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传奇老北京——《日下旧闻考》解读
9042300000007

第7章 皇宫紫禁城(4)

然而,必须要说明的是:现存精美的古建筑——太和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亦就是说:在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史称康熙皇帝当政统治的期间重建的。其大殿的突出特征非常明显:太和殿是建筑在须弥基座(亦称“须弥崇基”,或简称“台基”)上面的。建筑相当讲究相当精美。

太和殿,殿南向,面阔(宽)十一间(60米);进深五间(33.33米)。殿顶是重檐的庑殿式黄色琉璃瓦顶。

太和殿的台基(亦称“须弥基座”)砌成三层,高8.13米。台基每层四周皆绕有石雕栏板,其望柱一共1458根,龙首(俗称排水的“龙头”)1142个。台基侧面突出并雕刻精美的龙头(亦称“龙首”)作为排水口。每年夏季大雨季节,当大雨一过天晴之际,龙口喷水干条,显得非常壮观,成为一种自然美丽的奇景(或曰美丽的景观),将太和殿衬托显得更加美丽雄伟壮观。

太和殿前露台上的装饰相当讲究,太和殿前之露天场地,名曰为“露台”。露台上的一些配置性的装饰,皆有一定的讲究,例如,露台东西两侧,各有一对铜炉、铜龟、铜鹤等点缀性的装饰物。每当举行大典活动时,这些装饰物不仅是燃檀香和松柏枝的用具,形成香烟缭绕的神秘气氛,而且还象征着帝王(皇帝)的统治江山永固。

露台东西两侧点缀性的装饰物,则还有日晷(亦称“日圭”)和嘉量。日晷(亦称“日圭”或“日规”),是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测时仪器。出现日晷这种测时仪器,亦比较早。例如《文选·左思魏都赋》里记载:“揆口晷,考星耀。”唐代学者李善注引《周礼》曰:“匠人建国昼参诸日下之景(影),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

日晷是由晷盘和晷针组成的。晷盘是一个有刻度的盘。其中央装有一根与盘垂直的晷针。盘面的安装有几种形式。我国的日晷独具特色,其晷盘为平行于赤道面、倾斜安放的圆盘。其晷钉为指南、北极方向的金属针。针影随太阳运转而移动,刻度盘上的不同位置表示不同时刻。

嘉量是我国古代容积的综合标准量器,俗名为“官斗”。从我国历史上来看,这种标准量器,出现亦比较早。例如,古籍名著《考工记》里记载:“嘉量既成,以观四国。”古籍名著《汉书·律历志上》里亦有记载:“准绳嘉量。”并且唐朝著名的训诂学家颜师古曾注曰:“准,水,平。量知多少,故嘉量。”

这种俗称“官斗”的标准量器,一般说来,一器兼五量,上面是斛,下面是斗,左耳是升,右耳上为合,下为龠。太和殿前露台上的嘉量,是清乾隆九年(1744年)按照西汉末新朝王莽当政统治时期的嘉量仿制出来的。

太和殿前露台上的口晷和嘉量,不仅是点缀性的装饰物,而且实为重要的是:它象征着皇帝统治的“公正”和“至高至上”。

太和殿内部一些配置性的装饰更为讲究,首先从藻井说起。藻井是我国传统建筑中顶棚上的一种装饰。一般做成方形、多边形或圆形的凹面,上有各种花纹、雕刻和彩画。而太和殿的藻井,为金龙藻井顶,并倒悬轩辕镜,其顶正中有含宝珠的浮雕蟠龙。

太和殿正中的御座,其配置的装饰,极为讲究。金漆雕龙宝座(俗称“金銮宝座”)置于雕金漆座之上。雕有九条金龙的楠木“金銮宝座”,其两侧,陈设有极为讲究的景泰蓝宝象、□端、仙鹤、香筒等各一对,并左右对称。

其实,不仅如此,而且金銮殿宝座后的装饰,亦相当讲究,立有屏风和晕翟,座两侧立蟠龙全柱六根。

总之,太和殿不仅是皇宫紫禁城最大的宫殿,而且亦是全国最大、古代建筑中最高的木结构的宫殿。每当帝王皇帝在太和殿——金銮殿举行盛大庆典活动时,都要在殿内的珐琅仙鹤盘上点燃蜡烛、香亭、香炉烧檀香,大殿前露台上的铜炉、龟鹤燃松柏枝,大殿前,其两侧廊下排列乐队,从露台上一直到皇城南面的正门——承天门(最初名,后改称今曰“天安门”),排列着各种仪仗。太和殿内外,一时间香烟缭绕,全场鸦雀无声。皇帝身穿绣金龙九的龙袍登上金銮殿时,鼓乐齐鸣,朝廷中的文武百官,严格按照品级排满丹墀和广场,三跪九叩首(亦称“三跪九拜”)三呼“万岁,万岁,万万岁!”以显示帝王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尊严。

帝王皇帝登“金銮殿”——太和殿,要穿上龙袍。那么究竟怎样织造出来的呢?“皇帝”这一称呼,又是始于何时呢?显然,这里很有必要说一说。

始称皇帝的由来与龙袍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统一了天下后,丞相李斯等人根据古史中传说的“三皇”,就尊称秦王嬴政为秦皇。但秦王嬴政感到这样还极为不够,没有把他统一天下的大功劳突出出来。他自认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所以就兼采帝号,始称为“皇帝”。由此开始,中国历史上历代帝王君主,都称作为“皇帝”,并且一直被沿袭到明清两代。

为了显示帝王皇帝至高无上的尊严和权威,皇帝穿的衣着被美称之为“龙袍”,并且特别讲究取其阳数之极九之“天数”,即龙袍上要绣九条金龙。如《大清会典·舆服》中载:皇帝龙袍,“用明黄袖、俱袖石青,片金缘。绣文(纹),金龙九。”尤其是皇帝即位登基、发诏书,以及元旦、冬至和皇帝生日(万寿节)等,都要在太和殿——金銮殿举行庆典活动,皇帝特别要穿上龙袍升座。金銮殿的露台上,陈列的铜鹤、铜炉等都升起袅袅香烟;太和殿——金銮殿下的金钟、玉馨、笛、箫、琴等齐鸣;跪在丹墀和广场的文武百官们,要三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充满了肃穆的气氛。

明代皇帝穿的龙袍,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里,作了这样历史反映描述性的记载:“凡上供龙袍,我朝局在苏杭。”就是说,明朝供皇帝穿用的龙袍,其织染局设在苏杭二州。那么,龙袍是怎么织造出来的呢?《天工开物》一书里说:其花楼高一丈五尺,能手两人,手提花本,织过数寸,即换龙形。所谓“花楼”,就是指明代时的织布机。织造龙袍,一般由两个技术熟练的人掌握花楼,手里拿着花样花本,每织过数寸后,就换另一段龙形的图纹图案。织绣龙袍,与一般织品不同,其人工的繁重和成本,都要增加十几倍之多。

明代第六个皇帝,明英宗朱祁镇曾两次登金銮殿——太和殿做皇帝。第一次做皇帝的时间正统六年至十四年(公元1436—1449年);第二次做皇帝的时间天顺元年至天顺八年(公元1457—1464年)。

那么,朱祁镇为什么两次登金銮殿——太和殿做皇帝呢?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利贵族率军攻明。大宦官王振扶持英宗率军五十万人亲征。在这次亲征中,朱祁镇被瓦剌掳去。之后,兵部尚书于谦等人就拥立英宗弟朱祁钰即位当了皇帝,改年号,称景泰,时间是景泰元年——景泰七年(公元1450—1456年)。

英宗被瓦剌掳去后,虽然次年就被释回北京,但未能立即复位当皇帝。直到景泰八年(1457年),在宦官曹吉祥、将领石亨、官僚徐有贞等人的支持下,趁景泰帝病重,发动政变,夺宫门,复皇帝位,改年号为“天顺”。所以说,朱祁镇曾经两次登金銮殿——太和殿做皇帝。

2.金銮殿脊兽趣谈

金銮殿——太和殿顶与全国各地许多宫殿顶上的装饰,大不相同,其最明显的地方,就是殿顶的正脊和岔脊(亦称“垂脊”)上的装饰,不仅使用了黄色琉璃瓦制作的装饰物,而且殿顶的岔脊兽是唯一十样俱全的。

金銮殿——太和殿正脊上的装饰物,名叫“鸱吻”,是用十三块中空的黄色彩琉璃瓦件拼成的(古建上称“十三拼”),它是传说中“龙生九子”中的一位“龙子”。关于这一龙子,自古有种种传说,一说,由于这一龙子能喷浪成雨,故将它装饰在屋顶的正脊两端,取喷水镇火之意。一说,屋脊两端的兽俗名为“吞脊兽”,其模样似龙非龙,面朝里,张着大嘴,好像要把整个殿脊吞下去。它的背上,还插着一把利剑,只有剑柄露在体外,这是怎么回事呢?据说是因为这一龙子“擅离职守”,逃回南海而死,死后把它镇于屋脊上。还有一说,传说是:龙王将王位传给了大儿子,可是龙王死后,老二和老大争夺王位,谁也不肯相让。怎么办呢?哥俩最后商定:以吞下一条屋脊来决定胜负,胜者为王。老大自知武艺不如老二,又恐王位被夺,心一横,拔出宝剑,趁老二吞脊之时,从背后狠刺下去,把老二就钉在屋脊上了。

金銮殿——太和殿,它是等级最高的重檐庑殿顶建筑,除殿顶上的一条正脊外,在两层重檐上,还有四条垂脊,即两层重檐共有八条垂脊上,共有八十八个仙人走兽的装饰。但是每条垂脊上的装饰物,都是一样的。据《大清会典》中载,最前面的是“骑凤仙人”,后面的排列顺序为龙、凤、狮子、天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这十个形象各异的走兽,各自均有其来历:龙,它是属于传说中的一种能兴云作雨的神奇动物,是皇权神圣的一种象征。凤,它是属于鸟类中鸟中之王,取“凤”作为垂脊上的装饰物,亦是属于突出帝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狮子,始传于佛教,据《传灯录》载:“释迦佛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獬豸,《异物志》中载:“性忠,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争则咬不正者。”它是公正的一种象征。狻猊,也是龙九子之一,非龙似狮又似马,因它形象似雄狮,故用作镇兽。押鱼,是海中异兽,传说它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能手。斗牛,它是古代传说中一种虬龙。据《宸垣识略》里记载:“西内海子中有斗牛,即虬螭之类,遇阴雨作云雾,常蜿蜒道旁及金鏊玉□坊之一。”它与龙之别,据东汉文学家王逸的解释:“有角曰龙,无角曰虬。”总之,古时将它亦看作是一种除祸灭灾的吉祥动物。

宫殿垂脊兽的装饰,有严格的等级的区别,全国所有的宫殿,只有北京的金銮殿——太和殿顶上的垂脊兽十样俱全。中和殿及保和殿,则才只有九样。其他宫殿的垂脊上,虽然亦有走兽,但是要按级递减。

四、中和殿

《日下旧闻考》第一册“国朝宫室”里载的原文:

太和殿之后,东西两庑各三十间。正中南向者为中和殿,纵广各三间,方檐圆硕。金扉琐窗各三十有四。南北陛各三出,东西陛各一出(《大清会典》)。

[臣等谨按]凡遇三大节,皇帝先于中和殿陞座,内阁、内大臣、礼部、都察院、翰林院、詹事府各堂官及侍卫执事人员行礼毕,然后出御太和殿。恭遇方泽大祀及祀太庙、社稷之前一日,皇帝俱于殿内视祝版。亲祭历代帝王庙、先师孔子。朝日、夕月亦如之。每岁耕糟,则于殿内阅视农器及谷种青箱。

解读:

中和殿

中和殿与奸严嵩,其关系相当密切。

奸严嵩抓住机会,在皇上面前拍马。

真得到嘉靖皇帝,会很快信任重用。

步青云太子太师,专国政有二十年。

其结局世蕃被杀,被革职家产籍没。

自古始反面人物,亦留声臭名昭著。

中和殿,亦属北京皇宫紫禁城内,为重点精美的古建筑“三大殿”之一;并且与俗称的“金銮殿”——太和殿一样,于明永乐十八年建成,十九年四月被雷火焚毁,正统六年(1441年)重建,初名“华盖殿”;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名为“中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名为“中和殿”被沿袭至今。

中和殿与金銮殿相比较来说,其面积和用途均有不同。其具体的表现在:中和殿的大殿深为5间,长宽均为24.15米,是座单檐四角攒尖黄琉璃瓦鎏金宝顶的方形殿宇,明朝大典中,这里是为奉天殿的正式活动作准备的地方。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奉天殿就是指金銮殿,即太和殿。

清代皇帝在举行大典前,先在中和殿里小憩,接受内阁、礼部及侍卫人员等进行贺拜,然后再去太和殿。

皇帝祭祀天坛、地坛、先农坛、社稷坛前,要在中和殿里阅视祭祀用的祝版和亲耕时使用的农具。

每逢皇太后上徽号(美好的称号)时,皇帝也要在中和殿里阅览奏章和祝辞。

清朝每次修纂玉牒(皇帝的谱系)后,呈给皇帝审阅时,也要在中和殿里举行较隆重的仪式。

当然,有时皇帝也在中和殿里个别召见大臣,或赐食。

从前老北京生活中,人们代代相传说:明世宗朱厚熄皇帝当政统治期间,有名的大奸臣严嵩,在皇宫紫禁城里步步青云直上。这说起来与中和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皇帝临太和殿进行大典之前,先要在中和殿升座,阅奏章和进行其他的一些活动等。而大奸臣严嵩,就善于抓住这个机会不断地与嘉靖皇帝见面,其目的就是要千方百计并不择手段地取得皇帝的信任和重用。

严嵩,抓住一切机遇,在皇上面前溜须拍马,很快就得到了皇上的信任和重用,并且是步步青云直上。

那么,大奸臣严嵩是怎样步步青云直上的呢?从前有种种传说,这里可举上几个例子说说。

传说,严嵩朝思暮想要在朝廷里当个大官。他天天琢磨这个事儿,日子久了,难免夜里做梦也梦到。

一天夜里,严嵩梦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神仙告诉他:“严嵩,你的诗词不是颇有名气吗?而当今的皇帝也十分喜好诗文,你若迎合皇帝的喜好,还愁没有做大官的命吗?”严嵩听了觉得很对,心里一激动,欢喜得大叫一声“对呀!”一下就醒了。

由此开始,严嵩就挖空心思想办法,只要有机会与嘉靖皇帝朱厚熄见面接触,就绝不错过。严嵩由他一位要好朋友推荐,将他恭维嘉靖皇帝的一首七言律诗献给了皇帝。朱厚熄一读,不仅是朗朗上口,而且内容也好,诗里诚心诚意歌颂了真龙天子。于是,嘉靖皇帝一高兴就将严嵩由翰林院侍读升为国子监祭酒。

传说,嘉靖七年,皇帝朱厚熄在祭祀孔子的前一日,将国子监祭酒严嵩召进皇宫紫禁城,在中和殿见面。严嵩不仅心里高兴欢喜,而且暗想:“我严嵩绝不错过这次见面的机会,使皇上信任我严嵩,重用我严嵩……”就在这次与皇帝见面时,严嵩出口成章,当着皇上的面就赋上了一首七律诗。皇上听了,立刻赞扬:“赋得好,赋得妙!”皇帝一高兴,就在这年——嘉靖七年(1528年)四月,把严嵩升为礼部佑侍郎。不久,再升为左侍郎。

嘉靖七年五月,皇帝朱厚熄要题显陵献王陵墓的碑文,特命严嵩前往去立碑。此时的严嵩,见皇帝朱厚熄对自己如此器重,脑子一动,又立即献上《豳风七月诗讲章》,对皇上极力进行歌功颂德。此后,严嵩的一些歌功颂德的许多诗作和篇章等,皇帝朱厚熄不仅亲自阅览,而且还将有的篇章挑选出来,御批后存入皇史成(即国家档案馆)。因献媚得宠,到了嘉靖十年(1531年)十二月,皇帝朱厚熄再擢升严嵩为南京礼部尚书。嘉靖十二年(1533年)六月,又改为南京吏部尚书。

传说,嘉靖十八年(1539年)农历二月的一天,天上出现彩云,严嵩又抓住这个机会,说是“祥云”,立刻撰写奏文,并请求皇上御朝金銮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他呈上撰写的《庆云赋》、《大礼告成颂》,使皇帝朱厚熄大喜,并下谕旨将严嵩的撰文存入皇史宬。

严嵩不择手段讨好皇帝的欢喜。例如,在严嵩极力鼓动下,皇帝朱厚熄在嘉靖十八年农历五月正式下谕旨,将他的母亲南葬显陵重修饰一新。严嵩趁此机会大肆恭维朱厚熄为天下至孝纯诚的“真龙天子”。他自然就会格外受到朱厚熄的赏识。

总而言之,严嵩就是这样在皇宫紫禁城里拍马钻营步步青云直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