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植市场经济主体】催生小企业,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努力培育个体工商户,把个体工商户培植成小企业,把小企业培植成规模以上企业,把规模以上企业培植成大企业。积极建设创业服务平台。编制了全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完成了白水昌盛有限公司苹果电子交易平台等8个省级中小企业服务示范平台的申报工作。全年新增非公有制单位2661户,其中新增私营企业1021户,新增个体经营户1640户,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0.29%、102.1%和100.1%。全市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07户,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7%。
【融资服务】一是加强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年内全市新增小额贷款公司7户,累计11户;新增担保公司5户,累计18户。全市18户担保公司累计为1200多户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担保,担保金额10.77亿元。其中韩城光大信用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3亿元,为23户企业担保金额2.24亿元。二是召开银政企对接会,促进银企合作。全市中小企业获得贷款70多亿元,其中,11户小额贷款公司提供贷款4.5亿元,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提供贷款65亿元,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人才队伍建设】一是举办了为期五个月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与发展的科学思维培训班”,培训80余人次。二是组织参加了省中小企业局在汉中召开的全省中小企业局长培训班、在西安举办的“全省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三是举办了中小企业银河工程渭南培训班,培训人员200多人。四是组织企业参加了“企业家讲企业论坛”和“2011年西部崛起企业经济大趋势论坛”,参加论坛企业家50多人。
【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争创驰名商标、着名商标、名牌产品。全市新增省级中小企业创新研发中心4个,累计24个;新增高新科技企业4户,累计16户;民营科技企业累计发展到160多户,开发新产品21项,获得专利15项,全市有49个产品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称号,有6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有8家企业获得省级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称号。
【统计监测】一是开展了统计工作实名制,及时全面准确汇总和分析企业运行情况。二是完善企业统计预警监测体系,预警直报企业发展到293户。三是加快企业信息化步伐,中小企业渭南网站工作获得省中小企业局和市政府优秀网站称号。
(王军)
经济调查
国家统计局渭南调查队
队长门世功
副队长张建录王军
【农民工概况】渭南市农民工监测调查的口径范围包括两部分:一是全年外出从业6个月及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包括举家外出劳动力),称为外出农民工;二是全年从事本地(本乡地域内)非农活动(包括本地非农务工和非农自主经营活动)6个月及以上的农村劳动力,称为本地农民工。
【外出农民工人数变化调查】据全面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市乡村人口447.8万,乡村劳动力284.7万人,占乡村人口的63.6%。随着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科技大量推广应用,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业机械化普及提高,加之在各级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支持下,全市尤其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外出务工收入不断增加,渭南已成为全省农民工的主要输出地之一。据对全市11个县(市、区)720户农村住户和76个行政村的农民工监测调查结果推算,2010年,渭南农民工总数为99.1万,占全市乡村劳动力的34.8%,占比较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其中:外出农民工72.3万,占全市农民工总数的73%,占乡村劳动力的25.4%,占比增加2.7个百分点;本地农民工26.8万,占农民工总数的27%,占乡村劳动力的8.6%。农民工人数较上年同期增加10.5万人,增长11.9%;其中全市外出农民工增加8.3万人,增长13%,占新增农民工总数的79%;本地农民工增加2.2万人,增长8.9%。
【外出农民工综合素质调查】(一)外出务工主体以青壮年男性为主,文化素质及技能较为低下。外出农民工中男性接近七成。调查资料显示男性占外出农民工的68.8%,女性仅为31.2%,不到男性一半。外出人员年龄多以青壮年为主。资料表明16-25岁之间的农民工占到38.5%,26-40岁为41.4%,41-50岁占15%,51-65岁占4.8%,65岁以上者为0.3%。从文化程度看,以初中学历为主。外出农民工中,初中学历占66.3%,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占20.8%,小学及以下占6.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6.1%。从接受技能培训来看,培训情况不尽人意。监测结果表明外出农民工中接受培训的不到四成,仅占36.8%,未接受任何培训者占到63.2%。
【外出农民工务工地域调查】务工地域分化明显,省内占比最大,其次是东部以及大中城市是流向重点。从务工的地域看,在省内务工者占到六成以上。从全市农民工务工的地域看,以外出到省内各地为主要流向地,占外出农民工总数64.9%,有46.9万人。其中流向乡外县内的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27.4%,有19.7万人;流向县外省内的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37.5%,有27.2万人。在省外就业的占35.1%,有25.4万人。其中省外流向以东部为主,占省外人数的75.9%,共有19.3万人;中部占9.7%,有2.5万人;西部占8.3%,有2.1万人;其他地区从业者1.5万人。从外出地区类型来看以省会城市和地级城市为主,其中省会城市占30.2%,地级市占24.7%。
【外出农民工从事行业调查】全市外出农民工主要集中流向从事简单劳动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绝大多数从事体力劳动,干的是苦、脏、累的工作,“蓝领”多,“白领”少;卖苦力的多,从事技术工作的少,工资偏低和生活条件差成为普遍的现象。2010年农民工监测数据显示:从事行业来看,全市外出农民工集中的五个主要行业由高到低如下:“建筑业”占20.3%;“制造业”占18.9%;“住宿和餐饮业”占18.6%,“居民和其他服务业”占10.4%;“批发与零售业”的占9%。从事的主要工作种类来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从业者占31.3%,“服务业”从业者占29.3%。可见,虽然全市的外出农民工在数量上有所增长,但以从事苦脏累工作为主的状况依然没有改观。
【外贸农民工组织性调查】据统计,2010年外出务工人员中,通过政府部门和社会中介组织输送的占11.8%。主要还是靠“三缘”关系输出,即“血缘、人缘、地缘”,由家庭成员带领、亲朋好友介绍,以互帮互带的形式外出务工,存在较明显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调查结果反映,通过“亲朋好友介绍”外出务工的,占54.8%;通过“自发”渠道外出务工的占28.3%。
【外出农民工劳动强度调查】外出农民工每月平均工作26天,每天平均工作9小时,高于法定工作时间1小时。每天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下的占0.9%,8-10小时的占到了55%,其中8小时的占45.3%。10-12小时的占37.3%,12小时以上者占6.8%。外出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建筑、制造、住宿餐饮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这是其劳动时间长的主要原因;其次大部分用人单位都是通过加班来给工人提供大部分收入,而农民工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就得选择加班。
【外出农民工在外生存及社会保障情况】农民工外出务工,促进全市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带动了农民收入增加,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也使农民工自己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有一部分农民工在城市安居;然而外出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却不容乐观,农民工社会保障任重而道远。(一)有半数农民工与用人单位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规范劳资双方关系的一项法律制度,也是农民工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法律依据,签订劳动合同对于农民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全市有35.8%的农民工和用工单位订立了劳动合同;有56.7%的农民工没有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还有部分外出自营的农民工。由此看来,农民工的维权意识严重不足。提高维权意识不仅是农民工自己的事情,更要提高用工单位的法律意识,同时劳动监察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用工的监督检查力度。(二)单位或雇主在提供食宿方面较好,但也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在提供伙食情况方面,53.7%的外出农民工享受了单位或雇主提供的伙食或者补贴,但仍有46.3%的外出农民工享受不到单位或雇主任何形式的伙食补助;在住宿方面,53.7%的外出农民工能得到单位或雇主提供的住宿支持,46.3%的外出农民工得不到单位或雇主提供的任何形式的住宿支持。(三)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大为减少。自2003年底国务院积极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以来,农民工工资如期发放受到全国各地劳动部门的重视,采取的措施也非常有效,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已经很少。调查显示,96.6%的外出农民工能够如期如数拿到自己的打工收入,仅有3.4%的农民工有工资拖欠,而且金额较少,时间较短。(四)权益保障较差,社会保险参加水平较低。调查表明,88.2%的农民工单位或雇主没有上缴养老保险,没有购买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等比例分别达到78.5%、81.4%、91.4%和94.5%。养老保险的缺失,使得未来由于年龄偏大,体力精力不济,无法正常打工的农民工生活来源产生困难;不购买工伤保险,对从事事故风险较高,且恰恰是全市农民工从业比例最大的建筑业和制造业这两个行业农民工来说,风险最大。缺乏工伤保险的保证,诸多权益难以保障。(五)绝大多数农民工没有缴纳住房公积金。调查显示,91.8%的农民工单位或雇主没有给其缴纳住房公积金,2.4%的农民工不知道用人单位是否缴纳住房公积金,只有5.8%的人明确表示缴纳了住房公积金。住房公积金的缺失,对城市生活充满希望和向往的农民工打击无疑是巨大的。
【外出农民工经济收入状况】农民外出务工,拓宽了农民就业的渠道,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明显地促进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步伐,是近年来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据全面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372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为864元,约占纯收入的19.8%,较2009年外出务工收入635元增加229元,增长36%,增收贡献率为29.1%,增收贡献率比上年提高了4.1个百分点,外出务工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经过推算,2010年全市外出农民工平均年收入可达14570元左右。每月每人在外总消费384元(不含单位和雇主补贴),其中居住成本129元/月,而上年同期这一数据为114元/月,增长15元,增幅13.2%,居住成本的上升与城市房价涨幅居高不下有着直接的关系,可见房价高不仅对城市居民有压力,也使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打工成本有所增加。外出农民工全年收入高于本地农民工全年收入2900元左右。寄带回现金方面,推算出2010年全市外出农民工寄带回现金为40.5亿元,为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的1.2倍;平均每个外出农民工每年寄回带回现金5600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倍。(一)全市外出农民工收入以中等水平为主。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为1500元,较上年的1190元增加310元,增长26.1%,低收入水平者减少明显。全市外出农民工1200元以下收入者大为减少,1600-2400元这个区间增加较为明显,这表明随着各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上调,全市外出农民工收有了明显增加。(二)外出农民工日均工资待遇仍然偏低,每日平均收入不足60元,且过半农民工属于越时劳动。调查结果显示,全市外出农民工每日平均收入58元,并有47%的外出农民工每日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由于2010年渭南市在岗职工工资尚未核算出,即使和上年这个数据相比,看起来上涨不少的农民工工资也依然偏低,而且农民工获得这一收入主要是靠加班劳动得来。据渭南市2009年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4589元,以同样每月上班26天来算,日工资折合约78.8元,全市外出农民工当年的日均收入尚为上年在岗职工收入的七成多,若按国家法定工作日来计算则更少。
电力供应
渭南供电局
局长林一凡
党委书记连耀学
副局长焦永军蔡晓兰韩述虎
【概况】渭南供电局坚持“六个抓手”(战略规划、计划管理、标准化、信息化、绩效考核、教育培训)的基本工作思路,深化“三个建设”(党的建设、企业文化建设、职工队伍建设),强化执行落实,各项工作取得佳绩,圆满完成了世博保电、抗洪抢险及灾后重建等急难险重任务。全面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售电量完成86.1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83%,完成年初计划的107.5%;平均售电单价完成447.61元/千·千瓦时,同比增加42.98元/千·千瓦时,比计划增加4.94元/千·千瓦时;线损率5.73%,与计划持平;其他各项指标均按计划完成。
【安全生产】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强化现场监督、标准化作业、全员教育培训为重点,扎实开展安全大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狠抓设备大修技改,老旧设备率下降13%,电网抵御风险能力显着增强。建立安全生产监管长效机制,管控能力持续增强。扎实开展三个不发生百日安全、安全周等专项活动,认真实施春秋季设备检修,完成各类检修工作4037项,消除缺陷806条(其中严重缺陷27条),消除国网层面高危及重要客户供电侧隐患9条。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共设置覆盖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282项,举行应急演练4次,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提升。全面落实迎峰度夏、过冬技防、人防措施,电网成功经受157万千瓦最大负荷、3280万千瓦时最大日供电量的考验。迅速恢复华阴、潼关地区受灾电力设施,广受社会各方赞誉。全力完成世博184天超长周期及神州飞船发射重大保电任务,获国家电网公司世博电力保障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年内实现三个安全百日,截至12月31日,累计连续安全运行146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