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动不如一静
先下手未必能强,一静反而可以制百动。所谓“宁静致远”、“静极思动”,冷静地综观全局,才不至于妄动招祸。一动不如一静说的是做任何事都必须掌握适时适度的原则,做到对象适当,时机适当,方法适当,力度适当。
先动的会先被淘汰
下棋已成为许多人茶余饭后乐此不疲的一项业余爱好。既要对弈,就必有胜负。赢棋的奥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如果两人轮流在国际象棋棋盘的空格内放入“相”棋,一方为黑棋,一方为白棋。当任何一方放“相”棋时,要保证不被对方已放入的“相”吃掉,谁先无法放棋子谁为输者。问谁为输者?(国际象棋棋盘为8×8格的方形棋盘,“相”的走法为斜飞,格数不限)答案是先走棋者输。具体策略是:后走者以棋盘的一条竖直平分线为对称轴,将“相”放在对方棋子的对称位置。这种策略对后走棋者来说是必胜策略。因为先走者走棋后,按策略,后走者总可以走棋,而且因为“相”的斜飞规则,后走者的棋不可能吃先走者的棋,同时也不可能被先走者的棋吃掉。这样按策略走下去,先走者必输无疑。
《道德经》第26章讲道:“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大意是,稳重、隐忍是轻浮的根本,镇静、持重是躁动的主宰,轻举妄动就会丧失主宰权。
先下手未必能强,一静反而可以制百动。
先下手未必能强,一静反而可以制百动:武士比武,高手过招,要以静制动;两军对峙,不明军情时,一动不如一静。所谓“宁静致远”、“静极思动”,冷静地综观全局,才不至于妄动招祸。
公元前684年春天,齐鲁两个诸侯国之间曾进行过一场著名的车阵会战,史称“长勺之战”。两军布阵完毕后,鲁庄公准备传令出击,希望能够先发制人。曹刿赶忙加以劝止,建议庄公坚守阵地,以逸待劳,伺机破敌,鲁庄公接受了曹刿的这一建议,暂时按兵不动。齐军方面求胜心切,凭恃强大的兵力优势,主动向鲁军发起猛烈的进攻。但它接连三次的出击都在鲁军的严密防御之下遭到了挫败,未能达到先发制人的作战目的,反而造成自己战力衰落,斗志沮丧。曹刿见时机已到,建议庄公果断进行反击。庄公听从他的意见,传令鲁军全线出击。鲁军于是凭借高昂的士气,一鼓作气,迅猛英勇地冲向敌人,冲垮齐军的车阵,大败齐军。
战争结束后,鲁庄公向曹刿询问是役取胜的原委。曹刿回答说:“用兵打仗所凭恃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冲锋时,士气最为旺盛;第二次击鼓冲锋,士气就衰退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冲锋,士气便完全消失了。齐军三通鼓罢,士气已完全丧尽,而相反我军士气却正十分旺盛,这时实施反击,自然就能够一举打败齐军。”
“棋局如人生,下棋时,布局越华丽,就越容易遭到对手的攻击,生活中,少犯错误的人,要比华而不实的人更容易成功。”
在实际的领导活动中,很多时候也是如此,一动不如一静,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最高明的博弈之道。李昌镐有句名言:“棋局如人生,下棋时,布局越华丽,就越容易遭到对手的攻击,生活中,少犯错误的人,要比华而不实的人更容易成功。”
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民企华为奉行的就是以静制动法。华为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中国许多企业的经营管理教科书。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华为和任正非更多。华为的电信设备在国际国内市场纵横捭阖,但是公开场合,华为不(或很少)称自己第一,华为也不张扬地打广告,如果不是偶尔有新闻说华为在某国中标,或做并购交易,人们无从知道华为为什么可以做得这么好。譬如它怎么做营销,譬如是哪家国际咨询公司为它做哪一方面的服务。华为欣赏“群狼战术”,但总体上,但更欣赏“狼行成单”,而远离公众、回避媒介的做法则是“狼行成单”的必然。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在博弈中先动被淘汰呢?这需要做到:
首先,在心理上要做到平心静气。领导者管人时,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一定要戒急戒躁,理智冷静地对待;
其次,在行动上要做到以静制动。如果对方没有行动,千万不要贸然行事,先下手未必能得利;
再次,在分析情势方面要做到静观其变;
最后,在思维上要做到冷静和劳逸结合。
当然,一动不如一静,并不是主张一动不动,消极等待,而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掌握适时适度的原则,做到对象适当,时机适当,方法适当,力度适当。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利剑可以刺伤别人,也会刺伤自己,过分外露自己的才华容易招来别人的嫉妒和愤恨,引起对手的警觉。尤其是做大事业的人,更应该韬光作为一个高明之人,应胸怀坦荡,淡泊宁静,不事张扬,以免人家妒忌。
隐晦,藏好利器,待时而动。
《菜根谭》中这样写道:“淡薄之士,必为浓艳者所疑;检饬之人,多为放肆者所忌。君子处此固不可少变其操履,亦不可太露其锋芒。”认为志向淡泊的人,必定会受到那些热衷于名利的人的怀疑;生活俭朴谨慎的人,大多会被行为放荡的人所妒忌。一个坚守正道的君子,固然不应该因此而稍稍改变自己的节操,但是也不能够过于锋芒毕露。作为一个高明之人,应胸怀坦荡,淡泊宁静,不事张扬,以免人家妒忌。
三国时期的刘备就极善于韬晦之计。
刘备从汉献帝建安元年至二十年(公元196年~215年)曾投靠过公孙瓒、吕布、曹操,也投靠过袁绍和刘表,最后还投靠过孙权。在他近二十年的逐鹿生涯中,有一大半的生活都是在寄人篱下中度过。在这样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刘备养成了喜怒不形于色、寡言罕语的本事;他深谙“英雄聚会,各怀一心”的道理,所以韬光养晦,从不示人大志;他虽不损栖身之木,但时时都在培植自己的力量,一旦羽翼丰满,则必振翅高飞。
正是因为刘备的高明的藏器守拙之功,所以连精明无比的曹操也对他掉以轻心了。
话说一日,曹操派人请他去赴宴,刘备不知曹操用意,心里忐忑不安。酒到半酣,忽然阴云密布,骤雨将至。曹操突然问道:“玄德久历四方,一定非常了解当世的英雄,请说说看。”刘备历数了袁术、袁绍、刘表、孙坚、刘玮、张鲁、张绣等人。不料,曹操鼓掌大笑道:“这些碌碌无为之辈,何足挂齿!”刘备说:“除了这些之外,我实在不知道了。”曹操说:“凡是英雄,都是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气。”刘备说:“那谁能担当此任呢?”曹操先用手指指刘备,又指指自己,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您和我曹操了。”刘备闻听此言,大吃一惊,手中所持的筷子不觉掉到地上。正巧这时外面雷声大作,刘备便从容俯下身去拾起筷子,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笑着说:“大丈夫也怕雷震吗?”刘备说:“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怎能不怕呢?”
《论语·乡党篇》记载说,孔子遇疾雷暴风,必定改变容色,表示对上天之敬畏。刘备借用这句话的意思是,打雷的威力无比,竟吓得他筷子落地,他用这句话来掩饰内心的震惊和不安。果然连多心的曹操也不再疑他了。
是英雄岂可久居人下?后来,刘备借口袁绍灭了公孙瓒,便主动请求带兵前去攻打他。曹操不知是计,就给了刘备五万兵马,派遣刘备和朱灵南下截击袁术。待刘备带兵离开许都,程昱、郭嘉等谋士知道后,紧急劝阻曹操说:“刘备是天下英雄,千万不可放他出去。”曹操后悔放出刘备,派人去追,但为时已晚。刘备南下之后,果然抗命不回许都,驻军于下邳、小沛等地,打出反曹旗号,让曹操既羞且怒,悔恨莫及。
在曹操身边时,刘备“示拙”,一直装傻扮弱智,长于忍耐,沉住气韬光养晦,以避人耳目。
从而能保全性命,再伺机发展。这种“鸭子划水”式的谋略,为自己保住一线生机。从这点看,刘备心机是够深的,不是他的对手所认为的那样是省油的灯。纵虎归山,乃兵家大忌,曹操一时不察,又要刻意制造“容人纳才”的形象,让刘备觅得脱身之计,是曹操失策之处,也是刘备高明所在。
《周易》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意思是说,君子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怎么会出现不利的状况呢?庄子说“直木先伐,甘井先竭”。所以,一个人才华横溢、锋芒太露的话,虽然会容易受到重用,可也容易遭到打击。
许多人都急于显露自己的才能和实力,盼望能尽快得到上司和同事的认可,事事都要争个“先”,表现得锋芒毕露。这对于胸怀大志的人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
你过早地“崭露头角”是危险的,至少会使你陷入被动。
首先,你无形中将自己的定位定得很高;你处处显露自己的才干和见识,上司和同事就会产生一种心理定势,总认为你比别人强。所以,如果你一旦有所闪失,轻则说你还欠火候,重则落井下石,认为你就是自高自大的最好报应。
其次,你锋芒毕露,会过早地卷入升迁之争。升迁之争必然带来残酷的淘汰,由于你是实力有限,羽冀未丰,在公司目前还无足轻重。所以,你有可能在一种不公平的暗箱操作和利益交换中,成为无辜的牺牲品。
如果你现在还不具备厚积薄发的实力,那你就不要一古脑儿地亮出自己的十八般武艺,最后黔驴技穷,被人嗤之以鼻逐出场外。
因此,如果你现在还不具备厚积薄发的实力,那你就不要一古脑儿地亮出自己的十八般武艺,最后黔驴技穷,被人嗤之以鼻逐出场外。李明的经历就是一个典型。
李明进入公司只用了半年时间,就从普通职员做到了项目主管。可他早就看上了采购部副经理的位置。他看着采购部经理反应迟纯,一天到晚对上司点头哈腰,对下属嘻嘻哈哈的模样,就认为自己胜算百分百。是的,他有很多优势:年轻、博学、新潮、反应灵敏、懂电脑、懂英文;还有,纵向的会迎合领导,横向的擅长人际关系,自己要把副经理那个位置抢过来易如反掌。于是,他起草了一份上万字的“改变采购部工作流程设想”直接交给了大老板。但是报告上去后,却一个星期没见动静,正当他准备找大老板去面谈时,大老板让秘书给他打电话:“精神可嘉,但你先把本职工作做好!”
海的表面虽然平静如镜,但海底却是暗潮汹涌。你一定要意识到,你的身边交织着各种矛盾和利益名利场,所以,你必须有耐心,多听少说,保持沉默,用谦虚诚恳的低调态度默默练好自己的功夫。
有耐心,学会等待,是人生一种境界和技巧,是低调管人的领导者的高明博弈之道。
2 隐藏好恶,洞烛真情
许多时候,领导者需要隐藏自己的好恶、情感及立场,才能让信息得到真实的反馈,让谄媚者无处下手。所以,韩非子说君主应该“循名责实”,制定客观的法律,让下属看到的只是客观法律,而不是领导本人的意愿。
让谄媚者无处下手
领导者往往对下属的升职加薪有一锤定音的作用。趋利避祸乃人之本性,为了让自己的利益尽可能的最大化,下属揣摩上司的心思,并按上司意愿行事一切都变得极其自然了。所以,下属会顺应领导的好恶意向,顺水推舟,见风使舵。
基于这样的原因,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强调君主要隐藏好恶,不作自我表现。君主一旦自我有了表现,向人透露了他的喜怒好恶,下面的臣子为了他们自己的私利,就会用各种方法去包围他,逢迎他,欺骗他和坑害他。因此,君主必须“循名责实”,制定客观的法律,令臣下看到的只是代表君主的客观的法律,而不是君主本人。
趋利避祸乃人之本性,为了让自己的利益尽可能的最大化,下属揣摩上司的心思,并按上司意愿行事一切都变得极其自然了。
“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齐桓公隐好给后人带来了诸多的启示。
齐桓公对服饰有自己的偏好,他喜欢穿紫色的衣服,上朝或会客常穿紫色的衣服。大臣们察觉到齐桓公这一爱好后,为讨好逢迎桓公,便也纷纷穿上紫衣,这样,不多久全国上下就到处变成了一片紫色。
由于当时紫衣造价较高,一匹紫布价格差不多是素布的五倍,全国都穿紫衣,过于奢侈,因此,齐桓公便想制止这一风气的蔓延,可是一直苦于没有良策。管仲看出齐桓公的想法与自己不谋而合,于是瞅准了机会对齐桓公说:“大王,只要您明天朝见群臣时,故意表现出对穿紫衣的人十分讨厌就行了”。齐桓公很奇怪,不明白管仲的用意何在,但他决定依管仲之言而行。
第二天,齐桓公上了朝,看见几个穿紫衣朝服的大臣们正在孤芳自赏,煞是得意,于是就皱起眉头说:“你们天天穿紫衣烦不烦啊,你们穿不腻,我可看腻了,离我远点儿!”从此,朝中再也没人穿紫衣了,民间紫衣之风也渐渐散去。至此,齐桓公才明白事情原委,是大臣对自己的逢迎。
无独有偶,齐灵公原来喜欢让宫女穿男人的服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全国上下的女子都穿起男装,后来他根据晏子的建议,隐藏起自己的爱好,在全国禁止女子穿男装,从而恢复了社会的正常风气。
虽然历史已行至21世纪,但人人都有自私的一面,都会为自己打算。所以,下属依然在揣摩着上司的心思,依然在找机会讨好于上司,韩非子“去好去恶”的方法仍然值得领导者们借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