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把握青少年心理规律
9197200000027

第27章 心理健康篇(11)

1.咨客中心疗法的概念

咨客中心疗法认为,任何人在正常情况下都有着积极的、奋发向上的、自我肯定的无限的成长潜力。如果人的自身体验受到闭塞,或者自身体验的一致性丧失、被压抑、发生冲突,使人的成长潜力受到削弱或阻碍,就会表现为心理病态和适应困难。如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他能够和别人正常交往、沟通,便可以发挥他的潜力,改变其适应不良行为。

咨客中心疗法的倡导者和创始人卡尔·罗杰斯,1902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早年攻读过农业、生物、物理和神学,以后又学习了心理学、接触了行为主义的理论,并接受了弗洛伊德学派的心理分析训练,他作为心理治疗专家曾在一个儿童行为指导中心工作了12年。

早在1939年,他就提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设想:“假如我不去考虑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那么我觉得依靠来访者来完成这个治疗过程更好……来访者了解自己的问题,了解应向什么方向努力、了解什么问题最重要,了解自己隐藏着什么体验。”

他在心理治疗实践中总结出自己的经验,于1942年出版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提出了自己新的心理治疗观。1951年,他又出版了《咨客中心治疗》一书,为患者中心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罗杰斯在数十年的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在同那些有各种烦恼的人直接接触中,得到了许多知识并积累了许多经验。简言之,有以下几点:

(1)他发现在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不能长时间装假。譬如:当自己生病时,不能装成正常人。

(2)在他承认自己不完善,接受别人的真实感情时,他才能有所改变,和别人相处也会更有效些。

(3)对别人理解越深,自己和被理解人的关系越会有所改变。罗杰斯说,他从了解患者的各种体验中学到了改善自己的方法,使自己成为一个更有责任心的人。

(4)用他的态度创造一种安全的关系和自由的氛围,能减少和别人之间的隔阂,才能互相公开自己的内心世界。

(5)能接受别人的感情、态度,包括愤怒的感情和仇视的态度,才能助人成长,因为这才是他真实的、要害的部分。

(6)他不急于叫别人照他的意愿去做。即不去塑造别人,越是如此,就越发现自己和别人都在成长变化。

(7)应当相信自己的经验。别人评价好的对自己不一定有用,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例如:罗杰斯不是医生和在做心理治疗,批评和鼓励的人都有,可以不去管它。

(8)经验是最高权威。罗杰斯认为,不论是圣经或预言,不论是弗洛伊德学说或其他理论,不论是上帝启示或人的指教,都不能胜过自己的直接经验。

(9)同样,应认识到事实才是真正的朋友。

(10)经验证明:人们都有一个基本的、指向成熟的、建设性的、自我实现和社会化的潜在趋势。如果能理解别人的感情,能承认他们作为独立的人拥有自己的权力,理解越充分、他们就越能放弃以前对付生活的假面具,向前迈进。

(11)生命是一个流动、变化的过程,其中没有固定不变的东西(包括信仰),应当允许别人发展自己内在的自由,对他的生活经验作出自己有意义的解释。罗杰斯把这些生活经历和实践经验,都渗透到了他的咨客中心疗法的理论和实践中。

罗杰斯认为,有机体都有一种天生的基本趋势,要以各种方式去发挥他的潜在能力,来推动有机体的生长、前进、成熟。比如幼儿学步,在正常情况下,小孩不论跌倒多少次,最后总是可以学会独自走路的。心理的成长也是如此。在合理、良好的环境中,一个人总是能靠这种天生的力量由小到大发育成熟,成为一个健全的、机能完善的人,在人的成长中,不利的环境条件,使人的这种趋势受到歪曲和阻碍,形成冲突,人就会感到适应困难,表现为各种乖僻古怪的行为。

2.咨客中心疗法

20世纪40年代初,罗杰斯最早提出的“非指导性治疗”当时仅被看做是一种咨询和治疗的新方法。对咨客的各种诉说和行为不加评论与指导,只是引导他们表达内心的感情,在施治者提供的良好气氛中做出自己的发现和决定,被人称为“点头疗法”。1950年前后,开始发展为咨客中心疗法,重点在咨客的内心的变化上。60年代以后,罗杰斯发现在个人咨询中,行为改变的潜力以小组活动的形式也可以得到发挥,便以邂逅小组的形式进行集体咨询与治疗。

在罗杰斯倡导的邂逅小组中,人数不等,可自由参加,成员们可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感情,倾诉他们各种烦恼和悲伤,可随意找组内任一成员谈心,互相保持温暖、谅解的气氛和理解、接受的态度;以诚相待,不互相指责;可以批评,但要从理解和尊重出发。这样的关系和气氛与个人咨询或治疗的时间相同,只是范围更广。

小组活动的结果是,大多数成员变得能认识自己,能理解别人,去掉通常社交时的假面具,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感情,少用防御机制,变为成熟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有的邂逅小组目的是让参加者尽量宣泄他们的感情,强调得到所谓“高峰”体验,或者用静坐法达到“无自我”状态等。这些方法统称为体验过程疗法,可以说是咨客中心疗法的进一步发展。

与以往的心理治疗方法相比,作为心理治疗第三个里程碑的咨客中心疗法有以下几点不同:

(1)它打破了以前疾病诊断的界限。它不进行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对象不分神经症病人和正常人甚至精神病人,因而不叫他们为病人而称之为咨客。

(2)只注重治疗环境和气氛而不注重治疗技巧。罗杰斯说,心理分析法的“钻心”技术无用,行为矫正法过分“机械”而失去人性。

他批评以前的心理施治者把自己的判断和价值观强加给病人,叫他们无条件接受,阻碍了病人发挥自己的潜力。

(3)轻视专家的作用。批评心理分析中,父母—子女式的医患关系和行为疗法中的师—生关系,主张施治者不应以医生、专家的身份而应以普通人的身份出现,以平等态度对待咨客,不给予具体指导和分析,只引导他们抒发自己的情感。

六、催眠疗法

催眠疗法是指用催眠的方法使求治者的意识范围变得极度狭窄,借助暗示性语言,以消除病理心理和躯体障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1.催眠疗法的概念

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的恍惚状态。催眠术就是心理医生运用不断重复的、单调的言语或动作等向求治者的感官进行刺激,诱使其意识状态渐渐进入一种特殊境界的技术。通过催眠后的求治者,认知判断能力降低,防御机制减弱,表现得六神无主、被动顺从。这时,暗示的效果比在清醒状态下明显,求治者的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心理活动可随心理医生的暗示或指令转换,而对周围事物却大大降低了感受性。在催眠状态下,求治者能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经历和体验,畅述内心的秘密和隐私。换句话说,求治者在催眠状态下呈现一种缩小了的意识分离状态,只与心理医生保持密切的感应关系,顺从地接受心理医生的指令和暗示。这样,心理医生对求治者运用心理分析、解释、疏导或采取模拟、想象、年龄倒退、临摹等方法进行心理治疗。

从1775年奥地利医生麦斯默(F.A.Mesmer)首次使用催眠术并运用于医疗到现在,催眠疗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像英国医生布雷德(J.Braid)、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以及前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等,都对催眠现象进行了大量研究。巴甫洛夫曾指出:“催眠是清醒与睡眠之间的‘移行对相’。”在催眠状态下,由于人的大脑皮层高度抑制,过去的经验被封锁,对新刺激的鉴别判断力大大降低,从而使当作刺激物而被应用的暗示,具有几乎不可克服的巨大力量。

2.催眠疗法的具体操作方法

(1)催眠治疗前的准备工作

①要向求治者说明催眠的性质和要求,把治疗的目的和步骤讲清楚,以取得求治者的同意和充分合作;②要测试求治者的受暗示程度。这两点是保证治疗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尤其是后者,是决定催眠疗法疗效好坏的关键。受暗示程度低或不受暗示者,一般不宜进行催眠治疗。测试受暗示性高低的方法很多,现介绍4种:

①测嗅觉。用事先备好的3个装有清水的试管,请求治者分辨哪个装的是清水,哪个装的是淡醋,哪个装的是稀酒精。分辨不出得0分,辨别出后两种中的一种得1分,辨别出后两种的得2分。

②测平衡功能。令求治者面墙而立,双目轻闭,平静呼吸两分钟后,施治者用低沉语调缓慢地说:“你是否开始感到有些前后(或左右)摇晃,你要集中注意力,尽力体验我的感觉,是否有点前后(或左右)摇晃。”停顿30秒,重复问3次后,要求求治者回答或观察求治者,如未感到摇晃者得0分,轻微摇晃者得1分,明显摇晃者得2分。

③测记忆力。令求治者看一幅彩色画,画面画的是一个房间内有一扇窗户,蓝色的窗帘和两把椅子。30秒后拿走彩色画。问:“房间里有3把还是4把椅子?”“窗帘是什么颜色,浅绿色还是淡黄色?”“房间有2扇还是3扇窗户?”若回答与问话一致,则具暗示性,每一问得1分;若回答与画面一致则得0分。此项测试的得分为0~3分。

④测视觉分辨力。在白纸上画两个直径均为4厘米、间距为8厘米的大圆圈,圆圈中分别写12与14两个数字。要求治者回答哪个圆圈大。若回答一样大得0分,若回答其中之一大者得1分。通过4项测查,求治者可得0~8分,分数越高表示求治者暗示性越强,被催眠的可能性就越大。

(2)催眠的方式、方法

催眠的方式可分为集体催眠、个别催眠和自我催眠。①集体集眠就是让病情相似、年龄相近的几人或10多人一起进行催眠,其优点既是可同时治疗,又可消除求治者的孤单感和恐惧心理,还可通过效果好的求治者现身说法,与求治者间的相互暗示、模仿以形成最佳的催眠气氛,增加求治者对催眠效果的信服。②个别催眠是施治者面对单个求治者进行的催眠。③自我催眠是指在催眠师的指导下,由求治者对自己进行的催眠。求治者在接受暗示性测验后即可进行催眠。催眠一般是在安静、昏暗的房间内进行,施治者最好有助手在场,尤其是对异性催眠时。求治者舒适地坐下或躺下,安静、放松数分钟,然后进行催眠。实践证明,90%以上的人能进入程度不等的催眠状态,30%左右的人可进入深度催眠状态。

催眠的具体方法很多,大致可分为4种:

①言语暗示加视觉刺激。此法又称为凝视法,是让被催眠者聚精会神地凝视近前方的某一物体(一光点或一根棒等),数分钟后,施治者便用单调的暗示性语言开始进行暗示。“你的眼睛开始疲倦了……你已睁不开眼了,闭上眼吧……你的手、腿也开始放松了……全身都已放松了,眼皮发沉,头脑也开始模糊了……你要睡了……睡吧……”如果求治者暗示性高,则很快进入催眠状态;如求治者的眼睛未闭合,应重新暗示,并把凝视物靠近求治者的眼睛以加强暗示,使两眼皮变得沉重。

②言语暗示加听觉刺激。催眠时,让求治者闭目放松,注意倾听节拍器的单调声或水滴声,几分钟后,再给予类似于上述的言语和暗示,同时还可以加上数数,如:“一,一股舒服的暖流流遍你全身……二,你的头脑模糊了……三,你越来越困倦了……四,……五……”

③言语暗示加皮肤感觉刺激。施治者首先在求治者面前把手洗净、擦干和烤热,然后嘱求治者闭目放松,用手略微接触求治者皮肤表面,从额部、两颊到双手,按同一方向反复地、缓慢地、均匀地慢慢移动,同时配以与上述类似的言语暗示。有时也可不用言语暗示,仅用诱导按摩,这种按摩还可以采取不接触到求治者皮肤的方法,只是靠双手的移动引起温热空气波动,给皮肤温热感而达到诱导性催眠按摩的目的。

④药物催眠。某些求治者如果暗示性低、不合作,可使用2.5%的硫喷妥钠或5%~10%的阿米妥钠0.5克,稀释后,进行静脉缓慢注射,在求治者进入半睡眠状态时,再导入睡眠状态。

催眠状态的表现有强弱、深浅之分。浅度催眠状态的求治者感到浑身倦怠、肌肉松弛、呼吸深缓、无力睁眼,醒后对催眠中发生的事情有回忆能力。中度催眠状态的求治者感到睡意甚浓、四肢僵直,醒后对催眠中发生的事只保留部分记忆。深度催眠状态下的求治者除对施治者的说话有反应外,已基本没有知觉,甚至对针刺刀割也无痛觉,可施行外科手术。

一般来说,浅度催眠状态时进行心理治疗效果最好。这时,可根据求治者的症状,让其回忆已遗忘的过去的经历,宣泄其存在的创伤体验;可以询问其病史、生活和工作的挫折等,为治疗收集资料;可以暗示其做一些动作或讲话,如通过讲话来纠正缄默症;也可以告诉求治者某些症状很快就会消失,等等。

例如,一长期失眠的神经衰弱求治者,在催眠状态下对其进行暗示:“你很容易接受催眠,说明你大脑功能良好!催眠已使你轻松、愉快,焦虑紧张状态已经消失,失眠已经治好,你不会再失眠了!以后你每晚9时一定会很快睡熟……直至次晨6时方醒,醒后你会感到精力充沛……你的病已痊愈了。”

治疗结束后,可以及时唤醒求治者,或让其睡完觉后逐渐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