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村科学养殖常识——蛤蚧
9022100000005

第5章 蛤蚧的饵料来源

(第一节 )蛤蚧饵料的种类

蛤蚧饵料可分为3类,即天然活体昆虫、人工养殖昆虫和人工配制饵料。

蛤蚧的饵料主要包括:地鳖虫、蟋蟀,黄粉虫、蝇蛆、蝼蛄、大小蚂蚱、金龟子、牛角虫、地蚕, 蜘蛛、蟑螂, 蚊虫,无臭辣味的新鲜虫; 玉米面、米糖大米、小米、南瓜、冬瓜、甘薯等。

一、天然活体昆虫

野生蛤蚧主要捕捉活昆虫为食。从野外捉到的蛤蚧,剖检其胃,胃内常见的昆虫是金龟子、蝗虫、蝶类、各种螟虫、飞蛾、螳螂、蟑螂、椿象、蝼蛄、蜻蜓、蜜蜂、白蚁等。

人工养殖蛤蚧,解决活虫途径是利用诱虫灯捕获各种昆虫。但是昆虫活动是有季节性的。不同作物的虫害发生期与作物生长期、气温、湿度有密切关系。

靠灯光捕虫饲喂蛤蚧,只是在虫情盛期(一般是4~9月份)诱捕到的昆虫较多,可解决部分饵料。

二、人工养殖昆虫

适合人工养殖而蛤蚧又喜欢捕食的昆虫有黄粉虫、地鳖虫、蝇蛆、蚕等。这几种昆虫养殖技术比较成熟,可以规模生产,方法简单,成本较低,是解决蛤蚧昆虫饵料的重要途径。

三、人工配制饵料

经过长期观察,人工养殖的蛤蚧,在饥饿状态下也吞食死虫或其他食物。对于人工配制饵料,经过训练,蛤蚧也会慢慢采食。人工饵料饲喂蛤蚧成功,解决了蛤蚧规模养殖的最大难题。

(第二节 )高效诱虫灯

频振式诱虫灯是利用昆虫(特别是有害昆虫)趋光、趋波的特性,选用对昆虫有极强引诱作用的光与波长,将昆虫诱至灯下高压电网触杀的一种先进实用技术。频振灯诱虫效果比传统黑光灯高2.6倍,是黑光灯的换代产品。频振灯诱虫技术应用于养殖蛤蚧,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既可消灭农业害虫,又可将虫体作为蛤蚧饵料。每年4~10月份可以启用,日平均单灯诱获昆虫120~150克。

但是,喂蛤蚧需要活虫,而频振灯所诱到的虫多被高压电网击倒,死虫较多。要想捕获到活虫,必须在频振灯管周围加三块玻璃,用铁丝固定,每块玻璃呈120°角。飞来的昆虫不被电击而落入接虫袋。原来的接虫袋易被落入的昆虫咬破,需要换上不易被咬破的接虫袋或接虫网箱。现将频振灯在不同农田安放的具体要求介绍如下。

一、频振灯在蔬菜地的安放

频振灯安放在蔬菜地,装灯高度100~120厘米(灯管中段到地面的高度),控制半径约100米,单灯诱虫范围为3公顷。开灯时间为19时至翌日凌晨1时,挂灯时间5月初至10月下旬。雨夜不开灯。

二、频振灯在水稻田的安放

水田附近灯安装高度为155~170厘米。这个高度诱虫效果较好,控制半径80米,面积约2.2公顷。每天开灯时间为19时至翌日6时。

三、频振灯在果园(荔枝、龙眼等果树)的安放在果园里挂灯位置应在果园区域中心,距边行100米左右,周围不应有建筑物或高大树木屏蔽光源。挂灯高度以高出树冠50厘米为宜,太低诱虫效果不好,太高昆虫扑灯困难,也不利于装卸接虫袋(箱)和清扫杀虫网。灯控面积2.5公顷,开灯时间为19时至翌日6时。梨树和李树园,挂灯高度为距地面2~2.5米为宜。

四、频振灯在房屋上的安装

假若把频振灯安放在房屋顶上,也可捕获到昆虫,只要房屋周围近距离内没有高大建筑和大树就可以。频振灯一般安放在屋顶或阳台上,距离屋顶(楼面)1.5米。开灯时间为19时至翌日6时。

频振灯诱虫量,与气象因素有密切关系。当天气降温、刮风、下雨,昆虫扑灯数量大幅度降低,月光明亮之夜,扑灯量也少。而闷热、无风、气温25~33℃的晚上或者风雨欲来而又未到的夜晚,虫量最多,千万不能放过。每年10月份过后,没有虫扑灯了,应该收灯,待翌年4月份再挂灯。

每台频振灯(功率30W)的灯具300元,辅助材料及安装费约200元。假若每年5~10月份开灯,约180天,平均每晚开灯10小时。每度电价按1元算,年电费54元,每台灯寿命5年,即每年分摊成本154元,每晚费用0.86元。经济效益有两方面,一是消灭农作物田间害虫,降低农药开支,使农作物增产;二是获得昆虫饲喂蛤蚧。

(第三节 )地鳖虫人工养殖

地鳖虫又叫土元,是一种药用动物。属蜚蠊目的昆虫。由于地鳖虫具有易于饲养繁殖,成本低,产量高,蛤蚧喜欢捕食等特点,养殖地鳖虫作为蛤蚧活饵料,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一、生活习性

地鳖虫喜欢生活在腐殖质丰富、土质疏松、潮湿阴暗的环境中。房前屋角的墙角,畜禽舍周围,旧房屋砖缝都有它们的足迹。它们白天潜伏在1~2厘米的疏松土层下,夜间出土觅食及交配。上半夜在地面最活跃,下半夜活动较少,天亮潜入土层内。

地鳖虫适宜温度为25~32℃。低于10℃冬眠,高于37℃造成脱水死亡。相对湿度70%~80%,土壤含水量15%~20%最为适宜。地鳖虫怕强光,养殖环境保持弱光能促进生命活动,养虫室用15~25瓦红色灯光,有较好的效果。地鳖虫是杂食性昆虫,食性很广。果皮、菜叶、嫩,草、瓜皮、畜禽舍地面饲料残粒、麦麸、玉米粉、发酵过的畜禽粪便等,都是地鳖虫的食物。

二、繁殖特性

地鳖虫属不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历卵、若虫、成虫3个阶段,没有蛹期。从卵孵化出到变为成虫,自然状态下需3年时间。人工繁殖由于温度环境、营养、管理水平比较完善,成熟期可大大缩短。

每年5~10月份,气温在25~32℃之间是繁殖期,交配活跃。雌虫交配1次,终生产卵均得受精卵。

每只雄虫一生与3~5只雌虫交配,过后不久雄虫死亡。雌虫年产70~100个卵鞘,每个卵鞘内有卵子14~16个。卵鞘在24~30℃温度下,经40~50天孵出若虫。

三、饲养场地

地鳖虫人工养殖方式是室内饲养,在室内建饲养池。有两种形式,一是平面建池,只利用地面建一层;另一种形式是立体池,可充分有效地利用空间,扩大规模。

1.室内平面单层池

池高50厘米,池的大小依饲养室面积而定,池壁要光滑,必要时镶贴瓷砖。饲养池的布局以方便管理为原则,要留有人行道。窗户和天花板要能防止老鼠及蛇进入。

2.室内多层立体池

根据室内大小,建多层饲养架,饲养架长90~120厘米,宽80厘米,每层高60厘米。一般建2~3层。立体架后面要靠墙,架两侧用砖砌成,底板可用水泥预制板,每格小池的池壁光滑防止虫逃跑。

四、饲养土的制备

地鳖虫生活在疏松肥沃土层内。取菜园土和草皮土等量混合、打碎,过6目筛。按混合土30%的比例加入经腐熟除去杂质的畜禽粪肥。按3%的比例掺入生石灰,充分拌匀备用。这种混合土就是饲养土。

五、引种

1.成虫的选择

引入的地鳖虫成虫要为老龄若虫刚变为成虫的虫体,购回后不久即产卵。选择体色黑而有光泽、身体丰满、假死性好、逃跑迅速的虫体。这样的成虫存活率高,抗病力、繁殖力较强。

2.卵鞘的选择

购入卵鞘也是常用的引种方法。把卵鞘引回来,孵化出若虫,长为成虫,再经选择得到优良个体。一般成虫也可立即喂蛤蚧。卵鞘选择褐色或棕色的,粒大饱满,外观无畸形,手感有弹性,对着阳光或灯光观察,卵鞘内排有两排卵,卵粒清晰可见,每排6粒以上。

六、饲养管理要点

1.放置池内饲养

饲养土放入养殖池内,土层厚18厘米,调节含水量15%~20%,相对湿度70%~80%。把虫种放入,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0.8万~1万只。

2.饲料投放

每万只地鳖虫,每次投放5千克精料和10千克青料(虫龄8日龄计)。每2天投1次,把握精料吃完,青料略有剩余即可。把精料投入浅盘,任其自由采食。

3.卵鞘管理

如购入的是卵鞘,应置入养殖池内的饲养土上,盖上1层1~2厘米薄土,室内最佳温度为30~32℃,35~50天可孵出若虫。

这时,要在饲养土的表层撒少量炒过的麦麸或玉米粉,让幼小若虫练习吃食。随着若虫多次蜕皮,身体逐渐长大,投喂量应适当增多。

适合做蛤蚧活饵料的是地鳖虫的成虫,秋天过后,即可捕获地鳖虫做饵料喂蛤蚧。

(第四节 )蛤蚧饵料的人工配制

蛤蚧要达到规模养殖,除了抓好诱虫灯捕获昆虫以及人工养殖黄粉虫、地鳖虫外,还要训练蛤蚧吃人工配合的饵料。

蛤蚧人工配合饵料配方:鸡(鸭)蛋(带壳)50%,昆虫粉10%,动物内脏10%,面粉(或玉米)29%,禽用多种维生素1%。

先将鸡(鸭)蛋煮熟,捣碎(带壳),加入昆虫粉、动物内脏、面粉等,用水混合拌匀,煮成浓稠糊状,冷却后拌入禽用多种维生素。

用法:把这种混合糊状饵料涂抹在蛤蚧室内墙壁上,让其自行采食。

注意事项:这种人工饵料只适合饲喂成年蛤蚧。

投料前,蛤蚧应停喂活虫3~4天,令其饥饿后,再涂抹给人工饵料。经过多次训练后,蛤蚧便可逐渐习惯采食这种人工饵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