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把握青少年心理规律
9197200000023

第23章 心理健康篇(7)

(2)跳槽。

跳槽指离开原有单位,到社会另择高枝。跳槽者的心态,无非是以下情况:①学非所用,专业荒废;②人浮于事,时光虚度;③入不敷出,心理失衡;④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如果英雄无用武之地,果断“跳槽”也无可厚非。但是现在有许多人跳槽是冲着工资、待遇而来。“这山望着那山高”,缺乏奉献精神。有的人频频跳槽,以此来抬高身价。这不仅给用人单位的发展带来损失,而且对个人成才极为不利,使宝贵的年华在疲于奔命中白白地浪费掉了。

(3)摸奖。

眼下一些经营者为了争取顾客与资金,用摸奖的方式来促销。“买一送一”、“有奖销售”随处可见,这种经营方式,迎合了大众投机的浮躁心理。但由于摸奖经营不规范,且摸奖金额比例大于盈利率,许下的诺言往往无法兑现,造成一系列的社会纠纷。

(4)文身刺字现象。

文身刺字是当前一些青少年中比较多见的一种病态行为。文身刺字本是流行于民间的一种陋习,适合于社会下层极少数人的心理需要,它与旧社会中的愚昧、落后、消极、野蛮、迷信现象和意识联系在一起。新中国成立后此陋习已很少见,如今,其沉渣又泛起,有些地方出现代人刺字文身的个体人员。少数青少年年幼无知,缺乏审美能力,出钱请人在身上、手上乱刺,或者相互刺字,追求一时的“豪气”。这是一种心理不成熟而导致的轻浮、盲从的行为。

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相交织的病态社会心理,它与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是相对立的。浮躁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盲目行动,对组织、国家及整个社会的正常动作极为有害,必须予以纠正,但还得靠全社会的努力。

4.浮躁心理的自我调适

(1)在攀比时要知己知彼。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人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方式,然而比较要得法,即“知己知彼”,知己又知彼才能知道是否具有可比性。例如,相比的两人能力、知识、技能、投入是否一样,否则就无法去比,得出的结论就会是虚假的。有了这一条,人的心理失衡现象就会大大减低,也就不会产生那些心神不宁、无所适从的感觉。

(2)开拓当中要有务实精神。

改革需要有开拓、创新、竞争的意识,但是也要有持之以恒、任劳任怨的务实精神。务实是“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精神,是敬业爱岗的境界。务实是开拓的基础,没有务实精神,开拓只是花拳绣腿,这个道理是人人应弄懂的。

(3)遇事要善于思考。

不能崇尚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盲从主义,考虑问题应从现实出发,不能跟着感觉走,不能做违法违纪的事,要看到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里,道路就在脚上,看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切实地做一个实在的人。

十、虚荣心理

1.虚荣心理

“虚荣心”一词,《辞海》释为表面上的荣耀、虚假的荣誉。此最早见于柳宗元诗:“为农信可乐,居宠真虚荣。”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虚荣心有以下特点:

(1)普遍性。

虚荣心是一种常见的心态,因为虚荣与自尊有关。人人都有自尊心,当自尊心受到损害或威胁时,或过分自尊时,就可能产生虚荣心。如珠光宝气招摇过市、哗众取宠等。

(2)虚荣心是为了达到吸引周围人注意的效果。

为了表现自己,常采用炫耀、夸张,甚至戏剧性的手法来引人注目。如用不男不女的发型来引人注目。

(3)虚荣心与赶时髦有关系。

时髦是一种社会风尚,是短时间内到处可见的社会生活方式,其制造者多为社会名流。虚荣心强的人为了追赶偶像、显示自己,也模仿名流的生活方式。

(4)虚荣心不同于功名心。

功名心是一种竞争意识与行为,是通过扎实的工作与劳动取得功名的心向,是现代社会提倡的健康的意识与行为。而虚荣心则是通过炫耀、显示、卖弄等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荣誉与地位。

虚荣心很强的人往往是华而不实的浮躁之人。这种人在物质上讲排场、搞攀比;在社交上好出风头;在人格上很自负、嫉妒心重;在事业上无踏实作风。因而虚荣心是一种病态社会心理。

2.虚荣心产生的原因

从社会方面分析,主要有:

(1)社会阶层及地位的影响。

由于社会存在不同的阶层,各阶层所占有的资源比重又不同,就促使某些人想进入社会高阶层,或占有较多的社会资源,如果因种种原因不能达到这个目的,个人的自尊受挫,就会启动自我调节机制,即通过虚荣心来达到心理平衡。例如,某人社会地位不高,她就可能在手指上戴四个金戒指,以显示其经济实力,从而补偿自己的社会地位。

(2)中国几千年来沉积的社会文化的影响。

如“学而优则仕”、“光宗耀祖”、“出人头地”、“衣锦还乡”等心理观念,促使一些人通过自我拔高,印象整饰等手段在故里或社会上显示自己。

从个体心理方面分析,有以下原因:

(1)面子观念的驱动。

多年前,林语堂先生在《吾国吾民》中认为,统治中国的三女神是“面子、命运和恩典”。“讲面子”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民族心理,所谓“面子”,是一种社会地位,是达到社会所认可的成就而获得的声望。面子行为反映了中国人尊重与自尊的情感和需要,对面子的珍惜和爱护是昭示和维护自己荣誉、身份、地位的直接表现。每一个中国人从小就受到维护面子的心理训练,丢面子就意味着否定自己的才能,这是万万不能接受的,于是有些人为了不丢面子,通过“打肿脸充胖子”的方式来显示自我。

(2)与戏剧化人格倾向有关。

爱虚荣的人多半为外向型、冲动型,反复善变、做作,具有浓厚、强烈的情感反应,装腔作势、缺乏真实的情感,待人处事突出自我、浮躁不安。

(3)虚荣心的背后掩盖着的是自卑与心虚等深层心理缺陷。

具有虚荣心理的人,多存在自卑与心虚等深层心理的缺陷,只是一种补偿作用,竭力追慕浮华,以掩饰心理上的缺陷。

3.虚荣心的行为表现及其危害

(1)物质生活中的虚荣心行为。

主要表现为一种病态的攀比行为,其信条是“你有我也有,你没有我也要有”。有些人即使债台高筑,也要打肿脸充胖子,与他人比吃、比穿、比用、比收入,当官的则比轿车、比住房、比待遇、比职级……就是不比贡献。一般人家在操办红白喜事时,讲排场、摆阔气;在住房装修中,比豪华气派;在生活消费中,大手大脚,寅吃卯粮、借贷消费,以求得周围人的赞赏与羡慕。

(2)社会生活中的虚荣心行为。

主要表现为一种病态的自夸炫耀行为,通过吹牛、隐匿等欺骗手段来过分表现自己。例如有的人吹嘘自己是XX要人的亲戚、朋友,自己是XX家、XX长、有XX大作,有XX专利,自己的儿女如何孝顺、如何有出息,或者对子女抱有高期待,施以高压。有的人在名片上冠以夸大不实的“头衔”、“职称”等;有的人将自己的某些短处隐匿起来,或以李代桃、偷梁换柱,欺世盗名。这种情况已漫延到一些单位、部门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总之,在真实的面上制造一层炫目的“光环”,使你真假难辨,而虚荣者从中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

(3)精神生活中的虚荣心行为。

主要表现为一种病态的嫉妒行为。虚荣与自尊及脸面有关,自尊与脸面都是在社会互动中才能得以实现的。通过社会比较,个体精神世界中逐步确立起一种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又下意识地驱使个体与他人进行比较,以获得新的自尊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虚荣心的人是否定自己有短处的,于是在潜意识中超越自我,又嫉妒冲动,因而表现出来的就是排斥、挖苦、打击、疏远、为难比自己强的人,在评职、评级、评优中弄虚作假。

虚荣心是一种为了满足自己对荣誉、社会地位的欲望,而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社会情感。有虚荣心的人为了夸大自己的实际能力水平,往往采取夸张、隐匿、欺骗、攀比、嫉妒甚至犯罪等反社会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其危害于己于人于社会都很大,个体极有必要克服虚荣心。

4.虚荣心的自我调适

(1)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对荣誉、地位、得失、面子要持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和态度。人生在世要有一定的荣誉与地位,这是心理的需要,每个人都应十分珍惜和爱护自己及他人的荣誉与地位,但是这种追求必须与个人的社会角色及才能一致。面子“不可没有,也不能强求”,如果“打肿脸充胖子”,过分追求荣誉,显示自己,就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歪曲。同时也应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失败乃成功之母”,必须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从挫折中悟出真谛,才能自信、自爱、自立、自强,从而消除虚荣心。

(2)在社会生活中把握攀比的尺度。

社会比较是人们常有的社会心理,但要把握好攀比的方向、范围与程度。从方向上讲,要多立足于社会价值而不是个人价值的比较,如比一比个人在社会建设和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与贡献,而不是只看到个人工资收入、待遇的高低。从范围上讲,要立足于健康的而不是病态的比较,如比实绩,比干劲,比投入,而不是贪图虚名,嫉妒他人,表现自己。从程度上讲,要从个人的实力上把握好比较的分寸,能力一般的就不能与能力强的相比。

社会比较的尺度要由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来控制,完善人格是正确进行社会比较,克服虚荣心的最好方法。

(3)学习良好的社会榜样。

从名人传记、名人名言中,从现实生活中,以那些脚踏实地、不徒有虚名、努力进取的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社会名流、学术专家为榜样,努力完善人格,做到“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

(4)对不良的虚荣行为进行自我心理纠偏。

如果个人已出现自夸、说谎、嫉妒等病态行为,可以采用心理训练的方法进行自我纠偏,这种方法源于条件反射的负强化原理,即当病态行为即将或已出现时,个体给自己施以一定的自我惩罚,如用套在手腕上的皮筋条反弹自己,以求警示与干预作用。久而久之,虚荣行为就会逐步消退,但这种方法需要本人超人的毅力与坚定的信念才能收效。

十一、定势错位

1.定势错位的涵义与特点

定势又叫心向,即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或形成的现象,也就是人们按照一种固定的倾向去反映现实,从而体现出心理活动的趋向性、专注性。定势存在于各种心理活动之中,社会的定势能反映出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和前后一致性。如人们可以根据以往生活的经验定势,较好地进行常规的工作与学习。但是有些人却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另外一种心向,即对已经是很熟悉的情况或人反而变得很不熟悉了。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定势错位”。它是一种病态社会心理现象,有以下特点:

(1)以新的定势取代旧的定势。即对同一事物以新奇的心向取代了原有的心向。例如过去以写简化字为荣,现在则以写繁体字为时尚。

(2)错误的逻辑推理。遇事不是从常规去思考,而是从反常的方面去推理。例如,在火车站,有两个青年志愿者去帮一位大爷扛行李,这位大爷却认为他们是歹徒,不愿让他们“做好事”。他认为不会有无缘无故做好事的人,这其中一定有诈。

(3)与社会风气有关。存在决定意识。定势作为一种思维活动方式,来源于现实生活经验,个人通过耳闻目睹,对社会现实形成一种较为固定的看法。如果社会风气纯正,他的心向便倾向于相信人、帮助人;如果社会丑恶现象太多,他就可能感叹“人心不古”,对他人持戒备心向。

(4)定势要受到价值观的控制与调节。价值观是个体关于客观事物的观点与信念。它决定和影响着个体的态度与行为,自然也要制约心理定势。一个人对人生持有乐观态度,对社会抱有希望,哪怕出入污泥也会“一尘不染”。因此,心理定势实际上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折射,定势错位与价值观的错位密切相关。

2.定势错位产生的原因

定势错位是一种社会病态现象,也是个体的病态心理活动,它产生的原因从社会的角度而言有:

(1)社会阴暗面。

社会生活中目前还存在着腐败、堕落、犯罪、欺诈、虚假的现象与行为。这些社会毒瘤,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散发着霉气,污染着社会环境,侵蚀着人们纯洁的心灵。假货、假药、假人、假话……随处可见,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也逐步总结了一些反面经验,以倒错的眼光来看世界,于是就出现了定势错位的现象。

(2)向金钱看齐。

在当前市场经济驱动下,内地向沿海学习、沿海向港台看齐。这样做本无可厚非,因为在技术、资金方面与先进地区联合,这对内地和不发达地区来讲是一种需要,可以大大促进它们的经济发展。但是在开放中,有的人放弃自身的优势与良好传统去迎合某些海外口味。如不写简化字,偏要写繁体字;不写汉字,却写洋文;不讲普通话,学说粤语腔调。这也可以视为一种定势错位,以为“海外月亮比内地圆”。

从主观上看,个体的推理错误是定势错位的主要原因。推理是由原因推断结果或由结果归纳原因的思维方式,推理源于认识,认识错误导致推理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