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蛤蚧对饲养环境的要求
一、温度与采食的关系
蛤蚧是冷血变温的爬行动物,其采食活动有明显的季节性。 适宜的气温,蛤蚧表现兴奋、活跃,此时食欲增加,食量大。但气温下降,蛤蚧活动减少,采取量也相应减少。蛤蚧的耐寒性较差,也不抗热,一般存活的温度需在8℃以上,15℃以上才能活动,17~18℃以上才能摄食,22~32℃左右最活跃。但是也不是气温越高越好,实验观察,33~34℃时,蛤蚧呼吸、心跳加快,35℃以上时,食欲减退,开始有不安表现。
由于个体之间有体质强弱之差,因此耐寒性也各不相同。健壮的个体即使在室温5℃时也不致死亡,而瘦弱个体在10~13℃都会被冻死,幼小蛤蚧的耐寒力则更差,一般不能忍受低于13℃的气温,因此在冬季和早春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将门窗关严,使寒风不能侵入;蛤蚧栖息的地方可挂麻袋片,必要时可烧木炭火盆增温,以保持室温不低于13℃。这样的温度,蛤蚧不致冻死。直到惊蛰或春分,蛤蚧才再度开始活动。假若冬季室温提高到20℃以上时,可喂蚕虫、蟑螂和土鳖虫等,假若不给饲料,蛤蚧消耗体内营养,会很快消瘦,抗寒能力也会随之降低,易于死亡。小蛤蚧抗寒能力弱,管理中更应特别注意。夏季,当室温上升到32℃以上时,除应泼水降温,增强遮阴设备外,还应在饲养房内增设饮水用具,供给饮水,或结合降温,在蛤蚧身上洒水。
热天,蛤蚧喜欢湿润的环境,这时室内相对湿度最好保持在70%~90%之间,假若相对湿度降到50%以下,应在室内洒水以增加湿度。除上述工作外,还应经常打扫室内卫生,清洗饮水用具,换饮用水,检查房内有无洞隙;蛤蚧是否健康,发现有病的应及时隔离。一般有病的蛤蚧主要表现在脚的吸附力差,喜欢单独在有光处或低处停留。
二、采食与光照的关系
蛤蚧采食时间与光照有直接关系。蛤蚧是夜间活动和觅食的动物。白天光照强,大多数蛤蚧隐藏在暗处休息,并停止觅食。在晚上7时以后,才陆续从隐藏处出来觅食。清晨5~6时,又返回洞穴或暗处隐藏。
三、投喂时间和投喂量
一盏20 瓦的灯一夜诱捕的昆虫, 基本上能供400条大蛤蚧吃食,食饱1次可3~5 天不再寻食。诱捕的昆虫不足时,可人工饲养地鳖虫、蟋蟀、黄粉虫、蝇蛆饲喂蛤蚧,还可人工捕捉蟑螂、蚕蛾,将这些营养丰富的虫子放在食盘中置于地面供蛤蚧采食。活食短缺时,应训练蛤蚧吃人工饲料。将玉米面、米糖、大米、小米、甘薯、南瓜、冬瓜等煮熟,做成糊状,再加适量鱼虾粉、 蛋粉配制而成, 放入食盘中。投饵期间,不喂昆虫,不给饮水,蛤蚧饥饿时便大量采食。投食时间以傍晚为佳。
由于蛤蚧在夜间觅食,投喂时间应在下午6时左右。成蛤蚧投喂量为每只每天2~3克(占体重的4%~5%),小蛤蚧1~2克。活饵料(昆虫)直接投入养殖室或箱内,较小的昆虫或黄粉虫装入一个平底食盘,任蛤蚧自由取食。个体较大的昆虫如独角犀、屎壳郎以及龙虱等,它们的甲壳很硬,体型较大,蛤蚧拒食。对于这种大型硬甲壳的昆虫,可集中烘干研成昆虫粉,作为配合饵料原料。
四、饮水
蛤蚧有饮水习惯,夏天尤为重要。供饮水用的器皿底要平、浅,最好是平皿瓷盘。饮水器皿要每天清洗,每天更换清水。
(第二节 )幼蛤蚧饲养管理
一、初生幼蛤蚧特点
幼蛤蚧是指初孵出的幼体至6月龄的小蛤蚧。
刚孵出的幼蛤蚧体长0.5~0.6厘米,体重3.5~5克。幼蛤蚧初生2~3天不取食,不活动,隐蔽在阴暗处,第四天开始捕食。幼蛤蚧要与大蛤蚧分开饲养,以免遭大蛤蚧吞食。
二、幼蛤蚧的饵料
幼蛤蚧适宜投喂黄粉虫、蝇蛆等小型多汁昆虫,这些鲜活饵料应放在小瓷碟内,任其自由捕食。每次不应投放太多,食完后再投入,以保持捕食欲望。
2~4月龄的幼蛤蚧,除喂黄粉虫外,还要选喂其他小甲虫,如小型蛾类、小型金龟子等昆虫,以保证营养均衡。可在虫盘内投入少量人工配合饵料,与活虫混放一起,让幼蛤蚧慢慢吞食人工饵料,使营养更全面,促进生长发育。幼蛤蚧每次采食量为0.2~0.5克。饮水器皿用较浅的瓷碟或盘,用2层纱布浸在水盘内,以防幼蛤蚧溺水。
三、幼蛤蚧需有保温措施
凡是在10月份孵出的幼蛤蚧,进入冬眠期以后,体质差,部分幼蛤蚧因虚弱而死亡。为了提高成活率,幼蛤蚧室应有加温设备,室温保持在26~30℃,相对湿度维持在70%~80%。
孵出1周龄的幼蛤蚧应投喂饵料,食盘内保持足够的鲜活昆虫,以刺激视觉,激起幼蛤蚧捕食欲望。
只有保证摄入比较完全的营养物质,幼蛤蚧才能正常生长发育。
刚孵出的幼蛤蚧,为了保温需要,有时集中在木箱内养育。但是幼蛤蚧不宜长期在木箱或木笼内饲养。否则,易患软骨症及营养不良等诸多疾病,造成生长发育缓慢、体质纤弱的后果。因此,冬天过后,将幼蛤蚧移至有网顶式铝合金网的饲养室里饲养,尽量减少因木箱、木笼长期饲养造成的不良影响。
(第三节 )种用蛤蚧饲养管理
做种用的蛤蚧,其培育目标是提高繁殖性能,产卵数多,品质好,孵化率高,幼蛤蚧成活率高。为了达此目标,应做好饲养管理等几方面工作。
一、种蛤蚧选择
挑选体质健壮、活动力强、四肢与尾巴齐全、无损伤、无畸形的个体。体长13~14厘米,尾长10厘米,体重在80~100克,年龄3岁左右的作为种蛤蚧最好。要做好雌、雄鉴别。每笼5雌1雄,育种效果较好。
二、喂料
5月份以后,是蛤蚧繁殖活跃期。如投放人工饵料,要注意补充维生素E。具体做法是在配制人工饵料时,每100克配合饵料中加入0.1克维生素E,混合后投入笼内。平均每只蛤蚧每天喂给2克配合饵料。
每1~2天还要正常投喂2~3克活昆虫,任其自由捕食。蛤蚧在繁殖季节,食欲旺盛,采食量大,一定要喂饱喂好。否则,会出现因饥饿争食和咬断尾巴的现象。
三、产卵期管理
种蛤蚧的产卵期是5月中旬至9月上旬,其中7月份为产卵高峰期。这时要做好种群与蛤蚧卵管理工作。
首先在蛤蚧产卵期前,要准备好产卵室,即种蛤蚧的繁殖室。产卵室应光线充足,通风好,不得漏雨或积水。室内蛤蚧有可能栖息和产卵的地方要用硬纸、布帘遮盖。大群产卵,按雌、雄10∶1的比例置于一个产卵室内。个别小群育种,雌、雄5∶1单独设个小产卵室。室内墙壁悬挂麻袋遮光,让雌蛤蚧在墙壁上或纸壁上产卵。产卵期要保证充足鲜活的饵料和饮水,保持室内安静,避免过多进出产卵室。
每天检查1次产卵室,发现产卵,待卵壳变硬后,撕扯下薄纸,将卵取走,集中管理和集中孵化。
(第四节 )蛤蚧卵的管理和孵化
蛤蚧卵产出后,小心取开,集中在箱里,用小纸片写上蛤蚧卵编号和生产日期,贴在卵旁。卵最忌雨淋和水浸,否则影响孵化率。要避免破损,防蚂蚁侵害。
蛤蚧卵孵化,最好集中在箱中进行,保持箱(室)温度30~33℃,相对湿度控制在70%~80%,经80天就可孵出小蛤蚧。秋、冬天所产的卵,假若放在15~20℃的温度下保存,到翌年2~3月份孵化,也能提高成活率。
(第五节 )提高孵化率的措施
广西药用植物园的经验,种蛤蚧在室内(笼内)产下的卵,最好不要移动。应立即用金属纱网罩住蛤蚧卵,钉在墙壁上保护,盖上麻袋片,防止被踩坏或吞食,让蛤蚧卵自然孵化。幼蛤蚧孵出后,转移到幼蛤蚧室饲养。
(第六节)四季管理要点
一、冬季
蛤蚧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耐寒性较差,气温12℃以下,不进食,不活动,处于冬眠状态。8℃以下的气温对蛤蚧有严重影响,体质弱的或幼体小蛤蚧可能会被冻死。因此冬季的首要工作是落实防寒保暖措施,使成年蛤蚧越冬的室温保持在14℃左右。
二、春季
南方春天气温变化大,湿度也较大,春雨多,环境容易发霉。低温高湿是南方春天的特点,不利于蛤蚧生长,幼蛤蚧和体弱的成蛤蚧会被冻死。因此春季要做好保暖、防潮和防霉工作,室温保持在15℃以上。有条件的,饲养箱内温度保持在22~28℃效果最好。
三、夏季
蛤蚧既不耐寒,也不耐高温。夏季气温超过34~35℃,蛤蚧也明显不安,表现食欲减退,食量减少。因此,要采取防暑降温措施,如加强通风。盛夏季节白天闷热,室外温度超过35℃,就应开窗通风,地面洒水,水盘加入清水。
四、秋季
进入秋天,蛤蚧食欲旺盛,尽量让其多采食,养好身体准备过冬。并着手检查体质,做好大小分群,将幼小蛤蚧集中饲养管理,以提高越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