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李嘉诚给青少年的10条准则
9138000000025

第25章 分享与合作(2)

九龙仓的母公司怡和,与和记黄埔、太古集团、会德丰并称为香港四大洋行。怡和在四大洋行坐大,怡和大班同时又兼九龙仓主席,可见九龙仓在怡和举足轻重。

李嘉诚赞叹九龙仓的创始人以极廉的价格获得这块风水宝地,如今水涨船高,身价百倍。九龙仓先后建有海港城、海洋中心大厦等著名建筑,但在经营方式上,不足称道,他们固守用自有资产兴建楼宇,只租不售,造成资金回流滞缓,使集团陷入财政危机。为解危机,大量出售债券套取现金,又使得集团债台高筑,信誉下降,股票贬值。

李嘉诚曾多次设想,若他来主持九龙仓旧址地产开发,绝不至于陷于如此困境。自从长江集团上市,李嘉诚在兴建楼宇“售”与“租”的问题上,奉行谨慎而灵活的原则。若手头资金较宽裕,或楼市不景气,楼价偏低,最好留做出租物业;若急需资金回流,加快建房速度,楼市景气,楼价炒高,则以售楼为宜。

李嘉诚真正发迹,是靠地产和股市。他看好九仓股票,是因为该集团不善经营造成股价偏低。精于地产股票的李嘉诚算过一笔细账:1977年年末和1978年年初,九仓股市价在13~14港元之间。九龙仓发行股票不到1亿股,就是它的股票总市值还不到14亿港元。九龙仓处于九龙最繁华的黄金地段,按当时同一地区官地拍卖落槌价,每平方英尺以6000~7000港元计算,九仓股票的实际价值应为每股50港元。九龙仓旧址地盘若加以合理发展,价值更是不菲,即使以高于时价的5倍价钱买下九仓股也是合算的。

基于这种考虑,李嘉诚不动声色,买下约2000万股散户持有的九仓股。这为李嘉诚进而购得九龙仓,与怡和在股市公开较量,铺平了道路。购得九龙仓,无疑使长实的老对手置地公司断臂折翼。

李嘉诚吸纳九仓股,是采取分散户头暗购的方式进行。九仓股成交额与日俱升,引起证券分析员的关注。嗅觉敏锐的职业炒家介入,九仓股便被炒高。一时间,大户小户纷纷出马,加上股市流言四起,到1978年3月,九仓股仿佛温度计被火一灼,急速蹿到每股46元的历史最高水平。这已和九仓股每股实际估值相当接近了。这时期,李嘉诚持有的九仓股还不满2000万股,他不得不等待股价回落,以稍低的价格将九仓股增至20%的水平。

入主九龙仓董事局的路程,对李嘉诚来说仍然十分艰巨。按照《公司法》,股东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是其控有的股份在50%以上。否则被收购方反收购,会使收购方的计划前功尽弃。现在九仓股票的股价已被炒高,要想增购到51%的水平,非李嘉诚的财力所能及。九龙仓的老板已在布置反收购,到市面上高价收购散户所持的九仓股,以增强其对九龙仓的控股能力。

20世纪70年代初,怡和系的置地公司轻而易举地收购了周锡年任主席的牛奶公司,风光百多年的怡和,在当时的香港商界、股市仍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置牛大战”,被行家誉为香港股市收购战的经典之作。

实力发生变化也正是在20世纪70年代,一大批华资公司上市,借助股票以小搏大、以少控多的优势,当初上市公司家族的小矮人,渐渐长成小巨人。现在,这些小巨人正以咄咄逼人之势,向商界超级巨人怡和频频发起攻势。

今日之怡和,不似昔日之怡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数十年来,怡和对中国政府存有太多的戒心,奉行“赚钱在香港,发展在海外”的政策。因海外投资战线过长,投资回报率低,给怡和背上沉重的财政包袱,将怡和逼入绝境。

现在后院起火,怡和倾资扑救——高价增购九龙仓股票,以保“江山无缺”。怡和的现金储备也不足以增购到绝对安全的水平。慌乱之中,向香港第一财团——英资汇丰银行求救。

据说汇丰大班沈弼亲自出马斡旋,奉劝李嘉诚放弃收购九龙仓。李嘉诚审时度势,认为不宜同时树怡和、汇丰两个强敌。日后长江的发展,还期望获得汇丰的支持。即便不从长计谋,就谈眼下,如果拂了汇丰的面子,汇丰必贷款支持怡和,收购九仓将会是一枕黄粱。

李嘉诚遂答应沈弼,鸣金收兵,不再收购。此时,李嘉诚已收购到近2000万股。是否是九龙仓的最大股东?李嘉诚也摸不透,怡和一方未透露增购后的持股数。这只是当时股市风传的小道新闻。事后曾有记者询问汇丰斡旋是否属实,李嘉诚与沈弼皆言称不知其事。不过,依日后事态的发展,汇丰从侧面参与九龙仓大战,并起了决定性作用,却是千真万确。

李嘉诚退出收购,引来八方强手介入角逐。其中一位,就是赫赫有名的包玉刚。

20世纪80年代中期,李嘉诚坐上香港首席富豪的宝座。可当时,李嘉诚论实力和声誉,都还比不上包爵士。据1977年吉普逊船舶经纪公司的记录,世界十大船王排座次,包玉刚稳坐第一把交椅,船运载重总额1347万吨;香港另一位老牌船王董浩云排名第7位,总载重452万吨;在世界传媒界名气最大的希腊船王奥纳西斯竟屈居第8位;香港还有一位老船王赵从衍则榜上无名。

其时,香港报刊还没有进行富豪榜编制工作,根据海外传媒,包爵士是香港第一富豪。他拥有50艘油轮,一艘油轮的价值就相当于一座大厦。包爵士集团总部办公室里挂满了他与世界各国王室成员、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各界名人的合影照片。他是本港商界与世界政要交往最多的一位。然而至此时,李嘉诚还未单独会见过哪一国的元首和首脑。

包玉刚起念登陆,并非一时冲动。1973年的石油危机,促使英国开发北海油田,美国重新开发本土油田,同时,亚洲、拉美都有油田相继投入开采。这样,世界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将减少,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越来越多的油轮闲置。油轮是包氏船队的主力,包氏从油轮闲置,联想到世界性的造船热,预示一场空前的航运低潮将会来临。

“先知先觉”的包氏决定减船登陆,套取现金投资新产业,他瞄准的产业是香港百业中前景最诱人的房地产。李嘉诚虽不明包玉刚吸纳九仓股是作为一般性的长期投资,还是有意控得九龙仓?但他可以肯定包玉刚会对九龙仓感兴趣。九龙仓码头虽迁址,新建的码头气势更宏伟、设备更现代化。执世界航运业牛耳的船王包玉刚,何尝不愿拥有与其航运业相配套的港务业?在华人商界,论实力,论与银行业的关系,能与怡和抗衡的,非包氏莫属。

李嘉诚权衡得失,已胸有成竹,决定把球踢给包玉刚,预料包玉刚得球后,会奋力射门——直捣九龙仓。于是,就演绎出在港九流传甚广的潇洒故事:

1978年8月底的一天下午,两位华商俊杰在中环的文华酒店一间幽静的雅阁晤面。一位是具有学者风范的未来地王李嘉诚,另一位是洋溢着海派作风的登陆船王包玉刚。

五星级文华酒店是怡和集团的一项重要产业,文华以其高贵豪华、优质服务而数次被评列为全球十佳旅店榜首。现在,两位华商俊杰坐在怡和的酒店里,决定怡和台柱——九龙仓的前途命运。

李嘉诚秘密约见,包玉刚猜想有重要事情——他们那时的私交并不密切。包玉刚欲减船登陆,苦于无门,当他将目标瞄准九龙仓,发现李嘉诚已捷足先登。九龙仓对包氏来说,简直太重要了,它的码头货仓,更有利于他发展海上航运;它的地盘物业,可供他在陆地大展拳脚。

冷夏、晓笛在《世界船王——包玉刚传》一书中记叙道:经过简短的寒暄,李嘉诚即开门见山地表达了,想把手中拥有的九龙仓1000万股股票转让给包玉刚的意思。

转让?包玉刚想,天上没有掉下来的馅饼。包玉刚低头稍加思索,便悟出了李嘉诚的精明之处。李嘉诚很清楚包玉刚的情况,知道他需要什么。于是,用包玉刚所需要的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这一“转让”,可真是一家便宜两家的好事。

从包玉刚这方面来说,他一下子从李嘉诚手中接受了九龙仓的1000万股股票,再加上他原来所拥有的部分股票,他已经可以与怡和洋行进行公开竞购。如果收购成功,他就可以稳稳地控制资产雄厚的九龙仓。而从李嘉诚这一方面来说,他以10~30元的市价买了九龙仓股票而以30多元脱手给包玉刚,一下子就获利数千万元。更为重要的是,他可以通过包玉刚搭桥,从汇丰银行那里承接和记黄埔的股票9000万股,一旦达到目的,和记黄埔的董事会主席则非李嘉诚莫属。

这真是只有李嘉诚这样的脑袋才想得出来的绝妙主意!包玉刚在心里不禁暗暗佩服这位年龄比自己小但精明过人的地产界新贵。

没有太多的解释,没有冗长的说明,更没有喋喋不休的讨价还价,两个同样精明的人一拍即合,秘密地订下了一个同样精明的协议:“李嘉诚把手中的1000万股九龙仓股票以3亿多的价钱,转让给包玉刚;包玉刚协助李嘉诚从汇丰银行承接和记黄埔的9000万股股票。”

一个决定两家英资企业命运的历史性协议,在华商两强低声密语中顺利达成。  最终结果,他们都如愿以偿地坐上英资洋行大班的宝座。

人生一世,每个人都希望能出人头地,事业有成,然而要实现自己的追求,除了自身的不懈努力之外,更需要借助外力,比如,借助别人的资金、别人的智慧与才干、别人的渠道,等等。善于借势者,一顺百顺,事事如意;不善于借势者,处处掣肘,举步维艰,凄风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