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无为”引申到现代管理的执行过程中,就是“无形的控制”。就如曾仕强先生所说,执行过程中全面无形地加以控制,也是中国式管理的特殊方式,主要是以人为对象,主张“无为而治”,从面的不同来掌握可能产生的变化,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有形的控制,很容易被破解。为什么制度严密、执行严厉,仍然有非法之徒逍遥法外?就因为一切诉之有形,大家看得很清楚,很快就产生对策,来突破有形的管辖。无形的好处,在于随时改变,还没有摸清楚之前,就已经有所转变,怎么能破解?如何能突破?
因此,为了对付中国人不违法,却偏偏爱钻法规制度空隙的毛病,最好的方式就是有法中无法,无法中有法,有规定,却在规定之外,设下许多不明文、不明言的关卡。看起来有制度,实际上将例外也一并纳入控制。说起来无形,却一触犯便变成有形。如此,方能达到执行的效果。
隐性领导,并不是取消管理,而是管理进入更高层次和更高的境界,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决策的参与者,也是决策的执行者。管理达到如此境界,才能使管理者摆脱日常事务,面对未来,综观世界,审时度势,筹谋大计,貌似无为,事实是更加有为,更加有效率。
三. 海涵贸客的道家无极管理模式
《道德经·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列子·汤问》:“物之终始,初无极矣。”准确的“无极”定义为“宇宙原始时是无形无象的状态”。所谓无极管理,即最本真的管理之道。
曲直随形的无模式管理
《道德经·八章》说:“上善若水……动善时。”意即水能方能圆,动静变化无不顺应时势。而水的这一特质正是“上善”,道的特质。《庄子·天运》说:“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认为礼义法度应该根据时势的不同而相应地做出变化。这都是在表达一种“变”的思想,把这种思想运用到组织管理中,就是在强调一种曲直随形的无模式管理。
对于道家来说,无模式的管理才是唯一优秀的管理模式,在他们的观念里,万物皆变化。因为,事实上,世上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不变管理模式;任何优秀的管理手段和方法都只限于在特定的情境下。所以,道家强调一种无极的管理方法,以自然法则为管理之道,以虚对实,或宽或猛,或松或紧。
诸葛亮在有名的《答法正书》中,比较了蜀汉与西汉初年的区别,认为汉初因为秦王朝“有法无道”, “政苛民怨”,急需缓刑息民,因此汉高祖“弘济”,废除了秦朝残暴的法律,只“约法三章”,却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权。而蜀汉由于此前刘璋父子统治时,昏庸懦弱,法纪不明,地方势力专权放任,致使一片混乱。此时就必须制定严法,以打击豪强,制裁放纵。
西方人应向东方学习之第五点是天下一家之情怀。中国人自来喜言天下与天下一家。为养成情怀,儒家、道家、墨家、佛家之思想,皆有贡献。墨家与人兼爱,道家要人与人相忘,佛家要人以慈悲心爱一切有情,儒家要人本其仁心之普遍涵盖之量,而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本仁心以相信“人皆可以为尧舜”,本仁心以相信“东西南北海,千百世之上,千百世之下之圣人心同理同”。儒家之讲仁,与基督教讲爱,有相通处。
———牟宗三,《中国民族性》第164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后来,晋人习凿齿在评价诸葛亮的法治时说:“法行于不可不用,刑加乎自犯之罪,爵之而非私,诛之而不怨,天下有不服者乎!诸葛亮于是可谓能用法刑矣,自秦、汉以来未之有也。”这种赞许说明的正是管理无模式的原则。
现代企业管理中同样没有永远优秀的管理模式。宽松的管理不一定比严格的好,专业化未必比多元化好,分权未必比集权好。许多优秀的管理模式,如海尔模式、韩钢经验,他们都只是特定条件下的成功模式。管理是多变的,随着内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管理的方法与手段都必须随之而变。工业管理与商业管理不同;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管理不同;在同一企业内对管理人员和车间工人不同;对行政人员和技术人员不同。某一方法在同一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管理的手段也不同。
老子提出自然无为,并不是让人无为或无作为;他是针对违反天道的做法,告诫领导者要顺其自然,不违反天道。《庄子·养生主》中记载的庖丁解牛的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人要按规律行事,譬如解牛,按牛天然的生理结构,顺着本来的骨架构造,就能达到游刃有余的效果,“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这就是曲直随形的无模式管理。
有无相生的无边界组织
《道德经·第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有”可以理解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世界;“无”并不是指什么也没有,它只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张松如,《老子校读》)。可以这样说,一个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组织应该是一个有无相生的无边界组织。
老子所谓在万物之先并超越于万物的道就是孔子的一。但老子沉浸于道中,而孔子只是让它引导他积极入世。我们发现,孔子有时也表现出避世的意向。在他走投无路时,他也和老子一样,产生了无为而为、无为而治的念头。虽然两人目标相对,却是站在同一个基础上。他们的统一体现在一些伟大的历史人物身上:不是通过一种包容二者的系统哲学,而是在中国人自我思索、自我澄明的生命智慧中。
———卡尔·雅斯贝斯,《中国印象》上册第323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首先,在整个产业链中,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是无边界。传统观念认为企业是有边界的,因为无边界就无系统,全开放和全封闭的系统是没有的。现在,这种观点显然不能符合当前实际。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李海舰、原磊以为现代企业应该是无边界企业。在他们的文章《无边界企业》中,他们这样写道:
企业是一个能力型组织。对无边界企业来讲,企业边界不再是指物质边界,而是指能力边界。一个企业要想成为无边界企业,就必须将自身打造成能力模块,然后在价值网络里进行动态配置。
他们以“微软”为例,说明了什么样的组织是现代无边界组织:
一方面,微软采用一种虚拟化的运作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在企业边界的扩张上往往采用一种市场化、契约化的方式。例如,在中国,创智、中软、神州数码三家软件公司都已和微软签订了协议,共同开发基于微软NET平台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借助于信息技术,这种市场化企业边界的扩张方式的边际成本是非常低的,满足了边际成本递减规律。另一方面,对于微软来讲,使用基于微软N E T平台软件的用户越多,微软的软件产品对用户的价值就越大。
另一个方面,组织内部的管理也必须采取无边界模式。G E前总裁杰克·韦尔奇在G E中贯彻“无边界”理念,打破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专业之间、国内国外业务之间的界限,鼓励让全公司“30多万人的智慧火花在每个人的头脑里闪耀”,“目标是‘每人发现一个更好的办法’”。他在自传中这样写道:
一个无边界公司将把外部的围墙推倒,让供应商和用户成为一个单一过程的组成部分。它还要推倒那些不易看见的种族和性别藩篱。它要求把团队的位置放到个人的前面。
无边界公司还将向其他公司的好经验、好主意敞开大门。我们已经在采用“非本地发明”方面取得初步进展,我们从日本学习了弹性生产,它是及时库存的先驱。无边界将要求做得更加广泛。它提醒我们每一个人:我们的目标是“每天发现一个更好的办法”。这句话后来成了我们的一句口号,出现在世界各地的G E工厂和办公室的墙上。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廉溪集·太极图说》中指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周敦颐这里所说的“无极”就是一种关于“无”的意念或意境;而所谓的“太极”便是一种“有”的状态,宇宙万象在“无”中生“有”,“负阴抱阳”,“一阴一阳之谓道”。现代企业通过无模式管理,达成无边界组织,在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