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村科学养殖常识——柴鸡
9021700000009

第9章 鸡选育与饲养管理(1)

(第一节)种鸡选育

种鸡选育就是把优秀的公、母鸡选出来留做种用,让它们大量繁殖后代,希望把它们的优良品质遗传给后代。这就要求种鸡不仅本身品质优良,还要求遗传性稳定。由于养鸡的目的不同,选择的内容和方法也不同。柴鸡选育实践中,要努力提高其生产性能,在保持优良肉、蛋品质基础上,既要提高群体整齐度,又要选择其“包装”性状(如羽色、冠形、肤色、胫色、体型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一、选种要求

柴鸡的选种要求随品种、类型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选种的目标也应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1肉用种鸡的选种要求

肉用型柴鸡体型结构、外貌

特征符合品种要求,结构匀称,体质结实,生长发育健全,觅食力强。眼大有神,耳叶丰满,冠和肉垂鲜红、发达、毛孔细;胸宽而深且向前突出,胸肌发达,无胸部囊肿;体躯长、宽且深,腿部粗壮有力,腿肌发达;爪直,羽毛丰满。凡腿、脚畸形、扭翅及垂尾者均不宜留种。另外,公鸡要求姿势雄健而挺立,母鸡要求性情温顺,行动活泼。

肉用柴鸡在产肉性能方面要求初生重大,早期生长速度快,各期体重符合品种要求;屠宰率高,肉质好;胸部肌肉发达,肌纤维细,拉力小;饲料转化率高。

2蛋用种鸡的选种要求

蛋用种鸡要求体型外貌符合

品种要求,如羽毛、皮肤、耳叶、胫的颜色及冠形符合品种特征,结构匀称,发育正常,健康无病,活泼好动,体形小,觅食性强;头清秀、眼大有神,喙短粗而弯曲,冠和肉垂发达鲜红、柔软而温暖,耳叶丰满,头顶近似正方形;体躯长、宽且深,胸深并向前突出;腹大柔软有弹性,泄殖腔口大而呈椭圆形、内侧湿润;两耻骨末端薄而有弹性,胫长短适中、距离较宽。凡瞎眼、跛脚、眼睑内陷、毛色不纯、龙骨弯曲和消瘦者均不宜留种。另外,种用公鸡要求胸宽、深并向前突出,背不过长而较宽,姿势雄壮,羽毛丰满,勤于交配。

蛋用种鸡产蛋性能要求产蛋量高,性成熟早,产蛋持久性优良,抱性差或无抱性,体重较小,蛋品质好,蛋重适中。另外,种鸡要求抗病力强,成活率高,繁殖性能优良,受精率高,孵化率高。

3蛋鸡和肉鸡育种新趋势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蛋鸡和肉鸡市场有了新变化,鸡的生产正由过去的“生产驱动型”向“市场驱动型”转变,鸡的育种也逐渐由量向质的方面转化,选种的目标也随之发生一系列新变化。

(1)蛋鸡:提早鸡的开产日龄,延长鸡的产蛋期,防止停产日的发生,进一步提高产蛋能力;在保持高产蛋量的前提下,提高蛋重,改善蛋壳质量,降低破损率;小型化趋势,降低料蛋比,提高经济效益;提高鸡的适应性和抗病力;缩短孵化时间,选育新鸡种。

(2)肉鸡:提高屠宰率和大腿肉、胸肉的比例;提高种鸡的产蛋率、受精率、健雏率及种蛋质量;增加腿部的结实程度;母鸡小型化,降低饲料消耗;降低腹脂沉积,减少肉鸡肥度,改善肉质;繁殖和利用中等大小的普通肉鸡和供剔骨用的大型肉鸡的品系和配套杂交组合。

(3)优质鸡或柴鸡: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由于较高的价位和巨大的市场拉动,优质鸡或柴鸡的育种出现热潮。区别于普通的肉鸡和蛋鸡是:优质型肉鸡主要要求体小早熟、骨细皮薄,肌纤维细嫩多汁,外被麻羽、青胫、“三黄”等“包装性状”,不追求过快的生长速度和高的饲料报酬,而是通过适当牺牲生长速度来尽量保持肉质,并要求采取适宜的饲养方式,同时努力提高群体整齐度,以适应现代规模化生产要求;优质型蛋用柴鸡主要强调良好的蛋品质,一般要求蛋重40~50克,蛋黄浓艳,以较深的橙黄色到橘红色为佳,蛋白浓稠清亮,蛋壳坚实,外表光泽,蛋香味浓郁清新,蛋壳颜色为粉色、浅褐色或浅绿色(绿壳型),与普通鸡蛋有明显的区别,产蛋数多,体形小型化。

二、种鸡的选育管理

1种鸡的编号

编号是育种工作的第一个环节,常用的鸡号标有翅环、脚环和肩环3种,多由铝片制成,上面刻有标号。也可以用塑料标环。

2记录及常用表格

各项记录资料是育种工作基本依据,常用的记录表格有产蛋记录表、谱系孵化记录表、雏鸡编号表、公鸡卡片、母鸡卡片和生长发育记录表等。

3生产力的统计

经常统计和分析生产力是育种工作的重要内容,是选种的主要依据,也是衡量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经常统计的项目有产蛋力、产肉力和繁殖力。

三、选择方法

选择方法包括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的选择、表型选择和基因型选择、个体选择与家系选择、单性状选择与多性状选择、直接选择和间接选择等。

1表型选择

根据鸡的外貌特征、生理特征和生产性能记录等进行选择。育种实践中,快慢羽可进行表型选择,雏鸡出壳后第一天,根据主翼羽和覆主翼羽的长短选择出快羽、慢羽分别组群繁殖,在以后各代中逐步选择淘汰慢羽群中的快羽,或经过测交淘汰慢羽群中杂合子公雏。柴鸡的“包装性状”及其发育时间迟早的选择在30日龄左右进行,选择鸡冠发育快、红润的个体留种。此外,绿壳蛋、产蛋性能与生长速度等性状的选择均可采用表型选择。

2基因型选择

基因型选择是以表型选择为基础,根据被选个体的祖先、同胞、后裔和个体本身的遗传性能表现进行选择。

质量性状的基因型选择比较容易,利用孟德尔定律来进行遗传分析。例如丝毛性状的选择,丝毛性状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在快长型乌骨鸡的选育中,艾维因肉鸡与丝毛乌骨鸡杂交F1代全部为正常羽,F2代中出现的丝毛个体则为隐性纯合体,选择隐性个体纯繁可获得快长型丝毛鸡。而显性基因选择比较困难,因为显性纯合体和显性杂合体的表型往往相同。

由此,除根据表型淘汰陷性个体外,还可应用测交淘汰杂合子。

数量性状的选择比较复杂。任何一个数量性状的表型值都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我们把遗传效应分为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和互作效应。加性遗传效应即为育种值,可真实地遗传给后代。而显性效应和互作效应虽然也受基因控制,但不能真实地遗传给后代,育种过程中不能固定,对育种工作意义不大。

3个体选择

个体选择是指依据个体表现进行的选择。

个体选择是育种实践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它适合于质量性状和遗传力中等以上数量性状的选择。个体选择可以有效地改进体重、蛋重、蛋壳、羽毛生长速度和早熟性,是柴鸡育种实践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4家系选择

家系选择是根据家系的表型值进行选择。

家系选择是现代家禽育种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适应于遗传力低,但又以很重要的经济性状的选择,例如产蛋量、受精率和生活力等。家系选择并不以个体表型的大小为依据,而是以家系表型均值的大小为依据,以家系为单位进行选择。

家系选择与同胞选择属于同一范畴,但又有所不同,家系选择直接选留优秀家系,而同胞选择则是根据同胞成绩选留优秀个体。家系大时,两者没有多大差别;家系小时,两者有一定的差别。因为同胞选择中同胞的成绩对被选留种禽的育种值没有直接影响,家系选择常用于对母禽的选择,同胞选择常用于对公禽的选择。

在育种实践中,个体选择和家系选择应结合进行。在优秀家系中,选择其中表现良好的个体做种禽,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5单性状选择

针对某一个性状的选择称单性状选择。

单性状选择柴鸡育种实践中也经常用到,特别是在一个有稳定遗传结构的群体中选择某一标志性状时采用,例如黄羽、麻羽、青胫、青喙、乌皮、乌骨等性状的选择。

6多性状选择

多性状选择是指育种实践中对多个性状同时选择的一种方法,是家禽育种常采用的方法。多性状的选择方法有顺序选择法、独立淘汰法和综合指数选择法。应用最广泛的是综合指数选择法。

综合指数选择是在几个性状同时进行选择时,按照每个性状的遗传力和相关程度以及在经济上的重要性,制定一个能代表育种值的综合指数作为选择依据,选择指数比较高的个体留做种用。制定综合指数时,按照每个性状的经济重要性或选择重要性不同给出不同的加权值。

四、柴鸡品系的家系选育法

利用家系选择方法进行柴鸡育种,可建立生产性能良好的柴鸡新品系。其主要内容是先形成优良家系,然后封闭,进一步繁殖选育。下面简要介绍柴鸡的家系选育的过程和具体方法。

第一年,利用20个配种间,每间15只母鸡和1只公鸡,共300只母鸡和20只公鸡。采用同雌异雄轮配1次(也有2次的)。这样第一年的后代,从父系看有20只(或40只)公鸡家系,从母系看有300只母鸡家系。

测定当年后代的生长发育,开产到12月底的产蛋量、蛋重。采用全同胞和半同胞的平均值初步鉴定第一年种公、母鸡的优劣,将比较优秀的亲本公、母鸡选出,为零世代。

亲本公、母鸡的后代为1世代。对于它们的选择,母鸡应在初鉴平均值以上,公鸡属初鉴优秀种公鸡的后代,数量是公鸡20只(或40只)、母鸡300只,均做种用。

1世代公、母鸡的选配应避免全同胞、父女、母子交配。

第二年,1世代母鸡到了秋季已完成一个产蛋年,则按全年成绩进行亲本母鸡的后裔鉴定,选出合格的优秀公、母鸡称为第一年鉴定种公、母鸡。

1世代的公、母鸡在完成一个产蛋年后,计算选择性状(如产蛋量、蛋重、体重、受精率、孵化率和死亡率)的全群平均值及不同家系全同胞、半同胞平均值。1世代母鸡以个体成绩与全群平均值、全同胞与半同胞平均值比较,选出优秀的母鸡为复鉴合格母鸡。1世代公鸡以全同胞、半同胞成绩和本身性能进行选择,选出优秀的公鸡为复鉴合格公鸡。

2世代公、母鸡至年底按产蛋成绩进行初鉴定,也按它们的父系家系和母系家系的全同胞、半同胞成绩进行鉴定。

2世代优秀公、母鸡参与第三年配种计划,它们的后代就是3世代,鉴定方法同上。

第三年、第四年,根据鉴定和复鉴定种公、母鸡编制优秀配种组合,鉴定出优秀的有一定特点的家系,于第五年封闭繁殖,继续选优去劣,即成为新品系。

(第二节)育雏管理

一、育雏期柴鸡的生理特点

育雏期是柴鸡比较特殊、难养的饲养阶段,了解和掌握雏鸡的生理特点,对于科学育雏至关重要。雏鸡与成年鸡相比有如下生理特点。

1体温调节能力差

雏鸡个体小,自身产热量少,绒毛短,保温性能差。刚出壳的雏鸡体温比成年鸡低2~3℃,直到10日龄时才接近成年鸡体温。体温调节能力到3周龄末才趋于完善。由此,育雏期要有加温设施,保证雏鸡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温度。

2代谢旺盛,生长迅速

雏鸡代谢旺盛,心跳和呼吸频率很快,需要鸡舍通风良好,保证新鲜空气的供应。雏鸡生长迅速,正常条件下2周龄、4周龄和6周龄体重分别为初生重的4倍、83倍和15倍。这就要求必须供给营养完善的配合饲料,创造有利的采食条件,如光线充足,喂食器具合理安置,适当增加喂食次数和采食时间。雏鸡易缺乏的营养素主要是维生素(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叶酸等)和必需氨基酸(赖氨酸和蛋氨酸),长期缺乏会引起病症,要注意添加。

3消化能力弱

雏鸡消化道较成年鸡短小,消化功能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雏鸡饲喂要少吃多餐,增加饲喂次数。

雏鸡饲粮中粗纤维含量不能超过5%,配方中应减少菜籽饼、棉籽饼、芝麻饼、麸皮等粗纤维高的原料,增加玉米、豆粕及鱼粉的用量。

4胆小易惊,抗病力差

雏鸡胆小,异常的响动、陌生人进入鸡舍和光线的突然改变等都会造成惊群。生产中应创造安静的育雏环境,饲养人员不能随意更换。雏鸡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对各种传染病的易感性较强,生产中要严格执行免疫接种程序和预防性投药,增加雏鸡的抗病力,以防患于未然。

5群居性强

雏鸡模仿性强,喜欢大群生活,一块儿进行采食、饮水、活动和休息。由此,雏鸡适合大群高密度饲养,有利于保温。但是雏鸡对啄斗也具有模仿性,密度不能太大,防止啄癖的发生。

二、育雏期的环境要求

1温度

温度与雏鸡体温调节、运动、采食和饲料的消化吸收等有密切关系。柴鸡体形较小,具有一定的野性,善飞易受惊,温度低很容易引起挤堆死亡。1周龄以内育雏温度应掌握在34~36℃,以后每周下降2~3℃,6周龄降至18~20℃。

因同一空间内不同高度的温度有差异,温度计水银球以悬挂在雏鸡背部的高度为宜。温度计的读数只是一个参考值,实际生产中要看雏鸡的采食、饮水行为是否正常来确定温度。

雏鸡的伸腿、伸翅、奔跑、跳跃、打斗、卧地舒展全身休息、呼吸均匀、羽毛丰满、干净有光泽,都证明温度适宜;雏鸡挤堆,发出轻声鸣叫,呆立不动,缩头,采食饮水较少,羽毛湿,站立不稳,说明温度偏低;如果雏鸡的羽毛被水淋湿,有条件的应立即送回出雏器,以36℃温度烘干,可减少死亡。温度过低会引起瘫痪或神经症状。雏鸡伸翅,张口呼吸,饮水量增加,寻找低温处休息,往笼边缘跑,说明温度偏高,应立即进行通风降温。

降温时注意温度下降幅度不宜太大。如果雏鸡往一侧拥挤说明有贼风袭击,应立即检查风口处的挡风板是否错位,检查门窗是否未关闭或被风刮开,并采取相应措施保持舍内温度均衡。育雏温度对1~30日龄雏鸡至关重要,温度偏低会引起雏鸡死亡,死亡率最高可达50%~80%。防止温度偏低固然很重要,但是也应注意防止温度偏高。控制好温度是育雏成败的首要条件。

2湿度

雏鸡从高湿度的出雏器转到育雏舍,湿度要求有一个过渡期。第一周要求湿度为70%~75%,第二周为65%~70%,以后保持在60%~65%就可以。育雏前期高湿度有助于剩余卵黄的吸收,维持正常的羽毛生长和脱换。

干燥的环境中尘埃飞扬,可诱发呼吸道疾病。由于环境干燥易造成雏鸡脱水,饮水量增加而引起消化不良。生产中,应考虑雏前期的增湿和后期的防潮措施。

3通风

通风的目的是排出舍内污浊的空气,换进新鲜空气。也可有效降低舍内湿度。自然通风主要靠开闭窗户来完成,机械通风要利用风机来完成。生产中,要特别注意冬季舍内的通风换气。

4光照

育雏期前3天,采用24小时连续光照制度,光线强度为50勒(相当于1平方米15~20瓦白炽灯光线),便于雏鸡熟悉环境,找到采食、饮水位置,也有利于保温。4~7

日龄,每天光照20小时;8~14日龄,每天光照16小时。以后采用自然光照,光线强度也要逐渐减弱。研究发现,红光、绿光均能有效地防止啄癖发生,但采用弱光更为简便有效。

5饲养密度

饲养密度的单位常用每平方米饲养雏鸡

数来表示。在合理的饲养密度下,雏鸡采食正常,生长均匀一致。密度过大,生长发育不整齐,易发生啄癖,死亡率较高。

三、育雏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