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雷(xunlei.com)
创办于2003年年初。此前共获得包括Google在内的3次投资,总金额达数千万美元。迅雷从一个最受欢迎的下载服务软件,快速成长为互联网视频内容发行商。
程浩
1975年生,毕业于南开大学,后在美国杜克大学深造。曾在百度任职。2002年,与杜克大学校友邹胜龙联合创办迅雷。现任迅雷网络总裁。
访谈印象
程浩:最佳第二人
NBA有一个奖项,叫Sixth Man Award(最佳第六人),专从各个球队最重要的替补球员中评选。最佳第六人不属首发阵容,但他是最重要的替补,上场时间甚至和首发一样多。如果入选,那就说明他技术全面、发挥稳定,常常能起到关键作用,但是,这个球员永远不会是媒体发布会上被镁光灯追逐最多的人。
很多着名的公司,创始人都有好几个,但正如CEO只有一个一样,随着公司发展名满天下的,一般而言,也只会有一个。对于公众而言,腾讯就是马化腾,不大知道还有一个张志东、曾李青;百度就是李彦宏,不大记得还有一个徐勇。
而迅雷,除了邹胜龙,还有程浩。
和所有的联合创始人一样,程浩公开的资料不多,想多找几张照片都难,但这一点都不妨碍他对于迅雷的价值。他是迅雷最重要的开发人员,并担任第一产品经理,甚至连迅雷的名字都是他给起的。
我问他:“有名到超市收银员都认识你,去买瓶水都有人要你签名;只是业内有名;籍籍无名但不妨碍你有钱——这三种可以选的话,你选哪个?”程浩的答案是:“业内有名。”
年轻气盛时候,谁不想既名满天下,又富可敌国。但真做起事情来,渐渐就开始放低了自己对名利的渴望,放大了境界和责任。而创业团队中的搭档能力会有偏向,性格会有区别,分工也就不同。商场之上,名利之心总在,但多和少,往往就决定着是否能和团队合拍,能有多少默契,甚至能影响到公司的成功与否。
“应该让谁有名?”这个问题,应该是创业团队的决定和分工,而不是个人的选择。
程浩脖子上的项链是姐姐送他的生日礼物,那是特意在Gucci定制的迅雷LOGO,“同事都想搞一个,我说你们全是山寨版。”来北京才两天,他急着赶回深圳去,周日有公司的卡拉OK比赛:“我唱许巍的歌,都进前20名了。”并向我保证说,绝对没有暗箱操作。
和大学同学在一起吃饭,室友全部生了儿子,唯独程浩生了女儿,所以纷纷来攀娃娃亲。他张狂地让室友牙痒痒:“我女儿,又漂亮,又聪明,老爸还有钱,你们都没戏!”
你会因为名气不如搭档响亮而不快乐吗?
看上去程浩不会,所以,他是不必评选的最佳第二人。
又:
在3G门户,CEO邓裕强承担最大的责任,方向、决策都是以他为主,可偏偏是我的性格和职能让我经常面对媒体。
所以,问程浩关于名气的问题,是我自己的不安。
人生最大的风险就是从来不冒风险。
张向东:今天来聊一下迅雷的故事,另外也谈谈程浩的个人故事,我们抱着八卦的轻松心态来聊天。很多网友跟我一样是迅雷的用户,但谁是迅雷的创始人?恐怕大家知道的都是邹总多一些。程浩是隐藏在背后的人,也许大家不知道,迅雷的名字也是由程浩起的。还是请迅雷名字的提出者描述一下迅雷的今天和未来吧。
程?浩:迅雷从2003年开始运营,但它不仅仅是一个下载软件,还是一个流媒体播放器。
张向东:听说迅雷要转向视频门户?
程?浩:谈不上转型。迅雷看看是一个视频门户,我们把以前的迅雷看看子频道做成整个迅雷,就是以前的迅雷在线。这以前是一个小项目,现在做大了。
张向东:到现在用户规模是怎样的?
程?浩:每天使用用户在4万,下载量早就超过1亿。每天观看视频次数在6 000万左右。
张向东:人们在之前主要的观看方式都是电视机、DVD,有没有类似的数据统计,比如说中国人看电视的人次、时长或者观看的频次有没有对比?
程?浩:相信这个数据肯定有,但我不是很清楚。从直觉上讲差距蛮大,因为通过互联网看电视的主要是年轻人,并且还得有宽带,那么跟电视机比,一个电视可能有三四个人看,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差距都很大。
张向东:我总喜欢问创始人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局面和方向是你和邹胜龙先生最早的设想吗?
程?浩:当时没有想到这么多。我们2003年开始创业的时候做了分布式的存储系统,推出以后市场前景不是很乐观。在2003年年中的时候我们考虑过改变,当时想互联网的有QQ、搜索有百度,而且有的都上市了。于是就想到下载,当时只有网络蚂蚁,但还是个人爱好者开发的,所以我们想还是有机遇的。
张向东:3G门户跟迅雷起跑线差不多。当时我们选择做3G门户主要是邓裕强的选择,他对这块很了解,他本身又在中国移动里工作,所以他看到了这么一个机会。你和邹总走到下载领域,个人的背景方面是原因?
程?浩:我们都是在杜克大学的同学,而且对这块的技术儿也比较了解,所以就选择下载这个项目。像你说的,要做就做一个争取人人都能够用到的东西,当时我们分析了一下,感觉下载还有机会。
张向东:看上去是一个非常有逻辑的筛选。等于把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方向都梳理了一遍,最后才得出了这个结论。
程?浩:当时市面上有的只是下载软件,而迅雷不同,我们提供的是下载服务。这二者区别很大。
张向东:工具和服务的区别是什么?
程?浩:他们是单点的,我们是多点的。我们提出PSP理论,事实上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算法,可以说现在迅雷的竞争对手都采用这样的算法。
张向东:你跟邹总两个人都是技术出身,当然肯定会选择这样以技术先行的方向。你们当时在美国杜克大学读的都是计算机专业吗?
程?浩:对。
张向东:你跟邹总两个人与我和邓裕强一样,都是同学创业,你们什么时候有创业的想法?
程?浩:我回国后先在百度待了一年。有一次我们在网上聊天的时候,是邹胜龙先提出来的,他说想做一些事情。当时算是一拍即合吧,就开始想要做什么事,当时想的就是我刚才说的邮件的分布式存储系统。后来他在美国辞职了,我在这边也辞职了。他想在美国融资,我就在中国这边看看有没有朋友,做一些天使融资的事情。当时是2002年年底,融资环境很差。因为我们都已经辞职了,所以也不能说钱到位才开始干,那不行,我们就是先做起来再说。他应该是在11月底、12月初的时候回国的,我印象里是12月初从北京到深圳的。
张向东:他从美国回来后选择落脚在深圳,你本来已经在北京了,为什么把创业地点选择放在了深圳呢?
程?浩:这是他的想法,我当然还是希望在北京好一些。因为他是深圳人。
张向东:你离开百度的时候百度应该正处在一个非常好的上升期。2002年底离开百度时,似乎没有考虑太多,比如如果百度上市,自己事业、个人经济上的损失以及家人朋友对自己的看法等等,而是选择了冒险。这种创业的勇气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有的,你当初的考虑是怎样的?
程?浩:对,我在百度做得是不错。我想试一试,万一不行再回百度。(笑)
张向东:你引用过这么一句话,“The biggest risk in life is to risk nothing”。
程?浩:这个话特别有道理,是百度以前的老板当时讲的一句话,他说人生最大的风险就是从来不冒风险。我觉得特别有道理,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更是如此。
张向东:其实对年轻人来说,没什么风险,因为一无所有,失去不了什么。
程?浩:对。
我们就是做用户,做互联网。
张向东:迅雷现在完成3轮融资了,你觉得哪次融资对于你们改变最大?是最近的这一次(指2009年有Google参与的一轮)吗?
程?浩:都很重要。前两轮是解决我们生存问题,第三轮是解决发展问题。回过头来看,这些都很重要。第一个解决生存问题,也是建立自信心。我们从辞职开始一直到2003年底时,产品虽然做了,但质量很差,没什么推广,也没什么用户,啥都没有。所以那时候能有投资者认可我们,是对我们自信心的极大促进。
张向东:你们跟IDG交流的时候是怎样的方式?
程?浩:是我们主动找他们。我们当时产品没有最终发布,但还是做了一些雏形出来,然后才跟IDG联系。IDG在深圳有一个办事处,我们跟IDG在深圳的一些人联系上之后,就在公司讨论了一个下午,其实他们决策还是很快的。
张向东:当时迅雷的状态是怎样的?
程?浩:我们当时第一轮融资的时候大概有10个人左右吧。
张向东:从我对投资者交流的角度看我会有一个印象,不知道对还是错,他们对于单个的软件产品还是比较谨慎的。迅雷是靠什么赢得了投资呢?
程?浩:准确讲,我们其实不是在做软件,我们是在做互联网。从我们决定做迅雷的那天起,我们就没打算做软件卖钱,我们就是做用户,做互联网。
张向东:你觉得当时投资方最担心的是什么呢?
程?浩:没什么担心的,当时投资也不是很多,他一个下午就决定了。我们自己也感到挺奇怪的,没想到IDG决策速度这么快。后来跟他们熟了就问,为什么当时这么快就决定投资我们呢?他很有经验,说了几点:首先就是你们两个都有技术背景,都非常踏实;另外觉得我们俩可能从长相上看比较老实,(笑)不担心钱一到账我们哥俩儿跑了;还有就是做下载的领域是一个优势,因为宽带是一个明显的趋势,他们判断我们要做的这个方向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