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当与这类似的嫉妒心理被理智之人放纵与鼓励之后,让周围的人都感到自己不良的脾性,这无疑是一个穷凶极恶的缺陷。最糟糕的是,这一缺陷通常在一开始的时候源于一种敏感与深情的本性;而且,这种嫉妒之心是朋友或是亲人们都应注意的,避免伤害到别人。原因很简单,倘若他们内心的这一“嫉妒恶魔”没有被唤醒的话,嫉妒之人一般而言都是极富魅力的。而倘若他们的猜忌之心一旦被激活,会让周围所有的人都变得不安、沮丧,急着想要找逃开的路,或是闷闷不乐缄默着。
对于他人比自身更为不幸的遭遇,我们志得意满的冷漠甚至暗暗窃喜的心态,是极为阴暗乃至邪恶的因子。某天,我沿着剑桥郊区的道路散步。在我前面的一个人骑自行车时发生了意外,摔倒在地。他的衣服被撕扯烂了,车子变形了,显得很古怪。更甚的是,他天生长着一副忧郁与闷骚的面容。他扶着自行车,慢慢地向城里走去,我在后面紧紧地跟着他。在接下来半公里的路程里,几乎每个看到他此般情形的人都难掩脸上的微笑,有人甚至大声发笑。虽然,我肯定那些见到此情形的人都是善意且幽默的。若是此人真的伤势严重,他们必定会上前给予帮忙的。他们见他只是有点形容不整、举止窘迫而已,他有可能受了一点轻伤,可能时间有所延迟甚至需要一些花费。路上的旁观者都清楚,他们肯定不愿意自己身处那般被路人嘲笑的尴尬的处境。但是,嫉妒心的本能,杂糅着活跃想象力的缺失,是那么的强烈,所以这样的情景必然会带给他们愉悦的心情。
无疑,这个事实可解释日常生活很多嫉妒心发作的现象。大多数人心中恐惧与羞耻的一面,都让他们不忍见别人的好运气,或是为他人的灾难而暗自悲伤。当然,对于与我们最为亲密的圈子里的人而言,这一事实并不能成立。因为与我们亲近的人,即便是那些我们并不怎么爱的人所身处的悲伤,都重重地压在我们的心头,或至少让我们心情不畅。若是一场“金雨”散落给他们,至少也会有一些溅射到我们身上。我还记得,在我还是个小孩的时候,有人对我说,我的一个弟弟获得一笔小额的遗产,因为这笔有争议的遗产是属于他与其他几个兄弟的,虽然最后并非如此。但我仍记得当时我的第一个反应——我现在必须要说,我为此感到耻辱——那种心理状态让人难以感到快乐。当时,我的那颗尚未开化的心灵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为什么是他,而不是我?”我并没有以最大的恶意来揣度人性,宣称大多数人都以听到身边的人发生不幸为乐,但当时所勾起的情感却并非纯粹的悲伤。即便是最为善良的人,当听到灾难并没有降临到自己身上的时候,都会油然而生一股飙升的安全感,或至少是某种感恩的情感。但是,真心为熟悉之人的成功或是好运而感到高兴,这彰显了一种真正的大度与善良的品格。我们多数人在这方面都是需要自律的。深思之时,倘若感觉对于别人的成功闷闷不乐,对于他人的灾难不见忧伤,就很有必要去培养一种羞耻感与自我鄙视感。与人同欢,与人同悲这一信徒般的戒律绝非陈词滥调,而是一个基督徒行为举止真正与亟须的箴言。
当然,所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只是性情的问题。总是拿“我就是这样子的啦!”这句话来自我解脱是很危险的。关键的是,要知道如何去破除“旧我”,如何去做出改变!
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他到一位名人家拜访的经历。他在客厅里看到了主人的妻子以及同她住在一起的未婚妹妹。她们俩都是很有天赋、富有成就与性情开朗的女性。他们三人进行了很有趣的对话。突然,楼下的前门被打开,又被“轰”的一声猛然关闭了。这两位女士沉默了一会儿。妹妹马上找个借口,走出了房间。过了一阵子,她回来了,脸上带着很勉强的微笑,低声地对主人的妻子呢喃着什么“他说他没有茶了,也许……你到楼下去看看吧。”妻子就下去楼下,出去了几分钟。她回来之后,瞄了几眼自己的妹妹。妹妹再次借故走出了房间。所以,大家都变得毫无心思,对话也断断续续的。我的朋友觉得最好还是尽早离开为好,就说声道别,深觉自己的离开是一种解脱。他对我说,回想起相似的情形不断地重复,内心倍感压抑。那位妻子的丈夫无疑是一位情绪之人,有点儿嫉妒、有点儿恼怒、有点儿自以为是,他的不满就像一片乌云,沉沉地压在心情愉悦的妻子头上。倘若事情不如他所预期的,就会变得恼怒。与此同时,若是别人注意到他情绪的变化,或是觉得别人笑话自己、摆布自己的时候,他会变得很烦恼。在这些例子里,最让人感到不安的,是在一个原本可以创造和谐气氛的环境下,这种性情愚蠢地浪费着我们的幸福感与平和的心态。但是,这种情形并不少见,原因只是缺乏一种自律罢了。
对于拥有这种性情的人而言,唯一的希望,就是他们必须要在人生早年就意识到这种性情所能造成的不幸,并下定决心,无论内心有什么感觉,都要表现出礼节、正当与善意。但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一大障碍,就是生活中最为琐碎的事情常常不断激发出内心不安分的猜疑。就嫉妒之人而言,他们心中有一股强烈的自满之感,觉得能够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或是思想上的震撼。但是,这种所谓的影响力是很卑鄙与自私的。最糟糕的,是人们对他人身上所展现出这般举止表现出的鄙视与谴责,但是对自己做同样的事情却觉得“出师有名”,同时,还对自身超级敏感的骄傲性情没有一点的鄙夷之情,这才是最要命的。
自怜有用吗?
大家都熟知那喀索斯的故事吧。当他在林间的泉边饮水时,看到自己在水中倒影,竟为自己的美丽所倾倒,将自己短暂的余生都用于自我欣赏。这个寓言故事彰显了志得意满的虚荣心。但自人类感知到自我意识之后,就想方设法地以巧妙的方式来进行自我欣赏。现在,不止那些伪善之人乐于展现自己的高尚之处,而且那些官员也陶醉自己的谦卑与卑微的公众形象。这与中世纪人们那种忏悔的故作悲伤之情是截然不同的。当时,诸如柯克斯托尔修道院院长图尔吉斯尔斯就是代表人物。在今天看来,他为自己的所犯的罪孽表现的悲伤似乎过于夸张。一本年代久远的编年史曾这样记载:“他的懊悔之心是无边的。在平常谈话的时候,他也难掩自己的泪水。而在祭台庆祝的时候,他更是难抑眼眶里打转的泪水,与其说是暗自垂泪,还不如说是挥泪如雨。因此,几乎没人会在他面前谈论关于宗教的话题。”让人不解的是,在历经九年这样的“梨花带雨”的规则之后,柯克斯托尔修道院的其他僧侣们觉得,还是要让其他更有才干的人去担任他们的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