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云如鸦涨川谷,云涌电跃风折木。
半天万点卷海来,森森映窗如银竹。
凤城无数笙歌楼,珠帘半卷西山秋。
谁知羁客家万里,一灯正拥寒衾愁。
杨荣蓟门烟树诗
蓟门春雨散浮埃,烟树溟蒙霁欲开。
十里清阴连紫陌,半空翠影接金台。
东风叶暗留莺语,落日林深看鸟迴。
记得清明携酒处,碧桃花底共徘徊。
金幼孜蓟门烟树诗
野色苍苍接蓟门,淡烟疏树碧氤氲。
过桥酒幔依稀见,附郭人家远近分。
翠雨落花行处有,绿阴鸣鸟坐来闻。
玉京尽日多佳气,缥缈还看映五云。
(6)燕京八景之一——西山积雪
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积雪,亦名为“西山晴雪”。
与自然界中的雪密切相关的“西山晴雪”,其重点,则集中表现在“雪”字上。
很显然,开始有必要将自然界中的雪,以《小雪和大雪》为题日先说说。
小雪和大雪 雪同雨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云中降落的液体水滴。因气温较低,水气在空中直接凝结所致。并且雪同雨一样,亦区分为大和小。小雪,指降雪强度较小的雪,24小时内降雪量小于2.5毫米的雪,称之称“小雪”;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5毫米的雪,即“大雪”。
雪同雨一样,对节气规律性变化的反映,亦比较突出明显。因此,自古始,就将“立冬”后,降雪强度较小的雪,名曰“小雪”;将“小雪”节气后,降雪强度较大的雪,称之为“大雪”。二者都被选入了农业“二十四节气”,作为每年“立冬”后的两个节气,即“小雪”和“大雪”。
西山晴雪 与自然界中的雪密切相关的燕京八景中的这一景,亦名为“西山霁雪”。这一美景,美就美在“雪”字上。为什么?因为自然界的雪,与西山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将西山装扮得更加美丽。
老北京时,人们习惯将京城西郊的群山,给总名为“西山”。古时候,人们形容西山是“连岗叠岫,上于云霄”,“挹抱四环”,“争奇献秀”。其景色突出的特征是:西山异常清幽。不仅如此,而且一年四季——春秋冬夏,则又多变幻。
西山的秋天,其突出的特征为:满山火红——京城西山的红叶,自古有名,西山的冬天,特别是每年一到“大雪”的季节,一旦下了大雪,就会出现:积雪凝素,雪将西山点缀得格外优美,因此,渐渐出现了“西山晴雪”或“西山霁雪”的美名,并被选列入燕京八景。
燕京八景中的“西山晴雪”,在《日下旧闻考·形胜》篇里,亦有历史性的文字记载:
西山晴雪:西山峰岭层叠,不可殚名,因居京城右辅,故以西山概焉。高寒故易积雪,望如削云。今构静宜园于香山,辄建标其岭志之。久曾胜迹纪春明,叠嶂嶙峋信莫京。刚喜应时霑快雪,便教佳景入新睛。寒村烟动依林袅,古寺钟清隔院鸣。新傍香山构精舍。好收积玉煮三清。
又载:
西山诸兰若,白塔无虑数十,与山隈青霭相同。流泉满道,或注荒池,或伏草径,或散漫尘沙间。春夏之交,晴云碧树,花香鸟声,秋则乱叶飘丹,冬则积雪凝素,信足尝心,而雪景尤胜。
燕景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其碑的正面,刻有“西山晴雪”四个字,其碑的背面,为乾隆皇帝御制燕京八景诗——西山晴雪:
西山晴雪
银屏重叠湛虚明,朗朗峰头对帝京。
万壑晶光迎晓日,千秋琼屑映朝晴。
寒凝涧口泉犹冻,冷逼枝头鸟不鸣。
只有山僧颇自在,竹炉茗碗伴高清。
不仅如此,而且尚有陈孚和明杨荣及金幼孜的西山霁雪诗。
陈孚西山霁雪诗
冻雀无声庭桧响,冰花□檐大如掌。
平明起视岩壑间,插天琼瑶一千丈。
夕阳微漏光嵯峨,倚栏更觉爽气多。
云间落叶有径否?想见樵叟披青蓑。
明金幼孜西山霁雪诗
海上云收旭景新,连峰积雪净如银。
晴光迥入千门晓,淑气先回上谷春。
瑶树生辉寒己散,琼林消冻暖偏匀。玉堂相对题诗好,移席钩帘坐夕曛。
(7)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晓月
所谓“卢沟”,就是指北京著名的卢沟桥。这座桥,位于北京西南的永定河上,距广安门有13公里。永定河,是古漯河的一个支流,又叫“卢沟河”,发源于山西马邑县北面的雪山,经过雪山南面,向东流入河北省境内的卢师山,因而得名。
卢沟桥的两头,则各有一座汉白玉碑亭。桥东的“卢沟晓月”,其碑正面的这四个字,为乾隆皇帝亲笔所书;其碑的背面,有乾隆皇帝御制燕京八景——“卢沟晓月”诗:
卢沟晓月
兰若霜钟断续鸣,卢沟晓月正西横。
苍烟淡接平芜迥,曙色才分远水明。
傍岸人行闻犬吠,蹙波风动见鱼惊。
车驰马骤长安道,何限低徊旅宦情!
燕京八景中的“卢沟晓月”其重点在“晓月”二字上。
所谓“晓”,不仅可作“天亮”解,例如孟浩然《春晓》诗:“春眠不觉晓”;亦可作“知道”“明白”解,如家喻户晓。不认识怎么会“知道”,不认识怎么会“明白”,所以,所谓“晓”亦包含着认识这一文化内涵。“晓月”可以理解为对月亮的认识,而人们对月亮的认识,其内容说来,丰富多彩。
这里,仅举上两个例子说说。
例一:
商业上的“盈亏”一词,来源于人们对“月相”的认识我国古代,将月亮因反射太阳光在一个周期内变化不同形状的现象,称之为“月相”。
“月相”,虽然细分为不同之称,但基本分为“盈”与“亏”。而所谓“盈”,即指“月相”为“望”,亦称之为“满月”。按照古学者孔颖达的解释:“盈谓月光圆满”,按照时间来说,就是指农历每月十四至十六前后能看见整个的月面,称之为“望”或“盈”,也叫做“满月”。古人将“满月”(望)前后的“月相”,均称之为“亏”。而“亏”又有不同的区别:人们将“满月”前十一至十二日前后可见亏的月面,为“凸月”,将“满月”后十七至十九日前后可见亏的月面,称作“残月”;将“满月”前后的初七至初八及二十二至二十三日前后可见亏的形如弓的月面,叫做“上弦”和“下弦”;将初五、初六前后可见亏的形如蛾眉的月面,称为“蛾眉月”;将初三、初四日可见亏的月面,称之为“月牙”等。
后来,随着商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将对“月相”盈亏的认识,运用到商业上。即取“望”和月光圆满之意,与商业上的经营紧密结合,将赚钱的现象,称之为“盈利”。相反,人们取“满月”前后“月相”为亏之意,亦同商业相结合,将赔钱的现象,名曰为“亏损”等。
例二:
“月相”与月相示意图 自古始,人们将阴历每月初一、初二夜间看不见月亮的现象称为“朔”。在历法和历书上,采用●这种暗的标记表示为“朔日”。又将阴历每月十五前后几天夜里,人们可非常明显地看到月亮圆而亮的现象,称为“望月”,或名为“满月”。在历法和历书上,采用○这种明的标记,表示为“望月”。此时,月球和太阳在正相反的方向,故可看见整个月面。
此外,根据月亮上半月和下半月规律性变化反映出来的现象,即将“月亮”可见部分的形状,其特征如“弓”形,称之为“上弦月”和“下弦月”。在历法和历书上,采用□□这种半明半暗的标记,表示“上弦月”和“下弦月”。
总之,自古始,人们在长期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中,经过对月亮不断的观察和摸索,逐渐总结出一套比较完整的反映月亮圆缺规律性变化的各种不同的“月相”。
总而言之,自古始,人们对自然界的月亮(实际上是“月球”)的认识,其内容,是极其丰富的。
燕京八景中的“卢沟晓月”,亦可理解为是人们的一种认识,因为滚滚永定河水,绵亘百里的西山叠翠,每当斜月西沉,卢沟桥的景色格外妩媚。人们站在桥上,稍加留意,就会感到:远眺浑河如线,疏星淡月,最曦中的西山时隐时现,好一派美丽的景色——“卢沟晓月”。
到了清代,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考·形胜》篇里,亦作了历史反映性的描述:
卢沟晓月:卢沟河即桑乾河,水黑日卢,故以名之。桥建于金明昌初,长二百余步。由陆程入京师者必取道于此……
又载:
卢沟本桑乾河,俗日浑河,在都城西南四十里。有桥横跨二百余步。桥上两旁皆石栏,雕刻石狮,形状奇巧,金明昌间所造。两崖多旅舍,以其密迩京师,驿道通四海,行人使客,往来络绎,疏星晓月,曙景苍然,亦一奇也。
卢沟晓月为京畿八景之一。
《日下旧闻考·形胜》篇里,对始于金代时的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晓月”,不仅作了历史反映性的描述,而且还附上了陈孚,明代杨荣等人的卢沟晓月诗。
陈孚卢沟晓月诗
长桥弯弯眠海鲸,河水不溅冰峥嵘。
远鸡数声灯火杳,残蟾犹映长庚横。
道士征车铎声急,霜花如钱马鬣湿。
忽惊沙际金影摇,白鸥飞下黄芦立。
赵宽题卢沟晓月图诗
银河半落长庚明,城高万户皆鸡声。
长桥卧波□背耸,上有车马萧萧行。
苍烟淡接平芜迥,沙际朦胧见人影。
举头一望天宇高,残月苍苍在西岭。
明杨荣卢沟晓月诗
河声流月漏声残,咫尺西山雾里看。
远树依稀云影淡,疏星寥落曙光寒。
石桥马迹霜初滑,茅屋鸡鸣夜欲阑。
北上已看京阙近,五云深处是金銮。
明金幼孜卢沟晓月诗
卢沟杳杳出桑乾,月照河流下石滩。
茅店鸡声斜汉曙,江沙雁叫早霜寒。
水光微带山烟白,野色遥连塞草残。
千古长桥枕南北,忆曾题柱倚阑干。
(8)燕京八景之一——金台夕照
燕京八景中“金台夕照”的由来追溯其历史,与燕昭王和郭隗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开始需要将燕昭王和郭隗分别作个介绍,这有助于对燕京八景“金台夕照”的认识和理解。
燕昭王战国时燕国君。名职。燕王哙的庶子。公元前311—前279年在位。原来流亡在韩。子之三年(前315年)齐攻破燕同,哙和子之被杀。他被赵国护送回国,公元前311年即位。他改革政治,招揽人才。燕昭王二十八年(前284年)联合五国攻齐,派将军乐毅攻破齐国,占领齐国70多城,是燕国最强盛时期。
郭隗战国时燕国人。这个历史人物,其功绩集中表现在:燕昭王欲报齐仇,拟招揽人才,向郭隗问计,郭说:“请先自隗始”,燕昭王即为其筑宫而敬以为师。燕昭王的这个举动,影响相当大,致使乐毅等人相继投奔了燕昭王。
那么,北京(或曰“北平”)从前为什么会出现燕京八景中的“金台夕照”?而这一景观与燕昭王、郭隗又有什么关系?以及“金台夕照”历史演变的情形是怎样的?这样清代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形胜》篇时,皆一一做了历史反映的记载。
《日下旧闻考·形胜》篇原文:
金台夕照:黄金台见志乘者有三,一在易州,都城有其二。舆地名胜志云:在府东南十六里。又有小金台,相去一里。今朝阳门东南岿然土阜,好事者即以实之。所传古迹,大率类是。……
金台有三处,并在易州,易水东南。去县三十里者日大金台,今在大兴县境。去县东南十六里者日西金台,去县东南一十五里者日小金台。昔燕昭王尊郭隗,筑宫而师事之,置千金于台上,以延天下士,遂以得名。其后金人慕其好贤之名,迹建此台,今在旧城内。后之游者,往往极目于斜阳古木之中,徘徊留恋,以寄其遐思,故曰金台夕照。
春秋后语:燕昭王曰:安得贤士以报齐警?郭隗曰:王能筑台于碣石山前,尊隗为师,天下贤士必自至也。王如其言,作台以金玉崇之,号黄金台。述异记:台在幽州燕王故城中:上谷图经:台在易水东南十八里:其说不同。
乾隆皇帝御制燕京八景——金台夕照
金台夕照
燕台遥望澹烟濛,返照依稀禁籞东。
是处人家图画里,一川风景夕阳中。
溪头棹响归渔艇,牛背箫声过牧童。
千古望诸留胜迹,几回凭吊向西风。
不仅如此,向且《日下旧闻考·形胜》篇里,还附有林环、杨荣、金幼孜等人的金台夕照诗和台歌。
林环金台夕照诗
高台曾此置黄金,人去台空碧草深。
落日未究千里望,青山遥映半城阴。
雁将秋色来平野,鸦带寒光过远林。
昭代贤才登用尽,不须怀古动长吟。
明杨荣金台夕照诗
犹携尊酒上金台,尚想当时国土来。
落木千章寒日下,长空万里暮云开。
春风寂寂飞桃李,夜雨潇潇瘗草莱。
却笑一时空买骨,只今才骏总龙媒。
明金幼孜金台夕照诗
迢递高台近日边,傥来登览向依然。
万家禾黍秋风外,十里旌旗落照前。
远郭砧声来杳杳,平原归骑去翩翩。
黄金漫说能招士,千载犹传郭隗贤。
王恽望黄金台歌
君不见孔子修春秋,二百四十有二年,燕人歃血才一见,下逮战国尤茫然。惟南声教耻不与,苦羡齐鲁多英贤。黄金不惜筑此台,当时何限郭隗才!政绿市骏售其骨,云烟转盼龙媒来。古称得士国无小,甘棠世业如天开。悲风萧萧易水暮,往事不复令人袁。昭王之名传永世,黄金高台安在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