都不可放肆地破口大骂,而该心平气和.不抱成见地让他明白,他的言行错在哪儿,为何错了。这种办法给对方提供了一个机会,在不受伤害的情况下改弦更张。
稍事休息,忙里偷闲。生气时可先让自己停一停,深呼吸并放松肌肉,可帮助控制自己的情绪,了解生气的原因,避免让事情恶化。若因生活繁忙而急躁发怒,可让自己偷一会儿懒,让心情平和后再去面对。一些易怒者谈及以往,常常说:“我过去经常发火。自从得了心脏病,我认识到以前那些激怒我的理由,根本不值得大动肝火。”
改变心态,嘲笑自己,推己及人。许多时候怒气都是因对事物有所要求而未尽如人意时产生,导致不满.愤世嫉俗的心理。改变对事物的看法,不要执著,怒气自然也少。在那种很可能一触即发的危险关头,你还可以用自嘲的方法,从自己多疑的性情中寻找乐趣,幽默是“制怒”的最好手段。把自己摆到别人的位置上,你也许就容易理解对方的观点与举动。在大多数场合,一旦将心比心,你的满腔怒气就会烟消云散,至少觉得没有理由迁怒于人。
训练信任,转移视线。开始时不妨寻找信赖的机会。事实会证明,你不必设法控制任何东西,也会生活得很顺利。这种认识不就是一种意外收获吗?用其他方法也可消除心中愤怒,如通过一些活动来转移愤怒的情绪,做运动.听音乐.与人倾诉等都不失为好的方法。
约见心理医生,掌握心理调适方法。若时常感到怒气难消,可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采用各种心理学方法进行自我调整。具体大致包括:
1.躲避法。在生活中遇到令你愤怒的刺激时,就尽量避开,眼不见,心不烦,怒气自消。
2.转移法。当发怒时,有意识地听听音乐,这是积极地接受另一种刺激,即转移大脑兴奋点的制怒方法。
3.主动释放法。与人相处时产生意见.隔阂是不可避免的,把心中的不平和愤怒向认为适合的人全盘托出,经常交换意见,把话说清楚,也是平息愤怒和增进团结的方法。
4.意识制怒法。以自己的道德修养.知识水平使愤怒情绪难以发生或降低强度。以自己的内部语言为媒介,如在发怒时心中反复默念“别生气”.“别发火”等等,常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5.升华法。把怒气化为从事科学.文化.艺术.体育等各种活动的力量。司马迁说:“文王拘而做《周易》;仲尼厄而做《春秋》……《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怒之所为也。”这就是升华的典型例证。
自我封闭心理
自我封闭是指个人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交活动,除了必要的工作.学习.购物外,大部分时间将自己关在家里,不与他人来往。
人类的内心世界是由感情凝结而成的,所以我们才能在邻居或朋友之间建立起诚挚的友谊,社会也才能通过感情的纽带协调转动。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要注意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并大胆表现出心中的幸福感。当我们要压抑自己的感情,想把它封闭起来时,就有必要反躬自问:我怕的是什么?我为什么不能更自由.更真实地生活在世界上,而是生活在面具后面?为了生活得更快乐.更有意义,请重视你的内心吧。
调适
信任他人,与人交往,了解他人,也让他人了解自己
如果你对新结识的人表现冷淡,这往往意味着你对人的信任感和孩子般天真的直觉已被自我封闭的重压毁灭了。那么,你就不会从你周围的人中获得乐趣。
不妨去做:
和初次见面的人打打招呼;
在你常去买东西的小店里和售货员聊聊;
和刚结识的新朋友一道去郊游,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你会发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变得简单而轻松;
从最简单的事做起,如写信给你信得过的人,打电话给正在生病的朋友;
在众人面前从容不迫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前的孤独感将一扫而光。
接纳自己
生活中果真有那么多的烦恼吗?许多事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是我们把它放大了而已。
学会对自己说“这没关系”,这样,我们的生活里就会常常充满开怀的笑声;
不要总是想不愉快的往事,不必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过错;
多发掘自己的优点,就会越加自信,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
不要“自我监禁”,这样只能让自己闭目塞听,思维狭窄,行动迟缓,一无是处。
顺其自然地去生活
不要为一件事没按计划进行而烦恼,不要为某一次待人接物礼貌不够周全而自怨自艾。如果你对每件事都精心策划,以求万无一失的话,你就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感情紧紧封闭起来了。
应该重视生活中偶然的灵感和乐趣,快乐是人生的一个重要价值标准,有时能让自己高兴一下就行,不要整日为了一个明确目的,为解决某一项难题而奔忙。
不要掩饰真实的感情
如果你和你的挚友分离在即,你就让即将涌出的泪水流下来。害怕人说长道短,而把自己身上最有价值的一部分掩饰起来,这种做法没有任何道理。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都是这样,遵从你的心愿,听取你心灵的声音。这样即使做错了事,也不必太难过。
病态怀旧心理
怀旧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是人之常情。对故人.故乡和过去生活的回忆怀想,有时能增添生活的韵味和激发心中的热情。
但社会中还有一些人以另一种方式怀旧。他们认定今不如昔,生活在今天,志趣却滞留在昨日,一言一行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这种怀旧心态,称之为病态怀旧心理。
表现
1.依恋过去的事物。如保存大量的旧照片.旧服装.旧书.旧报纸。
2.依恋过去的友人。如过分热衷于搞同乡会.同学联谊会等。
3.依恋过去的经历。很看重过去所取得的功绩,把所获得的奖状.勋章.奖品都很仔细地保存,时常追忆当年辉煌的经历。相比之下,现在这些荣誉的光环正逐渐在消失,心里时常有失落感,一些幼年受溺爱或早年生活丰厚的人也有同样感觉。在怀旧中寻找童稚与宁静本无可厚非,但因怀旧而导致今不如昔的感受就有危害了。病态的怀旧会阻碍个体适应环境,对社会变革产生阻力,个人的交际圈也会大大缩小。有病态怀旧行为的人很难与时代同步,这有碍于他们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特点
1.不合时宜。有些服饰.装束.语言.物体过去风靡一时,现在已不合时宜,跟不上潮流,但仍然保持过去的做法。
2.对社会持有偏见。偏见是一种心理定势和社会心理刻板印象。认识上极端保守,对新生的事物看不惯,崇尚传统尤其反对任何形式的变革。
3.回避现实。病态怀旧者,不满现状,又无能为力。大多采取回避现实的态度,怀疑与否定一切,常常是社会变革的反对者,也是现实生活的不适应者。
4.普遍性与差异性。病态怀旧存在于各个年龄阶段,但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儿童的怀旧,多见于人格滞留,虽说已到了上学的年龄,但仍依恋母亲的怀抱和摇篮,渴望处处得到父母的保护,缺乏主动性与独立性;青少年的怀旧大多因为生活环境的急剧变化,他们本可以享受更多的自由,又对这突如其来的自由感到恐惧与不安;中老年怀旧则是回避现实,对社会存在偏见,不合时宜。
调适
积极参与现实生活。如认真地读书.看报,了解并接受新生事物,顺应时代潮流,不能老是站在原地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