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思想系统而丰富,其核心主张实施仁政以民本思想为基础,养浩然之气体现了管理者的一种担当精神与气魄。
孟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和发展了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仅次于孔子,是儒家第二大宗师,后世尊称“亚圣”。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城)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显示了其母亲家教的严格。孟子从学于子思的弟子,通晓五经,尤其长于《诗》、《书》、《春秋》,其思想与孔子、子思一脉相承,以子思和孟子为代表,形成了“思孟学派”。
孟子青年时期刻苦学习钻研,后来便开业授徒。他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便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中年以后,他怀着政治抱负游历各国,但终不见用,晚年回到故乡,主要从事教育事业,并与万章等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一方面整理阐发儒家典籍,一方面把自己的言论、事迹编著成书,即《孟子》,成为后世了解、研究孟子思想最主要的依据。
《孟子》是记录孟子与弟子言行的著作,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其篇目有《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本来《孟子》七篇并没有分上下两篇,到东汉赵岐著《孟子章句》,才把七篇各分为上下两卷,后世加以沿用。《孟子》一书的篇名和《论语》一样,只是摘取每篇开头的几个重要字眼来命名,并没有别的意义。
《孟子》以问对、答辩方式展开,以驳论为主要的论证方法,详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保存了丰富的史料,是研究孟子思想和先秦文学、历史、经济、哲学的重要著作。全书说理精辟,文字流畅,语言形象,不仅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古代散文集。
后世研究和注释《孟子》的著作很多,其中重要的有三部书,即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南宋朱熙的《孟子集注》和清代焦循的《孟子正义》。三部书各有特色,是研究《孟子》一书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
孟子生活在百家争鸣的时代,他站在儒家的立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孟子在继承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为仁政学说,并使之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拟圣而作”,其中最突出的是仁义思想。仁是儒家学说的中心,孔子讲仁而很少讲义,孟子则仁、义并重,他有句名言,即“舍生取义”。
孟子认为,仁政是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民众的衷心拥护;反之,将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民众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得到天下人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
孟子的仁政思想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性善论是孟子一切思想的根源。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相同的。“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道德是天赋的,是人心所固有的,是人的良知、良能,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本质特征。他说:“仁义礼智根于心”,“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称为“四端”;有的人能够扩充它,加强道德修养,有的人却自暴自弃,为环境所陷溺,这就造成了人品高低的不同。因此,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孟子对于士阶层严格要求,认为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也要奋发向上,把恶劣的环境当作磨练自己的场所,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如果遇到严峻的考验,应该“舍生而取义”,宁可牺牲生命也不可放弃道德原则。他认为通过长期的道德实践,可以培养出一种坚定的无所畏惧的心态,这就是所谓“浩然之气”。这种气“至大至刚”,能够主动扩张,充满于天地之间。
孟子的性善说在宋代以后为理学家们所普遍接受,成为正统的人性论思想,影响深远。
孟子把伦理思想和政治紧密结合,强调道德修养是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由孟子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他的仁政思想,“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对后世有积极的影响;他主张尚贤,重视修养,提倡臣子要以仁义规劝君主,反对阿谀奉承,这有益于培养士大夫知识分子的骨气,有益于澄清吏治、限制朝廷的胡作非为;“井田制”成为后来进步思想家作为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依据;仁战思想则反对非正义战争;孟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也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遗产。
《孟子》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孟子》思想系统而丰富,其核心主张仁政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深刻的启发。孟子的仁政思想主张以民本思想为基础,养浩然之气则体现了管理者的一种担当精神与气魄。
第一,以民本为基础的仁政思想
孟子将孔子的仁学发展为“仁政”,提出了贵民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的政治思想,大都是围绕“民为贵”提出的。
孟子非常重视民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把“制民之产”作为推行仁政的根本途径,主张给民以足够维持其生活的“恒产”。他认为:“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因为民有了“恒产”,才会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稳定繁荣。
孟子贵民思想的进步意义在于,他较早地提出了圣人和普通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圣人,与我同类者。”“尧舜与人同类耳。”他认为,圣人、王、民都是一类。人之所以同类,就在于都有其内在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就是性善。
孟子还认为,君臣是一种互补关系,这种关系以彼此相互尊重为前提。他主张君要尊重臣的人格,“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同时,孟子主张君向臣学习求教,以贤能之士为师,“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
“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的核心思想。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提倡“王道”政治,目的是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君与民同忧、同乐。在现代社会中,孟子的“民本”思想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现代企业管理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就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在惠普公司的领导看来,惠普的成功靠的是它重视人的宗旨。这种宗旨不但源远流长,而且在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惠普“以人为本”的管理宗旨体现为关心人、信任人、重视员工培训、重视员工福利和提倡员工创新。在灵魂人物比尔·休利特和戴维·帕卡德的影响下,惠普形成一种新型的企业文化:“惠普之道是一种由信念衍生出来的政策和行动,这种信念是:相信任何人都愿意努力工作,并能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只要赋予他们适宜的环境,他们一定能成功。”这种全新的管理风格和理念使公司形成平等、尊重、宽容和稳健的人性化氛围,从而吸引了众多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个性需求的优秀人才,将员工自己的梦想和公司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使公司和个人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逐步成为一家具有卓越企业文化的高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