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创业者对话创业者
9036800000013

第13章 左手找到右手—对话豆瓣总裁杨勃 (2)

杨?勃:豆瓣是一个文化社区,也是一个发现好东西的地方,同时还是一个发现生活的地方。它用一种个性化的方式,帮助你发现一些你还不知道的东西。现在我们可以发现的东西,集中在书、电影和音乐上,以及像同城活动以及其他有意思的人、有意思的小组,这些东西都是可供发现的。

张向东:开始时候的状态是什么样?听说你在咖啡馆里写出了豆瓣的网站程序。

杨?勃:对。基本上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写程序,再加上思考每天要花上十几个小时。在家里待一段时间受不了时就去星巴克坐一段时间,其实我很享受这个过程。

张向东:豆瓣这个名字的灵感是不是来自公司最早所在的胡同名?有乐队用街道名和门牌号来命名,豆瓣怎么也用了这么一个随性的名字?

杨?勃:是的。名字没有那么复杂,但不要太直白,豆瓣想做的就是推荐,假设你叫“图书推荐”、“书评网”诸如此类的,那我们以后做电影音乐就很难。名字不能把自己限制死了。网站在发展的时候,很难预料到你的方向有什么变化,起一个有意思的名字让大家容易记住就好,未必一定要跟你的东西相关。

张向东:经常有人建议我们公司也应改名,我们叫3G门户,他们说要是4G时代怎么办。

杨?勃:先把4G、5G注册下来。(笑)

先证明模式,才有可能获得投资。

张向东:有没有想过互联网创业的风险这一问题?大家都有一个来自于模式创新的好想法,然后就去做了出来。可大部分网站都是免费向用户提供服务的,若模式正确的话,用户会越来越多,会呈几何级数增长,而商业模式可不会一时半会儿就完成。3G门户网是没有另外的选择的,裕强和我背景简单,不能先融资再去做,但你在IBM工作过,又有留美的经验,很容易跟风险投资商沟通。难道你没有想过先融资再做豆瓣吗?

杨?勃:这是一个刻意的决定,我还是想先自己做起来再说。但就算想去融资,也并没有你说的那么容易啦。因为当时在互联网这个行业里面,没有人知道我,我也没有做任何事情,完全没有积累的。过去的朋友,在融资方面也帮不上什么忙。确实像你说的,豆瓣也是免费服务,我能想到的办法是尽量控制自己的成本,所以我就想一个人来做。2004年的时候,做一个网站的成本其实比以前低很多,当时我自己攒了一个6 000多块钱的服务器,而托管也没多少钱。

张向东:那看来的确如此,办公室也很便宜,因为你的办公室就在咖啡馆。

杨?勃:对,每天15块钱(笑)。能够把成本控制很低,就不需要一开始去找风险投资。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说,豆瓣是全新的模式,我们做的模式没有被检验过。正因为没有被别的地方检验过,所以不知道它是不是真的像我想的那样是个好模式。这个时候就要先把这个模式验证出来,证明它是成功的,然后再去寻找资源支持。如果一开始自己没有把握就投入很多人力和资金的话,我觉得是在增加大家的风险,更何况融资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张向东:也有人问我关于互联网创业的一些问题,最常见的一个就是:如果想做一个网站,是先融资还是先运营。其实这不是你选择的问题,是人家来选择的问题,模式如果没有被证明,团队的能力如果没有被证明,谁能轻易看你的计划书就给你钱。

杨?勃:嗯,之前有成功经历的话,会很有说服力。

张向东:对于大学生或初次创业者来讲,这种可能性很小。

杨?勃:互联网创业的门槛很低。如果做一个网站只是在验证你的想法,那它启动起来花不了太多钱,学生也可以做。但是更大的风险并不在这里,而是你的经验、想法等方面。

张向东:当你突然发现豆瓣的用户已经多起来的时候,你是主动去找投资,还是按照原定计划走;是先着力把基础做好,等着风险投资上门找你?

杨?勃:我是等着风险投资上门找我,我只是埋头把这个事情做好。

张向东:豆瓣走的是标准的互联网创业模式,一个免费的模式,然后发展用户,接着融资……你觉得过去的4年中,最重要的几个节点是什么?

杨?勃:第一个当然是上线了。第二个里程碑是我们有办公室,我们是先有风险投资才有办公室。我记得非常清楚,在2006年的7月份我们有了自己的办公室。我们在798那儿有一个办公室,但空空荡荡的办公室里只有三个人,每天有两个人写程序,一个人回答网友的问题,非常非常安静。但这也是一个公司、一个企业了,跟之前豆瓣的形态有一个本质的变化,同时我们又接收了风险投资,有了新的责任,你必须将它看成一个公司,而不是一个个人网站或个人项目。所以这是一个挺大的变化。

张向东:关于融资,你应该见了不少风险投资商,为什么选择联创策源?

杨?勃:主要是豆瓣做创新模式,而这个模式又需要时间摸索。与一个被证实过的模式挪过来复制而变大的企业相比,这之间有很多不同。我最大的顾虑是,风险投资进来后我们会急于赢利。也许第一年、第二年不是问题,但可能以后会成为问题。跟策源合作是因为他们是一个长期的基金,而且我们也有一个共识,豆瓣是一个长远的项目,虽然需要很长时间,但却是意义深远的事情。不是说很快进来,很快出去,不是在炒作一件事情,这是最大的原因。

张向东:不能排斥冯波(联创策源合伙人)的趣味跟你们的合作达成也有一定关系吧,他很会玩,喜欢摄影和旅行。

杨?勃:也是,冯波是个很好玩的人,他也很喜欢豆瓣。

张向东:豆瓣现在是文艺青年的一个符号,但赢利始终没有解决。作为创始人和CEO,最近让你反复思考睡不好觉的问题是什么?现在最大的挑战和困难是什么?。

杨?勃:你可以说豆瓣是一个文艺青年的集散地,我们也确实是文艺青年集中的一个大区域,但文艺青年只是现在豆瓣的一小部分。其实电影或书啊都是非常大众的,只是大家对它的关心程度有不同而已。比如4 000万的访问人数(截至2010年4月)中,其实大多数都不是注册用户,但他们仍然在关心那些东西,其实这个需求挺大的,这也是豆瓣在做的事情。

张向东:豆瓣提供的这些服务最后总会转化成一个商业模式。不管是你的投资人,还是公司发展本身考虑来讲,你觉得豆瓣最大的商业价值在哪里?要通过什么渠道去实现?

杨?勃:2004年底我写了商业计划书,里面写到了豆瓣的商业模式,说近期、中期模式是通过与电子商务的分账,远期、中远期是精准广告。比较幸运的是,整个发展正是按照这个设想在走。虽然我们也曾有过怀疑,但总的方向没有改变,一直是按照这个方向走到今天。虽然过程远没有我们想得那么简单,但我们坚定不移一直往这个方向走。

张向东:关于你们挣钱的事很多人都很关心,他们说豆瓣一直都是免费的,现在有没有赢利啊?

杨?勃:是啊,豆瓣的用户也对这个很关心,还有人发起捐钱给豆瓣买服务器的活动。(笑)其实这是我们团队今年的目标——年度赢利。现在这个过程很顺利,我觉得没有问题,今年能达到这个目标。

它自己变成了一个生命。

张向东:互联网的商业化有时候会遇到用户的抵制,豆瓣有这样的情况吗?公司运作的时候也会要考虑很多现实问题,比如说政府监管的问题,而我也相信,豆瓣对于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原则更多是自由和开放的。那豆瓣现在开始管理用户,比如说群组讨论啊要有一些限制和管理,那用户就会很反感,我看到有人提了一些非常尖锐的看法。如果你遇到用户当面对你讲说,作为CEO你给我们提供的是这样一个平台,但现在你的想法变了,他们会不会说你是叛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