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父亲
这是大约30年前的事情吧。9月的一个傍晚,天气还很热。一辆载着四人的马车疾驰而过。车上的人都已疲倦,其中一人感到莫名的惊慌。马车穿过了乡间小旅舍,渐渐抛离了郊外的别墅与一排排砖垒的房子,驶进了一个很大的公园。晚风清凉,松香阵阵。这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马车继续前行,绕过了石南丛生的山峦,簇簇杜鹃花绽放,让人颇有兴致。接着,马车驶向了湖边,眼前突显一片宽广的草地。橡树、榉树挺拔而起,似乎弯下身子俯瞰一座庞大的石砌房屋,有一种自信满满但略显庄重的感觉。这就是我对阿丁顿的第一眼印象。这些情景事隔多年之后,仍历历在目。
奇妙的是,在马车前行的过程中,一种无解的念头闪过我的脑际——我们将会居住在这里。这个念头实现的速度之快,实在让我意想不到!
这一行人包括我的父亲、母亲、姐姐,还有我。泰特大主教之前身体一直抱恙了,但他之前曾从更为严重的疾病中康复过来。所以很少人知道他现在竟然快要不行了。他希望临走之前能见我父亲一面,因为他深信父亲最终会继承他的职位。“我快不行了。”他在那时在信中写道,“特鲁罗主教将前来这里,相信他会干得很出色。”
那时,我还没有见过他,虽然他也写了一些祝福的话语送给了我和姐姐。我们在那里逗留了数天,现任的主教充当了临时的牧师。这完全就像一次家庭聚会,大家很快都找到了家的感觉。
19世纪初,这幢房子买来为主教教区使用。曼尼斯·苏顿是第一位住在这里的主教,他与霍里、舒姆纳、朗格雷、泰特都葬在教区墓地里。现任主教建立了一座漂亮的纪念碑来加以缅怀。克罗伊顿现仍存有一座古老的大主教宫殿。教堂里面的木工是罗德所做,我猜想这之前必然是一座圣公会教堂。但眼前这座房子坐落的区位不佳,地势低矮,地面潮湿,甚至连克罗伊顿那里的人都想办法与外界连接起来。阿丁顿是由市长大人特雷科西克所建,之前这属于一个皇家庄园,打理此地的人每年只需为国王陛下奉上一道美味的杏仁酥,就能拥有这个地方的所有权,这听起来真是不可思议。曼尼斯·苏顿大主教居住在这里的时候,扩建了很多房屋。由于此处地势陡降,马车停驻的地方,实际已经是二楼的门口了。房屋本身在设计上并不具有美感,但却是一所宽敞舒适的建筑,里面有很多宽大的房间。在屋前的草地上,挺拔着一棵我所看到的最为宏伟的西洋杉。
克罗伊顿大主教古老的财产最终被收归教会委员会管理,使之变得极富价值。这些收归的财产并没有落入主教手中,而是划入委员会的共同基金所管。相比于具体某个教会人士而言,这是相对合理的安排。
说实在话,我觉得这里并不是很适合主教居住。这里的交通很便利,离兰贝斯只有13英里而已。这里树林苍翠,霍里主教开辟了弯曲小道,马厩房很大,花园占地面积很大,公园里美丽的景色,让人眼花缭乱。这些事物都很有贵族的气派。居住于此的第一任大主教过着平静的生活。霍里大主教平日收到的信件亦是寥寥无几,还不够装满一个瓷碗。舒姆纳大主教曾悠闲地在公园里描绘着树的水彩画。父亲深深喜爱这个地方。但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拜访者络绎不绝的情况,我倒不是很清楚。父亲最开心的那段时光,应该是在林子里与法警漫步,争论着应该要砍掉哪些树的时候。父亲不是一个自私之人,他并没有独自享受这些。他仍保留着泰德主教那份好客热心的习惯,向邻里居民发放了很多公园的免费票,还允许人们自由地在这里野餐。但在发现游人留下的废纸,搬走了不少鲜花,或是为装饰自己的花园而挖掉了羊齿植物与水仙花时,他又倍感苦恼。我记得,有一次他听到图书馆外的花园传来一阵不同寻常的吵闹声。父亲走到窗前,发现很多人闯入了私人的花园,将午餐放在草地上,正在野餐,并且还透过一楼的窗户向里面张望。
这里有一座小教堂,父亲曾通过一些木制品与壁画使之美化,他深以此为乐。父亲深深热爱这片土地,他认为将隐居与交通的便利结合起来,这是很重要的。我曾听到他为了要保留一些建筑而与人争论。父亲将雄辩的口才发挥到了极致,最后他得出了一个胜利的结论,即要是在兰贝斯与阿丁顿之间作出一个选择,那么阿丁顿是不能动的。
但是,坦普尔大主教则得出了一个相反的结论。当他继任大主教一职后,就以很低廉的价格将房子卖给了一个英国人,后者继续扩充了房屋,重新美化一番。后来由于此人去世了,这座房子又重回市场流通之中。无疑,房子最终会被分割起来,被当做建筑用地来使用。
虽然父亲很热爱阿丁顿这片土地,但我觉得他在这里过的并不是很开心。他性情好动,不喜幽静。在阿丁顿生活期间,虽然工作繁忙,但他仍习惯写一些他所喜爱的《圣西普里安》诗歌。他很喜欢骑自行车沿着乡间小道,一直往南面方向前行。但我感觉父亲待在阿丁顿的时光,多半处于压抑与烦躁的状态。虽然远离了伦敦喧嚣的生活,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去思考,但他仍时常感到许多迎面而来的问题带来的压力,感觉自己似乎没有精力去应对。在我对他的记忆里,这座房子作为一个难以抹去的背景,牢牢存在着。我曾见他身穿大衣,头戴软帽,在一个朝阳升起、雾气未散的早晨,在花园的台阶上下走动,深情地望着他所喜爱的那棵西洋杉。我曾见他穿好衣服去骑车,在门口拿着面包与糖果来喂马,或是在星期六背起装着面包屑的帆布袋,扔给池里的天鹅,手中拿着《基督年历表》,这样他就可以坐在树林石南丛生的河边,对着一群人大声朗诵了。记忆中最为清晰的,就是他晚上从教堂回来,仍穿着长袍,坐下来写一些好像没有止境的信,直到凌晨一两点。当我们上前向他道晚安时,他就会抬起头,面带微笑,将眼镜从鼻梁上抽下,享受些许的闲谈。总的来说,这个地方并没有给我留下美好的回忆,可能是因为父亲在那段时间一直闷闷不乐的原因吧。虽然父亲很仔细地隐藏内心这些郁闷情绪,仍深深感染着身边的人的心境。在我认识的人当中,父亲已经是做到最好了。
父亲很好客。所以,总是会有很多拜访者前来,从教会到政府的高层抑或是亲戚朋友,都会时常拜访。邻里之间常有聚餐,也会有儿童剧场或是雪橇协会,所有这些活动都让这间乡村大屋甚为热闹。但我始终觉得这些活动并不是很真实。我们都是追求纯粹的专业人士,这些活动似乎充满了人为矫揉的色彩。但我认为,父亲并不这样觉得。他是一个表里都很慷慨的人,阿丁顿这个地方似乎完全符合他这种低调的伟大。他对那些继承财产的人深感兴趣,对圣诞节布道演说也是极为认真。后来,当他回忆起居住在这里的苦乐,时常流露出简朴温馨的情感,让人感怀。
位于坎特伯雷的新宫殿是在坦普尔大主教的资助下建成的,建筑风格与阿丁顿形成强烈的反差。这幢新宫殿是在古老房子的基础上改造的,扩充了一些建筑,但却被高大建筑阻挡着,紧靠着坎特伯雷大教堂。这里没有马厩房,花园也很小。父亲曾说主教最好还是要离坎特伯雷远一点。甚至在他成为主教的时候,可能都要合乎习俗地支付一些费用,以换取自己可以远离这里。事实上,过往那些留在坎特伯雷的大主教们的娱乐活动也是非常正式的,花费的项目都要一一列出,必须要量入为出。
我记得,父亲去世之后,坦普尔大主教表现得极有风度。他接管了阿丁顿的房子,对其进行市场评价——如我们当时那样。虽然,他也极为照顾我们,但他并不一定会那样做。将阿丁顿的房子转让给坎特伯雷的决定,受到了市政府与主教教区的热烈欢迎。无疑,这个决定是有其好处的,尽管这会让主教从一个官位升到另一个位置,而不是努力远离伦敦繁冗聚会的打扰,享受一下亟须的宁静与隐逸的生活。
但是,阿丁顿的转让并非只意味着这些。父亲在世的时候,这个地方代表了远离沉重的公务与喧嚣的打扰,寻求个人的清净,现在是不可能了。这还意味着大主教职权的转变。曼尼斯·苏顿担任大主教的时候,这个职位属于政府的高官,但基本上只是一个闲职。因此乡村的林地或是花园,自然就是赐予他们的封地。现在,大主教要管理数目庞大的财产,参与繁杂的活动,还要承担起让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融洽共处的重大责任。
父亲广泛的兴趣,充沛的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去,让他可以游刃于这两个职位。但是古老的规则必然要向新时代让路,过往的再也无法重现了。我们可能会为过往那些多姿多彩的生活,乃至尊严的一去不返而感到遗憾。但主教再也不是一个地区一呼百应的人物了,他的收入再也不是单纯地用于维持封建秩序。若有必要的话,他可以用俸禄来好客待人,开创或是支持宗教事业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彰显个人的荣耀。主教的尊严,必须凭借同情、高效、睿智、高尚等领导素质来获取,而不再是中世纪时代那种高高在上的贵族气息,让平民在自我沉思中产生崇敬之情。
布伦特圆丘
1月的早晨,晴美,清凉。我们一行人乘车穿越萨摩塞特郡宽广的冲积平原,心情甚为愉悦。这片平原以前是一片盐沼。我们的目的地是满眼苍绿、高高耸起的布伦特圆丘。我从小时候上学就对这里很熟悉了。那时,我乘坐大西部铁路的火车返回伊顿或是特鲁罗,就经常见到那个圆丘。我时常望着圆丘,内心充满着好奇的悸动。从轮廓上看,丘顶很高,圆圆的。丘顶上古代的土方工程依稀可见,丘下就是陡峭的高原,沟壑深深,顶部几乎是平坦的。其中一边狭窄平行的树篱将田野与果园分隔开来,一直延伸至脚下的村落。今天,我们从北方前来,在布伦特东边逗留了一下。那里有一座巨大、垂直式的教堂,尖顶做工精美,附近还有一个大型教区。多年来,执事长丹尼森就是在这里,阐述一些让整个教会为之震撼的观点。我仍记得,他是一个身材矮小、充满激情、言谈幽默的人。他的兄长是教会发言人,也是《发言者评论》杂志的精神所在。我曾在议会上见到执事长,当时他正在发表着自己尖刻的讥讽。执事长身板很小,一副心满意得的样子,好像他是由一些难以征服的橡皮做成的,脚穿长筒橡胶靴,系着一条很短的围裙,散发出雄麻雀好斗的气息。他的演讲很给力,洋溢着糖衣炮弹式的敌意与荒谬夸大的吹嘘。他的这种谴责式的演讲常引得听者发自内心的大笑。此时,他仍以威胁的口气说,要是这个不悔改的世界仍执迷不悟,就会充满灾难与堕落,颇有牧师博伊霍恩的气势。
教堂本身很漂亮,里面有一条詹姆斯一世时代古色古香的走廊,墙壁则被很多充斥现代意味的壁画弄得面目全非。唯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那个充满魅力、洋溢着岁月气息的黄铜制的壁突式烛台,竟然被摆放在走廊长凳上被人遗忘的角落里。接着,我们赶到了布伦特圆丘下的村落,深陷的峡谷里簇簇丛林错落有致,别有风味。在一片被雄赤鹿咬过的羊齿植物的灌木篱墙间,我们吃着三明治。此时,一只友好的知更鸟跃到我们身边,大声叽叽喳喳,想要吃属于自己午餐呢!它的愿望被满足了。但是命运和它开了一个玩笑。一只身形瘦削的黑母鸡从门中迅速赶来,使劲踩扁食物,撕碎了知更鸟原本要实现的愿望。
闲逛一下附近的教堂,几乎都曾因各种利益而重建过,只有美轮美奂的卡罗琳纪念碑幸免于外。三个面壁皆雕刻精细,绘画入微。纪念碑中央矗立着一座笑容可掬、气盛意满的骑士雕像,蓝白相间的袖子,有几分褶皱,似揉摸了许久,有种优雅的味道,佩剑的饰带是深红色的流苏,做工精致;雕塑下面展示着一面旗帜,还有一个大鼓。在他左右两边,分列着他的两位丰满红润、姿色可餐的妻子。其中一位有着深蓝的眼睛,帽子有点随风飘起的感觉,脸上挂着微笑;另一位则显得很幽静,身穿棕色的精美外裙。看到詹姆斯一世时期一些精美的铁器,想着这些铁器过往支撑过巨大的枝形吊灯,现在则被毫无用处地储藏在小礼拜室里,内心泛起阵阵忧伤。世上真正能深谙宗教的纯粹主义的人,有几人呢?
逛完了这里,我们就起身往上攀登了。半个小时路程,我们就站在了顶部营地被青草覆盖的倒塌石方上。这些守卫森严的英式堡垒是如何建筑在这里的呢,让人不得其解。他们是不可能常驻这里的,因为从山脚汲水上来,颇费周折,而且这也要视乎雨水在小池塘储量的多少。除了之外,别无他法。这些堡垒可能只是在危险时充当避难的庇护所,保护老弱妇孺以及一些牲口。想象一下,这里曾是一个多么单调枯燥、肮脏污垢的地方啊!
站在山顶,景色尽收眼底。西边,匡托克斯山隐约可见,澎湃的潮水,由窄而宽,渐趋流向大海。威尔士山傲然耸立于航道之上,雾气氤氲,朦胧依稀。几艘大汽船隆隆起航,慢悠悠地驶向大海深处。南面,一片青绿的平原上,曼迪普斯山突兀而起;北面,威斯顿·苏佩·马雷小镇坐落在山坡间,一排排的乡间别墅,整齐划一;布里登的山脊,满眼灰绿。恬静的午后,可听到远处雄鸡的啼叫声,还有发动机驶过布里奇沃特路时马达的隆隆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