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二三十岁要懂的博弈论诡计
916300000025

第25章 枪手博弈:强者不一定是胜利者 (1)

第九章 枪手博弈:强者不一定是胜利者 (1)

枪手博弈告诉我们:在多人博弈中,常常由于复杂关系的存在而导致出人意料的结局。一位参与者最后能否胜出,不仅仅取决于自己的实力,更取决于实力对比关系以及各方的策略。

坐山观虎斗:匪夷所思的博弈结局

话说有3个快枪手,他们之间的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这一天,他们3人在街上不期而遇,每个人的手中都握住1把枪,气氛紧张到了极点,每个人都知道,一场生死决斗马上就要展开,3个枪手对各人的实力都了如指掌:枪手甲枪法精准,10发8中;枪手乙枪法平平,10发6中;枪手丙枪法拙劣,10发4中。

现在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3人同时拔枪,谁活下来的机会大一些?

结果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最可能活下来的是丙——枪法最拙劣的那个家伙。

假如这3个人彼此痛恨,都不可能达成协议,那么作为枪手甲,他一定要对枪手乙拔枪。这是他的最佳策略,因为此人威胁最大。这样他的第一枪不可能瞄准丙。同样,枪手乙也会把甲作为第一目标,很明显,一旦把甲干掉,下一轮(如果还有下一轮的话)和丙对决,他的胜算较大。相反,如果他先射击丙,即使活到了下一轮,与甲对决也是凶多吉少。而丙呢?他此时便完全具有后发制人的优势。等到双方的枪战结束,结果无外乎两种:两死或一死一伤。如果两死对丙当然是最好的结局,但如果是一死一伤,丙也完全可以利用后动优势置对方于死地。

于是第一阵乱枪过后,经过概率的计算,甲能活下来的机会少得可怜(将近10%),乙是20%,而丙是100%。

枪手博弈告诉我们:在多人博弈中,常常由于复杂关系的存在而导致出人意料的结局。一位参与者最后能否胜出,不仅仅取决于自己的实力,更取决于实力对比关系以及各方的策略。

在认识到这种规律之后,不论是强者还是弱者,当遭遇枪手博弈时,如何采取恰当的策略就成为取胜的关键。

曹操率领大军,准备渡过长江,占据南方。当时,孙刘联合抗曹,但兵力比曹军要少得多。

那时,曹操的队伍都由北方骑兵组成,善于马战,不善于水战。正好有两个精通水战的降将蔡瑁、张允可以为曹操训练水军,曹操把这两个人当做宝贝,优待有加。

一次,东吴主帅周瑜见对岸曹军在水中排阵,井井有条,十分在行,心中大惊。他想,一定要除掉这两个心腹大患。

曹操一贯爱才,他知道周瑜年轻有为,是个军事奇才,很想拉拢他。曹营谋士蒋干自称与周瑜曾是同窗好友,愿意过江劝降。曹操当即让蒋干过江说服周瑜。

周瑜见蒋干过江,一个反间计就已经酝酿成熟了。他热情款待蒋干,在酒席上,周瑜让众将作陪,炫耀武力,并规定只叙友情,不谈军事,堵住了蒋干的嘴巴。

周瑜佯装大醉,约蒋干同床共眠,并且故意在桌上留了一封信。蒋干偷看了信,原来是蔡瑁、张允写的,约定与周瑜里应外合,击败曹操。这时,周瑜说着梦话,翻了翻身子,吓得蒋干连忙上床。过了一会儿,忽然有人要见周瑜,周瑜起身和来人谈话,还故意看看蒋干是否睡熟。蒋干装作沉睡的样子,周瑜他们小声谈话,他听不清楚,只听见提到蔡、张二人。于是蒋干对蔡、张二人和周瑜里应外合的计划确认无疑。

他连夜赶回曹营,让曹操看了从周瑜那里偷来的信件,曹操顿时火起,杀了蔡瑁、张允。

等曹操冷静下来的时候,才知道中了周瑜的计。

在“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叫做“隔岸观火”,意思就是“坐山观虎斗,趴桥看水流”。如果面对不止一个对手的时候,切不可操之过急,免得反而促使他们暂时联手来对付你。这时正确的方法是静止不动,等待对手矛盾激化、相互倾轧、力量削弱时再出手。在博弈论中,有专门的一个模型来论述这个策略,那就是枪手博弈模型。

与强者正面交锋等于自杀

春秋时期,在今河南省境内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郑国,一个是息国。公元前712年,息国向郑国发动了战争。这两个诸侯国虽然都很小,但息国的人力与物力比郑国要少得多,军力也要弱得多,战争自然以息国的失败而告终。事后,一些有见识的人分析,息国快要灭亡了。他们的根据是息国一不考虑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胜,三不同亲近的国家搞好关系,四不把自己向郑国进攻的道理讲清楚,五不明辨失败的罪过和责任是谁。犯了这五条错误,还要出师征伐别国,结果当然是遭到失败。果然,不久,息国被楚国灭之。

稍有一点生活常识的人都会知道鸡蛋碰石头的后果是什么。与强者正面交锋的唯一结果只有惨败。

当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之时,国民党的军事实力异常强大,共产党的领导权被博古、李德占据,毛泽东被排除在军事领导的核心之外。博古、李德步步为营,层层设垒。实力弱小的红军与强大的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气势恢弘的阵地战,与国民党正面交锋的结果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湘江一战,红军损失惨重,几近覆亡。最后的遵义会议和长征才挽救了革命。

面对强者,如果你实力较弱,此时与强者正面交锋无异于自取灭亡,只有避开其锋芒行事,才有胜利的机会,这也是枪手博弈给我们在策略上的启示。

在这方面,康熙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典范。

康熙亲政后,决定收回大权,并准备取消辅政大臣的辅政权力。这一措施使鳌拜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鳌拜与康熙帝早已存在的矛盾就更趋于激化。

鳌拜在朝廷中势力很大,康熙不敢妄动,一旦逼反鳌拜,自己很可能皇位不保,康熙深知不能与鳌拜正面交锋,必须得智取。平时的朝中大事皆由鳌拜说了算数,他经常当着康熙的面呵斥大臣,而且稍不顺意,就在康熙面前大吵大闹。康熙帝知道,任其下去,早晚要闹出乱子来。当时鳌拜提出要处死苏克萨哈,康熙清楚苏克萨哈是无辜受害,于是坚决不允请。鳌拜竟然扯臂上前,强奏数日,直到逼得康熙不得不让步为止。

数年来,鳌拜倚仗自己的权势培植亲信,打击异己,终于将朝廷大权操于他一人之手。他网罗亲信,广植党羽,在朝中纠集了一股欺藐皇帝、操纵六部的势力。辅国公班布尔善处处依附鳌拜,在朝中利用权力擅改票签,决定拟罪、免罪。他追随鳌拜,结党营私,康熙六年他密切配合鳌拜戮杀了苏克萨哈,并罗织了苏克萨哈的二十四大罪状。由于他帮助鳌拜剪除异己有功,被擢为领侍卫内大臣,拜秘书院大学士。

鳌拜一门更是显赫于世,他的弟弟穆里玛为满洲都统,康熙二年被授靖西将军,因镇压李来亨农民军有功,威重一时。巴哈也是鳌拜的弟弟,顺治帝时任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其子纳尔都娶顺治的女儿为妻,被封和硕额附。鳌拜的儿子纳穆福官居领侍卫内大臣,列大学士之上,其后受袭二等公爵,加太子少师。鳌拜的侄子、姑母、亲家都倚仗他的职位得到高官厚禄,甚至跻身于议政王大臣会议。

鳌拜将自己的心腹纷纷安插在内三院和政府各部,一时间“文武各部,尽出其门下”,朝廷中形成了以鳌拜为中心的庞大势力。康熙对此深感不安,所以他冥思苦想剪除鳌拜的办法,终于想出了一条计谋。

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鳌拜因事入奏,康熙借此良机,利用自己训练的一批少年卫士,将他捉住,送入大狱。接着命康亲王杰书等进行审问,列出主要罪行三十款,朝廷大臣议决应将鳌拜革职、立斩;其亲子、兄弟亦应斩;妻并孙为奴,家产籍没;其族人有官职及在护军者,均应革退,各鞭一百。康熙考虑到鳌拜是顾命辅臣,且有战功又效力多年,不忍加诛,最后定为革职籍没,与其子纳穆福俱予终身禁锢。后来,鳌拜死在狱中,纳穆福获得释放。鳌拜死党穆里玛、塞本特、纳莫、班布尔善、阿思哈、噶褚哈、泰必图、济世等主要罪犯,一律处死刑。曾经猖獗一时的鳌拜集团就这样被彻底铲除了。

所以,面对强者,要避开其锋芒行事。这既可以保全自己,也可以给除掉对手创造机会。在与强者对抗的枪手博弈中,一定要懂得“识时务者为俊杰”,绝对不能干螳臂当车的蠢事。

等距离外交,夹缝中生存

《清稗类钞》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