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局潜规则第一条:
饭局么,关键不在于饭,也就是不在于吃什么,而在于局;局么,其实就是各式各样的小圈子。
在中国,饭局无处不在
结婚了,有饭局,名曰“婚宴”;生小孩,有饭局,名曰“喜宴”;过生日,有饭局,名曰“寿宴”;人去世了,有饭局,名曰“丧宴”;考上好学校了,有饭局,名曰“谢师宴”;没考上,也有饭局,名曰“辞师宴”;友人远行,有饭局,名曰“送行宴”;从远方回来,有饭局,名曰“洗尘宴”;分手了,有饭局,名曰“散伙饭”……高升了、调动工作了、退休了、搬家了等等,实在无事,随便编个狗生日猫进门的理由也要办一场。
如果说,古代人的生活节奏是从一顿饭到另一顿饭,那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是从一个饭局到另一个饭局!
要说饭局,往回倒退几年,那可是“有身份的人”才能享有的专利,一般普通老百姓一年到头也碰不上几趟饭局。不过,现在的人,不管官、农、商、学、兵,可谓是处处有饭局,天天赶饭局。尽管饭局有大有小,饭桌上的菜肴有多有少,有贵有贱。只要你还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只要你还有三亲六故、三朋四友,就免不了有饭局。不论你是公交、私交还是公私兼交,只要是交必设饭局,似乎不设饭局就不够意思。就比如在座谈会上,大家是坐而不谈或者假谈,专等到了饭桌上才边吃边喝,真正地开谈。至于这谈的内容是否和原定计划有关联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在吃吃喝喝、拉拉呱呱中培养了感情,加深了友情,甚至是滋生了感情,这是皆大欢喜的好事。
吾庐孺《京华慷慨竹枝词》也有《饭局》一首:“自笑平生为口忙,朝朝事业总荒唐。许多世上辛酸味,都在车尘马足旁。”这不正是现在你和我的真实写照吗?
诚然,对中国人来说,饮食之道,也是人情融合之道。可以是一场饭局,也可以是亲朋好友之间的沟通交流,或者一个生意场上的谈判,在这一点上,与西方人自居一隅,各自分餐有着文化根源上的区别。易中天曾这样解释中国的“饭局文化”:中国人喜欢请客吃饭,并不是中国人好吃,而是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群体意识使然。
林静和她男朋友小程曾经上演了一场吃饭“大戏”。说大是因为这个原本只有两个人吃饭的场景,到最后变成了30个人一起吃。
林静是那种工作特狂的人,有一次,和男朋友小程吃饭时,她就不停地有电话进来。当林静终于要关机时,又接到一个电话,原来她的朋友也在同一个餐厅吃饭,于是两个饭局合在了一起。
就这样一来二去,最后一起吃饭的人竟然达到了30人!大家各说各的,而她可怜的男朋友小程只能无奈地窝在餐桌的最远处,主角却变成了局外人。
生活中偶尔也会遇到这样的事情,请客户吃饭,结果客户又叫来其他不相干的朋友,本想谈些正经事,竟东拉西扯开起“无轨电车”,让你掌控不了局势,一事无成。
饭局,可以是精心设计的,也可以是突如其来的。在中国,饭局似乎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细胞,它无处不在,想逃也逃不掉。检查、验收、鉴定、汇报、总结……大多跟着饭局,你能不吃吗?
如今的饭局已使我们处于十面埋伏中,因为,饭局虽不是万能的,没有饭局却是万万不能的。
中国式饭局是一个社交的局
饭局,从来就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首选交际方式。
某些调查发现,一般情况下会选择“聚餐”这种社交方式的人达到46%,比以13%排在第二位的体育活动整整高出了三十三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饭桌社交仍然是现代人首选的社交方式。
作为社交方式的中国式饭局,可以向对方传达“不见外”的信息,代表亲近,即认同对方是“自己人”。要办的事先不说,先吃,这样就没有势利感,事不成就喝酒,也不伤面子。以公共正式的方式只谈正事,中国人觉得太紧张。
是谁将吃饭变成工作了呢?中国人历来重视熟人关系的搭建和沟通,一方面,熟人关系是一种工具主义倾向,从中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与利益;另外,它也是人们心理上的安全阀,可以为个人内心提供安全的社会支持。通过“饭局”可以不断延伸关系的网络,可以获得新关系,巩固老关系。
在今天,“改天请你吃饭”变成了一种寒暄和人际交往的客套话,也成为人际关系中的常用语,甚至其势头可以和“你好”并驾了。
在这样一个重关系的社会中,为何只有“饭局”这种社交方式承载了情感的传达功能呢?为什么是“吃饭”,而不是“唱歌”或者其他,偏偏选中的普遍社交方式是饮食呢?
这是因为,“吃”是人类最大的“公约数”,其他活动人们的普遍认同性要小得多,有的人爱看戏,有的人爱听歌,有的人爱旅游,有的人爱运动,所谓众口难调。但事实是,每个人都要“吃”,所以在这一点上人类是没有差异的,而且这种活动还不怕重复,每天都有此需要,今天完成明天还可以继续,今日的需要满足后,明日的需求仍然会出现。
关系的达成更需要的是高交往性,而“饭局”恰恰满足了这一需求,觥筹交错之间,传达了情谊,沟通了思想。饭桌的氛围相对轻松,人们可以聊及的话题又无所不包,言语间的你来我往,常常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相互了解和彼此熟识。
还有,咱们老祖先发明的一种促进彼此情感交融和思想传达的加速器——酒精,在这种催化剂的作用下,人能很快进入忘我的状态,从陌生到熟识,从熟识到亲密,一系列助推器的协助使得吃饭日益成为了工作的第二场所。
社交也俨然成了中国式饭局的主要功能之一。
这次的主人公是亚亚,他是某电器集团人事部的副主任。
半年前,部门领导出国了。亚亚本来以为自己自然而然地能坐上人事部一把交椅,可是没想到突然来了个“空降兵”——外单位一个女的当了头儿。
至少有一两个月,办公室里的空气有些沉闷,大家都不敢大声喘气,整天在那里“轧苗头”。
不过,新主任倒也不是那种喜欢来事之人,她很清楚自己“空降”到这里后,给这个部门带来的尴尬,所以,除了把工作理顺,其他的她都维持原状。时间长了,大家也就习惯了,亚亚不再阴阳怪气,办公室的气氛也开始融洽起来。
年底,主任第一次请全部门吃饭,虽然还请了集团老总和其他部门领导,但是她却将第一杯酒敬了亚亚。
“这第一杯酒就敬我啊!”当时亚亚感到有些突然。
主任却什么都没说,直接先干为净。女的先喝了,男的便没话可说,也跟着干了。亚亚干完后,还没来得及说话,主任又开始敬第二杯。
“这第二杯,是给全部门所有员工的!谢谢大家这段时间来的配合,我先干了!”两杯酒,把半年来所有的一切都包含其中,大家都很佩服这个女主任的聪明。
这第三杯才轮到集团老总,敬酒的时候,老总还笑呵呵地帮着主任说了几句好话,对这个部门的工作予以肯定,对亚亚作了高度评价,一点儿都没有因为敬酒的问题而生气,显然主任已事先打过招呼了。大家甚至有点怀疑,这分明是主任和老总共同策划好的安抚行动。
这顿年末饭局还真有效,这两天上班,亚亚的情绪很好,主动与主任一起讨论新一年的工作打算,一副干劲很高的样子。
为什么会这样?一个饭局后,原本尴尬的局面变得不尴尬了,原本阴阳怪气的副主任也竟然主动起来了。难道这个新来的女主任是个不可多得的社交高手吗?
显然,那场饭局的确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空降兵”女主人利用饭局,充分表示了对副主任的尊重和感激之情,如果你是那位副主任,面对如此饭局,也绝不好不放下臭脸,对主任改观吧?
其实,饭局就是一个个为了社交而设的鸿门宴。这局上的关系处得好了,趁着酒兴,一切问题或许都好办了,关系也当然随之亲密了不少。
世间多少人,都赴饭局中
世上本来只有饭没有局,吃的人多了,就有了饭局。
当我们拖着疲累的身体在各大饭店“赶场”的时候,你是否清楚自己赴局的目的或者别人邀你入局的缘由?正所谓,世间最凄惨的景象,莫过于看到一只迷路的小狗夹着尾巴走。
你在饭局中到底扮演着怎么样的角色?
为了利益“攒”饭局者?这部分人大都为了个人或是自己所属群体的利益而有事相求于他人,交换过程中以饭局交换情谊和利益。
为了感情“拉”饭局者?这类人参与的饭局大都是感情联络式,其中不妨一些单纯诉说情感式的交流,如同学聚会等,但更多的是通过某些感情的联络而发现更多的人脉资源,为了今后的利益而提前储备足够的社会资本。
被动无奈“陪”饭局者?这类人受饭局所累,其中一类是单位的负责接待的员工,每日的工作就是接待和迎来送往,有谈生意的,有检查的,有督导的,反正全部是高接远迎的,为了个人的职位,为了企业的发展,不得不处处陪饭局;另一类人则属于“拉”和“攒”饭局的目标者,即那些手中有权、有钱或有资源的一部分人,他们成为“饭局”中的座上客,铺天盖地的饭局躲都躲不开,顶着工作餐的帽子也常常不醉不归,不但弄得身体上消受不了,身心也格外疲惫。
为了信息而“找”饭局者?这类人在社会生活中多少有些信息焦虑倾向,一旦失去和他人沟通的机会便感觉受冷落,一旦失去很多信息就感到被排斥,所以积极参与饭局。这类“找”饭局的人信奉的是通过饭局可以获得新信息,了解新情况,认识新朋友,发展人际关系新空间。
老实内向的成某,因为刚从学校毕业不久,说话做事显得非常稚嫩,平日里多是少言寡语,只管埋头做事。
工作日的午餐时间,同事们经常结伴出去点餐,成某则常常选择点外卖,一边玩电脑一边吃,“同事的午餐邀请,我一般都不敢去。”对成某来说,很多邀请下都埋藏着职场陷阱,没准是哪位同事有意差遣他帮忙。一个月前,一个资深老员工就用一顿普通规格的午餐让成某顶替了她国庆期间的值班任务。
上司的午餐邀请则更让成某忐忑不安、心有余悸,“我工作这一年多来,被我们领导请过一顿午餐,那顿饭可是吃得我终生难忘,几乎冒了一身冷汗。”
那是去年年底,领导在午餐时间特地开车带着他去一家饭馆吃饭。整个饭局前半段,领导都是在和风细雨地关心他,从他的家乡风情、家庭情况、成长经历聊到他在上海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情况。成某虽然觉得受宠若惊,但是领导热情的态度,让他不好意思多问,只能一直点头哈腰,胆战心惊地默默接受。
直到饭局快结束,一直忐忑着的成某才明白了领导请他吃午餐的真正意图。
原来,单位当时新引进了末位评级制度,每个部门到了年终都必须评出一个“C”级员工。
“身为领导,我知道部门同事都很卖力工作,成绩也是不相上下,所以这个名额摊给谁我都很难交代……你是新人,业务上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而且,即便今年被评为‘C’级,单位还是会给你时间继续学习和考察的……”
领导话说到这个地步,成某唯有回答:“领导放心,我不会介意这次评级的,以后我会更多向前辈们学习的。”
跟在领导身后跨出饭馆的大门,成某如释重负的同时,心里又不免有些酸酸的委屈,“领导的饭局不好赴啊,搞不好就是场鸿门宴。”他由衷感慨道。
对成某来说,这场饭局明显是一场酸溜溜的鸿门宴,他的领导就是一个典型的为了利益“攒”饭局者,他为了所谓的集体“利益”而选择牺牲了“新人”,这些耳熟能详的职场潜规则相信我们并不会陌生。
简而言之,饭局社交就是依靠“自家人”的心理俘获人心。几个人往饭桌边一坐,脱下了古板的西服,解开了拘谨的领带,这种貌似毫无势利感的场面最令人放松。
没有了谈判时的剑拔弩张和硝烟弥漫,最家常的气氛容易使人放松戒备。当然,有些人也就趁着这种气氛谋得了平时可望而不可及的利益。
与其说我们赴的是饭局,还不如说我们赴的是“局”,身在“局”中,不管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人往往是身不由己的。
这饭局,如果“吃”得好,就会为你锦上添花,但是稍有差池,最后轻则不欢而散,重则落入社交圈套,成为别人局里的棋子。
你是那个饭局的圈内人吗
有些人常常有意无意地说,他和“某某”名人一起吃过饭,其实就是在炫耀他是那个圈子中的人。一个饭局常常就是一个小圈子,常见的例如同事圈、老乡圈、同学圈、某种爱好圈等等,这个圈子不在乎多少人,而是在乎一种感觉,一种同道,甚至是一种对等的交流,因此外人很难打进去。
有一位干部,常常和人讲,他和中央某大干部在一起吃过饭的往事。讲述时非常详细,描述当时的环境、氛围甚至一些细节,他说:“和某某(中央大干部)中间就隔着一个人。”他特意强调,“中间就隔着一个人,吃饭的时候,某某问了我很多问题,你说啥意思?”他讲的时候认真、严肃,仿佛一直沉浸在那个饭局的氛围里。
还有一位民营企业的老板,一到饭局上就喜欢大讲市里的市长、书记与他的交往史;北京某某名人与他常常碰面;无意中又会讲起前天某副市长就给他打过电话,对他关心备至;某副市长的孩子在海外上学,知道他的路子广,请他帮忙租一处便宜的房子……
醉翁之意不在酒。许多人赴饭局本意并不是去吃饭,换言之,饭局就是一个圈子。这各式各样的小圈子正是饭局社交的产物。
人生在世,最忌单打独斗,孤立无援,受人排挤,遭人冷落。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上立足,就必须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圈子,人们总是生活在圈子中,而“饭局”,不正是一个个圈子的现实缩影么?也就是说,我们总是生活在一个个“饭局”中。如何利用饭局拓展自己的圈子,玩好这个社交的局,也渐渐成为一门高深的学问。
小赵是某银行的业务经理,临近年关,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小赵总会想尽办法感谢客户的支持,同时为下一年继续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与客户联络感情首选的社交方式自然是答谢宴了。
“饭局是巩固关系和拓展人际关系必不可少的工具。”他常常这样评价饭局的重要性。
小赵的一位客户是他的铁杆支持者,已经与他连续合作了5年,一直都对他忠心耿耿,给予了他很多的支持,与他的关系也特别亲。
而在去年的“答谢宴”上,这位客户还特意带来了他的同行朋友参加,那位朋友与小赵认识后,耐心地听了他的下一年策划及市场分析。
“好,很好,我非常愿意与您合作,看来我的朋友果然没有介绍错啊!”客户的朋友表示非常满意,在饭局上就毫不犹豫地决定与他签约。
因此第二年,赵某的业务量增加了一倍,年末的奖金分红也随之升了一级。
小赵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要与客户续签订单,保持继续合作,就要维系好关系;也清楚,丰富的人际关系资源就是客户圈内人最大的好处。更重要的是,他选择了聪明的商务谈判方式——饭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通过饭局,洞悉和你一起就餐的人的兴趣和爱好。饭局营造了和谐气氛,可以多方面了解他们的想法,为将来的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你进入客户的社交圈子提供渠道。
旧的人脉需要维系,而新的人脉还需打造,通过客户圈,有时还会惊喜地发现“新大陆”,结识更多的客户。
懂得社交的人不会真正把饭局当作吃饭喝酒的地方,因为,每一场饭局下来,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社交关系信用卡,添上一笔不等值的透支金额。
饭局趣闻
三次改变中国历史的大饭局
过去有这么一句话:“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这说明,在特定的中国文化中,“革命”和吃饭绝对不是两件孤立的事情,至少在古代不是。许多重大政治事件,往往都是在饭桌上解决的。而且这些饭局,往往都杀机重重,“革”掉几条性命是常有的事。所以,饭桌可以改变历史,筷子也可以涂改史书。
在中国历史上,有三次非常著名的饭局,就是在推杯换盏之间修改了原本要驶向另一个方向的历史车轮。
一、鸿门宴
秦朝末年,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王朝的部队,根据约定,先击败秦军进入咸阳的就有资格在关中称王。
结果刘邦先破咸阳(秦始皇的都城),但刘邦兵力不及项羽,项羽大怒,派当阳君击关,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击败刘邦的军队。一场恶战在即。
刘邦从项羽的季父项伯口中得知此事后,大吃一惊,刘邦恭恭敬敬地给项伯捧上一杯酒,约为亲家,刘邦的感情拉拢,说服了项伯,项伯答应为之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次日前来谢项羽。鸿门宴上,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想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也拔剑起舞,掩护刘邦。危急关头,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只好问来者为何人,当得知为刘邦的参乘时,即命赐酒,樊哙立而饮之,项羽又问能再饮酒吗,樊哙说,臣死且不避,一杯酒还有什么值得推辞的。樊哙还乘机说了一通刘邦的好话,项羽无言以对,刘邦乘机一走了之。刘邦部下张良入门为刘邦推脱,说刘邦不胜饮酒,无法前来道别,现向大王献上白璧一双,并向大将军(亚父范增)献上玉斗一双,请收下。不知深浅的项羽收下了白璧,气得范增却拔剑将玉斗撞碎。
这场饭局的结局是刘邦安然脱险,此后他起兵与项羽并争天下,最后反而“革”了项羽的命,使原本坐定天下的西楚霸王兵败身死。从此,一个历时四百多年的强盛王朝诞生了!
二、青梅煮酒
东汉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势力大;刘备虽为皇叔,却势单力薄,为防曹操谋害,不得不在住处后园种菜,以之为韬晦之计。关云长和张飞蒙在鼓中,说刘备不留心天下大事,却学小人之事。
一天,刘备正在浇菜,曹操派人请刘备,刘备只得胆战心惊地一同前往入府见曹操。曹操说,则才看见园内枝头上的梅子青青的,想起以前“望梅止渴”一事,今天见此梅,不可不赏,恰逢煮酒正熟,故邀你到小亭一会。刘备听后心神方定。随曹操来到小亭,只见已经摆好了各种酒器,盘内放置了青梅,于是就将青梅放在酒樽中煮起酒来了,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突然阴云密布,大雨将至,曹操大谈龙的品行,又将龙比作当世英雄,问刘备,请你说说当世英雄是谁,刘备装作胸无大志的样子,说了几个人,都被曹操否定。
曹操想打听他是否想称雄于世,于是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者也。”刘备问,谁能当英雄呢?曹操单刀直入地说:“当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一听,吃了一惊,手中拿的筷子,也不知不觉地掉到地下。正巧突然下大雨,雷声大作,刘备灵机一动,从容地低下身拾起筷子,说是因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曹操此时放心地说,大丈夫也怕雷吗?刘备说,连圣人对迅雷烈风也会失态,我还能不怕吗?刘备经过这样的掩饰,使曹操认为自己是个胸无大志、胆小如鼠的庸人,曹操从此再也不疑刘备了。
从这次饭局中我们看出刘备是个出色的演员,把英明一世的曹操都忽悠了。其结果是刘备后来趁机开溜,到后来赤壁之战中联合孙权大败曹操,打破了行将大一统的局面,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三国鼎立。
三、杯酒释兵权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宋太祖赵匡胤宴请禁军宿将,以温和的方式解除了他们的兵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即位不久,就开始设法解除拥护他登皇帝位的统兵将领的兵权。一天,他专门设宴,将高级将领石守信、高怀德、王审椅、张令锋、赵彦徽等请入宫中。饭饱酒酣之时,宋太祖说:“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当了皇帝以后,晚上却经常失眠。”石守信等忙问其故,宋太祖答道:“你们都对我忠心耿耿,并无异心,我担心的是如果你们部下有贪图富贵之人,有朝一日也强将你们黄袍加身,各位就是不想当皇帝也不行了。”石守信等人惶恐着请太祖指点一条生路。太祖便委婉诱导他们交出兵权,出守藩镇,多购良田美宅,创下永久的家业。如果能这样的话,君臣之间互不猜疑,上下相安。石守信等人大悟,第二天便上表假称有病,要求解除兵权。太祖欣然同意,罢免了他们的军职。
不久,太祖以同样的方法罢免了各藩镇的节度使。至此,禁军与藩镇的兵权都集中到了赵匡胤手里。
这次饭局看似简单,实则影响深远。自朱温篡唐之后,皇朝变更如同走马灯,多数都由手握重兵的武将所致。杯酒释兵权基本解决了这一难题,为宋朝的三百年江山奠定了基础。
饭局名言
一周一饭局是正常人,一天一饭局是大红人,一天三饭局是交际花,一天N饭局是端盘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