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说孩子为什么会说脏话。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想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另外是生气愤怒,还有就是有意识到骂人。孩子本身就不懂是非观念,我们做父母应该如何教孩子呢?
首先我觉得适当的说出不雅的话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生活在现实当中,现代科技又如此之发达,要做到充耳不闻还是比较困难的!但如果孩子经常说脏话则另当别论了。
另外要教会孩子如何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教会孩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关键是让孩子明白伤害他人是不文明的行为。家长可以多给孩子讲故事,用生活中所见所闻告知孩子说脏话是多么没有教养啊,慢慢地训练孩子的情操。
还有,家长的自律就不用说了,因为这是至关重要。无论是教孩子发泄愤怒还是有意骂人也好,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有一个家长曾对我说,孩子的一言一行就是父母的镜子。这句话我现在是身有体会啊!
为了培养一个文明、有教养的孩子,我们还需要再尽一份力,再尽一份心!
36.别做孩子的“阿拉丁神灯”
助孩子“一臂之力”,在解决了孩子目前的问题之后,却让更大的问题隐藏了下来。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被点燃的火把。
——古希腊思想家、教育家普罗塔戈
情景一:
“妈妈,你怎么也得帮我找个理由呀!”女儿在恳求你:“我没时间写周记。但是,如果我不交一篇上去,老师就不允许我去参加夏令营活动。”
情景二:
10岁的孩子已经同意了晚上去陪一个朋友,但突然又接到当天晚上去参加一个同学的生日宴会邀请,而那个朋友却没有收到邀请。“妈妈,我该怎么办?”她非常期待妈妈帮她拿个主意。
相信很多父母都会在孩子发出“sos”信号的时候,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助孩子“一臂之力”,在解决孩子的问题之后,殊不知更大的问题却隐藏了下来。
帮助孩子获得自足和自信,是每一个妈妈对孩子最重大的教育使命。换句话说,我们教育孩子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教会孩子如何度过难关,重新振作,而不再总是依赖于成年人。这意味着要授之以渔,将面对生活中的扑朔迷离的能力交给他。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遭遇“怎么办”的问题,因为认知和经验的不足,孩子不得不求助于父母。不少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年龄小,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上,孩子们并不需要我们越俎代庖,将他们从挫折和失意中拯救出来,或者为他们的受挫准备理由,孩子们自己能解决属于他们的问题。家长最好不要包办代替,擅自帮助孩子或替孩子作决定,因为一旦失去锻炼机会,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退化,遇到问题就会束手无策。应给孩子足够的机会、适当的鼓励和具体的指导,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好孩子成长过程中这不可或缺的一课。
心理学家大卫·伍德曾说,家长应当充当“脚手架”,为孩子解决问题提供一个框架,让孩子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引导孩子把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父母要懂得适时放手,给孩子更多尝试、体验的机会。不妨做个“懒”爸爸、“懒”妈妈,只要孩子自己能处理的事,何不“袖手旁观”?
孩子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会逐渐接触到各种类型的人,见识到更为复杂的事情,遇到不同的问题和麻烦。在这个过程中,他会积累经验,得到锻炼,处理问题的能力也会不断增强,有时大人只要稍加指点,他便能把问题处理得比较完善。
我们要做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
父母都希望孩子在思想和行动上独立,实现自我,维护信念,自己解决问题。让孩子学会独立,父母需要讲究方法,用心培养。
(1)放手
许多父母从心底希望孩子很有能力,但正是父母因为处处不放心孩子,怕孩子“不会”、“做不好”、“太难”而处处帮助孩子,却成为了孩子发展的阻碍。父母内在有一种害怕,害怕孩子受苦,害怕孩子受挫折;因为“太早——太危险——太难”,所以尽量关心和帮助孩子。
而家长的这些“担心”,给孩子种下一种意识,那就是做事情“太难”,“我不应该做困难的事情”。家长的潜意识里有一种愿望,那就是希望与孩子之间有一种紧密的联系,所以无论孩子长多大,仍然把他们当成幼小、无助、依赖自己的孩子来看待。所有家长在关心的同时,都是在传递对孩子能力不信任的信息。有的家长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或像养宠物一样地养育孩子,这些对孩子都是不利的。家长要有“训练冠军”的意识,放手让孩子去经历事物,去处理问题。这样孩子才能够从做事情中体验到“胜任感”、“掌握感”,有了这些体验,孩子才能体验到自己的力量,才对自己有信心。
(2)允许孩子对自己负责任
许多家长在孩子表现不佳时,都感到不满,表现好时,又好像让家长面子有光,而孩子为自己成绩感到高兴时,家长却说:“你不要骄傲”,这一切在表明孩子所做的一切是在为家长而做。有的家长(特别是女孩子的家长)当孩子与别人相处时常常重视“他们对你好不好”,这种信息让孩子认为,自己活得好不好,要看别人对自己如何。
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对孩子认真做作业加以鼓励,就能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孩子把学习和做作业,当成是自己的“工作”,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家长平静地启发他想出办法调整自己,让孩子懂得为自己的“工作”而努力。家长训练孩子慢慢学会照顾自己,在家里懂得遵守家庭规则,到外面懂得遵守社会公德。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比如穿衣服让孩子在两件或几件之间为自己挑一件,以后慢慢学会能自己作出选择和作决定。家长常用信任、肯定、正面的词形容孩子,让孩子慢慢学会照顾自己,他们就能学会对自己负责任。
(3)允许和重视孩子的想法
允许青少年在思想上做尝试,以便形成自己独立的信念。就算父母自己的想法与孩子的截然不同,父母仍然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允许孩子维护自己的决定。
在没有大的生命危险情况下,允许孩子错误地选择或实践自己的想法。家长可以表示自己的看法,如果孩子发现自己的想法错了,会对孩子发现更合理的事物有帮助,如果孩子的想法正确,家长应承认自己和修正自己,并欣赏和肯定孩子,这有助于孩子慢慢学会正确的判断。
(4)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成长不单指有更大的自由空间,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有时不喜欢做的事情必须要去做,这就是责任。父母最好先从家里开始,给孩子一定的事做,让孩子先学会照顾自己,然后学会承担一些责任。比如出门在外,让孩子去买票,找公交车站,不断告诉孩子:你长大了是要为国家服务的。当孩子在承担责任时,一定要让他体验到一种“光荣感”,给孩子注入一种意识:他生命的目的是要承担更重的责任的。
(5)坦然接受改变
青少年虽然还依赖父母物质上的帮助,但它的形式与儿童时代的形式已经不一样了。孩子进入了人生大改变时期,处于生理变化、思想变化的“临界点”。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要有改变交流方式的准备,把孩子当成大人来对待,对有些事情用引导、探讨的方式与孩子相处,平等协商地解决矛盾。
(6)鼓励和支持
孩子在青春期,思想不成熟,却非常想自己做主,所以显得目中无人,但他们又常常觉得没有自信,感到无助。如果有父母耐心的支持,他们才能健康地成长。胆小的孩子需要有更多鼓励和支持。
(1)要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语言
孩子4岁以后,可以教他一些解决问题的基础词,比如:是/不是,和/或,有些/全部,之前/之后,现在/以后,同样/不同等等,这些单词会对他大有帮助。比如有位母亲和女儿商量事情,就很巧妙地运用了解决问题的基础语言:
妈妈:你准备吃晚饭之前还是之后弹琴?
女儿:吃晚饭之前。
妈妈:哦,那好。但吃水果你想选择在吃饭之前还是之后呢?
女儿:当然是吃饭之后了,老师说过最好吃过饭半小时后再吃水果。
这里“之前”、“之后”的运用为孩子处理实际问题提供了两种可能,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去选择、去决定。这样的基础词汇运用得多了,就能逐步提高孩子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
(2)训练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香港一所小学考试时给学生们出了这样一道题:从三楼扔下一个鸡蛋,怎样做才能让它不破?这道题不是脑筋急转弯,也没有标准答案,老师出这道题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孩子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被称作“大脑风暴游戏”,家长也可借鉴,经常对孩子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孩子去思考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里当然不是要家长去效仿香港小学的这个提问,而是提一些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比如,嘟嘟喜欢跳舞,但因为胖,没被选上,他该怎么办?洋洋受大孩子欺负,害怕上幼儿园怎么办?等等。鼓励孩子把他所能想到的主意都讲出来,无论他的想法多么愚蠢、荒诞,都不要取笑他。然后,跟孩子一起讨论这些主意,也可以让孩子跟他的小伙伴一起讨论,选出大家认为最好的主意。这种训练重复得多了,孩子面对问题时就能想出尽可能多的解决办法,更灵活、更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创设情境,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光纸上谈兵不行,重要的是让孩子多些实践和体验。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孩子是否能成功解决问题,更多地取决于他们的经历而非聪明程度。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自我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包括设置困难,让孩子多些锻炼,多些经历。比如让孩子独自到小卖部买东西,看他如何表现;有意晚些到幼儿园接孩子,看他怎么办。有个朋友的做法我觉得很不错。他把家里许多打电话的“业务”都交给5岁多的儿子:给煤气公司打电话,联系换煤气;给快递公司打电话,寄快件;给家政公司打电话,找人清理下水道……别小看打几个电话,孩子能从中得到不少锻炼,他学会了与人沟通,增长了应对生活中复杂情况的能力。
(4)相信孩子有解决问题的愿望和能力
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实践,孩子能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家长要相信孩子的能力,给孩子足够的机会和信心,让孩子大胆去尝试。
一位“懒爸爸”的陈述:
儿子4岁多时,有一次到楼下玩,回来后告诉我,他的玩具枪不见了,小朋友告诉他是松松拿走了,儿子想要回来,叫我往松松家打电话。我告诉儿子,爸爸先不打这个电话,你自己想想办法要回玩具枪。儿子马上说:“明天上幼儿园我告诉老师。”我说这是个办法,但不是最好的办法。然后帮他分析,松松拿走玩具枪可能不是故意的,只是玩忘了,就带走了,或者家里人突然来叫他回家,他来不及还,要是告诉老师,他该多没面子呀!再想想看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见儿子作沉思状,我说你慢慢想,想好了自己去处理。
过了两天,儿子得意地告诉我,松松把枪还给他了。原来他编了个童话故事,趁松松在场的时候讲给小朋友听,故事的大意是:小熊突然被熊妈妈叫走了,匆忙之中带走了小兔子的玩具,小熊发现后第二天又送还给了小兔子,正为玩具没有“回家”而焦急的小兔子欢快地蹦起来……结果,松松第二天就把枪还给了儿子,还跟儿子道了歉。我表扬儿子:“这多好,既没影响和小朋友的关系,还把枪要了回来,以后遇到事情,应该多想几种办法,然后挑选最好的去做。”
37.教子无方,不懂谦让
4-2-1的家庭模式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处于家庭的“中心”地位,从而剥夺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助长了他们的自私行为。
看见一位母亲写的一篇文章,是这样写的:有一次,一个叫文文的小朋友应邀来我家参加女儿的生日Party,规定每个小朋友都得带一样礼物来抽奖交换,她带来了一个洋娃娃做礼物,结果被别的孩子抽走了,文文见状就大哭起来,死活不肯接受她抽中的礼物。为了安抚她的情绪,我又另外送她一份玩具,但文文仍是不乐意,我只好任由她独自一人缩在角落生闷气。她的父母来接她时,看到满脸泪痕的文文,心疼不已,问清楚了是因为没抽中自己带来的礼物,文文爸爸脸色有点不太好看地说:“为什么不让抽中娃娃的那孩子让出这份礼物呢?”
我听了既惊讶也有些不高兴地反驳道:“当初说好了是抽奖交换礼物,怎么可以破坏规矩,强迫抽中礼物的孩子让出礼物呢?”文文妈妈听出我话中的不悦,连忙出来打圆场说:“我们家文文在家一向被宝贝惯了,只要她想要的东西别人都一定得让她。”“别的孩子在家也同样是各家的宝贝,但再娇再宠那是在自家里,到了团体中,就得接受平等的规则。”
大概我的话说得太过直接,文文父母的脸色变得有些僵,拉着哭哭啼啼的文文匆匆离去。后来我家孩子的Party再也没邀请过文文,我想就算是我不计前嫌地邀请她,这个小丫头大概也不会愿意参加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