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一个会说话能做事的杰出男孩
9132400000015

第15章 口才训练 有法可循 (1)

第一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语言是否得体关系甚大,而语言通常有两种功能:第一种是演说,第二种是交谈……然而,尽管修辞家们身边学生如流,却无人将谈话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不过,修辞中应用词句的那些规则也同样适用于交谈——西塞罗

对于杰出男孩来说,为了成为成功的交谈者,应当循序渐进地遵循口才训练的基本规律,进行必要的学习。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是说话者能够很好地以言辞实现人际沟通交流的源泉。有的人之所以很有说话水平,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丰厚的知识积累。胸有成竹,欲发则出;积之愈深,言之愈佳。对交谈者来说,知识是多方面的。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知识要求;不同的人,对知识的把握程度也不尽相同。对于青少年来说,为了成为成功的交谈者,应当掌握最基本的人际交往知识。

衡量一篇好文章有基本标准,同样衡量出色的口才也有基本标准。那么,什么才是口才呢?翻翻我们的成语书,我们就会看到这样一些词:“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三寸之舌”、“巧舌如簧”等,人们常常用这些词来形容一个人如何如何能说,就像滚滚而来的江水。那么,是不是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人,就可以说他是有口才的呢?回答是否定的!“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并不是衡量口才的标准。我们说口才是一种能力,它和我们的写作能力、生活能力、组织能力一样都是人的智慧的一种反映。它是一种用口头语言准确、恰当、生动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因此,我们说能说话,并不等于就有口才。良好的口才必须符合以下几条标准:

1.言之有物

这是衡量有没有口才的第一个标准。我们说韩复榘没有口才,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话没有内容。他一登台就先问“今天是什么天气”,然后又问“开会的人来齐了没有”,接着就是一顿假谦虚,而且说得前言不搭后语,空话、套话、废话连篇。这种演讲告诉给人们些什么呢?既没知识,也没有思想,我们听了不知他到底要讲些什么,这种人怎么能说他有口才呢?所以,以后我们在衡量一个人有没有口才时,一定要先听听他说的话有没有内容。

2.言之有理

看一个人有没有口才,还要看他说的话有没有道理。有些人说起话来也是一套儿一套儿的。可是你仔细听听,他们或是胡说八道,或是强词夺理,或是胡搅蛮缠,从他们的话中你听不出丝毫的道理。那么这种人也算不得有口才。

3.言之有序

我们做许多事情都要讲点顺序。上街乘公共汽车要按先后顺序,我们坐的座位也要按顺序排好,写文章也要有顺序。“顺序”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旦失去了“顺序”,社会就要大乱,文章也就没了章法。说话,也要讲点顺序。有些人说话不讲顺序,不分先后,一会儿讲天上,一会儿又讲地下,天南海北,忽东忽西,乱七八糟,听者根本就听不懂他说了些什么,稀里糊涂,一团乱麻。我们也不能说这种人有口才。

4.言之有文

我国古代大圣人孔子有这样一句话:“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说:缺乏文采的文章,就不可能流行得久远。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文采之于文章,之于说话,就像我们女同学的花衣衫一样,一个女孩,如果穿上一件美丽的花衣衫,一定会更令人感到可爱。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人说话,感到说得也有道理,也听得明白,就是听起来没有吸引力,让人没有兴趣听,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话说得没有文采、不生动、不形象、不能吸引人。所以,我们说话除了有内容、有道理、有顺序之外,还要对文字进行必要的润饰、加工,使话生动、活泼,富有艺术魅力。这样的话,听众既爱听,又容易接受。

说话要有内容,说话要有道理;

说话要有顺序,说话要有文采。

第二 自我训练 八个方法

口语所提供的劝导方法,一般大致有三种,第一种取决于说话者的个人品格,第二种在于将听众导入某种特定的思路,第三种在于言之有据,起码就言语本身来看,是能自圆其说的——亚里士多德

我们知道,口才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它是靠刻苦训练得来的。古今中外历史上一切口若悬河、能言善辩的演讲家、雄辩家,他们无一不是靠刻苦训练而获得成功的。

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为了练口才,徒步50公里,到一个法院去听律师们的辩护词,看他们如何论辩,如何做手势。他一边倾听,一边模仿。他听到那些云游八方的福音传教士挥舞手臂、声震长空地布道,回来后也学他们的样子。他曾对着树、树桩、成行的玉米练习口才。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少年时曾患有口吃病,但他不被困难所吓倒。为了克服口吃,练就口才,他常常朗诵、慢读课文,为了准确发音,他对着镜子纠正嘴和舌根的部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我国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演讲家萧楚女,更是靠平时的艰苦训练,练就了非凡的口才。萧楚女在重庆国立第二女子师范教书时,除了认真备课外,她每天天刚亮就跑到学校后面的山上,找一处僻静的地方,把一面镜子挂在树枝上,对着镜子开始练演讲,从镜子中观察自己的表情和动作,经过这样的刻苦训练,她掌握了高超的演讲艺术,她的教学水平也很快提高了,她的演讲至今受到世人的推崇。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不仅有超群的数学才华,而且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辩才”。他从小就注意培养自己的口才,学习普通话,还背了唐诗四五百首,以此来锻炼自己的“口舌”。

这些名人与伟人为我们训练口才树立了光荣的榜样,我们要想练就一副过硬的口才,就必须像他们那样,一丝不苟,刻苦训练。正如华罗庚先生在总结练“口才”的体会时说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练口才不仅要刻苦,还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科学的方法可以使你事半功倍,加速你口才的形成。当然,根据每个人的学识、环境、年龄等的不同,练口才的方法也会有所差异,但只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加上持之以恒地刻苦训练,那么,你就会在通向“口才家”的大道上迅速成长起来。我们在此介绍几种适合青少年特点,简单、易行、见效的口才训练方法。

1.朗读

朗读,是培养口才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对于说话的语感和表情的培养更具神效。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之所以成为举世公认的演讲家、雄辩家,主要原因就在于他长期进行朗读或诵读训练。

朗读的方法有很多,林肯主要采取了这样几种方式:低声诵读—高声诵读—快速诵读—模仿角色诵读—面对听众诵读。

低声诵读的意义主要在于悉心领会优秀著作的含意、气势、节奏乃至神韵。为此,林肯备有两本“拜伦诗集”,一本放在办公室,一本放在家中,一有时间,他便低声吟诵,两本书都被他翻烂了。高声诵读是在低声诵读,对作品相当熟悉了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巩固记忆,并使自己的语言清晰而富于感情,以至于出口成章。林肯就因为常常背诵拜伦、白朗宁等人的长诗和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大段对话,所以常能随口说出十分优美的句子。他曾在一次总统就职演说中脱口而出:“对任何人都不要怨恨,对所有的人都要给予慈爱。”这句话后来成了他的名言,为许多人所称道。模仿角色朗读可以使自己惟妙惟肖地说出各种人物的腔调,大大增强说话的感染力和生动性。林肯由于经常进行这种练习,因而他会扮演各种鬼脸,会讲许多滑稽的故事。至于面对听众朗读则主要是为锻炼自己当众说话的能力和胆量,林肯常常如此,哪怕听众只有一人,他也会读得忘乎所以,仿佛代表作者与人畅谈一般。

林肯的一生常常伴随着演讲活动,因而也常常伴随着对名著的诵读。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他的方法来提高口才。

朗读是用嘴去读,而不是用眼去看。这种训练方法的目的,在于锻炼人口齿伶俐,语音准确,吐字清晰。

练朗读具体可参考如下方法:找来一篇演讲词或一篇文辞优美的散文。先拿来字典、词典把文章中不认识或弄不懂的字、词查出来,搞清楚,弄明白,然后开始朗读。一般开始朗读的时候速度较慢,逐次加快,一次比一次读得快,最后达到你所能达到的最快速度。

读的过程中不要有停顿,发音要准确,吐字要清晰,要尽量达到发声完整。因为如果你不把每个字音都完整地发出来,那么,如果速度加快以后,就会让人听不清楚你在说些什么,快也就失去了快的意义。我们的快必须建立在吐字清楚、发音干净利落的基础上。我们都听过电视体育直播节目主持人的现场解说,他们的解说就很有“快”的功夫。主持人说得“快”,是快而不乱,每个字,每个音都发得十分清楚、准确,没有含混不清的地方。我们希望达到的快也应该是那种快,吐字清晰,发音准确,而不是为了快而快。朗读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进行,只要手头有一篇文章就可以练习。而且还不受人员的限制,不需要别人的配合,一个人就可以独立完成。当然你也可以找一位同学听听你的速读练习,让他帮助挑你速读中出现的毛病。比如,哪个字发音不够准确,哪个地方吐字还不清晰,等等,这样就更有利于你有目的地进行纠正、学习。你还可以用录音机把你的速读录下来,然后自己听一听,从中找出不足,进行改进。如果有老师指导就更好了。

2.背诵

我们都背诵过课文,有诗歌、散文、小说等。背诵的目的是各有不同的,有的是因为老师要求必须背诵,而不得不背,以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也有的是为了记下某个名诗、名句,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而我们提倡的背诵,主要的目的是锻炼我们的口才。我们要求的背诵,并不仅仅要求你把某篇演讲词、散文背下来就算完成了任务,我们要求的背诵,一是要“背”,二还要求“诵”。这种训练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记忆能力;二是培养口头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