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辛弃疾文集4
9020800000044

第44章 鹧鸪天

鹅湖归,病起作

枕簟溪堂冷欲秋〔1〕,断云依水晚来收〔2〕。红莲相倚浑如醉〔3〕,白鸟无言定自愁〔4〕。书咄咄〔5〕,且休休〔6〕,一丘一壑也风流〔7〕。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8〕。

【题解】

作者自鹅湖归来,生了一场大病,病愈后,写了三首以“鹅湖归病起作”为题的《鹧鸪天》词,其它两首写病后散步田间所见和被邀作客的情景,不涉及词人的内心感受。而这首是其中之一,却寄慨遥深。词的上片写病起后在溪堂上的所见,下片写病后所感。时值盛夏,雨滴经常飘洒下来,所以常有低低的云在湖面上浮动;红莲娇艳,恰是盛夏的景物。然而首句却是“枕簟溪堂冷欲秋”,这当然是病愈者的感受,可见作者刚好经历一场大病,身体十分虚弱。多病多愁,身心俱疲,这正是一个遭遇了殷浩被废及沦落为司空图隐居命运的人的真实写照。“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用这两句寻常的口语入词,虽然它只是借指病后体衰无力,筋力衰减,但我们仍能感受到志士暮年的慨叹。《三国志》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记载刘备在刘表坐上堕泪,因为久不骑马,髀里肉生,自叹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就。这两句词,与刘备的故事堪堪相似,写出了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共同悲哀,因而能被人传诵不衰。

【注释】

〔1〕簟(diàn):竹凉席。枕簟是夏秋乘凉的卧具。溪堂:面临溪流的屋子。冷欲秋:像秋天来了一样冷。〔2〕断云:孤云,一片云。断云依水晚来收,写一片飘浮在湖面上的云,到了傍晚渐渐消散了。〔3〕红莲相倚:写红色荷花密集开放,犹如醉酒的人,相互倚靠在一起。浑如:直如,全如。〔4〕白鸟:指白鹭。《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下:“鹭,水鸟也,好而洁白,故谓之白鸟。”无言:白鹭静默的样子。定自愁:推测白鸟一定是在发愁。作者游鹅湖,寻泉水,因此而得病,作者感到与白鸟疏远了,所以猜想白鸟一定是怀疑主人是否离它远去,为能否保持与主人的友谊而发愁。〔5〕据《晋书·殷浩传》,殷浩为扬州刺史,都督五州军事,受命北伐,败于山桑。因素与桓温不和,遭其弹劾,废为庶人,徙于东阳信安。本传载其被废后的事迹:“浩虽被黜放,口无怨言,夷神委命,谈咏不辍。虽家人,不见其有流放之戚,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咄咄,叹息声。书咄咄,喻指自己遭到黜放。〔6〕且:姑且。休休:归田休闲。《新唐书·卓行传》:“司空图字表圣,……昭宗在华,召拜兵部侍郎,以足疾固自乞。……本居中条山王官谷,有先人田,遂隐不出。作亭观素室,……名亭日休休,作文以见志,曰:‘休,美也。既休而美具。故量才一宜休,揣分二宜休,耄而聩三宜休。又少也堕,长也率,老也迂,三者非济时用,则又宜休。’因自号耐辱居士。其言诡激不常,以免当时祸灾云。”《旧唐书·司空图传》也引其所作《耐辱居士歌》:“咄咄,休休休,莫莫莫。伎俩虽多性情恶,赖是长教闲处着。”〔7〕一丘一壑:指岩石间,丘是高处,壑是低洼处。语见《世说新语·品藻》:“明帝问谢鲲:‘君自谓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同书《巧艺》载:“顾长康画澍幼舆在岩石里,人问其所以,顾曰:‘谢云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此子宜置丘壑中。’”顾长康是画家顾恺之,谢幼舆即谢鲲。一丘一壑也风流,这是赞扬被放逐在山林间的志士仁人,同样风流潇洒。〔8〕刘禹锡《秋日书怀寄白宾客》诗:“舆情逢酒在,筋力上楼知。”