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余光中诗书人生
9068800000078

第78章 后记

古远清

余光中是蜚声海峡两岸三地乃至海外的重量级作家,创作生涯已超过半世纪。百花文艺出版社不久前隆重推出的九卷本《余光中集》,便是他这位诗坛祭酒、当代文坛重镇创作实绩的最好证明。

十多年前接触台港文学时,我就喜欢上了余光中的诗和散文,后来便萌生起写余光中传记的念头,还向有关部门申报了课题。这次长江文艺出版社赵国泰先生邀我加盟名人读书生活丛书,便了却了我十多年前的夙愿。

2005年,我除在海峡两岸出版《分裂的台湾文学》、《庭外“审判”余秋雨》外,主要精力用来写作这本《余光中读书记》。此外,还应另一家出版社之约,编了一本《余光中评说五十年》。这一年我虽然也在上课,又小病了一场,但写作上毕竟以研究余光中为重心,因而我对友人戏称说:“2005年为我的‘余光中年’”。

长江文艺出版社开始向我约稿时,我面有难色,因两岸至少出版过四种不同的余光中传记,再翻新不易。正像一位作者所引的余光中《中国结》所说的那样:

你问我会打中国结吗?

我的回答是苦笑

你的年纪太小了,太小

你的红丝线不够长

怎能把我的

遥远的童年啊,缭绕

也太细了,太细

那样深厚的记忆

你怎能缚得牢?

的确,写余光中传记有如打中国结,我的红丝线不够长,且过细,怎能把余光中“深厚的记忆”缚得牢?好在此书的定位在“读书生活”,而读书又不限读有字书,还可写读无字书,这样更能体现传主丰富多彩的读书情趣。不过,由于传主读书范围广,本书的构架还无法容纳他全部读书内容。如读者有兴趣,可以此书为线索探幽入胜,认真翻阅那九大本《余光中集》。

在写作过程中,我广泛吸收余光中传记作者和研究者傅孟丽、黄维梁、流沙河、徐学、杨景龙等时贤的研究成果,同时很想写信向传主请教他读书生活的一些问题。我虽然到过高雄中山大学传主的书房,但毕竟浮光掠影。后又想到传主最怕别人为自己写传记。对他纷繁而漫长的一生,他不敢蓦然回顾,“更不肯从实招来”。在他看来,写传人是读者的代表,甚至是读者派来的户口调查员、心理医生,有的则像私家侦探,而传主和家人,当然“要保密防谍”。更何况传主本人现在已成了“余光中的秘书”,无法集中全部精力写作,因而写信给他的念头也就打消了。不打扰他,也不把写好的书稿请其审订,这也可保持自己“户口调查员”中性的客观立场。本书有些地方大胆提出与余光中本人不同的意见,更不为尊者讳,把传主在乡土文学论战中的失误如实地写出。这样有利读者看到光环之内和光环之外的余光中。大陆读书界正有许多“余迷”——这种情况很令大骂余光中到大陆“招摇撞骗”的李敖无可奈何,笔者的想法是使他们知道更多余光中正负两方面的读书生活,不止于做不具备起码台港文学知识的“追星族”。有了各方面的知识准备,了解到两岸三地对余光中的不同评价,自然不怕别人说自己参与了制造所谓“余光中神话”。

我写书从来是自己确定选题,写完后再找出版社,这次却颠倒过来,是出版社给我定选题,这是好事,但也是“坏”事,因一旦出版有望,便容易赶进度而忽视质量,好在我还不至于此。我深知这本书是我治台港文学研究多年结出的一颗果实,必须尽量使它硕大和丰厚。尽管有些章节使用了编著写法,但仍认真核对引文,其他部分也是磨了又磨,改了又改。能否使读者满意,就只好听天由命了。

2005年岁末于武汉洪山竹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