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古墓疑云
9106400000006

第6章 中国卷(6)

楚平王的使臣见到了伍尚,说:“你父亲是耿直忠诚的大臣,楚平王现在已经查清事情的真相,知道你父亲没有谋反,所以,现在已经被赦免了,而且大王已经封伍尚为鸿都侯,伍子胥为盖侯,楚平王让你二人到郢都领赏。”

伍尚、伍子胥接到父亲的手书后,立即明白了楚平王的用意,伍子胥对哥哥伍尚说道:“我们去了只是落入楚平王的圈套,父子三人同死,根本救不出父亲来,有何益处?不如你我逃到其他国家再图将来为父亲报仇。”

伍尚说:“我怎会在乎封侯呢?我只不过是十分想念父亲,我知道楚平王拿父亲做诱饵,想让我们自投罗网,如果不去见父亲,我们就会违背了对父尽孝的礼节。所以,为父尽孝的事情我来做,而为我们报仇雪恨的任务就交给你了。”伍尚说完就和伍子胥挥泪而别。

伍奢在牢中得知伍子胥果然不肯来,不由得长叹道:“楚国从此有难了……”

伍子胥逃出楚国,得知太子建正在宋国避难,于是前往宋,打算辅助太子建从宋国借兵夺回楚国政权。不料当时宋国正发生政变,内乱不止。向宋国借兵恐怕是遥遥无期了,于是,伍子胥跟着太子建转投郑国。郑定公出于本国利益,利用太子建急于借兵的心理,偷偷设计害死了太子建。然后威胁伍子胥要帮助他灭掉楚之后平分楚地。伍子胥觉得他只是要为父兄报仇杀了楚平王,而不是要灭掉楚国。所以,伍子胥不愿意这样做。

随后,伍子胥保护了太子建的儿子胜乘黑夜逃出郑国后,白天躲藏,晚上赶路。雪上加霜的是,胜毕竟只是一个少年,经过这段日子的亡命奔波,已经劳累成疾行动不便。几天后,他们来到吴楚两国交界的昭关。然而,关上的官吏盘查得很紧,伍子胥想不到什么计策,最后他愁得一夜间头发都白了。也许真的是天无绝人之路,在这时,他们遇到了一个好心人东皋公。

东皋公有个朋友,模样有点像伍子胥。东皋公让他冒充伍子胥过关。守关的人逮住了这个假伍子胥,而那个真的伍子胥因为头发全白,面貌变了,守关的人认不出来,就被他混出关去。伍子胥出了昭关,害怕后面有追兵,急忙往前跑,前面却有一条大江拦住去路。伍子胥正在着急,这时江面划来一条渔船,一个打渔的白发老翁主动把伍子胥摆渡送过江去。

过了江,脱离了危险,伍子胥感激万分,摘下身边的宝剑,交给老渔人,说:“这把宝剑是楚王赐给我祖父的,值一百两金子。现在送给你,也算是略表我的心意。”

老渔人说:“楚王为了追捕你,出了五万石粮食的赏金,还答应封告发人大夫爵位。我连这些都没有放在眼里,难道会要你这把宝剑吗?”

伍子胥连忙向老渔人赔礼,收了宝剑,辞别老渔人走了。

伍子胥带着胜,沿途乞讨,进入吴国棠邑。吴公子光乃是伍子胥旧识,他将伍子胥引见给吴王僚。吴王僚听过伍子胥的名声但是不知道他的本事有多大,所以只封伍子胥为上大夫。

过了一些时日,伍子胥发现吴王并没有真正重用自己的意思。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自己不受重用的原因竟然是因为公子光在吴王左右屡进谗言的缘故。

原来,公子光并不想伍子胥为吴王所用。为人机敏的伍子胥进而醒悟公子光有篡位之谋。于是和公子光说:“只要你答应将来为我发兵楚国,我可以帮助你顺利夺取王位。”公子光一口答应了。

随后伍子胥推荐了大力士专诸去行刺吴王僚。公子光送给专诸一把削铁如泥的匕首,匕首叫鱼肠剑,只有三寸长。在刺杀死吴王僚后,公子光自立为王,称为吴王阖闾。

吴王僚的儿子庆忌,当吴王被刺杀后,躲藏在卫国。为了断绝后患,伍子胥亲自派勇士要离给阖闾,要他刺杀了庆忌。刺杀成功后,伍子胥成了功臣。

于是,伍子胥请求阖闾发兵攻楚。吴王阖闾却推却说,“现在,我还缺少一个领兵的大将。”

伍子胥说:“我有一个多年的故交,叫孙武,齐国人,他行军布阵,运筹决战的能力可以说当世无双,我愿意请他来为您效命。”

吴王大喜,礼聘孙武来到吴国。

过了不久,楚平王病危,临死前楚平王召集群臣:“我死后,由公子轸即位,他年纪尚小,你们要好好辅助,我杀了伍奢父子,现在伍子胥在吴国,他肯定不会善罢甘休要来为父报仇的,你们一定要防范吴国啊。”楚平王死后,公子轸即位,人称楚昭王。

伍子胥在吴国得到楚平王的死讯后,放声大哭。他恨楚平王死得太早,他不能亲手砍下楚平王的人头,来为父亲和哥哥报仇。

四年后,伍子胥终于劝说成功阖闾去攻打楚国。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拜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亲自率领大军,向楚国进攻,一路取得胜利,一直打到楚国的都城郢都。

伍子胥回到楚国郢都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打探楚平王墓在哪里。但是,因为楚平王死前怕伍子胥会挖掘他的陵墓,所以告诉他的儿子,在自己下葬后,一定要把知道自己陵墓方位的工匠全部杀掉来防止伍子胥报仇。伍子胥四处派人打探楚平王葬在哪里,但是都毫无消息。

最后,伍子胥派人把弃城逃跑却被抓住的楚昭王带上来审问:“快说,你父亲那个老昏君到底葬在哪里?如果不说我就杀死你!”

楚昭王说:“我父王已经死了那么久,他的身体早已经腐烂消失了,我父亲杀你父兄是他的过错,人死不能复生,还是请你放过已经在黄泉的人的尸骸吧。虽然你不能报仇雪恨,但是父债子还,你对我父亲的怨恨,我来偿还吧。要杀要剐,随你的便。我无话可说!”

伍子胥看楚昭王什么都不肯说,怒气冲冲地叫人用鞭子拷打楚昭王。最后,楚昭王终于忍受不了痛苦,告诉了楚平王埋葬在东门外廖台湖处。伍子胥立即提着楚昭王到了廖台湖处,让昭王指名了下葬的具体地点,然后挖出平王的棺木。

过了三个时辰,士兵终于把棺木挖了出来,伍子胥看到这棺木是上好木材所制,且密封极好,所以,士兵们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棺木却仍是纹丝不动。

“走开,我来!”伍子胥生气地喊道。只见他“嗖”的一声从腰间抽出一把宝剑:这宝剑可谓削铁如泥,乃是伍家祖传之宝。他举起宝剑,将一腔悲愤化作无穷力量,砍了下去,原本极为坚固的木材在剑下显得不堪一击,剑落之处,木屑乱飞,七剑落完,棺板尽去。

经过一番刀斩斧砍,一具尸体终于呈现在光天化日之下。这具尸体由于埋了一段时间了,已开始腐烂,面目也有些模糊。但伍子胥一眼就认出这正是他不共戴天的仇敌:楚平王。

所谓仇人见面,分外眼红,伍子胥看到了楚平王的尸体,多年的怨恨涌上心头,不禁怒气冲天,他一脚踏在楚平王的肚子上,右手拎起楚平王的人头,眼睛盯着楚平王的脸,讥诮地说:“看看吧,是谁听信了奸臣的谗言啊,不明道理就杀了我的父亲和兄弟啊?是谁让他们含冤至始不能瞑目啊?想不到楚平王,几年后你会落到我的手里,虽然你已经死了,但是我绝不会轻易放过你的。”

说完,伍子胥就抽出自己的九节铜鞭 一下,两下,三下……五百下。直抽得楚平王的尸体肉烂骨碎。鞭挞完楚平王后,伍子胥还不能息灭心中的怒恨,他提着楚昭王来到江边说:“我父亲和哥哥被杀后竟然被你们抛尸到深江中,现在作为害死我父兄的仇人,我也会让你们尝尝这个滋味。”

说罢,伍子胥就把楚昭王和费无忌杀死投掷到江里祭奠父亲和哥哥的在天之灵。看着仇人的尸体被抛弃到江中,伍子胥嚎啕大哭:“父亲,哥哥,我终于替你们报仇雪恨了,从现在开始,你们终于可以安息了。”

武夷山高有悬棺

武夷山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逐步形成了国内外绝无仅有的“古闽族”文化和其后的“闽越族”文化,绵延二千多年之久,留下众多的文化遗存。而其中最让人为之着迷的是武夷山上的悬棺。

武夷山曾属瓯地。古时有过闽瓯、越瓯等称,秦汉之际又分为东瓯、西瓯,武夷山则属于瓯人的活动中心。春秋末期,西迁的西瓯人统一了岭西,延续至今的就是壮族。而壮族自称自己是“疍人”的后裔。

关于壮族的起源,还有个原始故事:说是一位孤独的老太,收养了一个短尾人。她死时,这个短尾人刮起了一阵狂风,把老人的遗体送到了悬崖之上。因为,短尾人是不凡的龙子,他每年三月三都要来扫墓;因此,形成三月三的歌节。

这是关于瓯人的故事,说明了瓯地武夷山的悬棺葬俗似有很密切的联系。“龙子”是疍人的自称,这个短尾人就饱含了疍人的图腾崇拜印迹。宋代的祝穆曾经写道:“混沌初开,有神星曰:圣姥母子二人来居此山。众仙立为皇太姥圣母。”

圣母也是“幔亭招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母子两人居于山中,与上述那个故事中的主人翁不正恰好对应么?同源于古越疍人——“疍”的侗族,最崇奉的神就是“去世了的祖母”,都带有明显的母系社会的痕迹。这故事中所表现的葬俗,其实是出于后人对先人的崇敬,也就像人们所普遍猜测的那样,极受族人尊敬的人物,才可能享受这种礼遇,因为这种祭奠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

这种葬俗必然与当时武夷民族意识有关。郭沫若先生考察时曾提出,这是一种属于天葬的葬式。武夷山曾有“悬棺数千”,那时,悬棺可能布满了山中大小、高低的各岩壑,免受风雨之侵大概是最基本的条件。为什么要把它高搁在悬崖绝壁之上?

有的人提出,这是为了表达后人对死者的虔敬;有人提出,是部落酋长为了显示身份、显示势力、显示与众不同的一种方式,其中也有子民们臣服的意识;有人以为这是为了保护尊者的遗体不受野兽的侵扰,以保佑亡灵平安无恙;有人以为这是古人山岳崇拜意识的体现,是为了使亡者的幽灵更便捷地升入天国等等……

那么,武夷山上的悬棺葬俗对其他地方的殡葬风俗有多大影响呢?武夷山作为悬棺葬俗的发源地,为学术界所公认。随着武夷人的迁徙、文化的交流,这种葬俗竟波及到南方的十四个省、区,成为我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它的影响甚至波及到东南亚。

武夷悬棺葬俗可追溯至夏禹时代,这种葬俗在春秋、战国时候的江西贵溪得了充分的发挥,留下了许多遗物,有的仿屋宇造型,还出土了大量先进的纺织器材及织品,与武夷先民高度发达的纺织技术可谓一脉相承。

先秦时同属瓯地的浙江省的临海在东汉时还有悬棺葬的习俗,是安家族人所尊奉的习俗;而在台湾都兰,也有属于先秦时代的岩棺遗物;湖南有楠木洞,石缝中有船,俗称仙人所居沉香船的地方;贵州安顺有牛角苗者,“人死,用棺以窑藏,挂于岩上”的风俗;而这种悬棺葬俗,在四川分布最广。三峡有所谓“兵书宝剑匣”;在龙河两岸,随处可见“凿岩为穴,置棺以葬”的岩棺;在小三峡一带则又可见以栈悬棺;而珙县境内现存的悬棺之多可谓全国之最。

近年来,考古人员又在武夷山东部的松溪县,发现了一个“棺木洞”,内藏三四百具明清时代的棺木。由于数千年的发展,这种葬俗文化的内容因而显得格外丰富。棺形由船简化为似屋、似函、似臼,以至普通棺具。

武夷船棺以其神秘性和独特性吸引了千百年来的无数过客。它的形制是什么样的?考古人员在武夷山的观音岩取下的一号船棺残长3.54米,宽0.56米,高0.78米,棺内空长2.16米,棺的头部和尾分别向外延伸,各有一洞,棺底两端向上翘,有明显的船形。棺盖头部伸出,头略翘。那么,这样沉重的船棺又是怎么放进山洞里的呢?

《晋安逸志》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说:一个叫游三蓬的青年是秦国人,年少的时候就成为了孤儿。一天,游三蓬正在和弟弟打渔,在一个叫泊梅溪的渡口遇到一个请求渡船的老翁,老翁穿着破烂,游三蓬问老人想坐船到哪里去?老翁回答:“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将大宴群仙,所以我要参加宴会,不知道你们想不想跟我一起去呢?”兄弟两个听到老翁说的话,很高兴地答应了,老翁就让兄弟两人闭上眼睛,坐在舟中不要睁开眼睛,兄弟二人闭紧了双眼,听着耳边想起了大风,感觉就像在飞一样。不一会,老翁叫他们睁开了眼睛,而他们则已经到了很远的地方了。

武夷民间还传说“有个仙人乘舟渡月而来,船马上就到达地面了,结果被一个女子看到了,于是,仙人就变成白鹤飞走了,而把船留在了这里”。

同样盛行悬棺葬的四川珙县,传说是神鹰变成黑衣力士用手托举升上陡壁。三峡附近则传说:“昔人于江上斗龙船,忽飞起置今处”,说是自己飞上去;广西则记载:“人谓神巫有奇术,能将棺木深夜飞升……”;《太平广记》中则写道:“或风雨之夕,闻人马箫管之声,及明,则有棺椁在悬崖之上。”这些故事,其实都是人们对这个千古之谜百思不得其解之后的附会。传说毕竟只是传说,它代替不了事实,也代替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

严峻的生活,强悍的习性,独特的信仰,再加上他们的勇敢和智慧,武夷族的先人为了让死者享受永久的冥福,他们在峰峦沟壑间,举行了一次又一次隆重的葬礼,在武夷山上留下了这些永恒的祭奠。所有放置船棺的洞穴,上到峰顶,下至崖谷,都至少有数十米之遥,而所处的峭壁大多陡峭,而令人们根本就无法攀援。武夷族先人是用什么方法将船棺放进岩洞之中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