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古墓疑云
9106400000005

第5章 中国卷(5)

大约在周武王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一位叫法阿门的年轻书生笃信佛教,他除了自己礼佛敬佛之外,还设坛讲习,教化众生。同时又上书周天子,演化佛教、弘扬佛法。

周天子认为法阿门以异端邪说妖言惑众,下令将其缉拿,并砍去其手脚、舌头、眼睛、耳朵,将其处死。此事传到临终前的释迦牟尼佛的耳朵里,释迦牟尼被法阿门普救万众生灵的事迹所感,为让佛光普照天下,佛法震慑人心,佛祖对他的国王阿育王说:“我死后,你将我的身体断成四万八千块,一块送往东土周朝法阿门的故居处吧,其余分到世界各地。”

释迦牟尼圆寂后,阿育王遵照释迦牟尼的遗嘱,差鬼将把佛指舍利送到法阿门所住的美阳村,佛指舍利送达的当夜,法阿门诵经的地方瞬间耸起一处几十丈高的宝塔,塔底洞穴金光耀眼,水银池上泛有一艘金船,船上金莲花丛中置宝匣,匣内珍藏一枚佛指舍利。正是因为这一传说,所以人们将本名为阿育王寺的寺庙改称为法门寺。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发展中,法门寺曾经随着朝代的更迭、佛教的兴废而起起落落,盛衰交替。

在唐朝时期,由于唐王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佛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唐代的法门寺由于佛指舍利的缘故,被视为皇家奉佛的总道场,备受尊崇。朝廷花费巨资,几经扩建,终于使其成为古代中国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宗派和僧人都堪称最多的皇家寺院。佛骨迎奉制度的确立,更是奠定了法门寺的特殊地位。

由于当时的统治者认为定期迎送供养佛骨会令国泰民安,从唐太宗贞观五年开启法门寺地宫,供养佛骨开始,形成了“三十年一开”的制度,亦即每隔30年举办一次盛大的迎奉佛骨舍利大典。在唐代200多年的存续期间,先后有8位皇帝6次将佛骨迎进皇宫供养。

不过,在举国一片礼佛声中,也有反对的声音。唐宪宗年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向皇帝呈上了他所著的一篇《谏佛骨》,并建议“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

唐宪宗看了这个奏疏,大为震怒,韩愈差点因此掉了脑袋。后经诸大臣解劝,韩愈才被免死而被贬到潮州,出任刺史。韩愈的那首著名的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即是在前往潮州,途经蓝田关时所作: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敝事,敢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必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唐朝中期的佛教出现了持续稳定繁荣的局面。唐王室与佛教界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密切与频繁。

公元840年,唐武宗李炎即位,改为会昌纪元。繁盛一时的大唐帝国进入晚唐时期。随着政治上的腐败,中唐以来连年的战乱,各地的寺院渐渐失去了原先神圣的庄严气象,僧尼队伍鱼龙混杂,各派之间矛盾重重、尖锐对立。而且当时僧人中多有达官显贵,或者交结权贵以势欺人的也不在少数。寺院经济空前发达,僧侣阶层与皇权政治形成了严重对立。

唐武宗即位后,崇奉道教,加上宰相李德裕也是个道教徒,又因为佛教僧侣们本身存在的许多积习,使得佛教的繁荣气象每况愈下。唐武宗本人偏好道术,排斥佛教。他在位之时,正逢“三十年一开”地宫,奉迎佛骨之时,他不仅摒弃旧制,而且不再礼迎佛骨,还在公元854年颁布了一系列灭佛诏敕,在全国范围内大动干戈。数以千计的寺庙被毁,与佛教有关的数万建筑也难逃厄运。寺院财产被没收,大批僧人被迫还俗。从此,唐朝佛教开始走向衰败。

继武宗后,登上皇帝宝座的是他的叔父宣宗。这位皇帝早年曾过着四处流落的生活,有时甚至寄宿于寺院,接受僧侣们的施舍。所以宣宗即位后,带着他报恩的心愿,重新下诏试图恢复佛教从前的盛况,持续六年之久的会昌法难宣告终止。唐咸通十四年,唐王朝最后一次举行奉迎佛骨大典。在将帝后王公供养的金银器物、绫罗织锦、法器、宝函等物品与佛指舍利一同送入地宫后,封闭了地宫。至此,佛指舍利湮没千年,历代封建帝王奉迎佛骨的仪式也到此结束。

随着由唐而宋,朝代更迭,长安城失去帝都地位,法门寺昔日皇家道场的风光也随之不再。

转眼历史到了近代。又发生了一起让人难以忘记的法师为保护法门寺而自焚的悲剧。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红卫兵进入寺院,开始了“破四旧”行动。他们毁殿堂,破佛像,焚经书,砸石碑。还要挖地宫取宝。当时的法门寺住持良卿法师深知地宫所藏何物,但苦于无良策保护地宫。在红卫兵掘进迅速,挖出深坑时,前殿传来着火的声音。众人奔去观看,只见浓烟烈焰中,端坐着身披绦红袈裟的良卿法师,他以衰老之躯,合掌安坐火中,平静地让自己化作了灰烬。而被此情此景震慑的红卫兵们再也无心挖宝,一哄而散。良卿法师以自己的身躯保护了地宫,保存了佛舍利。

1981年8月4日,法门寺真身宝塔在承受了千年的天灾人祸、风雨剥蚀之后,再临劫难。在连绵的淫雨中,塔身突然由纵向一劈两半,一半轰然倒塌,堕于尘埃,另一半微微弯曲,兀自挺立。

1985年,陕西人民政府做出决定,由省、市、县各级政府共同出面,拆除残塔,重建真身宝塔。继唐、明两代重修之后,宝塔的第三次重建宣告开始。

1987年初,由陕西省文物局组成的考古队,开始清理明代宝塔地基。同年4月,覆盖地宫天窗、当时已成碎片的方形石板被移开,封闭千年的地宫石门被打开。一度被世人遗忘的地下宝库冲破千年的黑暗,大放异彩。地宫的开启,无论是对虔诚的信徒,还是对普通的考古工作人员,以及无数仰承中华历史文化恩泽的子子孙孙,都带来了莫大的惊喜。

地宫中的珍宝数以千计,其中既有宝函、经卷、金银器物,也有丝绸织锦、琉璃器皿等等,还有历史有记载但是早已失传的秘色瓷器。这些珍宝均为唐朝皇室历年的供养品,许多珍贵的供品保存完好、质地精良,堪称稀世珍宝。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及佛学价值。当然,最为牵动人心的,还是佛祖真身舍利的发现。

在法门寺地宫中,考古人员共发现了四枚佛指。其中一枚佛指安放在金棺银椁和八重宝函之中,另一枚则安放在鎏金银棺内,还有一枚是安放在铜浮屠中的玉质佛指。而真正的释迦牟尼灵骨,却供奉在一只不起眼的铁函之中,藏在后室墙根的小小秘室之中。

但是,正是这个不起眼的小铁函中出土的佛指,却震惊了中外考古界,因为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有文献记载和碑文证实的唯一现存的释迦牟尼佛指舍利,这颗舍利可以说是佛教世界的最高圣物。

一片甲骨惊世界

古代甲骨上的刻痕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20世纪中国考古的三大发现之一。可是它的发现过程,却是十分偶然而又富于戏剧色彩的。

在甲骨文还未确认以前,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的农民在耕作时就不断地在农田里挖刨出古代甲骨。据说把甲骨当做药材到中药铺去卖的第一个人是一位叫李成的剃头匠。一次他害上一身脓疮,没钱去求医购药,就把这些甲骨碾成粉末敷到脓疮上,想不到流出的脓水被骨粉给吸干了,而且发现骨粉还有止血的功效。从此,他就把它们收集起来说成是龙骨,卖到了中药铺。

公元1899年也是清末光绪25年秋,在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龙骨”的药上面刻着一些符号。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么会有刻画的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

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又非大篆也非小篆。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收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

他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认为,它们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他从甲骨上的刻痕逐渐辨识出雨、日、月、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他由此肯定这是刻在兽骨上的古代文字。

从此,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文人学士和古董商人竞相搜求。而著书立说方面,首先对甲骨文做出确认的王懿荣还没来得及作深入研究并著书立说,八国联军便逼近北京城,他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

1900年7月,侵略军兵临城下,慈禧太后带领皇室人员仓皇出逃,王懿荣彻底失望了。他对家人说:“吾义不可苟生!”随即写了一首绝命词毅然服毒坠井而死,年方56岁。后来,人们称这位最先发现甲骨文的王懿荣为“甲骨文之父”,以纪念他发现甲骨文的功绩。

王懿荣殉难后,他所收藏的甲骨,大部分转归好友刘鹗的手中。刘鹗又进一步收集,他收藏的甲骨增至5000多片,并在1903年拓印《铁云藏龟》一书,将甲骨文资料第一次公开出版。不久,学者孙诒让根据《铁云藏龟》的资料,又写出了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契文举例》。

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引起学术界的轰动。古董商人为了垄断财源,对于甲骨的来源秘而不宣,以后又谎称出自河南汤阴、卫辉等地。

直到1908年,学者罗振玉才首先访知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县的小屯村一带。于是,他派遣自己的亲属去安阳求购,又亲自前往安阳进行实地考察。先后共搜集到近二万片甲骨,于1913年精选出2000多片编成《殷墟书契》(前编)出版,随后又编印了《殷墟书契菁华》(续编),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继罗振玉之后,许多著名的学者,如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唐兰、陈梦家、容庚、于省吾、胡厚宣等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释和研究,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甲骨学。

经过许多专家学者考证研究,所谓“龙骨”其实是商代占卜用的工具。人们在占卜之前,先把龟甲和牛肩胛骨锯整齐,然后在甲骨的背面钻出圆形的深窝和浅槽,占卜时,先把要问的事情向鬼神祷告述说清楚,接着用燃烧着的木枝,对深窝或槽侧烧灼,烧灼到一定程度,在甲骨的相应部位便显示出裂纹来。

于是,占卜者根据裂纹的长短、粗细、曲直、隐显,来判断事情的吉凶、成败。占卜后,便用刀子把占卜的内容和结果刻在卜兆的旁边,这就是卜辞。刻有卜辞的甲骨被当做档案资料妥善收藏在窖穴中,遂得以流传于后世。

甲骨文发现的故事,后来被人们称为“一片甲骨惊世界”的奇迹,在中国和世界考古史上写下了带有传奇性的篇章。

伍子胥挖墓鞭楚王

春秋战国时期,楚康的第五个儿子弃疾靠着兵权和诈术,逼死了自己的三个哥哥兄长,自立为王,人称楚平王。楚平王即位后,任命伍奢为太子太师,宠臣费无忌为太子少师。伍奢因为品行高洁而受到楚平王的称赞和太子的信任,而费无忌因为经常对楚平王进谗言,而遭到太子建的厌恶。费无忌看到伍奢受宠,就怀恨在心,一直在找机会要除掉太子和伍奢。

公元前527年,太子建15岁了,费无忌趁机上奏楚平王说:“太子已到了该结婚的年纪了,如果娶妻子,最好是秦国的公主,这样,秦楚两个强国联合,楚国的势力就更大了。”楚平王认为费无忌说得很有道理,便派费无忌到秦国为太子建求婚。秦哀公便决定把妹妹孟嬴嫁给楚国太子。

费无忌到秦迎亲,发现孟嬴美貌过人,就想到楚平王是非常好色的一个人,而太子建厌恶自己,便生出了离间楚平王父子的想法。在迎亲队伍即将回到楚国的时候,费无忌就抢先回到楚国的都城游说楚平王,说孟赢怎样的美貌,与其让他做太子的妃子,不如做楚王的妃子,而且太子的年纪还小,过一年后再给太子娶亲也不晚。楚平王听信了费无忌的话,就使用调包计,自己娶了孟嬴为夫人。他每天都与孟嬴在后宫宴乐,不理朝政,对费无忌也更加宠信了。

因为是费无忌劝说楚平王娶了自己的儿媳当妃子,费无忌非常害怕将来太子继位为王,会报复自己,自己没有好下场,所以费无忌就在楚平王面前进谗言说太子有谋反的倾向。公元前522年,费无忌诬告太子与伍奢联合齐国和晋国,想要谋反杀了楚平王。

楚平王信以为真,立即抓了伍奢,严加拷问,并且派司马奋扬去杀死太子建。司马奋扬知道太子是无辜的,是费无忌在陷害太子,所以他就偷偷地派人事先通知太子建,让他赶紧逃命。太子建逃到宋国去以后,司马奋扬才假装赶到太子建的领地去杀太子。

太子逃跑了,只有伍奢一个人被抓到,费无忌见状,对楚平王说:“伍奢的两个儿子都是人才,假如逃到吴国去,会给楚国带来后患的。一定要设法杀掉他们。”楚平王便命令伍奢招两个儿子到郢都来。

伍奢对楚平王说:“我的大儿子伍尚,性格柔顺而孝顺,所以他虽然知道这是陷阱,但是他一定会听我的话前来;伍子胥年纪虽小,但是足智多谋,坚忍刚强能够成就大事,他知道这是陷阱肯定不会来,他肯定是会逃走为我报仇的!”说毕便按照楚平王的命令,给两个儿子写信,让他们回到郢都,见自己最后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