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追随本心:回荡世纪的剑桥哲思
9113600000014

第14章 心的惘惑(13)

当我们对别人越信任,怀着尊敬与平等的态度去聆听别人的观点,这对我们会更好一些。任何人都不可能对生命以及这个话题形成一个完整与全面的判定。唯一解决的途径,就是权衡与综合别人的观点。知道那些自己尊敬的人,即便是不尊敬的人在所有重要的话题上,都持完全相反的意见,这对我们也是有益的,可以让我们的精神为之一振。某天,我经历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我回到伦敦,与一群读者进行交流。我后来得知,他们都读过我写的一些书。我只能说,这是我的一次最为自在与鼓舞人心的体验了,不仅因为我对自己的演说感到满意,而是因为自始至终,我都觉得自己身处于朋友中间,大家都以简朴的善意与笑脸相对,我没有见到任何人脸上挂着不悦的神色。这样的场景并没有让我觉得自己成为一位先知或是老师,而只是让我感觉到,大家是在极为自然与简朴的友情这一基础上展开交流的。我的朋友们都准备着聆听我所说的话,而我也尽力去满足他们的要求。我所收获的,远比自己付出的更多,因为我们在一种被古老的祈祷称为和平的纽带中相遇,在极为朴素的人性下相遇。

我深信,人与人彼此间的猜疑与不信任真的是一种古老且野蛮的情感,一种原始天性的遗传,可追溯到那个每个人都赤手肉搏的年代。但是,我们现在迈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必须准备着付出自己的所有,而不是单纯地索取自己所需。时间与空间的法则不允许我们去与所有人打交道,但我们可以试着相信,自己在有限的范围里所遇到的情感与善意,正在四面八方等待着我们。当我们走出了自身的局限,向陌生的朋友伸出双手,会让自己变得更加美好。

第六感靠谱吗?

不久前,我坐在一张手扶椅上阅读一封信,左手边的一位朋友正在伏案写作。我说:“我刚刚收到乙君一封很有趣的信。”他双眼盯了一下我,似乎十分惊讶。我说:“怎么了?”他回答说:“这真的太神奇了。我已经几个月都没有想起乙君了。但刚才你还未说出他的名字之前,他突然闪过我的脑际。”

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一个让人震惊的例子,无论是朋友或是熟人之间,无需任何言语就能直接进行思想交流的情形。一般情况下,我所经历的这种情形,都是发生在毫无缘由地想念某个朋友,也许好长时间都没有联系了,但在第二天就收到此人的来信了。但这种情形发生的频率在亲密之人身上更高。许多人都会有样的感觉,即在与朋友交谈的时候,时常会揣摩他即将要说的话语。无疑,后者出现的部分原因是因为熟悉朋友的思维习惯,也算是一种无意识的感知吧。

我想,任何关注“精神协会”研究的通情达理之人都不会怀疑这种力量的存在。现在科学管这叫心灵感应,虽然其存在与发生的条件,我们仍知之甚少。要是一些人专注于某些预想的物体,然后描述给那些具有心灵感应能力的人,后者能准确无误地描绘出这些物体,虽然他也不清楚自己所画的东西代表着什么。有一个试验的记录曾登在报纸上,我想这个试验是让人信服的。试验是这样的:一群人都同意要再现一些物体,一个女孩引入作为媒介。某个时刻,她在纸上所画的东西就像甜瓜,系着细长的茎梗,然后,她在纸中心附近画了四条平行线。接着,她有点犹豫,但最后还是在甜瓜两边的横线之外画上了两个大写的“S”。女孩不知道这些图画代表着什么。但是背后的谜底是小提琴。甜瓜与茎梗代表的是乐器,四条线则代表弦,而大写的“S”则是刻痕,因为刻痕的形状大约就是如此。为了产生共鸣,所以小提琴放在弦线两边。人们可以想象那些不知道谜底的参与者在得知结果之后,内心的想法:这是小提琴,这是手把,这是弦线,这是两个刻痕,就像“S”在弦线两边。关键的是,虽然潦草的字迹本身难以辨认,但是一个乐器最为显著的特征还是粗略地描绘出来了。

这个试验本身并不如之前的电话与无线电报那般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一百年前,要是某人预言说人的声音能通过电线穿越大西洋,或是在没有任何电线连接的情况下,在异地通过接收器收到发射到空中的电报信号,那么此人必然会被视为荒唐可笑的异想天开者。要是心灵感应的法则能为人们所探究,那么说不定在以后的某天,人们在相隔一定的距离,也能在没有视觉或是听觉的信号情况下,进行思想上的交流,这也不是不可想象的。某人死去的时候,影像会浮现在他的朋友心中,这一“重现”的现象不容科学家们去质疑,显然,这预示着某种能量的存在。我们还不知道这种信息交流所依赖的媒介,也不了解这种交流在何种状况下才具有存在的可能。但是,某些和谐与怜悯的思想似乎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基础,就如正常接收无线电报都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存在基础。

当人类第一次进行电的试验时,出现了一系列的零碎现象,比如出现闪光,琥珀在猫背皮上摩擦会产生电火花,这些现象都是如此熟悉,但却又难以解释。没有人将这些现象归结为相同的一个常识,也没有人想过将这些能量转化为人类所用。要是有人暗示说,从琥珀的摩擦中所获得的能量,终有一天能驱动引擎,点亮房屋,让信息从大洋彼岸两边迅速传递,那么此人必然会为视为天马行空的梦想者。现在看来,这些现象都是再熟悉不过了,就如国民的运动一样,恐慌如闪电在人群中散播出去。话语的治疗影响,催眠术的作用,这些都可能是某些广泛存在的精神力量。对这种精神力量的深入研究可能对人类的进程起到极为重要与深远的影响。我毫不怀疑,此时我们正处于一个探索未知精神领域的前夕阶段,探索的结果可能会最终改变人类的心灵发展与促进人类的进程。但另一方面,我想这方面的探索研究最好还是留给那些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们,这并不是一个业余者可以涉猎的领域。任何怀着神秘主义的恶意干预,想着通过一时本能兴奋的“捷径”,或是精神层面上轻率的试验,在我看来不仅是冒险的,而且是极为危险的。这就像懵懂的小屁孩拿着具有腐蚀性的酸性物质或是致命的毒药在玩耍。诚然,一个心智脆弱与轻信之人很容易沉迷于这些臆想的情感之中,这可能摧毁他的智慧与生活的快乐。无论这是一种什么力量,现在还是显得那么的神秘,但它们存在的条件某天可能会被获知与界定。这种力量现在还未能确定是何方神圣,但它们的存在却是毋庸置疑的。我本人深信,那些缺乏基础科学知识而又敏感的人们宣扬的所谓精神现象,都只是在瞎搞,这样的行为本身就是心理病态的症状与原因所在,应该尽力去抵抗与遏制。另一方面,我想要向那些观察细致与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士表示敬意,他们怀着极为认真的态度去研究所能获取的一切证据。

但另一方面,有些性情特别之人并非为了去获得这些经验,而只想忠实地记录下来,这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诚然,若是某种奇妙的精神体验降临到一个理智与正常之人身上,那么,他完全有必要去仔细地记录下来,然后寄给精神协会这样的机构,让他们去做专门的分析。

我深信,正如这个地球存在着一种物质的联系,所以,尘世间任何物质发生轻微的位移,都会对整个空间产生实在的影响。也许,还可能存在某种精神上的联系。因此,我们脑海闪过的每一个念头或是思想,都对整个精神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再也不能因为肉身的桎梏而限制思想的漫游了。当然,我们还是会感到自身个体的存在,但是每个人的身体结构都在散发出一种自身没有意识到的吸引与颤动的物质。要是我绕动一下手指,这个世界就与刚才不一样了。而在精神领域内,亦是如此。要是我的脑海泛起一个善念或是恶意,那么其带来的恩惠或是灾难则并不仅限于我。这种思想就像一层涟漪,无论多么的不起眼,都会缓缓地泛过精神之海的尽头。意志、冲动、思想乃至祈祷的作用限制,我们都还不熟悉,但无论我们的思想或是祈祷看上去多么没有结果,但其泛起的震颤还是在肉眼看不见的空间里飞逝,穿越永恒的精神维度。我们不敢说所有的祈祷都会在现实中得到灵验,精神与物质的交错着实让人捉摸不透。但这种精神力量的作用则是不会消退的,无论这是何种作用。倘若世上最为寂寞的灵魂,身体饱受病痛躺在病榻上,精神混沌之时,向夜空无声地祈祷了一个心愿,那么这个世界就与没有祈祷之前不再一样了。

为啥要嫉妒?

“嫉妒”一词在过去300年间改变了其原本的词义,被染上了一种灰暗的色彩,特别是在情感方面上。例如,我们称一只狗很有嫉妒心理,意思就是这只狗对于主人给予其他狗儿的注视感到怨恨,甚至是当主人对别人表现出关注也会感到闷闷不乐。要是说某人很有嫉妒心理,就是指此人希望他或她所处圈子里的人都只关注他。这个词无疑隐含着卑鄙、罪恶与让人厌恶的内涵。有时我不禁会为此词竟然出现在《圣经》里,用来形容上帝感到不解。例如,在《十诫》里的第二诫中,“你的主,我,就是一个有嫉妒心的上帝”。此处,此词用来表达上帝对偶像崇拜的愤怒。而当以利亚①使用此词反对太阳神崇拜时,并没有包含任何个人愤懑之情。时至今天,“嫉妒”一词仍可表示这种特殊的情感。当某人对他人比自己更加成功表示“眼红”之时,即是表达这层意义。但是,当人们对他人使用此词时,无一不蕴涵着对他人可憎可悲的道德软弱的叱责之情。这个词竟然使用到形容上帝身上,实在让人遗憾。诚然,要想表达某种神性的意义,却又不借助指代人类情感的手法,这是很难实现的。有人会说,在这个特例里,人们只需一个简单的解释即可。但是,对某个表达方法熟悉的人并不总会为对此感到陌生的人提供一个解释。事实上,人们默认了这个词在《圣经》中形而此词在形容人的时候,几乎都带有一种让某人感到耻辱的内涵。

①《圣经》中的希伯来先知。容上帝。

嫉妒之心与智趣及理智所衍生出的缺陷,只是人类动物本性的残余。诸如虚假、伪善、不敬、犬儒等缺陷,皆因错误使用理智及想象所致的。但嫉妒就如野兽般的缺陷,是一种自私与怨恨的念头,不忍见别人获得自身所无法享受的东西。有时,这种嫉妒之心不止于此。当深陷妒忌的泥潭之中,就不愿见任何人感到快乐,即便自己感到快乐。也有某些人在给予他人帮助之时,附加的条件让本应的优雅荡然无存。更糟的是,有些人会向别人的欢乐泼冷水,贬低或是淡化他人的成功。一个最为著名的可笑例子,当属布朗宁夫人①的父亲——巴雷特先生了。巴雷特是一位深爱着子女的人,他希望能得到子女们的爱,以至于不愿看到他们去关心别人。他拒绝女儿的婚姻,理由是女儿会离他而去,而这样做是缺乏感恩之心的。当布朗宁夫人知道父亲是不可能同意她与那位诗人的婚姻时,就与布朗宁私奔,跑到意大利去结婚,希望父亲有朝一日会原谅自己。但是,巴雷特从来都没拆封过她寄来的信件,拒绝见她,冥顽地守着自己执迷的信念。这给布朗宁夫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但她却始终能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这一切,笃信任何人都没有阻挡他人获取幸福的权利,或是否决他人拥有婚姻之爱的至高权力。在这个例子里,巴雷特先生的嫉妒之心可说达到了偏执狂的程度。也许,时至今日,我们还是不可能以某些心理或道德扭曲的缘由,而去原谅某人在性情上如此不顾一切地沉湎于有害的习惯之中,尽管此人其他方面表现得很理智与健康。若是某人一直以来都以某种伪装的举止行事,不仅违背原则,还与自身更高的目标与愿望背道而驰,但人们可能还会原谅这样的人。但就巴雷特这个例子而言,他似乎从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是毫无意义且蛮不讲理的,也没从觉得应该要以伦理或宗教等原则来约束自身的行为举止。

①指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伊丽莎白·巴雷特·布朗宁,1806—1861),英国著名女诗人,布朗宁之妻,代表作有《葡萄牙十四行诗集》等。

当看到嫉妒在低等动物身上彰显之时,那种景象有某种近乎悲哀的美丽之感。我的一些朋友都豢养了极有感情与忠诚的柯利牧羊犬。其中一只小狗的女儿“结婚”了。当它的第一个小孩出生后,它带着自己的小孩返回娘家来“省亲”。但是可怜的罗沃无法了解眼前所发生的一切。一只让人讨厌的小家伙,一点儿都不像狗样,只会吃喝拉撒,无法与它一起玩耍,与它一起散步,或是为它扔棍子,但却吸引着众人的目光,让家里人都围着它团团转,打破了原先家庭的和谐气氛。在尝试获得他人关注目光的努力无果,连续几个小时远离那群兴奋的人群之后,它就摇摆着尾巴,嘴里叼着棍子与信封,挤出可爱的表情希望能唤醒他人的漠视。直到最后那个“低能儿”被放到沙发里,它跑过去轻轻地咬了一下“低能儿”的手臂,但这足以证明了别人不应该忽视它的存在。庆幸的是,我的朋友意识到他们不应该顾此失彼。他们不仅没有揍罗沃一顿,或是让他滚开,而是给予它足够的关注。罗沃的寿命很长,成为一只宠物狗,也与当年那只曾让它厌恶的小狗成为了友好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