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辛弃疾文集4
9020800000079

第79章 汉宫春

会稽秋风亭怀古

亭上秋风,记去年袅袅,曾到吾庐〔1〕。山河举目虽异,风景非殊〔2〕。功成者去〔3〕,觉团扇便与人疏〔4〕。吹不断斜阳依旧,茫茫禹迹都无〔5〕。

千古茂陵词在〔6〕,甚风流章句,解拟相如〔7〕?只今木落江冷〔8〕,眇眇愁余〔9〕。故人书报:“莫因循忘却莼鲈。”〔10〕谁念我新凉灯火,一编《太史公书》〔11〕!

【题解】

秋风亭,是作者在绍兴知府任内所创建的一处亭屋。其具体地址不详,只知在知府衙署内,卧龙山麓。据嘉定间知绍兴府汪纲复建所记,作者所作秋风亭词“脍炙人口”。此外,他还说新修的秋风亭为“宾客往来馆寓之地,当必有高人胜士如宋玉、张翰者来游其间,游目骋怀,幸为我留,其毋遽起悲吟思归之兴云”。照此理解,秋风亭的命名,当出于宋玉《九辩》诗和张翰语意,有悲秋思归之义。果然,在作者下片中就写出了“故人书报,莫因循忘却莼鲈”这样的句子。不过,思归的念头虽然时刻萦绕在作者心中,然而,此次出仕浙东,作者却也是有所企盼的,所以词中除了深感偏安一隅的局势不容乐观之外,还有肩负天下大业的使命感、责任感时时在激励着他,使他在奋斗和归欤之间矛盾犹豫。这首词,因为题目是“怀古”,所以词中所用典故都与秋风及归兴有关,紧扣主题。用事虽多,但不觉烦琐;情怀虽甚为伤感,而意念却极为悲壮。全词有不尽的篇外之音,发人深省,是一首意境深沉、风格苍凉、韵律优雅的好词,也是作者晚年的代表作之一。

【注释】

〔1〕秋风袅袅:《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去年袅袅,曾到吾庐。吾庐指作者在铅山期思的居室。袅袅,形容轻盈摇摆的样子,这里指秋风。两句说,同样的袅袅秋风,去年曾吹临我闲居的住屋。一开头就点明时地,写处境的转换。〔2〕《晋书‘王导传》载周颙于新亭饮宴席上叹息语:“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这是接前三句,典故虽未涉及秋风,但借用原句,是说铅山和会稽风景虽无不同,但地隔东西,人事出处不同,已经完全变换了环境。〔3〕《战国策·秦策》三:“蔡泽曰:‘吁,何君见之晚也。夫四时之序,成功者去。’”按:蔡泽自赵国入秦,欲代应侯为相,应侯心有不甘,召蔡泽与之语,蔡泽对应侯有如上的话语,是说事业有成就应当离开,这和春夏秋冬四时交替是同一个道理。〔4〕班婕妤《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抱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秋天一到,人就与团扇疏远了。〔5〕茫茫禹迹:《左传·襄公四年》:“昔周辛甲之为太史也,命百官官箴王缺,于虞人之箴曰:‘芒芒禹迹,画为九州。’”虞人是管田猎的官。其两句箴文意思是,禹把所经过的茫茫大地,划分为九州。吹不断斜阳依旧,茫茫禹迹都无两句,是说秋风可以吹尽一切遗迹,包括禹所划分的九州,只有太阳万古高照。这里是暗示华夏故国的分裂,北方陷入异族统治。按:禹曾到越地,会稽之名传为禹所改定。〔6〕茂陵:汉武帝陵名,代指汉武帝。茂陵词,指汉武帝所作的辞赋。汉武帝有《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又有《悼李夫人赋》,有“秋气贺以凄泪兮,桂枝落而销亡”句。〔7〕这两句意思是:是哪几段哪几句风流诗赋,可以比拟司马相如的辞赋呢?《汉书·扬雄传》称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8〕《新唐书·崔信明传》:“信明蹇亢,以门望自负,尝矜其文,谓过李百药,议者不许。扬州录事参军郑世翼者,亦骜倨,数佻轻忤物,遇信明江中,谓曰:‘闻公有枫落吴江冷,愿见其馀。’信明欣然多出众篇,世翼览未终,曰:‘所见不逮所闻。’投诸江,引舟去。”〔9〕《楚辞·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余。”眇眇,远眺的样子。〔10〕故人:当指寓居铅山的友人。因循:指迁延度日。忘却莼鲈:忘了家乡。这是说友人劝其归来。〔11〕韩愈《符读书城南》诗:“时秋积雨霁,新凉人郊墟。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太史公书》,司马迁为太史公,其《史记》又称太史公书。《史记》是司马迁发愤所作,他为完成这部千秋史书,忍辱负重。而作者要完成恢复失地的千秋大业,心情同司马迁相似,所以这里说,有谁能理解我这时在新凉的灯火下,案头摆着《太史公》的心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