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怎么管好叛逆的孩子
9153300000021

第21章 别做孩子的“阿拉丁神灯”(8)

虽然越来越多的爸妈意识到“棍棒教育”的弊端,但是当宝宝表现得特别顽劣,而我们又无计可施的时候,还是会不由自主地举起手中的“大棒”,试图尽快解决问题。当然,很多时候,这种方式貌似“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种“立竿见影”往往不会长久,甚至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我们很容易被惩罚最初“卓有成效”的假象所迷惑,继而在改变宝宝行为的“斗争”中陷入惩罚的怪圈。而事后我们却会沮丧地发现,惩罚终究还是无济于事。这就跟我们看恐怖片似的,看多了,再多恐怖的电影都吓不住我们了。实际上,惩罚对于被罚的人来说只是一种负面的刺激,它最初具有的那种威慑力会随着惩罚次数的增加而减弱。

人类与生俱来就有一种适应环境的能力,不管什么样的刺激,即便这种刺激最初带给我们很强烈的震撼,刺激多了,我们就适应了,习以为常了,不会再给它以格外的关注,所以有“久而不闻其香”,“久而不闻其臭”,“熟视无睹”一类的生理反应。

当我们听到爸妈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情绪对着宝宝大声吼叫“跟你说过多少遍,不许……不许……你就是记不住!”的时候,真正需要反省的其实是爸妈,而不是宝宝。经常性的惩罚会让宝宝变得越来越皮,无视惩罚的存在。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没怎么被惩罚的宝宝往往更乖巧,而那些经常挨罚的宝宝反而更顽劣的根本原因。

惩罚是一门家教艺术,惩罚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是看父母能否使用得当。

惩罚也要选择策略:

(1)实施时间

像治病一样,早治不如晚治。对儿童而言,延迟几小时的惩罚基本已不能防止同类错误的发生。

(2)强度

孩子而言,不能简单地认为惩罚强度与抑制不良行为的效果成正比。过轻会让孩子萌生满不在乎的“油条”心态,过重则容易引发其不良焦虑及憎恨、远离的反应。

(3)连贯性

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不能有时候毫不留情,有时候又熟视无睹,这会让孩子无所适从,错误行为也难以消除。非连贯性惩罚不会给孩子留下“记忆”,反而使孩子的错误行为得到“强化”,甚至使这些行为变成习惯,以导致极端“反抗”以后的惩罚。

(4)说理性

只有说明道理才能达到治标又治本的彻底效果,原因是说理不仅能使孩子清楚他们为什么不能做某事,同时还能使孩子知道违规受惩罚,完全是自己造成的,从而萌生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的自觉性。

最后,家长仍要注意,惩罚只能视为一种不得己而用之的教育手段,教育孩子,还应以多鼓励、表扬为原则。惩罚不能是单纯的体罚或责骂,这需要家长首先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把惩罚孩子变成个人发泄行为。

(1)犯错就要处罚

如果孩子生气时把一片玻璃打碎,虽非故意,你也要教育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然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他仍要负赔偿之责。

(2)“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引起孩子的良性转化,那么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滥用“刑罚”。

(3)要“教”而罚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

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

(4)惩罚之前先警告

在惩罚之前,先对孩子警告,一两次警告就会让孩子警惕,他必须改正自己的行为,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5)不要讽刺挖苦

父母惩罚孩子不应该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持“孩子是我生的”而随意指责谩骂。这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做父母的应该牢记自己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图一时嘴巴痛快而去刺伤孩子的自尊心。

(6)父母要配合

父母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该罚时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真正知道自己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父母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用钱物或食品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

(7)点到为止

有些家长教训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或者根本就没听。

父母的唠叨太多了,让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耳朵“失聪”,使教训失去效果。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然后观察孩子的反应再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另外,父母对孩子惩罚时要实事求是,偏离事实的指责,孩子是不会服气的,也达不到惩罚的效果。同时,惩罚要注意场合,当众指责孩子,会极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惩罚孩子10大“艺术”

(1)规劝

案例: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

方式: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关注;然后询问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灌输孩子打人、抢夺是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并要求孩子学习说“请、谢谢、对不起”。

建议:勿以很大声音去压住或威胁孩子;勿直接将孩子拉开,然后大声训斥孩子不是;言语间避免伤孩子的自尊心。

(2)打手心

案例:打架、乱丢东西……

方式:用报纸制作一纸棒,外观可包上一层包装纸;赋予它一个名称,如警惕棒、陈家棒……放在固定的地方作为警惕。

建议:在心情好的时候制作,可与孩子一起讨论制作警惕棒的原因;处罚孩子时,先让他说出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提醒处罚的原因;注意安全问题,打的部位以手心、屁股为主,其他部位则应避免。

(3)罚坐

案例:吵闹不休、吵架……

方式:在处罚区上摆上软垫或一张椅子,可取个名字;准备闹钟或时钟,计时处罚时间。

建议:处罚地点不正对大门、不在太明显地方;限制处罚时间,或让孩子讲处罚多久的时间;处罚完后,让孩子说出今天被处罚的原因。

(4)帮忙做家务

案例:乱画,乱丢东西、玩具……

方式:准备一条抹布、扫把、盆子等清洁用具,让孩子学习清理和养成整洁的习惯。

建议:父母应随时注意孩子的安全;较小的幼儿可由父母带领做家事;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询问孩子在帮忙家事时学习到什么……巧施“处罚”帮孩子进步。

(5)画画

案例:喜欢骂人、抓人、踢人、咬人……

方式:依家庭的情况,在固定处摆放一张小桌子(此处罚桌最好不要是平常使用到的书桌、餐桌、客桌等,以免孩子日后使用到这些桌子时,会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准备一本画册及颜色不同的画笔,让孩子画出,写出心中的想法。

建议:当孩子有受伤时,先处理受伤部位再处罚;让孩子将发生的时间和做错的事情画下来;大人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从孩子的画中了解到,孩子犯错的心理想法;此为艺术治疗法,较不会伤害到孩子自尊心。

(6)罚站

案例:故意从高处往下跳,在车上跑跑跳跳。

方式:在家中规划一个处罚区,可取个名字,地点以靠墙壁、不正对大门为主;地上铺上软垫;准备一个时钟或闹钟,计时孩子处罚的时间。

建议:处罚地点不宜太明显或正对大门,以免伤及孩子自尊;与孩子讲处罚时间不宜太久,否则会造成孩子更顽皮的反效果;视孩子的高度来决定垫子高度;处罚完后,询问孩子被处罚原因,让孩子自己知道做错的原因。

(7)看书、写字

案例:暴力倾向、说谎、顺手牵羊……

方式:选择固定处罚区铺上软垫或摆放小桌子;在处罚区里面放铅笔、画纸、彩色笔、故事书、色纸……让孩子自己先写字或看书,化解孩子愤怒的情绪。

建议:当不能马上放下手中的工作时,可先叫孩子到处罚区去反省;别怒斥孩子的不是,与孩子先隔离,缓和彼此的情绪;等情绪平复后,询问孩子犯错的动机。

(8)没收心爱的东西

案例:吵闹不休、乱丢东西、不收玩具……

方式:将孩子乱丢的物品予以没收,作为惩罚。

建议: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妈妈正在注意和关注;告诉孩子将乱丢的物品收好、停止吵闹,否则将有所处罚;让孩子说出为什么犯错,和妈妈生气的原因。

(9)排豆子

案例:针对耐心不足,乱丢东西等情况。

方式:准备一个盒子、盘子,里面有红色、绿色等彩色的珠,几个塑料罐子;让孩子在处罚桌上,将各种颜色的珠,摆放在正确位置。

建议:如果孩子本身很叛逆,视情况针对孩子修改来处理,可先罚站、罚坐再做处罚;此目的在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可训练手眼协调、分辨能力;完成后,让孩子知道被处罚的原因。

(10)禁止某些权利、要求

案例:不爱刷牙、挑食、乱丢东西……

方式:将孩子爱吃、爱玩的东西暂时禁止碰触,作为惩罚。

建议:不以威胁、愤怒的态度大声对孩子说;让孩子知道禁止这些权利的原因,当孩子日后表现佳时,恢复其权利。

此外,专家也表示,孩子成长过程当中,难免都会犯错,无论是无心的或是故意的,当父母在处罚孩子时,还需注意一些事情,以免造成不良的后遗症。

(1)安全问题,处罚物品的材质避免过于坚硬;

(2)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

(3)处罚的地点应选择不明显、不正对大门地方,以免伤到孩子自尊心;

(4)注意措词、语气,勿以威胁、恐吓的话语对孩子说;

(5)处罚内容需彻底执行,不宽容、妥协;

(6)处罚后,安抚孩子,让他知道父母对他的关心和关爱。

32.不再回避孩子的问题

孩子的每一个“为什么”都是孩子对事物原由或目的的想象;每一个“怎么样”都是孩子对事物发展过程与机理的思考。

情景一:

珊珊看着爸爸妈妈的结婚相册,问:“爸爸和妈妈为什么结婚呢?”

妈妈告诉她:“因为爸爸和妈妈互相喜欢,觉得在一起生活很开心,所以就结婚了。”

珊珊说:“那我也想和爸爸结婚。”

妈妈想了想,说:“珊珊长大了也会和喜欢的人结婚的。”

“我喜欢爸爸。”

妈妈摸摸珊珊的头说:“嗯,珊珊长大了要是能和像爸爸一样温柔的人结婚,那该多好啊。”

情景二:

小童在上钢琴课的时候看到一个双目失明的孩子,他想看不见东西怎么可以弹琴呢?于是他闭上眼睛试了试,觉得真的很难。他忍不住问爸爸:“爸爸,为什么那个小朋友的眼睛看不到呢?你不是说女娲娘娘造出来的人都是一样的吗?”

那个孩子的父母也在场,爸爸觉得挺尴尬,但是看着孩子单纯的眼睛,爸爸还是回答说:“可能女娲娘娘打瞌睡了吧,你知道谁都有打瞌睡的时候啊。”

小童说:“那他真可怜呀。”

爸爸认真地望着小童的眼睛说:“他一点也不可怜。他虽然看不到,要比别的孩子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是他热爱音乐、刻苦练习,所以他的琴比很多正常的孩子弹得还要好,他的爸爸妈妈一定为他骄傲极了。”

孩子对任何东西都有好奇心,但有好奇心并不代表孩子会思考问题,只有当孩子会对好奇的事物或现象提出问题的时候,真正的思考才开始。所以当您的孩子提出“为什么?”的时候,您千万不要敷衍了事、草率回答,孩子已经会思考问题了。

孩子的每一个“为什么”都是孩子对事物缘由或目的的想像;每一个“怎么样”都是孩子对事物发展过程与机理的思考;每一个“是什么”都代表了孩子对新事物的好奇和探索。不管用什么办法,当面对孩子的各种提问时,您都要尽可能回答。

如何回答孩子的提问?

(1)回答要做到科学、严谨、合理,符合孩子心理和认知水平

在回答孩子问题的时候尽量使用规范用语,语气要符合孩子的口气,语速要放慢一些,在讲解答案的时候可以借用手势、动作、操作等。

(2)寻求他山之石

如果对于孩子的问题,一时难以解释明白,或者没有更多时间来说,可以引导孩子自己去找问题的答案,或求助于书本、专业人员、同学等等。这样既可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锻炼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保持耐心

如果孩子的问题太多,您觉得有些回答不过来或感到烦躁的时候,您千万不要抱怨宝宝,更不要说:“烦死了,你怎么有那么多问题?”这样会打击孩子爱思考的学习欲望。您可以这样说:“这是今天妈妈可以回答你的最后一个问题,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呢,明天再开始!”这样即不伤害孩子,也保护了孩子好思考的学习兴趣。

(4)反问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问你一些诸如性、死亡、政治类的难题,你也许应该先简单地问:你听到些什么?让你的孩子先表达自己的理解,甚至是误解,从而发现他的问题和真正关心的是什么。

(5)采用多种方式

如果有条件,在您回答问题的时候,您可以采取操作游戏材料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答案,还可以用实物来进行说明,既可以把问题解释的更加明白,又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