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辛弃疾文集4
9020800000055

第55章 贺新郎

用同韵送杜叔高

细把君诗说。恍馀音钧天浩荡〔1〕,洞庭胶葛〔2〕。千丈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3〕。乍一见寒生毛发〔4〕。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5〕。金屋冷,夜调瑟〔6〕。去天尺五君家别〔7〕。看乘空鱼龙惨淡〔8〕,风云开合〔9〕。起望衣冠神州路〔10〕,白日消残战骨〔11〕。叹夷甫诸人清绝〔12〕!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13〕。南共北,正分裂!

【题解】

杜叔高名游,婺州兰溪人。弟兄五人,俱博学,善诗文,杜叔高尤善诗,也是陈亮的朋友。陈亮“怀辛幼安用前韵”的《贺新郎》词上片写道:“尊酒相逢成二老,却忆去年风雪。新着了几茎华发。百世寻人犹接踵,叹只今两地三人月。”这是陈亮归家后写的第三首有关鹅湖之会的词,从上面词句中得知,杜叔高是在淳熙十六年(1188)初接着前往上饶过访的,所以词中有“去年风雪”及“寻人接踵”、“两地三人月”等句,说明陈亮写词时,杜叔高还正在上饶。而作者写这首词送杜叔高,正由于与辛陈鹅湖之会相接,所以还保持着纵议国事,慷慨悲歌之风。所不同的,是这首词的上片多用巧妙的比喻,对杜叔高的诗作风采和人生遭逢细加评说;而下片先以一句“去天尺五”的恭维语开头,然后放笔直书他对风云激荡、人民痛苦不堪的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严厉批判统治阶层置中原于不顾的错误言行。从表现风格看,上片含华咀英,寄情深婉,下片拔剑起舞,悲壮激烈,但全篇柔中寓刚,壮中寓悲,极为统一和谐,而上下片的过渡和衔接构思非常成功,是全词的转圜之笔。

【注释】

〔1〕恍:恍如,仿佛。钧天:指钧天广乐,天上的音乐。浩荡:气势浩大。《史记·赵世家》:“赵简子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惧,医扁鹊视之。……居二日半,简子寤,语大夫曰:‘我之帝所甚乐,与百神游于钧天,广乐九奏万舞,不类三代之乐,其声动人心。’”〔2〕黄帝曾在洞庭之滨张乐。《庄子·天运》:“黄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胶葛:形容乐曲旷远幽深。司马相如《上林赋》:“张乐乎胶葛之寓。”这两句论杜叔高的诗意味深长,如美妙动听的仙乐。〔3〕阴崖:背阴的山崖。两句意思是:高山山崖背阴处,不沾染灰尘,只有厚厚的积雪和冰层。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诗:“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4〕乍:才。寒生毛发:指人一见到阴崖上的层冰积雪,顿生寒意,毛发竖立。以上三旬比喻杜叔高诗的风格是劲健峻峭,给人如遇冬日最寒冷处的冰雪一样的感受。陈亮曾有《复杜仲高书》论及杜叔高的诗,有“叔高之诗,如干戈森立,有吞虎食牛之气”的评价,可能杜叔高诗学的是韩愈、孟郊等人的风格。〔5〕苏轼《薄命佳人》诗:“自古佳人多薄命,闭门春尽杨花落。”毛熙震《后庭花》词:“伤心一片如珪月,闭锁宫阙。”这两句是以佳人薄命比喻才士不遇。所指的大概是杜叔高屡次参加考试落第的事。〔6〕金屋:汉武帝要给阿娇建造的屋子。《汉武帝故事》:“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这两句说,阿娇虽住上了金屋,但只有她一个人,于是只好在半夜里调弦奏瑟,以抒发寂寞孤独之情了。〔7〕去天尺五:离天只有一尺五寸。《辛氏三秦记》载:“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按唐代韦姓为宰相十四人,杜姓为宰相十一人,所以说这两姓距天最近。杜甫《赠韦七赞善》诗:“乡里衣冠不乏贤,杜陵韦曲未央前。尔家最近魁三象,时论同归尺五天。”君家别:君家与他家不同。〔8〕看乘空:即乘空看。这一句紧承“去天尺五”,说既然离天最近,不妨乘空下看。这是巧妙地借“去天尺五”引出“看乘空”各句。鱼和龙都是水中物,鱼龙惨:用温峤事。《晋书·温峤传》:“而后旋于武昌,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怪状,或乘马车着赤衣者。”鱼龙凄惨,当喻指苍生百姓的处境惨淡艰难。〔9〕风云开合:风云聚散。用风云开合喻指世局的变化反覆。〔10〕起望:起身远望。衣冠神州路:衣冠神州指以礼仪之邦著称的我国。这里是说通往文明祖国的道路。〔11〕白日消残战骨:白日,白天,指光天化日之下,消残战骨,战死者的尸骨横陈。消残:逐渐销毁。〔12〕夷甫:王衍的字。“夷甫诸人,神州陆沉,几曾回首”已见《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词。《晋书·王衍传》:“衍字夷甫,神清明秀,风姿详雅。……口不论世事,惟雅咏玄虚而已。……衍将死,顾而言曰:‘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虚浮,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王夷甫为宰相,清谈误国,身败名裂,作者以此指责南宋当国者的无所作为。〔13〕阵马:即铁马,又称檐间铁。元陈芬《芸窗私志》:“元帝时临池观竹,竹既枯,后每思其响,夜不能寐。帝为作薄玉龙数十枚,以缕线悬于檐外,夜中因风相击,听之与竹无异。民间效之,不敢用龙,以什骏代,今之铁马,是其遗制。”王安石《和崔公度家风琴八首》诗:“疏铁檐间挂作琴,清风才到遽成音。”第1章鹊桥仙

己酉山行,书所见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1〕。东家娶妇,西家归女〔2〕,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3〕。

【题解】

己酉,是淳熙十六年(1189),作者五十岁。这是他闲居上饶的第八个年头,既然是个闲人,在周围不远的地方来来往往,日复一日,消磨时光,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这首词是山行即事,写作者见到的农村生活的一面。上片写他闲散漫游的生活:在山冈的松荫下乘凉,在人家的茅檐下避雨,这样悠闲往来不知有多少次了。下片写农村生活的热闹场面:娶妇嫁女,欢声笑语,是一个丰收年人们的生活写照。显然,只有农民的欢喜才能多少冲淡作者的郁闷情绪。而这首词把自己和农民的生活结合着来写,笔势刚健有力,意境清新简洁,观察细微,体验深刻,反映了作者对乡亲父老的由衷关爱。

【注释】

〔1〕带着醉意手扶奇形怪状的山石观赏瀑布,想起这是上一次自己睡醒之地。“醉扶”两句,写作者一再漫游的意兴阑珊。〔2〕西家归女:《诗·周南·桃天》:“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疏:“归,嫁于夫。”〔3〕“酿成”二句:言能够得到稻米丰收的结果,多亏风露调护。一天: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