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把握青少年心理规律
9197200000022

第22章 心理健康篇(6)

七、病态怀旧心理

1.病态怀旧的涵义与特点

“怀旧”一词,《辞海》解释为,追念古昔、怀念旧友。杜甫《秦赠萧二十使君》诗曰:“结欢随过隙,怀旧益沾巾。”怀旧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例如思念故乡、故人,“抬头见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对故土的思念能激发人的爱国热情,南宋爱国诗人陆游80岁时仍盼回到故土,写下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著名诗句。

但是社会中还有一些人以另一种方式怀旧。他们认定今不如昔,生活在今天,而志趣却滞留在昨日,一言一行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宛如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生活在当代,要以古代武士自居,行侠于天下,结果处处碰壁。这种怀旧称之为病态社会心理现象。

病态的怀旧行为有如下特点:

(1)不合时宜。

有些服饰、装束、语言、物体过去风靡一时,现在已不合潮流,但仍然保持过去的做法。如清朝已亡,仍有人留着清代发辫;新中国成立后用公历,但仍称民国××年;文革已过,仍讲文革式的语言。因为不合时宜,故被称为“古董”、“怪物”。

(2)对社会抱有偏见。

偏见是一种心理定势和社会心理刻板印象。认识上极端保守,如同“九斤老太”,总是抱怨一代不如一代,对新生事物看不惯,崇尚传统,尤其反对任何形式的变革。

(3)回避现实。

病态怀旧者不满现状,又无能为力,大多采取回避现实的态度,“眼不见心不烦”,不看报、不学习,怀疑与否定一切。常常是社会变革的反对者,也是社会生活的不适应者。

(4)普遍性与差异性。

病态怀旧存在于各个年龄阶段,但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儿童的怀旧多见于人格滞留,虽说已到了上学的年龄,但仍依恋母亲的怀抱和摇篮,渴望处处得到父母的保护,缺乏主动性与独立性;青少年的怀旧大多是因为生活环境急剧变化,他们本可以享受更多的自由,又对这种突如其来的自由感到恐惧与不安;中老年怀旧是回避现实,对社会存有偏见、不合时宜。

2.病态怀旧心理产生的原因

病态怀旧心理的产生有社会原因,也有主观因素。从社会原因来看:

(1)主要是社会变迁。

由于社会结构与阶层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资源与利益重新分配组合,社会地位与经济利益受到冲击的那部分人,极易产生失落感,但又无能为力,只能通过怀旧的方式来表达对现实的遗憾。

(2)居住环境的变化。

随着现代文明和大都市的大规模崛起,原有的生活环境在无情地解体。在大城市的人们告别了四合院、胡同、里弄,但又被困在钢筋水泥的框架中;在乡村,诗篇一样的田野不断被公路、铁路吞噬;工业污染了大地;电视使世界和人们接近,却又使人们的心灵彼此疏远。这一切都使一些人感到不适与恐惧。

从主观方面看:

(1)怀旧实质上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躲避和遁逃。

怀旧是一种特殊的机制,它把我们所不想回忆的痛苦和压抑隐藏了、忘却了,以至于我们自己永远不会再想起。而另一方面,它又把我们过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大大强化了、美化了,以至于人们在几次类似的回忆后把自己营造的回忆当做真实。

(2)怀旧起源于个人的失落感。

失落导致回首,以寻找昔日的安宁与情调。

3.病态怀旧心理的表现及其危害

其主要表现有:

(1)依恋过去的事物。

保存大量的旧照片、旧服装、旧书、旧报纸;给孩子取旧时代的名字;有些饭馆酒楼仍取的是知青时期“向阳屯食村”、“黑土地酒家”、“老三届饭馆”、“北大荒火锅城”之类的旧名称;流行歌曲的歌词也越来越“土”,什么“篱笆墙”、“牛铃摇春光”、“向你借半块橡皮”,歌曲创作向童年、乡村延伸。

(2)依恋过去的友人。

现在有人十分热衷搞同乡会、同学联谊会。有一位老作家,天天在家打电话,说是与校友联系,这包括幼儿园园友、小学校友、中学校友、大学校友……如今他是7个校友会的会员。有的男士女士,过去曾有过一段恋情,因故未成连理,如今已届中年,旧情萌发,开始“第二次握手”。

(3)依恋过去的经历。

“好汉不提当年勇”,可是有的人很看重过去所取得的功绩,把所获得的奖状、勋章、奖品保存得完美无缺,时常追忆当年辉煌的经历。相比之下,现在这荣誉的光环正逐渐在消失,心里时常有失落感。一些幼年受溺爱或早年生活丰厚的人也有同样感觉。在怀旧中寻找童稚与宁静本无可厚非,但因怀旧而导致今不如昔的感受就有危害了。病态的怀旧行为阻碍个体适应环境,对社会变革产生阻力,在人际交往中能做到“不忘老朋友”,但难以做到“结识新朋友”,个人的交际圈也大大缩小。有病态怀旧行为的人很难与时代同步,这有碍于他们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应进行适当的调节。

4.病态怀旧心理的自我调适

(1)要积极参与现实生活。

如认真地读书、看报,了解并接受新生事物,积极参与改革的实践活动,要学会从历史的高度看问题,顺应时代潮流,不能老是站在原地思考问题。

(2)要学会在过去与现实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

如果对新事物立刻接受有困难,可以在新旧事物之间找一个突破口。例如思考如何再立新功再造辉煌,不忘老朋友发展新朋友,继承传统厉行改革等。从新旧结合做起。

(3)充分发挥正常怀旧心理的积极功能。

正常的怀旧有一种寻找宁静、维持心灵平和、返璞归真的积极功能。这方面的功能多些,病态的、消极的心态就会减少。因此,也不应对怀旧行为一概反对,正常的怀旧还是要提倡的。

八、迷信心理

迷信是当今社会仍有市场的病态社会心理,它是反科学的愚昧心态与行为,必须加以制止。

1.迷信心理产生的原因

这要从社会与个体自身两个方面来分析。我们主要从个体因素来看:

(1)迷信与人的素质有关。

迷信是无知愚昧的产物。我国有2亿多文盲与半文盲,当他们在生活中遭到挫折、困难时,为追求心理平衡,而选择了迷信这种非理性方式。他们试图通过迷信寄托自己受折磨的心灵,试图通过迷信来改变自己的不幸,试图通过迷信得到好运;同时,有的人则通过制造迷信来图钱财谋私利。

(2)迷信与人的需求有关。

迷信是人因缺乏某项事物而存在的主观状态,需求是行为的原始动力。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说法,人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层次的需求,需求指向一定的目标,当某个目标受阻时,这种需求将变得更为强烈。如人有健康的目标,成才的目标,求职就业的目标,恋爱成家的目标……如果这些目标不能实现,有些人则可能“病急乱投医”,去寻求鬼神的庇护。

(3)迷信与人的错误推理有关。

推理是人们从因推出果或由果归因的思维活动。自然界、社会中许多事物间本来就存在着因果关系与时空关系,它们的存在本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迷信者却以主观意识去推导或解释客观现象,将自然界的偶然巧合说成是鬼神的安排,如某人被雷电击毙,这本是自然界的一种偶然事故,却被人说成是命中注定,是做了恶事所致。

2.迷信心理的表现及其危害

(1)操纵者察言观色,以假乱真。

算命、占卜、相面、堪舆、拆字、扶乩、规草、九宫是迷信操纵者常施用的手法。算命先生多是下九流的江湖术士,他们故弄玄虚,善于应变,牵强附会,有极大的欺骗性。

(2)受骗者轻信、受骗、上当。

去算命占卜的人,多半是愚者、失望者、颓唐者、弱者。他们对自我认知本身就是模糊和不确定的,因而往往希望能从算命者毫无根据的判断中找到与自我预期相一致的经验证据,并依此建构新的自我认知。他们总希望所占卜的人或事有一个好的结果,即使明知不可而为之的,仍希望绝处逢生,喜欢听好话。另外他们抱着“心诚则灵”的心理定势,对算命的结果非常相信,认为“死生由命,富贵在天”,轻易屈服于命中注定,做自然的奴隶。如果有人表示怀疑,算命先生就以“心诚则灵”和“信不信由你”来应付,既可掩讷藏拙,又可转攻为守,使来算命的人不敢怀疑。

(3)“神鬼附体”的病态心理。

“神鬼附体”是指“神鬼”依附在某人身上,某人代神鬼讲话。这里有两种情况:①“假附体”。多见于巫师作法装神弄鬼,以达到某种目的。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就曾借天主附体来挟制大王洪秀全。②“真附体”。其人进入精神病态,又唱又闹,自称死人显灵并附入体内,用死人身份及口气命令他人下跪、烧香,这样的人已进入妄想状态,精神医学上称之为“人格转换或着魔妄想”症。发病的原因主要为,有根深蒂固的迷信观念,发病时又失去自控能力;多为癔症人格的人,有大量的幻觉与错觉,认为自己“活见鬼”。

(4)迷信的从众心理。

迷信活动在一些地方是众人参与的活动,如跳大神、结阴亲等,某中操纵者只是一小撮,绝大多数人所贡献的是一种随大流看热闹的从众行为。从众是一种缺乏独立思考的行为,但是由于个体之间相互模仿、感染、认同、暗示,使得一些本不存在的事物变得像真的一样,操纵者就可轻易摆布从众的人们。

迷信的矛头直接指向科学,直接阻碍着整个社会的进步。“在人类心灵中建立一种非理性的专制暴政”(培根),对人的心灵发展也是一种腐蚀。反对迷信,解放思想是永远的话题。

3.迷信心理的自我调适

要破除迷信,从个人的角度来讲,要做到:

(1)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无知是迷信的基础,科学是战胜迷信的有力武器。在现代社会中,真正信迷信的人多半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妇女。要解除迷信,首先就要以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知识能帮助人战胜愚昧,由自发走向自觉。

(2)树立唯物论的坚定信念,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世上也有一些文化人信迷信。主要原因是没有确立坚定的唯物史观,意志薄弱,看不到事物的发展规律。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认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磨炼意志,不做随大流的人。

(3)培养自身健康向上的业余爱好。例如体育锻炼、跳交际舞、钓鱼、下棋、弹琴、书法等。业余爱好多,既能陶冶性情,充实人生,又能抵御迷信活动的侵蚀,可谓一举两得。

九、浮躁心理

1.浮躁的涵义与特点

“浮躁”一词,《辞海》解释为轻率、急躁。相近的词语还有狂躁、躁动、躁郁。浮躁指轻浮,做事无恒心,见异思迁,不安分,总想投机取巧,成天无所事事,脾气大。

浮躁是当前国民的一种病态心理表现,其特点有:

(1)心神不宁。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不知所为,心头无底,慌得很。对前途无信心。

(2)焦躁不安。在情绪上表现出一种急躁心态,急功近利。在与他人的攀比之中,更显出一种焦虑的心情。

(3)盲动、冒险。由于焦躁不安,情绪取代理智,使得行动具有盲目性,行动之前缺乏思考,只要能赚到钱,违法乱纪的事情都会去做。这种病态心理也是当前犯罪违纪事件增多的一个主观原因。

2.浮躁心理产生的原因

(1)从社会方面上讲,主要是社会变革对原有结构、制度的冲击太大。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一些原有体制正在解体或成为改革的对象,而新的制度相应地又尚未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就很难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预测,很难把握自己的未来。同时,伴随着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利益与结构的大调整,有可能使一部分原来在社会中处于优势的人“每况愈下”,而原来在社会中处于劣势的人反而高了起来。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在社会结构中重新定位的问题,即使是百万大款也不能保证他永远挥洒自如。那些处于社会中游状态的人更是患得患失,战战兢兢,在上流与下游两个端点间做文章,于是,心神不宁、焦躁不安、迫不及待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社会心态。

(2)从个人主观方面来看,个人间的攀比是产生浮躁的直接原因。“人比人,急死人”,通过攀比,对社会生存环境不适应,对自己生存状态不满意,于是过火的欲望油然而生。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投机主义所荡涤的躁动化的社会心态驱使下,不少人更多的只有一个目标:为金钱而奋斗。但奋斗又缺乏恒心与务实精神,缺乏对自己的智力与发展能力的准确定位,因而使人们显得异常脆弱、敏感、冒险,稍有“诱惑”就会盲从。

3.浮躁心理的行为表现及其危害

(1)“炒”股票、期货、房地产。

浮躁者炒股票、期货的方法缺乏理智与思考,更多的是情绪与盲从。股票“买涨不买落”,结果资金往往被套牢;期货、房地产坐等行情上扬,结果事与愿违。“炒”的特点是投机。由于是一种短期行为,炒家缺乏整体考虑,失败的为多数,但越亏越想收回成本,导致恶性循环,搞得股市及其他贸易市场“人气散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