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爱情中的心理学
9044900000026

第26章 “人生若只如初见”——初恋为何动人

初恋是每个人一生中最初恋爱的经历,通常具有新奇性、纯洁性、含蓄性等特点。一般来说,纯洁的初恋完全以情感的吸引为联结的纽带。

初恋就像放风筝,有时你只能静静地看着它,或许你会笑,或许你黯然落泪,但是你有了最美好的回忆;放得愈高离开愈远,或许在某个地方留下它的味道,但是却触摸不到。

初恋像棉花糖,给你纯纯的甜蜜。棉花糖会带你去另外一个美好的世界,那里有你想要的东西,有你想做的事情,不会有别人干扰,只有你自己去享受快乐。

每一个男孩、女孩都十分珍视自己的初恋时光,对它寄托着全部的深情、希望和幻想。在他们的脑海里,初恋是一幅画、一首歌、一串脚印;在他们的文字里,总会用最美好的字眼将它描绘成一个童话。为了自己心爱的人,他们往往能不顾一切,认为能和他(她)在一起,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兰兰曾这样回忆她的初恋:

“我的初恋是在初二。虽然我们最后没有在一起,但是我还是很感谢他给我留下了一段那么美好的回忆。我们是一个班的,他高大、帅气,是我们班的副班长,很多女孩都喜欢他。我那时刚转学过去,跟他不是很熟悉。我的物理很好,他常来找我讨论问题,很细心。慢慢地我们就有了感情。我们在一起两年,只牵过一次手,那真是一次柏拉图式的爱情,但是很甜蜜。后来,出现了比我更吸引他的女孩。虽然很遗憾我们最终没有在一起,但我还是感谢他带给我的美好初恋。”

初恋是美妙而又珍贵的,它一般会经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迷醉期。这是被倾慕对象的形象、言行、品格、才能等肉体与精神的魅力深深吸引而迷醉的阶段。此时,会出现一种被对象所吸引的近乎幻觉性的思念情绪,对方的形象时时在脑海中萦绕,并产生综合效应:战栗、恐慌、幻觉、羞涩、急盼等情绪重叠着占据身心,使人陷入强烈而又无理智的恍惚中,有一种难以捉摸的亲近欲与冲动。

(2)怀疑期。因为被恋人迷醉,拼命地在对方面前显示自我,向她(他)进言,以微妙的眼神和动作来示意,以引起对方注意,但“他(她)对我有意吗?看得起我吗?”对对方爱的可能性又充满疑虑。一方稍有不慎或可疑举动,都会引起另一方的不安与烦恼。这其实是过敏性思维所致,往往自寻烦恼。

(3)“非我”期。当终于知道对方也在爱着自己的时候,就进入了“非我”期。相见时,非常激动,情感体验强烈,常举止失控,声音颤抖,神色紧张,没有以前那种“镇静自若”的形象,不像平时的“我”,故称“非我”。这一阶段时间虽短,但很重要,从中可判断出爱的深度与强烈度。

(4)美化期。这时,恋人在心里总是把对方融为一体,不分你我。无论是学习、工作、生活,常从对方角度考虑,一举一动首先会想到:“她(他)会喜欢吗?”以对方的苦为苦,乐为乐。对恋人的一切进行感情升华和美化,往往不同程度地把对方理想化,并常常依照对方的价值尺度来改造自己,提高自己,塑造自己。

初恋既然如此美妙,但是为何多以失败而告终呢?

心理学家认为,在人第一次恋爱时,年龄通常比较小(16~23岁),一方面,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独立性、与人沟通能力、自我控制力、判断力以及自我反省意识还欠缺,情感世界丰富而多变。另一方面,社会角色多为学生,经济上还不独立,出身、家庭对个体具有持续影响,未来的安排还不明确,尚未完全具备守护爱情的能力。在个体主观和客观双重因素的影响下,初恋会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因此初恋的成功率一般比较低。

回味初恋,会有一股淡淡的或甜或涩的味道,但是对这种刻骨铭心的记忆反复追寻,可能导致痴迷。特别是在失恋初期,暂时尚无别的朋友或兴趣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时,最容易在孤独感、寂寞感的伴随下反复去咀嚼失恋的滋味,从而加剧痛苦,达到难以自拔的程度。

因此,面对这类多思善感的少男少女,父母不能简单粗心地对待,而应用关爱的态度和科学的语言与孩子促膝谈心,使他们最终做到通情达理,才能使他们真正解开心理的疙瘩,重新振作起来,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新的生活,迎接新的挑战。这样,孩子就不会在第一次失恋痛苦中停滞不前,甚至自暴自弃,而是从初恋与失恋的经历中学习到成长的知识、心理调适的技巧,从而走向健康的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