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公司的盈利是上下波动的,就用长期利率去贴现这些利润。如果股东盈余显示一个可预期的成长率,就用成长率作为贴现率。如果对于公司长期未来的成长过于乐观,使用保守的估计比过于热情的膨胀估值更有利。巴菲特使用美国政府长期国债的利率作为贴现率,他不会在上面再加上风险溢价,但如果利率下调,他会提高贴现率。
相对于公司的价值,能否以折扣价格购买到
一旦你确定了公司的价值,下一步就看看市场价格。巴菲特的标准是,用比价值低得多的价格买到。注意:只有在这最后一步,巴菲特才看股市行情。
巴菲特投资方法12准则
企业准则
企业是否简单易懂?
企业是否有持续稳定的经营历史?
企业是否有良好的长期前景?
管理准则
管理层是否理性?
管理层对股东是否坦诚?
管理层能否抗拒惯性驱使?
财务准则
重视净资产回报率,而不是每股盈利。
计算真正的“股东盈余”。
寻找具有高利润率的企业。
每一美元的留存利润,至少创造一美元的市值。
市场准则
必须确定企业的市场价值。
相对于企业的市场价值,能否以折扣价格购买到?
计算一个企业的价值在数学上并不复杂。但是,错误地分析公司未来的现金流却会有大麻烦。对此,巴菲特有两个方法应对:首先,他通过选择那些业务简单易懂、特点稳定的企业,以提高他的预测的准确性;其次,他坚持每一个投资的对象,都具有安全边际,就是买价低于其内在价值。这个安全边际创造了一个提供保护的缓冲,以对应公司未来现金流的变数。
现在,你已经是一家企业的主人,而不再是一个炒股者,你已经做好理论上的准备,将组合从一只股票扩张到几只。由于你不再用股价的变化或年度变化来衡量你的成绩,你现在有了挑选最佳企业的自由。没有什么法规,规定你必须挑选每一个行业进入你的组合里,没有谁强制你必须挑选40、50、60或100只股票以达到所谓的“多元化”。
对于“多元化能降低风险”的说法,巴菲特相信,只有那些不了解自己在做什么的人,才需要广泛的多元化。如果他们对于自己的持股一无所知,他们的确应该购买很多不同的股票,且分不同的时间买进。换言之,这种人应该投资于指数基金,或使用成本均摊法投资。投资指数基金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实际上,巴菲特指出,指数基金比绝大多数职业投资人干得更好。他说:“实际上,当‘傻钱’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圈范围时,它便不再是‘傻钱’。”12
巴菲特指出:“在另一方面,如果你不是那种一无所知的投资者,那么,研究一些企业,发现五到十个拥有长期竞争力、价格合理的公司足矣,传统的所谓的多元化理论对你而言,毫无意义。”13巴菲特令你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你当下拥有的最好的企业,具有最低的财务风险、最优的长期前景,为何你还要投资在其他排名其后的公司,而不投资在最佳的选择上呢?
现在,重新回到你理论上的投资组合,现在已经不是一只股票了。你可以计算它们的投资盈余,就像巴菲特一样。将每股利润乘以你所持有的股数,算一下总体的盈利水平。作为企业的主人,巴菲特解释说,其目标是十年或更久之后,让旗下的企业产生最佳的透视盈余。
由于投资盈余的成长成为首要的考虑,而不是股价,很多事情开始变化。首先,你不太可能因为股价上涨的蝇头小利而出售你最好的企业。讽刺的是,公司管理层在他们专注于公司运营时是懂得这个道理的,巴菲特解释:“一个拥有前景超级棒的下属公司的母公司,是不可能卖掉它优秀的全资子公司的,无论什么价格。”14一个想提升企业价值的CEO是不会卖掉皇冠上的钻石的,同样他也不会卖掉投资组合中最好的股票,仅仅因为想立刻变现。“在我们看来,处理企业层面合理的方式,在股票上同样合理。一个投资者即便只持有一家杰出公司的一小部分股票,也应该像拥有全部股份的企业主一样具有坚韧的精神境界。”15
现在,考虑管理你的组合,不仅是避免卖掉你最好的企业,还要考虑认真挑选更多的新投资。在这个过程中,不要仅仅因为拥有多余的现金,就随便出手。如果预选对象没有通过你的准则测试,不要出手,耐心等待机会的出现。不出手,不代表你停止工作和思考。巴菲特认为,一个人在一生中很难做出数以百计的正确决策,只要做出为数不多的智慧决策就已经足够了。
发现你自己的道路
乔治·约翰逊在他的书《心中的火焰》中写道:“在现实和虚幻之间,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想发现一种模式,以整合无序的世界。”16这揭示了所有投资者都面临的两难处境。约翰逊相信:心灵渴望找到模式,模式能帮助我们得到有序,让我们去规划和使用好自己已有的资源。
我们知道巴菲特一直在不断地寻找模式,在分析企业时,他知道这些企业的经营模式能揭示未来股价的模式。股价虽然不会跟随企业的每一次变化而做出及时的反应,但是假以时日,股价的变化模式终将与企业基本面的模式相一致。
太多的投资人在错误的地方寻找模式,他们固执地认为一定有可以预测短期股价涨跌的模式存在,但他们错了,预测股市变化的模式根本不存在,一模一样的模式不会重复出现。但仍有人乐此不疲。
在没有预测模式的情况下,投资人该如何做呢?答案是在合适的地方寻找合适的层面。尽管整个经济、整个市场太复杂、太大,难以预测,但在公司层面寻找可预测的模式还是有迹可循的。在每一个公司里,都存在着运营模式、管理模式和财务模式。
如果你仔细研究这些模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你会对于公司的未来得出合理的预期。巴菲特专注于这些模式,而不关心股市中数以百万计的股民们无法预测的行为模式。他说:“我发现,分析公司的基本面比分析市场的人心要容易得多。”17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知识性的工作能提升投资回报和降低风险。我们发现,知识可以用于区分投资和投机。最终,了解你的公司越多,思想和行为中的纯粹的投机因素就越少。
财经作家罗恩·切尔诺夫说:“金融体系是整个社会价值的反映。”18我认为这非常正确。长久以来,人们将自己的价值观放错了地方,所以股市屈从于投机的力量。久而久之,人们改变了自己,在财务道路上陷入灾难性的陋习。摆脱这种恶性循环的唯一方法就是教育自己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
巴菲特在过去有过失误,毫无疑问,在未来依然有可能还会有失误。但是投资成功不意味着没有失误,它来自于正确多于错误。《巴菲特的道路》这本书也不例外,它告诉你如何减少那些困扰了很多人的、错误的行为,例如预测市场、经济、股价等,它也告诉你如何抓住正确的、应该做的一些简单的事情,例如企业估值。巴菲特投资时,仅考虑两个变量:企业的价格和价值。企业的价格可以在行情中查到,决定价值需要进行一些计算,但这些计算并不复杂,只要愿意,谁都可以做得到。
因为你不再担心股市、经济大势或预测股价,现在你可以花更多时间了解你的企业。花越多时间阅读公司年报和行业的相关报道,你越会变成企业主一样的行业专家。实际上,你自己花在调查研究上的时间越多,对于股评家的依赖就越少,从而减少不理性的行为。
最终,最好的投资来源于你自己的发现。然而,你不用感到恐惧,《巴菲特之道》这本书非常通俗易懂,你无需拥有商学院MBA的学位就能知道如何使用它。如果你仍然不知道如何使用其中提到的一些投资准则,可以咨询你的投资顾问。实际上,当你开始越来越多地了解价格和价值的时候,就会越来越多地理解和受益于《巴菲特之道》这本书。
在巴菲特的职业生涯中,他尝试了不同的投资方法,年轻时,他画过股票K线图;他受教于金融界最伟大的导师——本杰明·格雷厄姆,学会了证券分析;他很早受益于菲利普·费雪的投资策略;他有幸与查理·芒格成为合作伙伴,将其所学付诸实施。在其六十年的职业生涯中,遇到过无数的经济灾难、政治变动、军事变动等挑战,历经了这些纷乱,他发现了自己人生的一方天地,在那里投资策略与人性相一致。他说:“我们的态度就是,让我们的个性与我们希望的生活方式相一致。”19
在巴菲特的态度中,很容易发现这种和谐,他总是乐观、稳健,每一天都神采奕奕地去上班。他说:“我拥有我想要的生活,我热爱每一天。我的意思是,我每天都跳着舞去上班,与那些我喜欢的人一起工作。”20他继续说道:“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得上我在伯克希尔工作更有乐趣,很幸运我在这里。”21
1.Roger Lowenstein, Buffett: The Making of an American Capitalist (New York:Random House, 1995), 20.
2.John Pratt and Richard Zeckhauser, eds., Principals and Agents: The Structure ofBusiness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85).
3.Carol Loomis, Tap Dancing to Work: Warren Buffett on Practically Everything,1966-2012 (NewYork: Time Inc., 2012), 101.
4.Conversation with Carol Loomis, February 2012.
5.Lowenstein, Buffett.
6.Loomis, Tap Dancing to Work, 134.
7.Carol Loomis, “Inside Story of Warren Buffett,” Fortune, April 11,1988, 34.
8.Berkshire Hathaway Annual Report, 1996, 16.
9.Berkshire Hathaway Annual Report, 1993,15.
10.William N. Thorndike Jr., The Outsiders: Eight Unconventional CEOs and Their Radically Rational Blueprint for Success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2012), 194.
11.Ibid.
12.Berkshire Hathaway Annual Report, 1933, 16.
13.Ibid.
14.Ibid., 14.
15.Ibid.
16.George Johnson, Fire in the Mind: Science, Faith, and the Search for Order(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95),104.
17.Andrew Kilpatrick, Of Permanent Value: The Story of Warren Buffett(Birmingham, AL: APKE, 1998),794.
18.Ron Chernow, The Death of the Banker: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Great Financial Dynasties and the Triumph of Small Investor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97).
19.Berkshire Hathaway Annual Report, 1987, 15.
20.Robert Lenzner,“Warren Buffett’s Idea of Heaven: ‘I Don’t Have to Work withPeople I Don’t Like,’” Forbes, October 18, 1993, 40.
21.Berkshire Hathaway Annual Report, 1992,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