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把握青少年心理规律
9197200000008

第8章 心理常识篇(8)

(4)不良的社会团伙。

不良社会团伙对青少年犯罪起了很大的诱导作用。不良社会团伙有两类:①一些无正当职业的青年。他们大多数不学无术,好逸恶劳,臭味相投,凑合在一起,吃喝玩乐,为非作歹,导致犯罪。②以流窜犯或劳改释放犯为主体的社会渣滓。青少年因某种原因加入这样的团伙,受其教唆与操纵,最后也沦为罪犯。

(5)病态所致。

不少青少年罪犯患有精神疾病或有人格缺陷。常见的有:

①智能低下,常为轻度智能低下和处于临界水平者。因他们对尊重的理解、判断和自控能力均差,易受人教唆而作案。

②精神病患者的早期阶段,症状不易为家人所觉察,直到作案后收审时亲属才意识到孩子患了精神病。江苏省1985~1986两年中有1800多起刑事案件系精神病人所为,其中大多为青少年。

③人格障碍不易为人们所认识。它是人格的一种异常发展,常表现为暴力、攻击和反社会行为。他们明知自己的行为是社会所不能容许的,但常因一时冲动、失控而触犯法律。

犯罪青少年一旦落入法网,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悔恨、自责。也可因心灵的震撼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恐惧、焦虑、自卑、迟钝等症状,甚至发生监禁性精神病。

2.防范自杀的措施

防止青少年犯罪,要针对其犯罪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其中包括:

(1)纠正家庭教育的失误。

一旦发现子女有犯罪倾向,全家应高度重视。对无法继续上学者,应力争安排工作,不能任其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家庭要保持良好的气氛,对孩子亲切关怀,使之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要根据具体情况协助他们制订生活计划,并督促其实施。

(2)高中阶段的学习问题要特别注意。

学校不宜分什么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因为这样做容易造成对非重点班放任自流的忽视。学校应着重加强思想政治、道德观念、法律和人生观的教育。在抓尖子生的同时也要抓差生。随便开除差生或勒令差生退学均不可取,这样容易把他们推向社会,推向犯罪。

(3)有精神病态或人格缺陷的青少年,应及早到医院诊断和治疗。

家长平时应细心监护,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4)彻底扫黄,取缔黑社会团伙,移风易俗,改善社会风气,防止精神污染。

据新疆调查,有1/4的青少年罪犯接触过淫秽书画、录像,足见这些东西对青少年腐蚀之大。

(5)对失足青少年予以理解、帮助和教育。

大多数犯罪的青少年,一旦被拘留或送入工读学校,往往感到悔恨。他们多愿意反省自己的过错,改过自新。政府应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当教育。亲友也要积极配合,做争取工作。当他们重新回到社会时切不可歧视他们,应欢迎他们,关心他们,并安排适当的工作。如果对他们淡然视之或冷眼相看,可能令其滋长破罐破摔的念头,不但不利于教育,还有把他们再度推向犯罪的可能。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既然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那么,人能不能反映自己?回答是肯定的。人的大脑对自己的反映,称自我意识。

因为人不能离开周围环境而生存,所以,人的大脑在反映自己时,实际是反映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周围事物既包括物,也包括人。例如,当我们在班里排队时,马上会觉察到自己的个子在同龄人中是高或矮;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能对自己聪明与否,用功与否有所了解;在家里、在学校里与父母、与老师、同学相处时,会知道自己是否受欢迎……这些都是自我意识。

1.自我意识的组成

自我意识包括3大部分:

(1)自我认识。这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像自我观察、自我概念、自我评价等。这是回答“我是谁”,“我怎样”的问题。

(2)自我体验。这是伴随对自己的认识产生的情感体验,像自尊感、自卑感、羞耻感、荣誉感等。这是自己对自己的外貌、个性、行为是否满意的一种情绪体验。

(3)自我调节。这是自己对自己心理与行为进行的控制支配。如自我暗示、自我期待、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等。这是要表明“应成为怎样的人”,“我能成为怎样的人”。

2.青少年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水平,反映了一个人心理发展的水平。我们通常听到成人评价孩子时说:“这个孩子真懂事。”所谓“懂事”,实质是指他能够正确处理他和周围人、周围事物的关系。譬如,孩子放学回家,看到爸爸妈妈都未下班,随即收拾屋子、淘米、洗菜,着手做饭。待劳动一天的父母回到家时,饭菜正放在桌上,屋子又整齐清洁。晚饭后,稍加休息就认真完成作业。

这样的孩子就是正确处理了自己与父母、自己与家务、与学习之间的关系。这是自我意识水平高的表现。这种处理是建立在他对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自己与父母关系、学生的职责的认识的基础上的。相反,如果孩子到家后扔下书包去玩,待玩得筋疲力尽回家,就埋怨家长没把饭做好。饭后,碗一撂坐在电视机前就不想走,待好电视看完,才想起作业没做,于是急急忙忙草率对付……这反映了自我意识水平低,不能正确处理自己与父母、游戏与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

自我意识是人独有的心理现象。迄今为止,心理学家还是认为动物没有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有很大的作用。且不说一二岁的孩子,当他能把自己与周围其他人、其他物区分时所表现出的心理上的一个重要发展,就说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就具有较重要的作用。

二、自我意识对青少年健康成

长的作用自我意识水平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在自我观察基础上形成的,是指对自己的外貌、体态、个性、行为等方面进行的评价。从小学高年级起,青少年日益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并逐渐形成自我评价。如“我是否聪明”、“我是好学生,还是中等学生”、“我是否漂亮”等。“人贵有自知之明”,意思是说,一个人能清晰地、正确地认识自己是难能可贵的。正确的自我评价,有利于确立适当的目标,形成适当的自我期待。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积极发扬长处,补足短处,或回避短处,才能有所成就。有一位外国元首在谈到他的成功时说:“个人如果能尽可能地发扬自己的长处,尽可能地克服与回避短处,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功。”问题在是否清晰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如果体操名将李月久要求自己成为跳高冠军,吴佳妮想成为优秀的摔跤运动员,大家一定会觉得荒唐可笑。但是,一个擅长文科的学生可能因为高考时理科招生人数多,专业选择余地大而勉强学理;一个善于讲述,热爱孩子的学生,由于教师待遇低而不报师范。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这或者是由于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或者是不善于扬长避短。

2.自我期待

自我期待是在自我知觉、自我评价基础上,对自己未来可能达到目标的一种估计。在一个班级中,同学们的自我期待并不会都相同。有人认为自己可能成为班内学习成绩最好的之一,有人认为自己能混上一张文凭就很不错了。积极的、恰当的自我期待能成为一种动力,促使自己实现目标。例如,考试得了80分,这个成绩对认为可以得100分的学生来说,觉得自己考坏了,很懊丧;对一个认为自己只能考及格的学生来说,觉得自己成功了,很满足。他们两个谁对呢?问题不在认为自己可得100分的好,还是得60分的好,而在是否对主客观条件作了恰当的分析。这是说,对考题的难易程度是否估计恰当,对自己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智力水平以及努力程度是否估计准确,如果这两种估计都是恰当的、合适的,前者的懊丧会变成吸取教训的动力,从“吃堑”中“长智”;后者的满意会变成积极进取的动力,增强争取更大进步的信心与克服困难的勇气。反之,前者可能一蹶不振,后者则会盲目乐观,最终都导致失败。

3.自尊、自信

这是在自我评价、自我期待基础上,在实践活动的成功与失败中获得的具有情感性的自我认识。

自己认为自己的人格及社会地位应受到尊敬,相信自身的价值,这是自尊;认为自己具有完成某项任务或达到某种目标的能力与条件,这是自信。如果过低估计自己,自己看不起自己,这是自卑;而过高估计自己,自以为是,这是自负。显而易见,过高或过低估计自己都有碍于自己。

我国诗人李白曾大声疾呼“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种自信。鉴于这种自信,他在官场上屡不得志的情况下,发奋写作,给后人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

自信有利于任务的顺利完成。在有了充分准备的条件下参加考试,自信心强的同学比自信心不足的同学容易取得好成绩。原因就在于自信心可以使焦虑水平维持在中等水平。心理学家研究,高焦虑或低焦虑都不利于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而中等水平的焦虑则能在较长的时间中调动一个人生理与心理的各种潜能。在势均力敌的对阵中竞赛不仅是设备、智慧、体力、技巧之争,还是心理品质的较量。充满信心、不骄不躁,这往往是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

4.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依靠意识控制自己的心理与行为,以实现预定目的。自我控制是在目标确定之后,以自我激励、自我暗示、自我要求等手段坚持不懈地努力,以达到目的的心理过程。

“虎头蛇尾”、“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青少年容易出现的弱点,这正是缺乏自我控制的表现。自我控制能力强者,往往使智力平平者取得成就。因此,学会自我控制,是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