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军事史上传奇丛书:漫长的征程-军事史上的远征
9199500000014

第14章 中世纪时期的军事远征(2)

查士丁尼的这一远征行动给意大利地区的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长时间的围攻、饥荒、屠杀、破坏、抢劫和瘟疫,把这个富庶的半岛搞得满目疮痍,哀鸿遍野。最大的城市那不勒斯、米兰和罗马,几乎人烟绝迹。宏伟的罗马城在6世纪初期尚有居民10万,全城到处是标志古代文明辉煌和强大的纪念物,但在这次战争中,罗马城五度被攻占、三次被围困,建筑物和纪念物成了一片瓦砾,罗马城几乎变成了一片废墟。

长期的对外战争也削弱了拜占廷帝国的军事和财政力量,同时,查士丁尼在征服地区恢复罗马旧制度,把地产连同奴隶、隶农全部交还原有大地主,赋税繁重,官吏巧取豪夺。到6世纪末,被征服地区的人民不断爆发起义,不久,拜占廷帝国的奴隶制度,在奴隶、农民起义和蛮族入侵的浪潮中倾覆。

§§§第二节拜占廷远征波斯

拜占廷与波斯的战争,是双方为争夺东西方商路和小亚细亚霸权,继古罗马对波斯300多年征战之后,拜占廷帝国(东罗马)对萨珊波斯进行的一次长达100年的征战。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几乎同萨珊波斯共始终,它是古代西方势力同东方势力千余年冲突的一个缩影。连年的战争使萨珊波斯也遭到惨败,拜占廷帝国也日趋衰落,不久便在阿拉伯帝国的铁蹄下灭亡。

早在古罗马时期,古罗马与波斯之间围绕美索不达米亚和亚美尼亚等地的归属问题就时有战事。4世纪,罗马帝国皇帝把基督教定为国教,并自诩为基督教的保护人,而萨珊波斯王朝则加强祆教的统治和对“异教”的迫害。从此,两国之间的争斗带上了宗教色彩。6世纪初,两国在领土问题上的矛盾更趋激化,边境冲突不断。527年,拜占廷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去世,其外甥查士丁尼继位,为恢复昔日罗马帝国的版图,他对内厉行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对外积极向东、西两个方向举兵扩张。在东方,查士丁尼任命贝利萨留为统帅,向东方的波斯开战,长达100多年的征战拉开了序幕。

(1)查士丁尼一世时期(527~562)

战争初期,拜占廷军屡屡失利。530年,波斯军乘胜集中4万精兵向美索不达米亚重镇德拉挺进。拜占廷帝国大将军贝利萨留仅有训练很差的罗马兵和雇佣兵2.5万人御敌。然而,他发挥其卓越的指挥才能,在平坦开阔的德拉城外挖掘一条“丁”字形战壕,将骑兵隐蔽其中,当拜占廷军阵地受到强大压力而处于不利地位时,埋伏的骑兵突然冲出战壕,一举挫败波斯军队的进攻。

531年,双方转战叙利亚,互有胜负。查士丁尼一世为从日耳曼人国家手中夺回原属西罗马帝国的西欧、北非疆土,暂时缓和与波斯的矛盾,于532年不惜重金同波斯王库斯鲁一世缔结永久和约,随后挥师西进,占领原属西罗马的大片领土。拜占廷在西方的胜利进军,引起波斯人不安。540年,波斯撕毁“永久和平”协议,在叙利亚重启战端,攻取了拜占廷的东方重镇安条克,进抵地中海东岸,同时向北侵入亚美尼亚和伊比利亚,并企图攻占黑海沿岸的拉济卡,遭到拉济人的顽强抗击。查士丁尼一世被迫将贝利萨留调回东方战场。

542年,由于鼠疫在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流行,双方战斗力均遭破坏。545年,两国议定休战条约,拜占廷以3 000磅黄金的贡赋换取东南部边境的安宁。4年后,围绕拉济卡地区的归属问题,战事又起。562年,双方签订50年和约。拜占廷为确保拉济卡这一通往东方的商路,忍辱向波斯交纳年贡3万金币。

(2)查士丁二世、提比略二世和莫里斯时期(572~591)

这一时期,双方争夺的重点是战略要地亚美尼亚。查士丁尼一世死后,查士丁二世、提比略二世及莫里斯先后为帝。他们奉行的政策大体相同,即在西方取守势,把进攻矛头转向东方的波斯。

572年,查士丁尼二世为缓和财政危机,取消了对波斯的年贡,并把亚美尼亚当作补充兵员的主要基地,同时采用各种外交手段拉拢波斯周围的西突厥可汗、波斯统治下的亚美尼亚人和伊比利亚人,与他们结盟共同对抗波斯。同年,查士丁二世之侄查士丁尼攻占德温。

573年,波斯人攻占德拉要塞。此后,战事长期处于胶着状态,直到莫里斯时期才有转机。589年,波斯国内发生叛乱,库斯鲁二世被废黜。拜占廷于是乘机插手干涉,于590至591年大举进攻波斯,帮助库斯鲁复位,借机收回被波斯占领的德拉和亚美尼亚大部,稳定了东方边境。

(3)福卡斯和希拉克略时期(606~628)

公元7世纪初,拜占廷帝国内大乱,君王莫里斯在一次叛乱中被处死。波斯王库斯鲁二世借口为莫里斯复仇为名,于606年举兵西征,攻占德拉等地。610年拜占廷希拉克略即位后,波斯军继续在小亚细亚和叙利亚推进,先后夺取安条克、埃梅萨、凯撒里亚、大马士革等地。614年,波斯军围攻耶路撒冷,用移动木塔作掩护,以攻城锤击毁城墙,进城后烧杀抢掠,把基督徒奉为神灵的“圣十字架”和当地居民掠往首都泰西封。此后几年,波斯军征服埃及,并进抵与君士坦丁堡隔海相望的卡尔西登。为拯救拜占廷帝国于危难,希拉克略进行国内改革,做好了各种东征波斯的准备。

621年,希拉克略与北部边疆劲敌阿瓦尔人暂时议和,随后率军奔赴波斯战场,于622年一举攻取小亚细亚,同时运用外交手段与高加索人和哈扎尔人结盟,从波斯北疆南高加索向波斯腹地进击。627年,希拉克略率军在通向波斯首都泰西封的门户尼微古城旧址重创波斯军队,并乘胜于628年兵临泰西封。

波斯王室被迫缔结城下之盟,交还小亚细亚的全部领地和“圣十字架”。直到630 年,拜占廷皇帝希拉克略带兵击败波斯军并在其国内造成政变以后,波斯人才撤出他们夺占的广大领土。长达一个世纪的拜占廷—波斯战争至此结束。

罗马和波斯战争历经400年,双方交战数百次,战争结果虽然波斯失败,但在这场两败俱伤的拉锯战中,对双方都有重大影响,为新兴阿拉伯人的扩张创造了机会。拜占廷帝国作为罗马帝国的延续,虽然已开始衰落,但仍有相当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波斯虽是一个处于上升阶段的国家,但经济和军事实力不能与拜占廷帝国相抗衡,加上长达几个世纪的征战耗尽了国家的财政和经济潜力,因而在最后一战中遭到失败。罗马和波斯的战争,严重消耗了交战双方的力量,拜占廷帝国的军事力量由此大大削弱,后来竟无力抵御蛮族和阿拉伯人的入侵,为它的最终衰亡埋下了隐患。波斯经此长期战争更是元气大伤,大厦根基动摇,于651年,萨珊波斯被阿拉伯帝国灭亡。

§§§第三节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与远征

阿拉伯对外扩张战争,是指公元7~8世纪,阿拉伯帝国哈里发国家为了扩大其统治范围,以“传播伊斯兰教”和“展开反对异教徒的圣战”为借口,强行吞并亚洲、北非和西南欧大片领土的行动。四大哈里发国家时期,阿拉伯人以疾风扫落叶之势,征服了西亚,席卷了埃及。倭马亚王朝时期,阿拉伯统治者继续攻城略地,扩张领土,终于建立了一个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从6世纪起,阿拉伯西部成了拜占廷帝国和波斯帝国争夺的对象。长期战争使阿拉伯西南部遭到严重的破坏。到7世纪,阿拉伯地区,土地荒芜,到处是一片荆棘瓦砾,城市一片萧条,商业急剧衰落,南北货运锐减。公元610年,麦加城古莱西部落中商人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兴起对结束阿拉伯民族分裂状态、建立统一国家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穆罕默德的宣传下,城市居民、农民和手工业者,很快接受了伊斯兰教,并在麦地那建立了神权国家。后来,穆罕默德利用穆斯林教徒和麦地那的武装力量,征服了阿拉伯半岛的许多地区,到632年穆罕默德逝世时,整个半岛已经大体统一。团结、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在伊斯兰教团结对敌、进行“圣战”旗帜的指引下,迅速走向对外远征扩张的道路。

7世纪初,拜占廷帝国和波斯帝国因彼此间长期战争以及外敌入侵、国内人民反抗斗争,已是精疲力竭,国力十分虚弱。这便给阿拉伯建立统一国家和成功进行对外扩张战争,提供了极其有利的客观条件。穆罕默德死后,艾卜·伯克尔继任,改称“哈里发”。艾卜·伯克尔经过征战,统一了全阿拉伯。于是,趁着拜占廷帝国和波斯两大强国两败俱伤的有利时机,拉开了对外领土扩张的序幕。

(1)战争的第一阶段(634~656)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去世后,其继承者艾卜·伯克尔继续执行其对外军事扩张的“伊斯兰远征”计划。在平定了内部叛乱后,于公元633年秋,组织3支阿拉伯军队,每支7 500人,从阿拉伯半岛出发,经叙利亚沙漠侵入巴勒斯坦和叙利亚。此时,拜占廷和波斯帝国因长期战争两败俱伤,无力抵抗阿拉伯人的进攻。

636年,阿拉伯军队由瓦立德率领又向伊拉克、叙利亚进发,首先攻克加萨尼王朝首都巴士拉,尔后占领外约旦的斐哈勒,并乘胜直趋大马士革,围城6个月攻陷该城。此时,拜占廷帝国调兵5万人,解救大马士革。瓦立德被迫放弃大马士革,撤至约旦河东支流雅穆克河畔,以2.5万人采取以逸待劳的战术,打败了拜占廷军队,重新收复大马士革,占领了整个叙利亚。

阿拉伯军队的接连胜利,迫使被围困两年的耶路撒冷于638年自动请降归顺。在进军叙利亚的同时,阿拉伯军队还向伊朗和埃及发动了进攻。633年,阿拉伯军队占领了伊拉克南部的希拉后,开始进军伊朗,伊朗军队用战象作为突击力量,大败阿拉伯军队,曾一度使阿拉伯人深感恐惧。637年6月1日,阿拉伯军队在获得增援后取得卡季西亚会战胜利,轻取波斯帝国首府泰西封,缴获大量战利品和珍宝。

随后,又攻占摩苏尔和讷哈范德两城,将伊朗并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639年底,阿拉伯军队对埃及实施突袭成功,一举攻克皮卢希恩,640年,又在开罗大败拜占廷军队。尔后迅速前推,于642年9月占领亚历山大里亚,进至昔兰尼加,从此,拜占廷帝国失去了埃及。

643年阿拉伯军队攻占利比亚,647年又侵入拜占廷帝国在北非的领地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等地。为了进一步控制地中海,阿拉伯征集小亚细亚沿岸居民,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并迅速占领了地中海几个有战略意义的岛屿。到7世纪50年代,阿拉伯军队向西进占了北非部分省份,向东已逼近印度边境,向北突进至亚美尼亚以北,控制了拜占廷帝国在近东的大部分领土,形成了一个横跨欧、亚、非的新帝国。

(2)战争的第二阶段(668~750)

659年,由于阿拉伯贵族内讧,阿拉伯军队暂时停止了进一步扩张。661年,倭马亚王朝以叙利亚为基地建立起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的第一个王朝。在平定内乱后,阿拉伯人又重新组织对拜占廷帝国发起新的进攻。阿拉伯军队首先以拜占廷帝国沿海城市为进攻目标,派舰队渡过爱琴海,穿越达达尼尔海峡,进入马尔马拉海,在基齐库斯城建立军事基地。673~677年,阿拉伯舰队连续在每年夏季进攻君士坦丁堡。由于拜占廷军队每次都做好充分准备,精心布置防卫,并采用一种叫“希腊火”的液体燃烧剂,有效地粉碎了阿拉伯舰队的进攻,保卫了君士坦丁堡。

677年6月,阿拉伯舰队被迫撤离君士坦丁堡,在途经小亚细亚南岸海面时,遭到风暴袭击和希腊舰队阻截,几乎全军覆没。陆军在小亚细亚也遭到惨败。678年,阿拉伯帝国和拜占廷帝国再度签订和约,阿拉伯国家被迫向拜占廷纳贡。

在北非,阿拉伯军队却进展顺利。697~698年,夺取迦太基,从而结束了拜占廷对北非的统治。709年,阿拉伯军队进抵大西洋沿岸。711年春,一支由300名阿拉伯人和7 000名信奉伊斯兰教的柏柏尔人组成的部队进入比利牛斯半岛,趁西哥特王国发生内讧,社会和宗教矛盾重重之机,占领了半岛大部分地区,建立起阿拉伯人的统治。732年10月4日,阿拉伯军队在普瓦提埃与法兰克人交战,结果阿拉伯军队战败。由于比利牛斯半岛人民的顽强抵抗,驻西班牙的阿拉伯军队内部各部族发生矛盾,阿拉伯军队于8世纪中叶被迫退出高卢,停止了向欧洲的进军。

705~715年,阿拉伯军队侵入中亚细亚的费尔干纳、喀布尔地区。为了占领这些地区,阿拉伯军队与突厥族游牧部落及中国人进行了交战。712年,阿拉伯军队进入印度,这支军队虽不足6 000人,但装备精良,有可拆卸后用骆驼运载的掷石器和攻城器等。阿拉伯军队连续击败印度人后,将印度河谷并入阿拉伯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