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青原籍湖南湘潭,1948年生于青岛,襁褓去台。台湾辅仁大学英文系毕业后,于1972年到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攻读比较文学,获硕士学位。回台湾后任教于辅仁大学外语学院,现为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
1972年,罗青出版了处女诗集《吃西瓜的方法》。本着奖掖年轻人的精神,余光中破例写了长文《新现代诗的起点——罗青的〈吃西瓜的方法〉读后》,称罗青的诗为“七十年代新现代诗的开启”:
近两年来,罗青在台湾诗坛的出现,多多少少象征着六十年代老现代诗的结束,和七十年代新现代诗的开启。在罗青的身上,我们多少看得出中国的现代诗运如何运转,如何改向,如何在主题和语言上起了蜕变。没有宣言或论战,罗青的革命是不流血的。这么一阵无痛的分娩,似乎尚未引起诗坛普遍的注目,可是这件事情,或多或少,注定要改变六十年代老现代诗的方法论,甚至本质。在这一点上,痖弦、叶珊、王文兴和我的看法是一致的。
在六十年代,由创世纪诗社刮起的超现实主义诗风及其纯粹经验之说,几乎左右了台湾诗坛,而罗青不仅没有因袭,反而向其作出超越和挑战。试读他的《茶杯定理》之一:
设圆圆茶几上
有两杯茶
设一杯是热
一杯是冷
则圆圆房间里必会
有两个人
一个还少
另一则老
上述定理
圆圆地球上的任何壹人
只要泡一杯茶
安安静静,定可证明
余光中分析说:令纯粹经验论者不悦的是,这样的一首诗,不但比喻确定,而且思路清晰,更可恼的是,全诗发展的过程,简直就是一则数理习题的演算。这样的一首诗,算不算诗呢?当然算,而且是一首好诗,虽然我不准备这样写,也不鼓动大家都这样写。人生不过是一盏茶的工夫,从少到老,恍如热茶变冷,人犹此人,茶犹此茶,一切变化,都是时间促成,不信,你只要泡杯茶,冷暖自知。表面上是“泡杯茶”,实际上暗示投入生命,去体验生老病死。这首诗有哲理,有悲悯,但说来“安安静静”,不动声色,张力含蓄,意象极少。
罗青写诗的时间并不长。余光中评他的诗时,其诗龄不过三年,可在这短短的时间内,罗青的艺术成长非常迅速,以至能苦思出前人所未想到的游戏规则与形式表现。余光中认为:罗青的作品,打破了老现代诗习用已久的某些“定律”。譬如说,老现代诗认定诗的语言必须有所谓“张力”,张力一失,垮做一堆,便成了散文。这话很有道理。不过,张力虽然见于语言的安排,却不能不符合主题的需要。把张力从主题之中抽离出来,然后在绝缘之中加工经营,很可能引起一种病态的现象:那便是,不必要的紧张,急促,甚至做作。过分经营张力,往往会牺牲整体去完成局部,变成了所谓“有句无篇”,不然便是句句动人,字字争先,效果互相抵消,结果是一句也不可爱。罗青一出现,竟轻轻松松跳过了张力的障碍。在他一些较为成功的诗里,我们一点也不觉得张力的逼人。如他的《捉贼记》:
洗完天天要洗的澡
洗天天要洗的内衣裤
诗人把洗净的衣裤
安排在冷凉的星空间
把洗好的自己
安置在整洁的眠床上
准备睡觉——
书卷破旧陪侍一旁,抖擞肃立,毫无倦意
书架之后厨灶之前,蚊蝇老鼠隐隐走动
此外,空气祥和抚慰万物
万物安静,相互守望
在诗人刚睡着的时候
子夜的时候
突然!风吹,门动,窗响
响似刀剑交击
家俱惊醒,影子逃散
散成骇人的鬼魅
乍明乍暗之间,似有小偷潜入
诗人刷的挺腰翻身,口中喊打提笔便扔——
但见笔飞如矢,铿然做声,击中一物
诗人箭步上前,探手抓来
坚冷浑圆,却是闹钟
刹那,万物又复安静如常
但闻滴嗒之声,震动屋瓦充塞宇宙
在诗人手握闹钟的时候
夜深的时候
事后——
诗人检视门窗,不见异样
细查箱柜,不见短少
左清右点,方才恍然察知
失窃须发数十把,乱梦十数堆
壮志十数页,岁月数十年
而老鼠蚊蝇,依旧隐隐走动
大地旋转如常,不问是非黑白
而书卷若无其事,依旧静立一旁
星星垂查一切,欣然暗夜放光
在小偷偷诗人的时候
在诗人捉小偷的时候
在残夜与黎明相互追逐的时候
如果要说张力,此诗的张力不在一字一句,而布满全诗。此诗另一特点是充满谐趣,动作极富戏剧性。谁读到“探手抓来”“却是闹钟”时,都不能不忍俊不禁。“挺腰翻身”、“提笔便扔”、“笔飞如矢”、“铿然做声,击中一物”,用语亦俏皮,且带有反讽意味:时间老人要“偷”走你的时间,偷走你的须发,偷走你的壮志,这是谁也阻挡不了的。因为年龄不饶人。但诗人不愿虚度光阴,不愿再看到这个世界不分是非黑白,不愿再看到老鼠蚊蝇横行,于是恍然察光阴之宝贵,再不能糊里糊涂的在“洗完天天要洗的澡洗天天要洗的内衣裤”中混日子,而应振作起来,实现年轻时立下的驱走“老鼠蚊蝇”的壮志,趁自己须发还未完全被窃,趁“残夜与黎明相互追逐的时候”。
此诗由于是写洗衣、就寝这些日常生活琐事,所以在许多地方采用了大众化的口语。其中有多处还用了散文化的语言,但这不妨碍诗的意味。在结构上,局部与局部之间有呼应,不似老现代诗整体无高潮。一位二十刚出头的年轻人,能注意结构的紧凑和完整,实在难能可贵。
谈到结构,台湾诗坛上有“罗青式结构”之说。余光中指出:《吃西瓜的方法》属一题数奏,奏出相反的许多组诗。他的作品有一种近乎几何图形的抽象美。他常在选好一个主题后,因题生题,就句引句,正正反反,侧侧斜斜,交交错错,构成一个多元空间的存在。最成功的例子,当推《柿子的综合研究》那一辑作品。这一辑用柿子做中心意象,虚虚实实,明明暗暗,投射到许多圆的,红的,香的意象上去;而最饶意义的叠合,是柿子和太阳,因为柿子之为果实,正如一枚具体而微的太阳。《吃西瓜的方法》虽不算上乘之作,但此诗结构十分独特,吃西瓜有六种方法,已经生动有趣,而其次序也很别致;第六种不说,也许即指“倒啖”;第五种从瓜形想到地球与星;第四种把死而入土的人和生而出土的瓜两相对照;第三种表现西瓜自给自足的精神和中庸之道;第二种表现瓜的完整和绵绵绵不绝;但吃西瓜这回事不仅是哲学,更是一种经验,所以第一种的“吃了再说”当然也是一种方法,一种好方法。
罗青的诗不是“有句无篇”,而是充满了秩序感,余光中在这篇长文的末尾称赞罗青是“一位肯想,能想,想得妙,想得美的诗人,二十年前的主知运动,到他才算找到了真能实行的诗人。”这里讲的“想得妙”,也包括理论上罗青的“诗想”之说:“从灵感的产生到主题的浮现,这段过程,我们称之为诗想过程,简称诗想。诗如果要写得新颖动人,必须要有新鲜的诗想。”《摇树术》等诗,正以“新鲜的诗想取胜”。罗青以后的发展,的确没有让余光中失望,由此成了台湾当下诗坛最前卫的语言实验家之一。他的创作与理论并驾齐驱,像叶维廉那样以自己的理论印证创作。他的画,和他的诗成为“新现代诗的起点”一样,也有人誉之为“新文人画的起点”。他总是追求创新,努力去开创新的纪元。尤其是他引领潮流,对后现代诗的研究及其创作上的率先示范,在台湾现代诗的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