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儒家经典与中国式管理
9190500000007

第7章 《三礼》——中国式管理的社会规范(2)

《三礼》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三礼》内容广博精深,其中许多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有借鉴意义。首先,《周礼》、《仪礼》中礼、法将一切制度化的理念要求企业管理建立合理、健全的运行规则、制度;其次,《礼记·学记》中重视教育的思想显示了培训对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礼、法将一切制度化

“礼”作为中国式社会规范的总称,《三礼》提供了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具体形象的资料,虽然其中某些制度已经过时,但是,礼的精神实质是永恒的,其作用体现在政治、军事、祭祀等各个方面,可以完成道德、齐备教化、决断争讼、确定君臣关系等,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

“礼”就是通过制订一系列制度规范,成为整治民众、确立社会秩序的高妙手段,而各阶级、阶层只有遵循这些规范才能在社会共同体内各得其位。

中国古代将礼与法视同一物,礼典与法典是不分的,早期的法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实体上都出于礼。礼是法的前身,法起而礼废。礼、法都是消除破坏社会秩序的动力的法则。由春秋及春秋之前的礼治发展为战国及战国以后的法治,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周礼》提出的一整套政治制度是以官制为框架,包括兵制、刑制在内,既讲社会经济制度、政治法律制度,也讲古代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仪礼,是历代士大夫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蓝图,其核心思想是注重制度建设,注重礼法。这就是周天子打造高绩效团队的技巧。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张维迎教授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五大特征: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和流不掉。可见,优秀的团队精神才是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仪礼》记载了封建贵族的繁文缛节,包括古代宫室、舟车、衣服、饮食等日常生活,以及宗教信仰、亲族制度、政治组织、外交方式等。它通过具体的礼仪活动体现人际交往的道德原则,也可称为法律原则。因此,礼在调节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功能不容忽视。

在现代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法律和制度发挥着基础性的约束作用,它使社会成员各安其位。因此,一个企业想要有序发展,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建立一个优秀的团队。

三国名相诸葛亮有效治理蜀国就采取了严格的法令,改变百姓散漫的风气,从而增强国家战斗力。

治理国家如此,管理企业也不例外,出色的发展业绩、高效团队的打造,必然要借助明确有效的管理制度。一个组织只有具备了科学的制度、法规,领导人才能依法督促部属,防止员工各行其是,最终顺利实现组织发展目标。

第二,“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教育方针

《礼记·学记》开宗明义地提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和“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教育方针,把教育的作用提升到“化民成俗”、“建国君民”的高度,无论是提高民众素质、树立良好的社会风俗,还是建设强大的国家,都必须把国民的学习和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

在企业管理中,员工的培训与教育是员工不断成长的动力与源泉,是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条件。企业将教育与培训贯穿于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使员工在工作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及时学习最先进的知识与技术,保持与企业同步发展,从而成为企业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第8任总裁兼董事长杰克·韦尔奇说:“你要勤于给花草施肥浇水,如果他茁壮成长,你会有一个美丽的花园。”GE公司是一个大学校,非常重视员工的教育。它重视培养员工的自信心,“一日厂长”的制度让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机会,“活力曲线”使员工在稳定中求发展,“巾帼不让须眉”的氛围使众多女性员工凭借努力达到事业的巅峰。

在杰克·韦尔奇看来,一个组织的学习能力是其竞争优势的核心,恰当的技术与影响巨大、以社交为基础的学习相结合,是公司成长的基本战略。学习能够不断地提高公司的基本智力,是公司取胜的法宝与源泉。

《三礼》中的管理智慧

原典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礼记·学记》

[译文]发布政令,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可以得到小小的声誉,但不能够耸动群众的听闻;接近贤明之士,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风俗,就一定要重视教化啊!

原典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礼记·学记》

[译文]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民众,首先要设学施教。

原典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学记》

[译文]即使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也不会了解它的妙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停地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原典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礼记·学记》

[译文]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的能力,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广博地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叫“小成”。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推论事理,并有坚强的信念,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这叫做“大成”。只有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地来归附他,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育的宗旨。

原典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礼记·学记》

[译文]大学的教育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课外不学杂乐,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课外不学习音律,课内就不能学好诗文;课外不学好洒扫应对的知识,课内就学不好礼仪。因此,不学习各种杂艺,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课。所以,君子对待学习,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在家休息,要学好各种杂艺。只有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周围的人交朋友,并深信所学之道,即使离开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

原典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礼记·学记》

[译文]大学施教的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叫做合乎顺序;互相取长补短,叫做观摩。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

原典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礼记·学记》

[译文]错误出现了才去禁止,就有坚固不易攻破的趋势;错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即使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施教者杂乱无章而不按规律办事,打乱了条理,就不可收拾;一个人冥思苦想,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人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当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

原典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礼记·学记》

[译文]所以说,君子对人施教,就是启发诱导,诱导而不牵拉,劝勉而不强制,指导学习的门径而不把结论和盘托出。诱导而不牵拉,则师生融洽;劝勉而不强制,学生才能自由发挥,得以充分发展;启发而不全部说出,学生才会自己钻研思考。能做到师生融洽,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并能独立思考,就是做到了善于晓喻。

原典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礼记·学记》

[译文]学生在学习上有四种过失,是施教的人必须要了解的:人们学习失败的原因,有的是因为贪多而不求甚解,有的是知识面偏窄,有的是态度轻率,有的是畏难中止。这四点,是由学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所引起的。教师懂得受教育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帮助学生克服缺点。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发挥其优点并挽救其过失。

原典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礼记·学记》

[译文]在学习过程中,尊敬教师是最难做到的。尊敬教师才能重视他传授的道,能尊师重道,百姓才能专心求学。

原典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礼记·学记》

[译文]会学习的人,能使教师费力不大而效果好,并能感激教师;不会学习的人,即使老师很辛苦也收效甚少,还要埋怨教师。善于提问的人,像木工砍木头一样,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这样,问题就会容易解决;不善于提问题的人却与此相反。善于回答提问的人,像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则小,用力大,钟声则大,打钟的人从容不迫,钟声才会余音悠扬,传之久远;不善于回答问题的恰巧与此相反。以上这些,讲的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原典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

——《礼记·学记》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能够对同类事物进行比较,汇整成一类。

原典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还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对于财物,人们憎恶把它丢在地上不管,但决不把它收藏起来据为己有;对于力气,人们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都能尽全力工作,却不是为了私利。这样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原典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礼记·典礼上》

[译文]要实行道德仁义,没有礼是不可能的;要教化民众,更正习俗,没有礼是不可能的。

原典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礼记·曲礼上》

[译文]鹦鹉虽然能说话,但它还是飞禽之类;猩猩虽然能了解语言,但还是走兽一族。现在的人,如果没有尊卑礼仪,虽然能说话,不也和禽兽一样吗?

原典

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

——《礼记·经解》

[译文]礼的教化作用是慢慢形成的,其禁止邪恶也是无形的。使民众不知不觉地逐渐向善,远离罪恶,这是先王隆礼的原因。

原典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上》

[译文]不可过度骄傲,不可放纵欲望,不可志得意满,不可过度高兴。

原典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礼记·曲礼上》

[译文]礼,是用来确定家庭伦理、决断嫌疑、辨别异同、明了是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