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辛弃疾文集4
9020800000078

第78章 汉宫春

会稽蓬莱阁观雨

秦望山头〔1〕,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2〕。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3〕?长空万里,被西风变灭须臾〔4〕。回首听月明天籁,人间万窍号呼〔5〕。谁向若耶溪上〔6〕,倩美人西去,麋鹿姑苏〔7〕?至今故国人望,一舸归欤〔8〕。岁云暮矣〔9〕,问何不鼓瑟吹竽〔10〕?君不见王亭谢馆〔11〕,冷烟寒树啼乌〔12〕!

【题解】

会(guì)稽郡,为绍兴府的郡名。蓬莱阁,据《会稽续志》卷一,在郡衙的设厅卧龙山下,吴越王钱锣所建。而所谓设厅,即绍兴府知府正堂。另据同书,州宅后面就是卧龙山,对面是秦望山。因知知府衙署在卧龙山脚下,而蓬莱阁就在知府衙署内,登此阁可以面对秦望山。作者嘉泰三年(1203)六月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此词正是七八月秋间观浙东暴雨时所作。上片写登蓬莱阁远眺秦望山所见大雨情景:乌云如大地,急雨如注,气势磅礴。然而须臾间狂风怒号,云廓雨霁,明月复现,大自然的伟力和变化万千令作者加深了对哲理的领悟,感慨不已。下片联想到会稽是西施的故乡,西施是越人的骄傲。她以一介弱女子,分担国家的危难,最终能把吴宫夷陵为麋鹿来游的荆棘之地,故里乡亲盼望她归来的愿望,正是支持作者“吴楚足以恢复中原”的依据。作者希望把西施的复仇精神化为爱国抗金的精神动力,然而这都是作者的理想,一旦回到现实中来,幻想破灭,历史的兴亡就取代了一切。词的最后几句,隐寓宏伟事业落空。悲壮苍凉的情调,含蓄曲折的意蕴,给人以回味。

【注释】

〔1〕《舆地纪胜》卷一:“秦望山在会稽东南四十里。《舆地纪》云:‘在城南,为众峰之杰。’《史记》云:‘秦始皇登之以望东海。’《十道志》云:‘秦始皇登秦望山,使李斯刻石,其碑尚存。’”〔2〕倒立江湖:指从蓬莱阁向秦望山头望去,乌云仿佛大地上的一片江湖,大雨是倒泻而下。这是写浙东暴雨的奇景。〔3〕《庄子·天运》:“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4〕苏轼《念奴娇·中秋》词:“凭高远眺,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维摩诘所说经》卷上《方便品》:“是身如影,从业缘现。是身如响,属诸因缘。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被西风变灭须臾:是说万里长空中刚才下雨的云,如今被西风劲吹,须臾变灭,无影无踪。〔5〕《庄子·齐物论》:“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惟无作,作则万窍怒号。”天籁,天声,指风声。万窍怒号,指大风之声,仿佛所有孔洞都发出声音。〔6〕《嘉泰会稽志》卷一:“若耶溪在县南二十五里。溪北流与镜湖合。……李公垂诗云:‘倾国佳人妖艳远,凿山良冶铸炉深。’自注云:‘若耶溪乃西子采莲、欧冶铸剑之所。’”谁向:什么人来到。〔7〕两句意为:请美丽的西子西去,使姑苏城成为一片废墟。西施被送往吴国,吴王筑姑苏台,游冶其上。事见《吴越春秋》卷九。《史记。淮南王安列传》引伍被谏淮南王语:“臣闻子胥谏吴王,吴王不用,乃曰:‘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今臣亦见宫中生荆棘露沾衣也。”姑苏台:又名姑胥台,在吴县姑苏山上。〔8〕传吴国灭亡后,范蠡娶西施,不归越国,泛舟五湖而去。但史书对此并无记载。杜牧《杜秋娘》诗:“两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这两句说,作为西施祖国的越人至今还在盼望,有一天西子一舸归来。欤:感叹词。〔9〕杜甫《岁晏行》:“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这里的“岁云暮矣”意为一年快要过去了。〔10〕何不鼓瑟吹竽:用《诗·唐风·山有枢》:“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战国策·齐策》一亦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踏踘者。”〔11〕王亭谢馆:王、谢为江东大族,王羲之、谢安都居住在会稽,王羲之曾宴集于会稽山阴的兰亭,谢安宅虽不见史传,但其裔孙谢灵运在会稽有别业,并作有《山居赋》。这里用王亭谢馆,指王谢等在江东历史上辉煌一时的人物的遗迹。〔12〕今日的王亭谢馆已被掩蔽在凄冷的烟树丛中,但闻乌鸦啼叫。这是感叹历史陈迹在现实中的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